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106摄大乘论略疏 >

第17节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17节

小说: 106摄大乘论略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便。進禪及慧如次成此三方便云云次出二義。與瑜伽同。可發。○二別釋三種中三。今初為除惑障。
    論曰為對(至)六數釋曰貪著(至)正解。此中三段。初對治不發行心。是成立施戒二波羅蜜之所因也。次若已下對治退弱心。是成立忍進二波羅蜜之由。此中忍退二文可解。後壞失下對治散亂邪智。是成立禪慧二度之所由也。此三段文唐譯之中文義易解。可見。○二為生起佛法。
    論曰為一(至)六數。釋曰六度(至)於疑一切眾生由六蔽耄Ц踩鐏聿匦摹H鐏聿匦氖欠鸱w也。般若智光能顯此真性。是名生起佛法。前五度能開發助顯此般若。於中前四度乃除遣四障離散亂因。禪度即不散亂體能為般若依止。復次下約五蓋明。五蓋義如瑜伽二十一。論十七。大乘義章第五本。法苑珠林八十九等明。餘文可解。○三為成熟眾生(會本不正可知)。
    為隋順成(至)六數釋曰善教(至)善教。唐譯易解。可見。○第三相章二。今初標章名。
    相章和三○二正釋文二。今初問起。
    論曰此六釋曰何(至)故蜜相○二答釋中二。初舉六種最勝明波羅蜜相。後四句分別。今初。
    論曰由六(至)盡故釋曰此明果位。雜集論十一(十五紙)明波羅蜜相。謂種性。願。意樂。事。自體。云云廣說。又智論第十二。第二十三二十九(七紙)五十三(三紙)六十等明波羅蜜名義。可尋初依止無等可解。二品類無等中施等皆有三種者。瑜伽論七十八(八紙)雜集論十二(五紙)及下差別章廣說云云。外內等者。外謂施財寶等。內謂施身肉等。內外者謂施妻子等。三行事無等。可解。四方便無等明三輪清淨。涅槃高貴德王品及智論八十八明施三事空。可見。若菩薩了達一切法空唯識則心無分別。無分別故智得清淨。雜集十二明依止方便修云。由無分別智觀察三輪曰清淨故云云。五迴向無等六清淨無等云云。惑智二障斷位如法苑斷障章明。○二四句分別。
    論曰施即(至)四句。釋曰此問(至)簡別。此中初問後答。答中有二。初於施波羅蜜四句分別。後例餘度。可知。雜集論十二(至)廣明可見。○第四次第章中二。今初標章名。
    次第章第四。○二正釋文二。今初問起。
    論曰云何釋曰此或(至)須問。隋唐兩譯全無此釋。無之為正。應思。○二答釋二段。今初前生後。
    論曰前前釋曰菩薩(至)生後雜集十一云。次第者。謂前前波羅蜜多能為後後所依止故。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由施波羅蜜多串習捨施內外事。故不顧身命棄大寶藏。受持禁戒。由護戒故他所毀罵終不反報。由如是等遂能堪忍。以能堪忍寒熱等苦雖遭此緣加行不息。發勤精進。精進方便證究竟果。成滿靜懀Аlo懀M已。由淨定心。如實知故證得出世究竟大慧○二後持前令清淨。
    論曰復次釋曰施由(至)次第雜集云。復次前前波羅蜜多後後所持故。謂戒能持施。乃至慧能持靜懀АS删呤_施得清淨。乃至由具慧故靜懀鍦Q。何以故。若由無量門數數觀諸法。能證內寂靜懀г鲩L三摩地又伽他云。無有靜懀Ф挥苫垭s集此次有由粗細次第。可見。隋唐兩釋但說前前生後後次第耳。如是次第並大乘始門之說矣。可知。隋唐二譯極略。僅兩三行。可見。○第五立名章二。今初標章名。
    立名章第五○二正釋文二。今初問起。
    論曰依何釋曰世間羅蜜○二正釋中二。初釋通名波羅蜜。二釋別名施等。初中有二。初最勝無等。二到彼岸。今乃初。
    論曰於一釋曰有六(至)菩提雜集十一(十七紙)云。波羅蜜多三種最勝。一自體最勝并積習。二方便最勝。三果最勝。積習者謂長時施設云云。次舉十二最勝釋波羅蜜多。可尋。前六相者。上相章中明六種無等是也。五種清淨者出於此卷○二別彼岸。
    論曰以能釋曰到彼(至)那等。此中三義明著。可解。○二釋別名施等中六。今初陀那。
