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106摄大乘论略疏 >

第25节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25节

小说: 106摄大乘论略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缡撬姆N一切相清淨唯佛世尊及得大神通菩薩摩訶薩所得。依止清淨者謂依止靜懀ъ峨S所欲依止取住捨(云云)境界清淨者謂於隨所欲境界變化智具足中(云云)心清淨者謂於如所欲三摩地門自在(云云)智清淨者謂依止靜懀ъ峨S所欲陀羅尼門任持具足(云云略抄)今此頌所說功能即四清淨所生。可知。無性釋論中列。四清淨名。然餘譯中全無解釋。可知。○第十二十力相應。
    論曰方便釋曰從出(至)眾魔文旨分明。可解。十力義如瑜伽四十九雜集十四(四紙)智論二十四(初)等說。可尋。○第十三四無畏相應。
    論曰智滅。釋曰此偈(至)邪魔文旨炳著。可解。四無畏義如增一阿含十九(十五紙)智論五(二十紙)二十五(初)雜集十四等說。○第十四四不護相應。
    論曰無制釋曰此偈戲論瑜伽五十(十一紙)雜集十四(八紙)說三不護。今更加命。如來於四最極清淨。非入作意防護離過。可知。○第十五三念住相應。
    論曰於眾釋曰此偈(至)大眾三念住者如瑜伽五十(十一紙)雜集十四明。○第十六永斷習氣。
    論曰於利釋曰十方(至)不虛。准上標列。釋論之初應有此偈明永斷習氣之一句也。永斷習氣者如瑜伽五十(十二紙)雜集十四(八紙)說。○第十七無忘失。
    論曰於一釋曰此偈(至)自他無忘失法亦如瑜伽五十(十一紙)雜集十四明。○第十八大悲相應。
    論曰日夜釋曰此偈(至)亦爾。大悲亦出於瑜伽雜集及智論二十七等。可見。日夜六時觀眾生者。下第十八云云。十住論及智論五十五(二十三紙)有此說。然此蓋隨轉理門之說。故妙玄第四判為三藏門義。如私記四末(二十六紙)明。可尋。○第十九十八不共法。
    論曰由行釋曰此偈(至)不共。十八不共法者如智論第二十六及八十八明。○第二十一切法最勝智。
    論曰由三釋曰此偈(至)除斷。瑜伽第五十及雜集十四(十五紙)云一切種妙智。釋義稍異。大旨全同。可見。○第二十六種清淨相應論曰無繫。釋曰此偈清淨二十二業者出於俱舍論十五可尋。七種生死如上已辨。餘釋唯有本頌。都無釋文。無性釋論每事有釋。但無此一段六清淨為所等之文。寂曰。此一段釋最可怪矣。以等為下等則其所等根。豈止六清淨耶。應思。○第二明大乘不共功德相應中二。今初承上起下。
    論曰諸佛釋曰前所(至)相應。○二正明大乘不共功德中亦有二。初總標。後別釋。今乃初也。
    論曰謂自釋曰此中(至)說偈。此中初列六種。次釋不共。後說偈。可知。○二別釋十六。初法身自性。    
    論曰尊成釋曰此句(至)自性。唐譯云尊成實勝義可知。○二法身因。
    論曰修諸釋曰此句(至)法身。○三法身果。
    論曰至他釋曰此句(至)覺等。○四法身業。
    論曰解脫釋曰此句(至)乘人。○五法身相應。
    論曰盡釋曰此兩(至)相應。五種勝可知。餘譯及無性全無此釋。無性論云。無盡無等德相應者與諸功德相屬相應。無邊不共力無畏等無盡無等德相應故○六法身生起。
    論曰於三。釋曰此兩(至)能見此一段文與餘譯具略頗異。唐譯云。現世間可見者此說變化身。及眾會可見者此說受用身。非見人天等者此說自性身。諸天人等皆不能見。此顯佛身三種差別說名為轉。無性論釋大旨相同。可見。然今譯所明學大乘者須知之緊要處也。宜熟讀思惟矣。凡一切眾生執有我我所者不能見知身見滅處甘露界。未見此處者躇階妄談法身如來藏則所謂法身如來藏者便陷於自性神我等文見說也。故上古切忌妄意說如來。如來藏良有由哉。後代誇大乘者駸駸乎伍數勝之隊者蓋為此也。○第八明法身甚深中今初問起。
    論曰復次釋曰以難(至)可見○二答釋中有三。初總標。二別釋十二甚深。三結釋。今初。
    論曰此中釋曰如大此義。○二別釋十二甚深。今初生不住業住甚深。
