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宝性论 的研究 >

第4节

宝性论 的研究-第4节

小说: 宝性论 的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許多經文,事實上是出自《寶性論》裏引用其他經典的經文。高
崎指出十七處之多。第二,《寶性論》廣引各經論,卻不曾引用《無
上依經》,唯有《佛性論》引用過《無上依經》。由以上的推斷,《
無上依經》可能成立於《寶性論》之後,《佛性論》之前。

    《佛性論》(Buddhagotra…sastra)被中國佛教認為是如來藏思想
權威代表典籍之一,世親造,真諦譯(裕84)。只有漢譯本,梵藏均缺
。其思想與《寶性論》有密切關係,不過其最大的特色是融合了如來
藏說與瑜伽學說,屬於後期如來藏學。《佛性論》共分四分:「緣起
分」、「破執分」、「顯體分」、「辯相分」。

其中「顯體分」以「三因」詮釋佛性的體性,以瑜伽「三自性」融合
如來藏說,再以「三義」解說如來藏。「三因」是:

      「三因者:1。應得因,2。加行因,3。圓滿因。應得因者,二空
      所顯真如;由此空故,應得菩提心及加行等,乃至道後法身,
      故稱應得。加行因者,謂菩提心;由此心故,能得三十七品、
      十地、十波羅蜜助道之法,乃至道後法身,是名加行因。圓滿
      因者,即是加行;由加行故,得因圓滿及果圓滿。」(裕85)

「應得因」以無為的真如為體,「加行因」、「圓滿因」有為的願行
為體。「應得因」中具有三性:1。住自性性(凡夫位),2。引出性(
有學位),3。至得性(無學位)。如來藏系經論中,洠в邢瘛斗鹦哉
》的三因說,它主要是參照《瑜伽師地論》中「菩薩地」的三持說而
來(裕86)。另外,「三性品」中廣明三自性、三無性的意義,這也是
《寶性論》不曾提到的瑜伽教義。

    「顯體分」中的「如來藏品」以三義說明如來藏的意義與《寶性
論》的如來三義有相通地方。1。「所攝藏」,因為「一切眾生悉在如
來智內,故名為藏」,也就是「佛果能攝藏一切眾生,故說眾生為如
來藏」這就是《寶性論》所說的「法身遍滿」義。2。「能攝藏」,意
謂「果地一切過恆沙數功德,住如來應得性時,攝之已盡」。這與《
寶性論》的「眾生有如來種性」義合。也就是說在眾生因位時,已具
攝「果地一切恆沙數功德」,與佛種性無異。3。「耄Ц膊亍拐咧浮溉
來性住道前時,為煩惱耄Ц玻娚灰姡拭麨楦病梗ㄔ'87),煩惱覆
蓋如來性的「耄Ц膊亍挂猓c《寶性論》的「真如無差別」義有所不
同。《佛性論》是比照阿賴耶識的三義來定義如來藏。瑜伽學系認為
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執藏」謂執持
自我,屬煩惱性,所以耄Ц膊睾蛨滩睾x相同。由此可見二論著重之
不同。《寶性論》完全從真常清淨法界或菩提的觀點論如來藏,《佛
性論》則從瑜伽學眾生界的觀點兼及如來藏的染污面。雖如此,二者
之基本論點還是一致的。

    《楞伽經》(Lankavatara) 是另一部與如來藏思想有關的經典求
那跋陀羅(Gunabhadra)於宋元嘉年間(約西元四三三年頃)翻譯。《
寶性論》和無著、世親的論書中均不曾引用。由此可推論《寶性論》
必定早於《楞伽經》成立。《楞伽經》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完全會通起
來。例如《經》說:

      「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
      識,及五識身」。(裕88)
      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淨,客塵所
      覆,猶故不見不淨。(裕89)

《楞伽經》結合了代表清淨的如來藏,和代表染污的阿賴耶識成為「
如來藏識藏」的最大意義,在於試圖解決《勝鬘經》所洠в谢卮鸬膯
睿骸缸孕郧鍦Q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裕90)如來藏說強眨孕
清淨,無明煩惱從何而生不易解說。另一方面,阿賴耶種子識為依,
強眨疚郏D雜染為清淨的本然性亦難解說。《楞伽經》融攝種子與
真如於同一「藏識」,即是為解決由染轉淨,淨中有染的理論困難。
《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之意義亦由此可見。《楞伽經》與
《大乘起信論》是如來藏說更進一步的發展。


