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106摄大乘论略疏 >

第10节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10节

小说: 106摄大乘论略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謂所取義等四境無故能取諸識亦非實有(文)十一識四種識虛妄分別是本識所變異。體非都無。但由此依他相為依止非有虛妄塵顯現。使迷倒眾生妄計實我實法不能了依他似有無性。依他遍計不可相離。何以故。以於依他法執似為實故。至下當辨○二分別性相。
    論曰分別釋曰如無別性。於十一識四種識不能了唯有識非實我實法。種種遍計。是名分別性相。依他相如水。分別性相如波。而波之與水全無別體。依他性分別性亦復然。十一識等唯有識無塵等義邊名依他性。塵等差別顯現名分別性。上以阿梨耶為依他性。餘一切法為分別性者。即此意也。
    新譯唯識家所計不止與陳譯攝論而有牴牾。於隋唐譯亦有順摺?芍!鹑鎸嵭韵唷
    論曰真實。釋曰虛妄(文)性相。辨中邊偈曰。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論曰。虛妄分別有者。謂有所取能取分別。於此二都無者。謂即於此虛妄分別永無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謂虛妄分別中但有離所取及能取空性(云云)此文即明三性相。可知。○二重舉十一識明無塵唯識於中分三。一以十一識配十八界以明無塵唯識。二約譬喻顯無塵唯識。三立難解釋。今乃初也。
    論曰由身(至)等故釋曰此言(云云)得成此中初以十一識配十八界。後明唯識無塵。釋中以二諦明以十一識為俗。是即所謂道理世俗也。若無塵等。者乃承上起下之辭。○二約譬喻以顯唯識無塵中二。初正舉譬明。後更由教及理證。今乃初也。
    論曰譬如(至)此覺釋曰夢中(至)亦成本末文旨明著。可解。○二更由教及理證中二。今初教證。
    論曰若人未得(至)如塵釋曰由此得成。此中初引十一經第六地之文。次引解深密經。釋中釋三時文最為奇釋。學者察焉。十一切入新名十遍處。如瑜伽論第十一。雜集十三。智論十二·二十一·二十八等明。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無邊空處·無邊識處。是名十遍處。可知。解深經第三分別瑜伽品中廣說云云。可尋。○二理證。
    論曰譬如(至)此知釋曰此譬(至)別境理證中二。初以鏡喻顯。後對憶持識辨。寂曰。鏡喻出於解深密分別瑜伽品。是教中所兼之理證也。故無性論云此教中亦即兼顯此量道理。非憶持識等者。無性論云。恐彼異計故作此說。謂若有人作如是計。由彼先於澹泊路等見骨鎮等今猶憶持。為三摩地所行影像遮此計故。故言云云廣說餘文可解。○三立難解釋中二。立一難解釋推上。二舉二問通釋。今乃初也。
    論曰是種(至)應知。釋曰十一(至)此知。此中初難後通釋。初中先縱眼識等識唯識義。後難根及塵等名為識。後通釋。已悉於上所引教及理中故推上不釋。○二舉二問通釋中二。初問。後答。今初。
    論曰若色(至)相似釋曰此問(至)別色二問可知○二答中二。初長行釋。二說頌釋。今初。
    論曰由顛(至)是實釋曰能顛(至)別法依他性與分別性相應故虛妄顛倒。由虛妄顛倒故似我似法顯現。由我法執故二重障生。本識變似色等相續堅住。餘文可解。○二說頌釋。
    論曰此中(至)得生釋曰無中(至)得生色等能作境生識故名為亂因。即諸六識名為亂體。由有亂因亂體便生。由亂因亂體故本識似色等現。相續堅住誑惑愚夫。可知。釋相章竟。○自下第二差別章中二。初標章名。後正釋文。今初。
    差別章第二○二正釋文。於中六段。一明十一識中前五識一身俱轉。二明後六識差別。三以三相明諸識皆唯識。四明一意識義。五安立三識。六舉四智。以證唯識無塵。今乃初也。
    論曰云何(至)顯故。釋曰此五(至)合生。唐譯云。何故身至能受識於一切身中但有和合轉。能圓滿生受用所顯故。釋曰。所顯故者是彼因性今乃以十八界於一身中不可相離為其所以。以受生必具根塵識故。○二明後六識差別生。 
