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106摄大乘论略疏 >

第3节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3节

小说: 106摄大乘论略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鴺肥潜跋路操v之法。二諸苦行是外道法。捨此二法為至要之道○第二三因。
    復次為說無例義故。雜集十一云。為欲開示三種學故建立素怛溃亍K哉吆巍R来瞬厮星榻饬巳龑W。由此藏中廣開三種所修學故。為欲成立增上戒學增上心學故建立毘奈耶藏。要依此藏二增上學方得成立。所以者何。廣釋別解脫律義學道拢虨樗乐埂7侥苄拗螠Q尸羅故。依淨尸羅生無悔等漸次修學心得定故。為欲成立增上慧學故建立阿毘達磨藏。要依上藏增上慧學方得成立。所以者何。由此藏中能廣開示簡譯諸法巧方便故(文)三藏詮三學處有剋性門。有兼正門。如搜玄記及起信義記等辨。又法苑藏章廣解云云。○第三三因。
    復次正說(至)阿毘達磨雜集十一云。為欲開示正法義故建立素怛溃亍R乐勾瞬亍N牧x易了故。為顯法義作證安足處故建立毘奈耶藏。依止此藏能修二種作證學行故。毘奈耶是法義作證安足處。安足處者是所依義。為令智者論議決擇受用法樂住故建立阿毘達磨藏。依止此藏諸有智者更相問答論議決擇受法樂住。由此藏中以無量門開示諸法自相共相等真實法性故(文)○三結釋。
    由此九因緣故立三藏○二明三藏通用。
    此三藏通(至)故得解脫莊嚴論四云。問。別用如此。通用云何。答。熏覺寂通故解脫生死事。此明解脫生死是其通用。由聞故熏。由思故覺。由上故寂。上由故通。由觀此四義生死諸事大得解脫(文)○三明三藏各有四義中二。初先述其勝益。後正明。今乃初也。
    若略說(至)則至流盡。莊嚴論四(六紙)云云。與今相同。但彼云成就一切種智為異。可知。○二正明三藏各有四義中有三段。今初明修多羅四義。
    云何一一(至)滅惑是事。莊嚴論四云。修多羅有此四義。一依。二相。三法。四義。能顥示此四義故名修多羅。依者是處是人是用。謂隨是何國土。隨是何諸佛。隨是何眾生。如來依此三種說修多羅。相者謂世諦相及第一義諦相。法乾謂陰界人緣生諦食等法。義者釋所以(文)寂曰。依相法三諸論概同。但釋義之文名異。隨譯云義者隨順相續故。唐譯云義者謂隨密意。餘浮^莊嚴及今譯攝論其旨易解。此論釋義。是為要妙。應思○阿毘達磨四義。
    阿毘達磨(至)故名解。莊嚴論云。對者是向涅槃法諦菩提分解脫門等說故。數者是相續法。於一一法色非色可見不可見等差別無量說故。伏者是勝上法。於諍論眾中決判法義退彼說故。解者是釋義法。由阿毘曇修多羅義易可解故(文)唐譯數法云數數宣說訓釋言辭自相共相等。無量差別故。法苑藏章釋云。以理為法。以教為教。法之數云云。准此諸文。數字去呼。古人以入聲釋者。不允。何以故。指種種說名為數數故。○三毘奈耶四義中二。今初四義。
    毘奈耶有(至)法爾所得莊嚴論四云云。四今粗同。彼明緣起中唯出四種。不言八種。四種中第四言無恭敬心。瑜伽九十九(五紙)與今同。初二為下品。第三煩惱盛為中品。第四為上品。可知。隨譯明還淨云。由淨心非治罪法。如禁戒攝持故。唐譯云。退淨者謂由意樂不由治罰如受律儀。文明出離中。莊嚴論云。出者罪出離。此有七種。一者悔過。謂永遮相續。二者順教。謂與學羯磨治罰。三者開計。謂先時已制後時更開。四更捨。謂僧和合與學者捨。是時先犯還得清淨。五者轉依。謂比丘比丘尼男女轉根出不共罪。六者實觀。謂法優陀那由勝觀察。七者性得。謂見諦時細罪無體。由證法空法爾所得隋唐譯文稍有異。義則無摺H玷べち肆啪攀诺谝话倬韽V明毘奈耶法。○第二四義。
    復次毘那(至)云何不犯。莊嚴論云。四義者。一人。二制。三解。四判。人者謂犯罪人。制者謂依彼犯人大師集眾說彼過失制立學是。解者謂如所制更廣分別。判者謂云何得罪云何不得罪。如是慶持此論文旨明暢。可解。○三引起後文。