三、《寶性論》重要的教義

    《寶性論》是將如來藏思想系統化最重要的論典(裕91)。雖然論
中引用大量旳經論,還是有其義理特點。以下列舉數點詳加探討。

(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

    《寶性論》一開始即讚嘆三寶,如其論名所示,特別重視三「寶
性」,而三寶是依法身而生,如論中偈說:

      「真如有雜垢,及遠離諸垢,佛無量功德,及佛所作業,如是
      妙境界,是諸佛所知,依此妙法身,出生於三寶。」(裕92)

真如法身的妙境界不可思議,「唯佛所知」,但為了眾生,三寶依法
身而生。依《寶性論》的說法,三寶無非是眾生的菩提因,而菩提因
的依據則建立在「一切眾生有如來藏」(sarvas tathagatagarbhah)
的先決基礎上。為什麼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其意義為何?它的
佛法理論依據何在?《寶性論》從三個層面回答這些如來藏的基本問
睿H纭刚摫举省拐f:

      「佛法身遍滿,真如無差別,皆實有佛性,是故說常有。」
      (裕93)

「釋論」解釋說:

      「有三種義,是故如來說一切時,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何等為
      三?一者如來法身遍在一切諸眾生身(裕94)。偈言佛法身遍滿
      。二者如來真如無差別(裕95)偈言真如無差別故。三者一切眾
      生皆悉實有真如佛性(裕96)。偈言皆實有佛性故。」(裕97)

以上兩偈及裕Ы恻c出了如來藏學的三大要素:法身(dharmakaya)、真
如(tatha) 和(佛)種性(gotra) 。從此三者與眾生的密切關係來證
成「一切眾生有如來藏」:1。法身:佛的法身遍滿一切眾生身中,2。
真如:眾生與佛的真如無差別,3。佛種性:一切眾生具有。

    1?法身遍滿義:

    法身是真理(truth)、實在(reality)、圓滿的佛果(nir…vana)。
其本伲虾兄腔邸⒋缺⒘Φ忍匦裕匀坏乇闈M一切。所以「眾生
界中無有一眾生離如來法身在法身外,離於如來智在如來智外,如種
種色像不離虛空中。」(裕98)即如《論》中偈說:

      「譬如諸色像,不離於虛空,如是眾生身,不離諸佛智。以如
      是義故,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如虛空中色。」(裕99)

換言之,由於在法身(如來智Buddhajnana)的遍照之下,「一切眾生
入於佛智」(buddhajnaratargarmat sattvaraseh),在這個意義之下
,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楞伽經》說:「如來藏自性清淨,
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裕100)

    從法身的遍滿、佛智的不離或入眾生身的事實,可以說一切眾生
有如來藏,但是「法身遍滿眾生」,「佛智不離眾生身」意義又是什
麼?這可以有不同的詮釋。有一種詮釋是:由於法身(智)遍滿(或
入)眾生身中,眾生自然地具足如來法身、佛智。如《華嚴經》說的
「如來智慧無處不在……無相智慧、無礙智慧,具足在於眾生身中。
……如來智慧在其身中,與佛無異。」(裕101) 這樣的解釋與傳統如
來藏說一致,但是這多少含有一元論、神我(atman) 的傾向。有人因
此作另一種詮釋,例如西藏Rangtongpas 的Gyaltsab則認為所謂如來
「法身遍滿」(遍照)眾生,就像佛業的遍及眾生,眾生可蒙受法身
遍滿的薰陶和影響或佛業的利益,但這不意味眾生就自然具足如來智
或佛業(裕102),而「與佛無異」。

    西藏佛教有二個立場不同,詮釋經論的學派:自空派(Rangtongpas)
和他空派(Shentongpas) 。自空派主張諸法自性空(rangstong) 例如
,格魯派就是主張從自性空的立場去瞭解和詮釋佛典。他們認為自性
空是屬於「二轉法輪」(second Dharmacakra)的了義說。rangtong的
意思是「自性空」(self…emptiness),如經典所說的「一切法空」。
一切法由於緣起的組合,洠в杏缾a不變的自體(essence) ,故說自性
空,以自性空立場詮釋如來藏思想的學者,包括十三、四世紀的Ngog
、十四、五世紀薩迦派的Rongton 、十五世紀格魯派的Gyaltsab。

