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 >

第8节

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第8节

小说: 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绳之质料也有不同的要求,但以上这些繁复的细节,我们初学者不需全跟着去做。一般来说,用108珠之菩提珠就可以了。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菩提珠本身的坚硬特质又有吉祥的表义,所以菩提珠适合作任何法门的修持。一般人有一串菩提珠就很足够了,不需刻意购买几十条不同质料的念珠。佛珠是用来修持的,如果有几十条佛珠却不修持,又有何意义呢?格律派的僧人,一般都用原始的原木佛珠,尤其喜欢用代表文殊的六把慧剑之五台山六道木佛珠。这种珠十分平宜朴实,但又表义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别受学僧之欢迎。对修持观音法门的俗家人来说,用石英水晶珠或莲子制珠则也是特别适合的。有些人的佛珠配上间珠或一对小数珠串,这并无不妥之处,但格律派大寺的僧众是不容许在佛珠上加上这些额外饰物的,也不可以用宝石制的佛珠。只有年资久的寺僧,才可以在自己的佛珠上加上间珠及数珠等。此外,佛珠不是一种世俗的饰物,所以不需用贵重质料的珠串,也不需把它挂在颈上装饰。在古印度传统中,并没有把佛珠挂在颈上的习惯。 

  ○既然'心诚则灵',为甚么要为佛像开光呢? 

  ◎诸佛的法身是遍布一切时处,住于每粒微尘之中的。对境界及证量高的行者来说,诸佛是常常在前的,所以这些大行者不需要佛像。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并未到达同等境界,所以还是需要依循佛说的事相而作,尤其是示忿怒相的本尊及护法像等,一定要依法装脏及启请胜住。一个新的佛像内里应该是空的,供奉者必须请有资格的人装脏及启请圣众胜住。'启请胜住'是祈请诸佛圣众来临而入于佛像中的意思,汉人称此为'开光',其实是从顺世俗的称法。常常有人带来佛像向衲说:'请法师〃加持〃这个佛。',衲总觉得啼笑皆非;佛是圆满的觉者,我们只是六道中的凡夫,凡夫怎么可能'加持'佛呢!在'开光'仪式中,法师所念诵的内容是启请诸佛胜住于像中,并非'加持'佛像。'装脏'是把如法的物品装填入佛像内部之意,所填入的物品包括舍利、经咒、珍宝、药材及香料等有吉祥意义的东西,装甚么、怎样装及先后次序都要依佛经所述地去做。如果一时并未找到有资格的人代为装脏,可以自行在像的内部写上梵文'唵'、 '阿'、'吽'三字,然后以碎宝石或檀香粉填满而暂时代替装脏,心内要生起 '此乃佛陀'之真佛想。 

  ○佛像与菩萨像可以供在一起吗? 

  ◎这是可以的。一个完整的佛坛,应该起码有一尊本师释迦牟尼像、一本佛经及一座舍利塔,分别表义佛陀之身、语、意。在此以外,可以也供奉其他佛像及菩萨像,但其他佛像应放在本师释迦牟尼像(或图片)之旁位或略低一点的位置,菩萨像再放旁一点或低一点,如果也供奉出世间护法,则再要放低一点。只要如以上所述次第地排,可以把佛、菩萨及出世间护法在一起供。世间的神明、祖先、龙族及地神等,我们三宝弟子不应依止。如要略事供养,亦不可放在佛坛上,只可分开其他地方而供奉,而且不应生起依止信皈的念头。对已死的祖先供奉,其实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真正益处,倒不如以利益他们的心而代为供养三宝,把功德回向予他们。祭祀祖先是汉地民间传统,并不是佛教的。 

  ○为甚么要在佛坛上供水呢? 

