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

第310节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310节

小说: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佛,在教理上有一定的程度,理解的程度,你能够信得过。初学很难,初学的时候显应他知道,冥应他不知道,他说不灵。绝对不是不灵!菩萨的应为什么不完全是显应,还有冥应呢?这一点我们知道,诸佛菩萨来应,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着,他要起心动念他就变成凡夫;他不会退转,永远住在常寂光。常寂光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感应道交即在当下。佛菩萨是显还是冥应,统统在我们自己的念头,我们的意念、我们的心态。经上讲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是随佛菩萨的意思,佛菩萨没有意思。

  这个地方“一切亲属悉皆舍离”,我们在这段经文里要觉悟,亲属是过去生中结的缘,学佛之后,这个亲属就要用智慧的方法来把他改变成法眷属,这就对了。如果是情执很深,对我们的修行就产生一定的障碍,不但障碍你证果,障碍你往生,连经教的义理都被它障碍了。被它障碍什么?你错解了,不是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那是性德,自性里头自然的流露,你一起心动念就把它扭曲了。所以,亲属要不要做出那种亲爱的样子?要。为什么?是为了教化愚昧的众生,教他伦理、教他道德,让他活在这个世间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幸福美满的人生,给他这个。佛菩萨就得做出样子给他看,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做出来,这个是世间和谐、稳定、互助合作、德行的一个基础,佛菩萨教这类众生就必须要这样做,要表演,做出来。要真的有感情,那是凡夫;菩萨做的表演就像舞台表演一样,表演得非常逼真,你看不出破绽,得明眼人才能看得清楚,一般人看不清楚。他表演得非常逼真,他才能感化众生,才能教忠教孝、教廉教耻,他才能教众生,是这么个意思。实际上呢?实际上他们的心就跟经上讲的永远是清净平等觉,这我们要知道。知道我们就会学,学就是修学,我们才能够学得像,从事上像六道凡夫,从理上像一真法界,两面都像,这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你看头一个,世间人难舍的是亲情,把它放在前面。

  其次再看,“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你在世间有势力,威是权力,你有权、你有势,这做大官的。你走的时候一样都带不走,你的爵位带不走、你的权力带不走、你的威势带不走。这告诉你假的,亲情是假的,威势也是假的。“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你做的是帝王,你下面有宰相、有大臣,你有宫殿、有紫禁城,你在世间享受你的福报。象马车乘是你的交通工具,珍宝伏藏是你收藏的这些珍宝。“如是一切,无复相随”,没有一样东西你带得去。这些话告诉我们,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我们就应当明了,能带得去的这上要用心,凡是带不去的,不要在这方面去作意,你在这里面留意你就错了,错用了心,一样都带不去。古人教儿女教他什么?积功累德给子孙,世间一切财富不要给他,他的儿孙是好儿孙。为什么?他懂得修福,他将来前途无量,祖宗有德,自己知道修福,祖宗的德行保佑他,这是对的。遗留下给他的财物,如果是不孝的子孙,很快就败失了。他得来的太容易,不知道珍惜,轻易就败坏了。这是古今中外的例子很多很多,历史上的记载,这些资讯太丰富了,一定要觉悟,这带不去的。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这是你带得走的,带得走的是这十愿,这个东西你能带走。这个十愿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迷失了自性,疏忽了,思想、心行都跟性德相违背。我们知道错了,现在要把性德找回来,做错的事情要回头是岸。前面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常随佛学”,这句话重要。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所示现的是什么?他老人家示现的就是回头是岸,积无比的功、累无比的大德,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让一切苦难众生离苦得乐。释迦牟尼佛没有给钱给这些众生,也没有给这些物资给众生,释迦牟尼佛给众生什么?帮助众生觉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用什么方法?用教学、用示范,身行言教;身体做出来给你看,口说给你听,让你明了、让你觉悟。为什么?无量无边的苦都是从迷里头生的,迷了,你就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你的果报怎么会好?果报就是六道轮回。唯有真正觉悟、真正明白,宇宙怎么回事情、人生怎么回事情,我从哪里来,将来到哪里去,全搞明白了,他自在,他不迷了。他不迷,他所想的没错、所说的没错、所做的没错,他天天在累积功德,他天天在累积福德,福慧双修,这才能解决问题。

  释迦牟尼佛帮助人解决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不是枝叶。即使讲求,前面我们讲得很多,在讲席里头,我们想求财富,想求聪明智慧、想求健康长寿,这佛教你,你只要依照他的理论方法去做,决定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不是求不到,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这真的,不可思议。这种求得大自在,心理上一点负担都没有,不要操心,求财,财滚滚而来。但是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在财上起了贪心,财不是好东西,财带给你是罪业,那就错了。所以佛法自始至终把智慧摆在第一位。有智,哪有没有财的道理?有财未必有智慧,有智慧一定有财。所以你细心观察,世出世间,只有佛的慈悲是真实的。依照这个十愿修,我们一生没有一样不得如愿享受自己真实的果报。

  这个愿王,“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十愿要具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见报身佛,他不是在有余土,不是在同居土,他在实报庄严土,见报身佛。“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你说这个多快,等于说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面就成佛了,佛就给他授记。“得授记已”,授记就是成佛,“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这是讲时间,“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这是说处所,“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而为利益就是应所知量,你就到十方世界去教化众生。教化众生,那就像观音、文殊、普贤一样,应以佛身得度你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你就现菩萨身,随众生心现相,现种种不同的相,能在同时、在不同的处所现无量无边身。众生的根性,应化的这些佛菩萨一定跟他的根性完全相应,自然相应,性德有这么大的能量;所说的法自然相应,众生一接触、一听闻就开悟。没有这样的能力,怎么能度众生?所以,修十大愿王,往生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自性里头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恢复了,这真正是菩萨成佛的捷径。