    論曰云何(至)攝故。釋曰此更生死。文分六段。可知。釋中明言說識(云云)隋譯云。無量所作事更互言說故。唐譯云。諸所作事展轉。言說無數量故可尋。次明自他差別識(云云)無量攝者。我見生因受用差別。乃我所見因。隋譯云無量攝受受用差別故。唐譯云各別攝取受用差別無數量故。次明善惡兩道生死識中云云。釋證得文奇矣。隋譯云受無量生老差別故。應思。○三以三相明諸識皆唯識中三。一總標三相。二別釋三相。三釋偈頌今初。
    論曰云何(至)唯識釋曰前記(至)唯量今譯意謂今此三相明後六識令成唯識。隋唐譯世親論及無性論並皆以為三相成十一識唯識。寂曰。隋唐譯等於義耄М敗=褡g約後六識最不應理。未審梵本有錯铡酢Wg家失旨乎。應思。○二別譯三相。
    論曰唯有(至)生故釋曰於六(至)顯現此中三。文可解。初明唯量。量猶分。唐譯云唯識。由十一識唯一識義分無有別體故名唯量。次唯二可知。後明唯種種中。明眼等識各以色等自境為相。意識通以十八界為相(云云)釋中初明六識各有相見起種種相取種種相故名唯種種。後明五識緣局自境。意識通緣一切法。五識不能分別。意能分別。故但意識緣境名種種。寂曰。前解為正。後義則不順本文旨。無性論中無第二釋。可見。今於眼等六識明唯種種釋中言成立世等六識枘鑿可知。○三釋頌。
    論曰此中。釋曰此偈(至)前解此中初釋三相。後明能通達人。釋中二段。所取塵若無下第二釋可知。然釋能通達之文今譯碩異於餘諸。隋譯云。唯量二種種。觀行人能入得入唯心時。此心亦滅離。釋曰。觀行人能入者。謂修行人相應故(至)由正入唯心時則義無所有識亦不有。若無所取義云何得有能取心也。唐譯云。唯識二種種。觀者意能入。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難。釋曰。觀者意者。諸瑜伽論師所有意趣。問。於何悟入。答。由悟入心彼亦能伏離。若能悟入有其心都無有義是則於彼亦能伏離。既無所取義。何有能取心(云云)無性論大旨相同。寂曰。隋唐兩譯其旨明著。無容間然。今譯以空處乃至滅定為伏離位者義似不順。學者幸思焉。○四明一意識義中二。初正明一意識義。後引經證。初中亦二。初正出一意識計。二舉例明意識依六根生顯現二相。今乃初也。
    論曰諸師(至)業名。釋曰諸師(至)別名。此中初正明一意識。後引身口業例可知。凡判一意識有三家別。一六識體一。二七識體一。三八識體一。古來異諍。如餘處辨。寂曰。此三說以理會取則無所相妨。何者論次下文以阿梨耶識為義識。餘一切識為相識。意識識及所依止為見識(云云)深密瑜伽等說鏡像水波譬喻。本識如鏡如水。諸識如像如波。若據非離本識有別諸識則八識體一義自成立。以水波不相離故。若據波浪識一識隨依止得別名則六識體一義亦自成。第七識即本識染污義分與諸染污而為所依。故或時別立。或不別立。七識體一亦有道理。今言更無餘識異於意識離阿梨耶識。唐譯云。非離意識別有餘識。唯除別有阿賴耶。蓋斯以末識揀本識以言別有。非必言是各別體。古人以謂此論與無性論意趣不同今論出別師義者不允。按。此一意識計意大抵與楞伽等說相似。與慈恩宗所立頗有逕庭。今論主舉彼計而不遮遣。由是觀之。無著天親等諸大土其說通宏。無所固必。與後代局執新唯識者之知見天淵不啻也。可知。○二舉例以顯意識依諸根生起顯現二相中。今初舉例。
    論曰譬如(至)意識亦爾○二正明意識依諸根生起顯現三相。
    論曰此識(至)身生釋曰謂依(至)而起此中初標一意識依諸根而得別名。次明意識依六根生顯現二種法而顯唯識。後明意識必依身故似樱@現雖無五識緣內受生似樱渡碜骰驌p或益。譬如下引例。可知。○二引經證中三。今初法足經偈。
    論曰此中(至)魔俊屧恢T菩(至)此義。唐譯云。若遠行獨行無身寢於窟眨穗y眨奈艺f真梵志。釋云云。唯識論第七疏七本(三十八紙)等引此以證唯心無心所之義。今證唯一意識無別識。可知。○第二證。
    論曰如經言釋曰此五(至)生因。隋唐兩譯與今少異。可知。○第三證。
    論曰復有釋曰此更(至)餘識。文旨彰然。可解。○五安立三識成唯識義。