  ◎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水、花、燃香、涂香、食品、明灯等等,但就重要是供品的来源之清净及供养时的心清净。'供养之清净'是说不要在供养时生悭吝心或在供上贵重供品后又后悔。'供养来源清净'是指不可以是经由杀生、邪淫、妄语等不善业而换取的供品供养,僧众又不能以由妄言有大神通等不正的方法吸引施主而得来之物品作供。清水是不须辛苦得取的东西,在世俗上而言又没有甚么贵重的价值,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供水时供者必定不会生悭吝后悔的心,也不须以各种不善方法而得取,所以清水就成为了最佳的供品之一种。水有八种功德,分别有八种表义,所以缘起亦十分吉祥:(一)清凉 - 表义戒德清净;(二)味甘 - 表义得享百味食;(三)性轻 - 表义身心壮健;(四)质软 - 表义意念柔顺;(五)清澈 - 表义意念清明;(六)无臭 - 表义障碍消除;(七)益喉 - 表义成就妙语;及(八)养胃 - 表义健康无病。供水之时,供一杯也可以,供七杯也可以。先在杯中放少许水才放坛上排列,然后才倒添至近满,这样做是因为供空杯之缘起不太吉祥,所以宜避免放空杯在供坛上。添水时不要满溢,亦不要太少,加至距杯缘一颗米之粗度为宜。杯与杯之间之距离勿过窄或过阔,亦以一颗米粗度之距为宜。在放下杯时,要恭敬轻轻放下,勿粗鲁地掷投。在添水时,要以双手持壸,似是对皇帝供茶那般恭敬。我们一般会在早上供水,傍晚把水倒去,把杯抹干另放。以上细节是为自己积聚功德而做的,不是为诸佛而做的。大家不要以为这些小节是多余的执著,对凡夫来说,小节正是很重要的成就关键。 

  ○在佛坛上烧很多香是不是能得更大的庇祐呢? 

  ◎供燃香的意义在于供上香气,并不是在于供黑烟。如果是上好的香枝,多供一、两枝还可以。如果是极劣的化学制品,就最好避免了,宁可用有限的钱买少一点但好的香,也比供上一大束劣质化学香为适宜。既然供香的意义在于香气,你毋需把大束大束的香堆在佛像面前薰烧,只要在佛坛前手持香枝供养及祈愿,然后把香枝插在较远的香炉中即可。香炉最好不要采用印上佛经及咒语的那种。经咒是用来念诵及领会的,不是用作装饰法器的图案。如果炉上没有印上经咒,可以把香炉及香枝放地上,不需一定放在佛像正前方,免把佛坛薰黑。我们供香的对像是诸佛等圣众,不是面前的铜像。诸佛不同凡夫,所以你不需把香堆在他们面前才能令他们嗅到香气。事实上,供香乃为我们自己积聚功德而做的,诸佛等根本也并不需要我们之供养。如果把整束香枝放在佛像前薰,会令佛像很快就被薰至乌黑肮脏,这样反而不好。因为众生的数目是无量的,在我们为众生之利益而供养诸佛时,功德就会增大同等的倍数,我们也是众生的一份子,所以也自然会得到利益。只要以清净及正确的发心去供奉,即使只供上短短的一截香枝,也已能积无量功德。反过来说,如果只以为自己求福的狭窄心态去供养,因着发心的浅小,功德也自然一样地浅小,供上更多的香枝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利益。在供香时,心要想着是在供养三世十方一切佛与菩萨等,对面前圣像生真佛想。如果只认为是在对着面前之铜铁像供养,并不会生起甚么功德。此外,供香如果用电力的假香,就没有供香气的意义了。供灯是在供养光明,所以绝对可以用电灯代替;供香却是供香味,并不能以电香代替,而且电香的闪烁微弱之闪光并没有吉祥的缘起。 

  ○供了佛的食物应如何处置?如果有一天忘了供养怎么办? 

  ◎如果仍然是新鲜的食品,可以自己受用或送予别人;如果供品已经变坏或过期了,则只好丢弃吧!供在佛坛上的食物,不需要放太久时间,即使只放一分钟而在心中供养,也已足够了。佛经并未开示必须供多久的时间,但诸佛根本不需要凡俗的食品,所以你不需要放很久去等圣众受用完毕才撤供,略供一会儿即可以了。供养饮食的时候,不应把好的自己留起而供劣质的。连你自己也不会受用的劣质饮食品,当然不宜作为供佛之用途。虽然诸佛并不会真的受用这些供品,但为了吉祥缘起及积集功德,你仍须供上合适的供品,否则就宁可不作供。忘了供养并无问题。诸佛不同于凡俗的众生,你毋须担心他们会生气或报复,他们也不会因你忘记供养而要捱饿。供养只为了自己之积聚功德,并不是圣众有此需要。不过修持之要诀在于恒久不辍,每天的修持及供养等最好不要中断,这才能生出因恒心而得之成就。尤其是过在家生活的行者,反正每天都要买菜购物,只要把买回的食品或未食用之菜式作供即可。这样的话,既方便又易行,只要你不忘记每天吃饭,就不会忘记作供。 

  ○我不再需要的佛经及佛像应如何弃置呢? 