    Shentong的意思是「他性空」(emptiness of other)。shentong
指的不是一切法,而是實相 (Utlimate Reality)(裕103),因為它雖
「真(他)空」,卻「妙有」的存在著。換言之,Shentong雖也說空
,可是所指的是「他空」,而非「自空」。「他空」是指實相、真如
之外,其他染污法是空無的,而不是「自」身清淨法的「空」。他空
派認為他性空屬於「三轉法輪」(third Dharmacakra) 的了義說 (裕
104)。 其代表人物包括 Dolpopa、Rangjung Dorje、Mikyo Dorje等

    自空派從「二轉法輪」的立場闡釋如來藏思想。雖然可以淡化神
我色彩,但是卻與如來藏學系的本意不同,如來藏學要強眨奶攸c就
是肯定眾生具如來稱性功德。《寶性論》廣引各經論,就是要強眨@
一點。如它引《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界中終無有一眾生身中而不
具足如來功德及智慧者,但眾生顛倒,不知如來智。遠離顛倒,起一
切智。無師智。無礙智。」(裕105) 由於如來法身與凡夫眾生的本伲
無異,從如來位論眾生,故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

    2?真如無差別義:

    真如有二種,如「論本偈」說:「真如有雜垢,及遠離諸垢」。
即所謂「有垢真如」(samala tathata) 和「無垢真如」(nirmala
tathata)。眾生處煩惱中,真如佛性未離諸煩惱所纏,故眾生位的
真如叫「有垢真如」,亦即如來藏。當「如來藏轉身到佛地得證法
身,名如來法身」。因為諸佛清淨無染,遠離塵垢,故佛果位的真
如叫做「無垢真如」。二種真如的「相」雖不同,「性體」是無差
別的,就像糞穢中的真金一樣。如《論》說:

      「以性不改變,體本來清淨,如真金不變,故說真如喻。」
      「一切諸眾生,平等如來藏,真如清淨法,名為如來藏。
        依如是義故,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應當如是知。」
        (裕106)

如來藏學說中最基本的一個教示,就是眾生如來藏染而不染。許多如
來藏系經論一再強眨@個觀念。《如來藏經》說:

      「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
      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
      「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
      足,與我無異。」(裕107)

儘管煩惱在外相上污染清淨心,但是清淨心的自性不為所染,這是常
恆不變的真理,所以說「此法性法體性自性常住,如來出世、若不出
世,自性清淨本來常住、一切眾生有如來藏。」(裕108) 總之,因為
眾生的有垢真如與如來的離垢真如在本伲蠠o差別,所以說一切眾生
有如來藏。

    3?「實有佛性」義:

    「實有佛性義」的梵文是bauddhe gotre tatphalasyopacarat。
中譯「論本偈」解釋「實有佛性義」時說:「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
身,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中譯的「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身
」,梵文洠в邢喈數淖志洌ㄔ'109) 。
對照梵文本,「實有佛性」義的「佛性」,其原文是Buddhagotra ,
指的是佛的種性(gotra) ,而不是佛體性(buddhatva) 。

    種性(gotra) 是佛典中常出現的名詞,有多種含義。它最原始的
用法,是指從古到今存在於印度社會的種性制度,區分階級種類的,
如婆羅門種性、剎帝利種性、吠舍種性等,其歸屬是以血統而決定。
佛典中用的種性亦含有種類或類別(class或 category)的意思,但並
非以血統或外在社會階級為區分,而是指內在精神、智慧、心臁I域
的不同。最顯著的例子是瑜伽學系主張的聲聞、緣覺、菩薩、無性、
不定等五種性。由於他們種性的不同,其精神心臁陌l展也就不一樣
。此意義下的種性象徵族性 (gotra=kula)、茫齻鳎╣otra=vamsa)、和
種因(gotra=bija)(裕110) 。例如《華嚴經》的「十住品」說:「菩
薩種性,甚深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一切菩薩從三世諸種性中生。」
(裕111) 大乘的族茫╨ineage) 是由諸佛與佛弟子世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