    論曰能破(至)稱那釋曰恪惜(至)陀那。陀那亦云檀那秦云布施。今以義分二定為滅為善之義。非謂陀那梵語的翻如是。下皆準此。○二尸羅。
    論曰能寂(至)稱羅釋曰因時(至)尸羅。尸羅此云清涼智論云。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屍羅。音義云。正翻止得。謂此惡得善也。今論所言即當止得。蓋斯義翻耳。掎謂輕安也。○二羼提。
    論曰能滅(至)稱提。釋曰因時(至)羼提。羼提此曰安忍亦言忍辱。觀五義者。瑜伽四十二說五想。一宿生親善想。二隨順唯法想。三無常想。四苦想。五攝受想。云云廣說。與今義同。但二三前後不同耳五德者。莊嚴論八云。五德者是忍果。如經中說忍得五種果。一得少憎嫉。二得不壞他意。三得喜樂。四得臨終不悔。五得身壞生天(云云)與略同。彼偈說。三忍二因二利等(云云)可尋。○四毘梨耶。
    論曰滅除(至)梨耶。釋曰於惡梨耶。瑜伽四十二(十六紙)說四種精進。一離染法精進。二別白法精進。三淨除業精進。四增長智精進今文初段是離染法精進。後段即後三精進。可知信樂因果等者。莊嚴論八(三紙)云云○五持訶那。
    論曰能滅(至)稱那。釋曰散亂(至)訶那。瑜伽倫記四上云。馱衍那此云靜懀АEf云禪義不正也。或云持阿那訛也。俱舍光記云馱南。此云靜懀АEf云禪那。或云禪。或云持阿那。皆訛也。隋譯云持耶那。未知孰正矣。五種散亂。可解。○六般羅若。
    論曰能滅(至)稱苦。釋曰見行(至)羅若隋譯云。能除遣一切見處惡智故名缽羅。得知真如法及種類法故名賢穰。是名缽羅賢穰。六十二見者。如婆沙百九十九瑜伽八十七大乘義章四末法苑章四末等明。名等五者。謂名相分別正智如如瑜伽七十二已下顯揚六(初)十六(四紙)等明。餘文可得。○第六修習章中二。今初標章名。
    修習章第六。○二正釋文中。今初問起。
    論曰云何。釋曰世間(至)可知。二答釋中二。初明五修。後明六意。初中亦二。初總標。二別釋。今初。
    論曰若略釋曰若廣(至)勝故。釋中舉十二修云云。明治成佛中言五失者。謂懈怠·忘念·惛沈·掉舉·及不作行作行。辨中邊論中曰。依住堪能性為一切事成。滅除五過失。勤·修八斷行。懈怠忘拢浴<皭干虻襞e。不作行作行。是五失應知。為斷除懈怠。修欲勤信安。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為除餘四失。修念智思捨。記言覺沈掉。伏行滅等流(云云)言八滅資糧者。新云八種斷行。瑜伽二十九說謂欲勤信安念正知思捨。倫記七下有釋。雜集十明八斷行。可見。初際修隨順顛倒者。凡夫位中修倒想尚不止故。餘文可解。○二別釋五修。
    論曰一加(至)羅蜜。釋曰謂身(至)他事。莊嚴論七(十九紙)云。諸菩薩修習諸波羅蜜有五依止。一者物依止。二者思惟依止。三者心依止。四者方便依止。五者勢力依止。物依止修諸波羅蜜有四種。一依止因。二依止報。三依止願。四依止數。次思惟依止亦有四種。一心思惟。二味思惟。三隨喜思惟。四希望思惟云云。心依止修諸波羅蜜有六種。一無厭心。二廣大心。三勝喜心。四勝利心。五不染心。六善淨心云云。廣說方便依止修有三種。即是三輪清淨云云。勢力依止修有三種。一身勢力。二行勢力。三說勢力。身勢力者應知是佛自性身及受用身。行勢力者應知是佛化身以此化身於一切相為一切眾生示現一切善行故。說勢力者謂演說六波羅蜜一切種時無滯礙故今於思惟修以說六意莊嚴。於心依止修明六意。其異可知雜集論十二云。云何修。略有五種。謂依止任持修。依止作意修。依止意樂修。依止方便修。依止自在修(云云)廣說與莊嚴論所說其名雖異。其義全同。可檢。今論說利益他事修即當莊嚴勢力修雜集依止自在修。然今論所說意趣甚深。應知。佛所得大涅槃是真無餘涅槃。是為法身。應化二身是不思義妙用。由無量無數大悲願熏修力有惑則似色心而顯現。修諸波羅蜜。其旨可知。○二於思惟修明六意中四。初總標列名。二別釋。三明三思惟。四歎法勸修。今乃初也。
    論曰復次(至)好意釋曰此章(至)此三受重等三思惟修是登地已上真修。亦名清淨位修。菩薩入見道位如實證真如法界。轉凡夫依。成拢艘馈H芜安住廣大乃至善好意樂。故成此三思惟修。恒時法爾修習諸波羅蜜。供養無量諸佛。是名得清淨意樂菩薩。願行位中則無此義。可知。○二別釋中六。初明廣大意中二初明行施廣大意。後明修餘五度無厭足心廣大意。今乃初也。