  “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救苦救难要救到底,不能只救一半,把这些人送到西方极乐世界,个个都圆满。送到西方极乐世界,理论、方法都在这部经上,这部经我们不要忘记,算是经文头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句话可太重要了。所以魏默深居士,这是前清咸丰年间人,他有《无量寿经》的会集本,也是他将“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卷经,列在净土三经的后面,号称净土四经。将来诸位同修有看到净土四经的,你就晓得四经是什么,是魏默深把“行愿品”加进去了。有道理,“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真有道理。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这是我们近代净土宗的一位祖师,他老人家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经不长,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二百四十四个字,附在净土四经后面,就是现在所称的净土五经。要知道净土原本只有三经,第四是魏默深居士加的,第五印光大师加的。我们想想还能不能加?不能加了,圆满了,你再想什么都加不上,它圆满了。末法时期这个九千年,净土契一切众生的根机,这五部经能普度一切众生,帮助大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五部完全受持很好,其实五部也不很长,净宗经论里最长的就是这部《无量寿经》,像“大势至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那也叫一部,很适合末法人的根性。要用中国的话来说,净宗经论确实简要详明,简单扼要,它也详细、也明白,最适合现在以及往后大众的修学。

  “又其中第十愿普皆回向,显普”,把这个“普”字显示出来,“从初(第一愿)礼敬乃至第九愿恒顺众生”,这都是显的“贤”字,普贤菩萨的德号。“故知十种大愿,显普贤义。贤则竖穷三际,普则圆摄无余”,我们讲横遍十方。贤是说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普是讲的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全都包括了。“《清凉疏》云,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正显经中普贤,即位后普贤”,这两句话解释普贤解释到究竟。果无不穷,穷是到了极处,我们讲究竟圆满,那是什么?《还源观》上讲的一体、二用、三遍,果无不穷。最难得的是不舍因门,因门是什么?四德、五止、六观,《还源观》上讲的因门。已经成佛了,早就证妙觉位,还到人间来示现,示现什么?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示现初学、示现小乘。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性,随着众生根性示现,才能够接引一切众生,才能够满足不同根性众生的需求。诸佛如来没有丝毫自己的意思,这叫恒顺众生;有一点自己的意思在里面,不恒顺。恒顺的是真实智慧、善巧方便、无尽的神通道力,凡夫不知道。这正显示经中普贤就是本经所说的,《华严经》上所讲的普贤,他是什么地位?叫位后普贤,这个位是成佛,妙觉位。证得妙觉位,好像他又退到菩萨位置上来帮助众生,这为什么?佛法是师道,这我们要知道。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对老师敬畏之心,又敬重又害怕,教这些学生不太方便,那老师怎么样?老师再换个身分,同学的身分。同学的身分就随便多了,什么话也敢讲,那就好教了。所以佛教众生他不用佛的身分,退到菩萨的身分,这叫位后普贤。

  “亦即善导大师所谓,从果向因之相。”他本来已经证果,他现在回到因地,果是佛,因是菩萨,他用菩萨的身分应化在世间。什么样的菩萨?给诸位说,多半都是十信位的菩萨,位子不高。十信跟我们的距离很近,教的教材也很浅显的教材,我们能接受、能听得懂,也真能做得到,这是好老师。现在在这个时代,圣教衰微,一般大众,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不学了,你要拿着大乘甚深的典籍来教他,他根本就听不懂,纵然懂了,跟他的生活完全脱了节,他用不上。这是说什么?经教不契机。契理,理上讲没错,众生不是这个根机。《华严》、《法华》、《楞严》这是研究所里面的教材,现在众生是什么根机?小学根机。你拿研究所的教材去教小学,他怎么能接受?这叫契理不契机。现在一般学校里面所教的这些教材,年轻人学习很多,中学、小学、大学,你看他教些什么?学的人那么多。这种教材在佛法说,契机不契理,它跟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完全脱节。他能学习一点工艺,能够在社会上谋生,他不会做人,做人的教育他没有学过,做事的教育他学得不少。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遇到是这样的根性,我们要明了,明了之后才晓得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们,既契机是又契理。

  所以在这个时代,夏莲居老居士出现了,这不是偶然的,把《无量寿经》重新会集整理一个善本,这个善本是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过去也有人做,做得有缺陷、不圆满。头一次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作的,第二次是魏默深作的,清朝咸丰年间,民国初年夏老居士第三次会集。都不是普通人,都是菩萨在作略,在示现给我们看。黄念祖老居士给我们做这个注解,用意很深很深,为什么?末法还有九千年,这九千年净土当机。这九千年需要佛法,需要什么佛法?就需要这部经,需要无量寿的佛法。我们也是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所以这次我们选讲,大家在一起学习,就选黄念老的这个注解。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这些东西能流传给后世,给后人做参考,帮助他们学习,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愿力,依教奉行,往生净土,目的在此地。

  下面“又普贤偈云”,普贤菩萨的偈子,“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首偈“是即普贤自言”,普贤菩萨自己说的,“我既往生极乐国已,成就所发之十种大愿”,换句话说,十种大愿圆满,极乐世界现前。为什么?极乐世界就是这十种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