  ◎已皈依三宝的人,必须视佛像为真正的佛陀,不可以世俗之价值及新、旧观念待之。旧的佛像,绝不可以因为有了新的或更漂亮的佛像而把旧的丢弃或送走。新皈依的三宝弟子,最好先勿过度兴奋地购置过多佛像。多供奉佛陀形相当然是好事,但若后来没有足够地方供置而要丢弃岂不是糟糕?一个完整的佛坛,只要有一尊释迦牟尼像、一本佛经及一个舍利塔就已完备,此外可加供一尊祖师像及一尊本尊像。如果能如法供奉供养,一尊如来已能令你藉而长养功德。若不如法供奉及供养,越多佛像反而令你积累越多不善业。佛经虽非究竟义的法宝,但却代表了法宝,所以我们不能胡乱丢弃。如果实在未用得上,又不能转赠他人,你可以观经上的字全部合融为一个梵文'阿'字入于自己心中,心想经典之法已尽入自心,又想着现在面前的典籍只是白纸,然后恭敬焚毁,把灰烬放入干净的江河中。此外,佛经不要放在地上或在上面跨过,以免积集不敬法宝的缘起。以上所述乃出自佛经及历代开示,并非衲个人之观点。作为三宝弟子,就必须依循皈依之各别学处及共通学处而行。 

  ○有人说净土修持只为一己往生,所以是小乘的修持,这见解有何错处? 

  ◎净土修持属于大乘佛法,并非小乘的修持。以为修持净土是小乘佛法,只源出于未通达净土修持法门的发心。 大乘修持者的发心,是为求无上佛境而利益众生。修持净土的人,知道六道中烦恼极多,不利于修持,所以发愿往生净土之中,以期精进修持直至成佛。净土并非大乘修持之最终目的,而只是像个中途站一样。在净土中,我们可以直接地依佛陀学法,而且该土并无令我们生起烦恼及痛苦的外缘,所以更适合于修持。在净土中修至较高境界时,我们还是会自愿地回到六道之中救度众生,或者变出化身在六道之中利益众生。 

  修持净土的人,如果是如法地发起大乘的菩提心,以此作为动机而修证净土,就符合了大乘的修持。如果并不持这样的发心,则不能算作大乘的修持,但这并非说净土法门本身不是大乘法门,只能说个别修持者之发心不符合大乘精神而已。真正的净土法门行者,是应以大乘的菩提心作为动机地去修持的。 

  佛法上的任何修持,大都取决于发心而定夺是否佛法或是否大乘,并不取决于修持的内容。例如持咒,如果以小乘心去持诵,就是小乘的修持,成为解脱生死之因;如果以大乘心去持诵,则成大乘之修持,成为成就佛境之因;如果以求寿求福的心去修诵,虽然也会有成效,但就说不上是佛法的修持了。 

  ○有些人认为并须消尽了业障才能往生净土,有些人却主张可以带业往生,到底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 

  ◎净土又分为三种,即法身佛净土、报身佛净土及应化身佛净土。法身佛净土只有成就佛境时才能说是达到了;报身佛净土只有大菩萨才能达到;但应化身佛净土的性质不同,凡俗的众生是可以倚靠五力而往生于其中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其实是指弥陀的应化身佛净土,并非指衪的报身净土或法身净土。三种净土的性质完全不同,如果我们把三者混为一谈,就不易弄明白往生其中的条件了。 

  极乐净土乃由弥陀的福慧及悲心所变化生出,所以我们一辈凡俗的众生可以依靠五力的力量而往生其中。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及弥勒的兜率净土的本质,也是类似 极乐净土的,只要具备五力资粮便可以顺利往生,并不限于已完全忏净业障的大圣者才可以达到。 

  要往生极乐净土之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对六道轮回的出离心及对弥陀的信心。依传说开示,往生净土必须具备五力,即白籽力、熟习力、决定力、祈愿力及断绝力。忏净罪障固然是佛子必须致力于进行的方向,但五力才是往生极乐净土的资粮,可说是我们上路所需的盘川。对弥供养、塑造弥陀的圣像、持诵衪的名号或真言及念诵与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有关的经典都是在积集于其净土的因。同时,对极乐净土生起希求,发愿往生彼土而得脱六道生死,及对阿弥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