    論曰是處釋曰是本(至)止事。以本識為義識。此本識由無明力變異為相見識。意識及意識依止名為見識。眼等及餘一切為意識緣境者名為相識。然則阿梨耶識為阿陀那之所執持。自體成殼。似能取所取示現。所謂能取名為見識。所謂所取名為相識。意識及依止者即指意識及二意根也言我識者猶曰實義。蓋此義字與上所說義碩異。可知。與彼至相指實佛而言義佛其旨相似焉。寂曰。今此一段文大抵與楞伽等意合。又安慧等所立似此意趣。與後代談唯識者之所計其異可知。隋唐兩譯文言簡易。可尋。○六舉四智以證唯識無塵中二。今初總標。
    論曰如此。釋曰四法(至)無塵。佛世尊說者即指阿毘達磨經所說也。唯識論第七引之以明識無境見。○二別釋中四。今初成就相摺R相智。
    論曰何者釋曰於一(至)為智。唯識云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一相摺R相智。謂於下處鬼人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異。境若實有此云何成(云云)○二成就無所緣現可得智。
    論曰二由。釋曰有時(至)等境唯識云。二無所緣識智。謂緣還未夢境像等非實有境識現可得。彼境既無。餘亦應爾(文)譬如識等者。識字恐緣字寫铡?煽妓遄g。○三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
    論曰三由釋曰菩薩(至)顛倒唯識論云。三自應無倒智。謂愚夫智若得實境彼應自然成無顛倒。不由功用應得解脫。○四成就三種勝智隨轉妙智。
    論曰四由(至)是等釋曰一切(至)所有此中有三智。唐譯分明牒釋三種。可尋。唯識云。四隨三智轉智。一隨自在者智轉智。謂已證得心自在者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境若實有。如何可變。二隨觀察者智轉智。謂得勝定修法觀者隋觀一境眾相現前。境若是真寧隨心轉。三隨無分別智轉智。謂起證實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境若是實何容不現(文)此中三文可解。由境界等下結釋三智。後依智學者下第十五卷(二十一紙)廣說(云云)釋差別章竟。○第三分別章中二。初標章名。二正釋文。今初。
    分別章第三二正釋文分為十段。一明三性體義及立名。二明三種分別。三明三性非異非一。四明三性品類差別有幾種。五明四種分別。六明五種分別。七明十種分別。八明依他性成三性不相雜。九明依他分別二性不同體。十廣明三性有無差別。初中有三。今初明依他性名義。
    論曰若唯(至)依他釋曰離塵依他此中初顯依他性自體。後云何說引下明依他性名。餘文可解。○二明分別性名義。
    論曰若分(至)分別。釋曰此問(至)分別。初明分別性義中三意可解。後釋名(云云)○三明真實性名義。
    論曰若真(至)真實。釋曰分別(至)真實。初明真實性體。後於勝義下釋名。初中二義答兩問。寂曰。此釋奇說。應思。唐譯云由無變異性故者。謂無虛誑性如不虛誑性。又由清淨所緣性故。一切善法最勝性故。由最勝義名圓成實者。謂依清淨所緣性故。最勝性故。名圓成實(文)四種清淨者。次下所說。五種無分別者。下第十五(三紙)說無分別智自性離五相。可見。此真實性離諸虛妄能為一切清淨品所緣。是一切善法中最勝勝義善。可知○二明三種分別中二。初總標。二別釋三種。今乃初也。
    論曰復次(至)釋曰欲問(至)別名○二別釋三相中二。初總問三種。後正釋。今初。
    論曰此中。釋曰一一(至)異相○二正釋中三。一明分別。二明所分別。三明分別性。今初。
    論曰意識(至)分別釋曰此下(至)分別具三種分別者即指今三分別也。或可自性隨念計度三分別也。意識起時必有根境識現。此三即從二種熏習種子生。於彼彼境起彼彼分別。故名分別。言以根似塵者。以字乃似字形铡?芍!鸲魉謩e。
    論曰此依(至)分別。釋曰此下(至)分別。依他性即本識也。寂曰。今論釋所分別旨趣與唯識論第七所說頗有左右。可知。今乃指本識隨因緣流變為依他性。以似根塵識顯現一切法悉屬分別性。此趣甚深。宜細思忖矣。○三明分別性二。初正明分別性。二問答廣解。今乃初也。
    論曰此中釋曰(至)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