    論曰佛無(至)為食。釋曰此下(至)甚深。此中四甚深各以十因證明其義。隋唐二譯十因名義互有異同。可檢。明第四句中諸佛不實者。准餘譯意。不字恐亦安形铡S秩秊轱@因等者因字應同字形铡病6蔚人氖吵鲮对鲆话⒑浑s集五唯識述記四末法苑章四本等。餘文可解。佛食時諸天受之說隋譯云復有說言。蓋乃有餘師作斯說耳。未知其本據出於何典也。○第二安立數業甚深。
    論曰無異釋曰此下(至)道故。此中有三甚深。初安立甚深諸譯大抵相同。第二數甚深諸譯旨殊。隋譯云。無數量一業者此是數甚深。乘雖無量諸佛一業故此與今同。唐譯云佛雖無量而同一果。無性云。雖有無量。而無別業。何者一業變化受用業無差別成他利故。明業甚深中。隋譯云動不動業。以受用變化配堅不堅。三譯旨同。但明化身不堅固。文旨碩異餘譯。蓋斯旌迦文一化之正軌之明釋也。此義如餘處辨。無性論譯堅不堅與今不同。彼云。不堅業堅業者。自性身業是其堅住。餘二身業是不堅住寂曰。兩論各有道理。准第四句。無性論旨於義允當。應思。○第二正覺甚深。
    論曰無一釋曰此下(至)不覺。此一段文意趣甚深。可察。○無性論云。現等覺非有者。依他起中遍計所執性非有故。一切覺非無者。依他起中圓成實性是真有故。一一念無量者。謂遍無量說河沙數諸世界中念念俱時有無量佛。現等覺故。有非有所顯者。謂如來是有非有空性所顯。成顯成尊位故(文)釋第二句二論異致可解。釋第四句。今譯與餘譯稍異。今譯特尚空無必不可言說以為理趣。可知。○四離欲甚深。
    論曰無欲釋曰此下(至)出離此一段文今譯甚深義含始終。隋唐兩譯及無性論大抵相同。而意趣溌浴?芍=褡g引無上依經即是大乘終門之說。而諸部大乘方等深經說以此旨為其綱紀。言雜深法即如等者斯指惑等空無性而已。非實有如謂等便為妙物。後譚圓教者於此交際生一解解。大濫拢級膩y方等大宗。不可不知。○第五滅陰甚深。
    論曰諸佛釋曰此下(至)最勝。諸譯率同。隋譯少異。於諸譯中今譯特善矣。凡諸大乘經中所說蘊即真如悉同此旨。後代譚陰即是者動入解見。以如今所說者輒謂是始教也終教也等。掉頭不顧。執僻見處錯為圓妙。豈可不慨哉。我今試問彼焉。華嚴般若法華涅槃等皆同所說陰即是非一非異之旨。寧可言彼華嚴乃至涅槃悉始教也終教也廢棄之乎。廢棄如此經典而何經典中有汝所計陰即是哉。然此理公然如大王路。但於此理有七地已還所證與八地已上所照之異。此義甚深。非此所啟。可尋華嚴法華等疏鈔中矣。○第六成熟甚深。
    論曰諸佛釋曰此下事成。諸譯旨同。無性釋論文義明著。可見。○第三顯現甚深。
    論曰由失。釋曰此下佛耶。諸譯旨同。文義了然。可解。○第八菩提涅槃甚深。
    論曰或現釋曰此下(至)後故。初二句釋諸譯旨同。但第三句文義頗異。隋譯第三句言不生亦不有。與今意同。而無釋文。唐譯第三句云此未曾非有亦無解釋。然此句與今義成左右。雖各有理今譯及諸譯其旨奇絕。可知。○第九住甚深。
    論曰如來釋曰此一(至)住此明諸佛反道逆行住四最勝住不可思議。諸譯粗同。今譯旨趣深玄。可知。唐譯第四句云最勝自體住。隋譯云自位最勝者。可知。○第十顯現自體甚深。
    論曰佛一釋曰此下(至)境界。三譯釋義全同。釋初二句二義可知。無性釋中但有前義。釋後二句中諸佛不現不字恐未字形铡!鸬谑粶缁笊跎睢
    論曰諸惑釋曰此下(至)圓智。此乃明諸佛滅二障永盡不同二乘速滅般涅槃。初說留惑事乃出諸佛二障究竟永滅所由耳。諸譯文義大旨相同。餘文可解。○第十二不可思議甚深。
    論曰諸惑釋曰此下(至)思議。此亦明菩薩留惑淨用至成佛果大用顯現。若集二諦是菩薩覺分。如淨名佛道品等廣說。可尋。留惑淨用反道逆行並皆最甚深祕密境界。非初業菩薩及二乘之所能測。何況於凡夫乎。更輒作解成惡見取矣。○三結釋。
    論曰由此(至)思議甚深○第九明念法身中二。初標章二正釋。今初。
    釋曰佛有(至)應緣法身。○二正釋中二。初問起。
    論曰諸菩釋曰法身(至)幾相○二答釋中大分為二。初略說七相。後復次諸佛下明淨土清淨。初中有三。一總標七相。二別釋七相。三說頌重明。今初。
    論曰若略釋曰此七(至)清淨。此釋餘譯所無而其旨要妙。可知。○二別釋中七。今初諸佛於一功德至無礙自在。於中有二。初正釋。後說偈釋難。今初。
    論曰可等釋三世(至)無等文旨分明。可解。六通慧如上明。○二說偈釋難。