    今當釋本文○第二說處。
    論曰佛世尊前。釋曰欲顯無異言。隋唐兩本其旨全同。○第三能說人。
    論曰善入(至)薩釋曰已得二行。已得陀羅尼等者顯大乘所說是三摩地總持中法門。又顯等者彰所說從證諸法如實相來。何故但言等者徵也。欲顯諸等者釋也。何故說兩名者徵也。欲界顯等者釋也。兩名者指菩薩摩訶薩。二行者即上來菩提行下化眾生行也。○第四顯所說法中二。今初說意。
    論曰欲顯大乘(至)大乘教。釋曰唯(至)大依大乘教。○二正顯所說法三。一標列十勝相。二略釋十勝相。三重明大乘殊勝。初中有三。今初標所說無等。
    論曰說如是言(至)於餘教。釋曰此言欲中解唐譯論云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佛等。釋言依大乘者依止大乘而起所說等。寂曰。若依今釋則依大乘教言屬上說意。若依隋唐譯則屬下所說。雖兩可通。後譯為優應思。為釋有者。莊嚴論第一遮小乘師言大乘非真產。乃舉八因成立大乘真是佛說。其第五明體云。第五體者。若汝言餘佛有大乘體此佛無大乘體。若作此執亦成我義。大乘無異。體是一故小乘師以為。今佛以說四真諦為體。大乘非今佛所說故。今言實有。唐譯言大乘實有大體。如來十號如智論第二瑜伽倫記十上(四紙)等彰。可見。○二正列十勝相。
    論曰有十(至)勝相。釋曰由依智差別。淨不淨品法即三性差別。至下當知。譬如石子者顯是持業釋。小石名為石子。石即是子故第二乃至第八釋名。可解。第九中言最勝者。轉依斷果於一切法最勝妙故。言品類者蓋乃指六轉依也。自對解脫者。隋譯云自體滅於煩惱障智障故。唐譯云自內棄捨煩惱及所知障。寂謂。今本對字恐體字音铡酢5谑遣顒e。釋名可解。○三結釋大乘無等真是佛說。
    論曰由此(至)佛說釋曰云何大乘說。莊嚴論第一廣敘不乘師所計大乘非真佛說。以八因破彼所言。以顯成大乘真佛說(云云)大乘是諸拢齼茸C。三摩地法門故。付法藏諸祖 心傳密付。未嘗為凡庸而說。佛滅過半千年後。馬鳴龍樹無著等諸大士弗獲已而開發如來祕藏。與起大乘法教。故時輩多疑怪者(云云)莊嚴論首辨明是事。可尋。○二略釋十勝相中三。今初標大乘十義勝於餘教。
    論曰復(至)次小乘中無○二正釋十勝相。
    何者為十(至)智果相釋曰何以(至)應有三身
    本文明著。可解。釋中今譯似文錯铡:握哽兜刂邢箩屓缹W。次明學果。次無分別智名依下復釋依慧學。文不次第。可知。學果即是滅等文應入於異相如此之下。隋唐兩譯並善矣。可檢。明智果中。若離自性下明三身不離必應具三所由。所謂法身者合立法身自受用身。所謂應身者謂遍他受用身也。地上菩薩受用法樂至下當知。明化身中。隋譯云。若離此解行中諸菩薩及諸聲聞粗溄狻3醢l修行亦不成。唐譯云。若無化身勝解行地諸菩薩眾諸聲聞等劣勝解者最初發趣皆不應有。寂曰此一段文奇且妙矣。應知大乘深經多是其深三摩地總持法門非凡愚之所測知焉。○三結十義由三義勝於小乘。
    論曰如此(至)十義釋曰此十小乘。莊嚴論第一成宗品明大乘是無上菩提因。次歸依品云大乘最第一。種性品云種性得第一。可尋。大乘但佛說等者此語最奇矣。何者大乘經中有菩薩說。有天等說。而今言但是佛說故學者應思。但為菩薩者。下論所說至文當辨。三義者。謂無上菩提因但是佛說但為菩薩說是也。○三重顯大乘勝於餘乘中二。今初明十義所說無等能引無上菩提。
    論曰故依(至)不相摺a屧淮巳ㄖ粒┢刑帷U撐某趺魇x所說無等。次明大乘是如來正說遮小乘即大乘之計。後明十相有三義引出無上菩提。言小乘即大乘者。有一類計謂小乘即大乘。若能久行聲聞乘則得大菩提果。莊嚴論第一遮此言十明聲聞乘與大乘有五種異。一發心異。二教授異。三方便異。四住特異。五時節異(云云)。可尋。釋中此三義者即指上所言三節。或可指成就隨順不相摺x。兩意俱通應思。成就者。唐譯云善成立。是即間即聞思位隨順者謂修位。不相摺摺V^證位十地位修。三譬可知。生死涅槃不相妨者。謂不住處涅槃十地位中分證得故。寂曰。此處陳隋兩譯文有錯铡4蜗碌诖罅堄业谒男袕陀袆e釋至以後釋前一百一字應人能引無上菩提下。四道理者。