    廣大意(至)不滿足。釋曰總舉(至)言涼。此中初明長時縮為剎那。後明長時以多施物行施心不厭足。雜集十二文義明著可尋。七阿僧祇劫三十三阿僧祇劫至下當明。○二明修餘五度廣大意。
    如此多時(至)大意釋曰此下(至)厭足。莊嚴論七云。若菩薩有恒河沙數自身。一一身復有恒河沙數劫壽。一一壽中復乏一切資生。於此乏中復有火聚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菩薩以此多身經此多壽。在此火聚起四威儀於一剎那但修一戒。如是乃至盡諸戒聚。乃至盡諸智聚。能得無上菩提者。菩薩修之心不厭足云云。雜集十二亦同○後明餘五意。
    若菩薩(至)從好意。莊嚴論七(二十一紙)雜集論十二略同此意。可尋。○三明愛重等三思惟。
    由此六意(至)思惟釋曰愛重(至)進心。此三思惟具如此卷因果位章中明。莊嚴雜集開為四種。莊嚴論七(十九紙)云。思惟依止修諸波羅蜜亦有四種。一者信思惟。於諸波羅蜜相應教而生信心故。二者味思惟。於諸波羅蜜中見功德味故。三者隨喜思惟。於一切世界一切眾生所有諸波羅蜜皆生隨喜故。四者希望思惟。於自身及他未來所有勝波羅蜜起希望故。雜集論十二(初紙)明依止作意修。四種其名雖殊。其義全同。可尋。○四歎法勸修。
    論曰若人釋曰有二(至)修行。莊嚴論第八廣明諸度滅惡生善二力廣多無邊。可尋。上來修習間竟○第七差別章二。今初標章名。
    差別章第七○二正釋文二。今初問起。
    論曰云何釋曰此問(至)顯現○二正釋中二。初總標。二別釋○今乃初也。
    論曰由各釋曰此總標數以答問。瑜伽七十八(八紙)莊嚴論第八。雜集第十二(五紙)唯識論第九(二十一紙)等廣說云云。○二別釋中三。今初施三品。
    論曰施三。釋曰法施三品。三施如智論十二涅槃經三十一等明。○二戒三品。
    論曰戒三釋曰守護三品三聚戒出於瓔珞經下(十四紙)瑜伽論四十七十五七十八地論等。釋中守護戒是餘二戒依止者。瑜伽七十五(三紙)云。由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若能於此精勤守護亦能精勤守護餘二。若有於此不能守護亦於餘二不能守護。是故若有毀律儀戒名毀一切菩薩律儀云云。二釋可解。後三品戒配四畏。初律儀戒是斷德漏盡無畏因。攝善法戒是智德正等覺無畏因。攝利眾生戒是恩德障道無畏出苦道無畏因。○三忍三品。
   論曰忍三釋曰由毀三品毀辱忍新云耐怨害忍。餘文可解。○四精進三品。
    論曰精進釋曰云何(至)三品。唐譯云。精進三品者。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釋中引經云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善軛。雜集論中初二同此。第三名饒益有情精進。唯識云初甲攝善饒益。瑜伽云被甲轉善法加行饒益有情加行。諸論所說名義稍異。可知。○五定三品。
    論曰定三釋曰有定(至)三品。瑜伽唯識雜集等其名各異。其義粗同。當下心學品中明也。三輪者如法苑義林六(末)瑜伽倫記九下(十七紙)等明。○六慧三品。
    論曰般若釋曰從聞(至)三品。此三般若至下慧學中。廣說云云。瑜伽云。慧三種者。一者緣世俗諦慧。二者緣勝義諦慧。三者緣饒益有情慧。唯識云。般若有三種。謂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雜集全同瑜伽。可知。三無漏根如俱舍根品瑜伽五十七倫記十六上(三十五紙)等明。大小乘所立少異。可知。般若三種能成無漏性住用。至下當知。上來差別章竟。

攝大乘論釋略疏第三(尾)
攝大乘論釋略疏第四(論本第十)

陳天竺三藏法師波羅末陀譯
     日域枺奸L泉院苾芻普寂疏
 


    ○第八攝章二。初標章名。後正釋文。今初。
    攝章第八○二正釋文二。初問起。後正釋。今初。
    論曰云何釋曰餘一(至)應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