    論曰此中釋曰若諸(至)緣故諸譯相似。但明因不具中今譯云此位中。此似約此世間謂永無般涅槃性。可察。有六通差別者。通字是道字形铡?芍6N不可轉業地論一(二十四紙)云云。○二如來身常住。
    論曰二如釋曰以十(至)為相。三因證法身者。上第十六明五種相。第四常住為相中引三證云。真如清淨相故。昔顛倒道最為極故。應作正事求究竟故。是為三因。今所出者即當彼第一因。可知。七因證餘身者。下第十八(二十六紙)明二身常住。至彼當知。餘文明著。可解。○三如來最無失。
    論曰三如釋曰一切(至)相離○四事無功用。
    論曰四一釋曰作意(至)不盡如來所作事業成所作智所現。故一切無功用。可知。○五大富樂位。
    論曰五如釋曰大富(至)清淨淨土中有八不可得等者。瑜伽七十八(二十六紙)說八事易得二事難得。淨土中與此相摺ㄔ圃疲┦墙馍蠲芩f。與今全同。佛土清淨次卷當辨。○六如來最無染著。
    論曰六如釋曰上心(至)亦爾。今譯其旨周足。餘譯無釋。可知。○七如來於世間有大事。
    論曰七如釋曰如來(至)般涅槃。○三說頌重明。
    論曰此中(至)此念釋曰此中法身文旨分明。明應以七圓德如次配對上七相而消釋也。○第二明淨土清淨中二。初問起。後答釋。今初。
    攝大乘論釋第十八。
    論曰復次釋曰前(至)土相問意可解。○二答釋中二。初出所說經。二正明淨土相。今初也。
    論曰如言釋曰總舉(至)功德。釋如言之文可怪。隋譯云如百十偈修多羅菩薩藏緣起中說。唐譯云如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中說。然今所此所出經文即佛地經序品之說。而立十八圓滿名以判經文者是佛地論一之釋文也。由是觀之。今佛地經乃百千契經中之一分乎。華嚴經雖明十萬頌現流經中無如此說。可考。○二正明淨土相中二。初明十八圓淨。後結釋受用中土功德。初中亦二。初正明十八圓淨。後別明佛住處。初中十八。今初色相圓淨。
    論曰佛世釋曰一全(至)圓淨。唐譯文稍有異。名為顯色圓滿。○二形貌圓淨(唐云形色圓滿)。
    論曰無理釋曰此莊圓淨如此顯形二色以何為體。謂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拢咚蘩麩o漏純淨佛之因緣成就。隨十地菩薩變為淨土。器土即以無漏色蘊四塵而為體性。佛所變土者定唯無漏。菩薩變者通有無漏。五八識變唯是有無漏。六七識變通有漏。一切色法准此可知。○三量圓淨(唐云分量)。
    論曰大城釋曰徑度(至)圓淨。他受用土隨十地菩薩所宜而現大小勝劣前後故轉。初地淨土百葉臺上。二地淨土千華臺上。如此漸漸轉大。漸漸轉妙。如餘處辨。○四處圓淨(唐云方所圓滿)。
    論出過釋曰三界(至)為體。他受用土者。瑜伽七十九云。於清淨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餓鬼可知。亦無欲界色界無色界。亦無苦受可得。純菩薩僧於中止住。是故說名清淨世界。已入第三地菩薩由願自在力故於彼受生。雜集六云。復有清淨世界。非苦諦攝(云云)佛地經云。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論曰。非三界愛所執受故離相應所緣二俊S增。言超過三界故。是道諦善性所攝。彼出三釋。有義各別。有處說在淨居天上。有處說在西方等故。有義同處。淨土周圓。無有邊際。遍法界故。如實義者。自受用土周遍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即三界處。若他受用之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西方等處所不定。法華云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十地所見乃是報土。地前所見乃是化土。隨宜而現。所得定方別指一處。欲令眾生起勝欣心別指處所。雖然如是橫豎二義隨眾生心量而有局通。此實則是變易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