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如解深密經第五·瑜伽七十八·雜集論十一等明。三量者·謂現量·比量·拢塘俊H缍ㄗR疏·因明論疏·瑜伽倫記五上等辨。四句偈文舉純善意顯不相摺F兴_於生愛悲攝受而已。離我見故。非先白後黑先有明益後有損等。故名不相摺L谱g安文得處。然偈第二句諸譯不同。陳譯云隨順於善故。隋譯云亦隨順諸善。唐譯云後隨順不善。唐本與古二本。意趣相反。唐譯不字恐字形铡酢肌R葬後屒罢摺R葬峋涑汕熬渲x。謂不相摺孰S順。隨順故成就。可檢唐譯也。○二明十義具足三德。是一切智智因。
    論曰為諸(至)智智釋曰由此智智十種勝相配境行果。如上宗趣中辨。菩薩乘中境行及果具說焉則教理智行位因果悉能攝在於此十義無有餘蘊。依此修學則必定至得無上菩提。成滿一切智智。餘文可解。○五以偈結最。
    論曰而說偈(至)十義勝。結攝偈文應在章終。隋勇兩譯安文失所。蓋會者之錯耳。上來無等拢陶戮埂!鸬诙x次第章。於中分二。今初標章名。
    十義次第章第二。○二正釋文。
    論曰云何(至)圓滿釋曰此十(至)說次第三譯文旨明著。可解。但其說經劫之文頗有異致。今譯本論云應修隨一三阿僧祇劫。釋論云於十地中隨差別應修習各三僧祇劫。蓋斯依三十三阿僧祇之說耳。隋譯云於十地中經三阿僧祇劫分分應修旨同陳譯。唐譯云於十地中分分差別應勤修習。謂要經三無數大劫。是似將今論說牽合通途所說。然今論文勢頗異通途。唐譯之中削去奇說以殉所宗乎。梵本有此異乎叵知。復有別釋已下錯簡如上已述。十義次第章竟。○第三眾名章二。今初標章名。
    眾名章第二之一○二正釋文二。初引經偈證阿梨耶識體。後以理教辨依止識名。今乃初也。
    論曰此初(至)涅槃。釋曰今欲解脫論中初徵問。後如佛世尊下正引經偈證本識體。釋論之中初標章。後此即此下正釋。於中二釋。第一釋中別釋四句。釋初句中。初明此界。後約此界下釋無始時。初中以性釋界。以解為性。是即如來藏覺照之義與起信所說本覺大旨相似。正義亦與華嚴楞伽勝鬘等經及佛性寶性起信等論。其旨??全。而此五義蓋方等大乘之樞柱也。如來藏心湛若虛空。本來寂滅自性涅槃。是心即眾生正體。是一切拢ㄖ蛞病R磺蟹ㄖ鎸嵰病W孕陨埔病J枪逝c此相應隨順則必生因果二位一切善法。若摺娲朔▌t自體成殼耄Р卣嫘浴I髽I苦。而三雜染乃成殼。眾生心中妄計其無所有如虛空華。故諸雜染法雖不離此如來藏非是藏性猶如空華非是空性。勝鬘經云。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寶窟云。如佛性論說一如來藏以自性為義。一切諸法不出如來自生。無我為相故。二法界藏者彼說正法藏。今言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義。拢怂哪钐幍热〈诵宰骶彻省Hㄉ聿卣咭灾恋脼榱x。至者證了。一切拢诵艠氛浴S纱诵艠妨钪T拢说萌鐏砉Φ隆K某鍪篱g上上藏。三由有例見不得拢ā>叽巳x。名之為世。此法無此三義故名出世真實也。五自性清淨藏以祕密為義。若一切法隨順此性則名為內。是正非邪。若摺死韯t名為外。是邪非正去云云。寂曰。此是方等之大宗。性相之綱紀也。四念處乃至八拢懒_蜜。由一切世間出世間善法悉從如來藏性等起故。起使順性損減無明殼。諸雜染法摺嬲嫘浴F鸨阍鰺o明殼耄Ц舱嫘浴J枪噬迫眷缎皂樳‘天殊。所謂善惡不二染淨不二者。此即就善惡等空性而說焉。非有實物為惡為善者而不二也。近世有謬解圓教法門者。以妄情謂浪說不二。遂使人謂真如緣起為善惡等如一團鐵作之如意現可愛相造之劍戟現可畏相等記無異。此是流俗之意見也。欲學方等教者必須務遣除此情見也。約此界等者釋無始時。接者猶住。勝鬘經云。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云云。如經言世尊此識下釋第二句勝鬘經云。如來藏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