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29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要不要对桌子行礼?不是的,对桌椅的礼敬,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这就是。所以礼敬因人、因时、因地,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呆板的,活活泼泼。内心果然有诚敬没有一样不如法,样样都如法,我们真能做到就能感动人,就能帮助别人回头是岸。所以自行是真正的化他,真正化他一定要自行,自行跟化他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
往生到极乐世界,“到已,即见到阿弥陀佛”。为什么?那是一乘法,以十大愿王来修念佛法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同居土,也不是有余土,直接到实报庄严土去。你不相信试试看,你能够对石头、对泥沙都那样真诚的恭敬,那你对人的恭敬就跟对阿弥陀佛恭敬没有两样。这样的真诚心自自然然与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相应,为什么?诸佛如来对万事、万法、万物就是这么恭敬,你学会了你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在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你的品位高了。儒家讲这个,讲到人伦的关系讲到最高,“凡是人,皆须爱”,没讲到动物;动物也讲到“爱屋及乌”,那就是讲到动物。可是树木花草没讲到,山河大地没讲到,自然现象没讲到。佛法统统讲到了,全包括在其中,所以究竟圆满的伦理在大乘经里头。他到那个地方就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不是应化身。
“又偈云”,下面这个八句偈,是普贤菩萨发愿求生净土,在《四十华严》第四十卷,我们把这几句偈念一念。“愿我”,这个我是普贤菩萨自称,“临欲命终时”,寿命终了的时候,“尽除一切诸障碍”,走的时候没有障碍,为什么?统统放下了。有一桩事情放不下那就是障碍,再微小的事情都很麻烦,障碍你不能往生,障碍你继续搞六道轮回,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没有障碍,所以你才能见佛生净土。“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十大愿王要做到究竟圆满,在什么时候?在极乐世界。所以你把十大愿王真正做到究竟圆满,极乐世界就现前,为什么?极乐世界是你的意念变现出来的。正是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是十大愿王的意念变现出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自己成就了,成就一切众生界。这是怎么样利益?教化。普贤菩萨也是一切时、一切处与一切有缘众生起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现身;跟观世音菩萨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八句是普贤菩萨发愿的。
下面我们再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发愿再看文殊,文殊的愿文几乎跟普贤菩萨完全相同,“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安乐刹就是极乐世界,“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如来授记菩萨圆满成佛。“如是两大士,发殊胜大愿,求生极乐,可劝一切菩萨,皆仰信文殊之大智,入普贤之大行,普导众生,同归极乐”。我早年,大概三十年前讲《华严经》,也用了很长的时间讲了一半。我那个时候一个星期讲三天,两天讲《八十华严》,一天讲《四十华严》,一个星期讲六个小时,一次两个小时。讲到一半有一天心血来潮,突然想到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善财在华严会上是文殊菩萨的得意弟子,也可以说是文殊菩萨的传人,他修什么法门?这个在后面,经还没讲到,刚才跟诸位说,这一段文,刚才念的这一段文,都是《四十华严》第四十卷。我就翻到后面看到这一段,这恍然大悟,这才真的相信净土了,一心归命净土法门,也像菩萨一样愿生极乐国,亲事阿弥陀佛。在这之前,李老师很多次的劝我,我都没法子接受。我学佛是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入门的,而方老师特别把《华严经》介绍给我,告诉我这本书是大乘佛学概论,他用这个名称介绍给我的。他说这本书写得好,在全世界哲学书里头,没有任何一本能超过它。这个书里头有圆满的理论、有精细的方法,后面五十三参还带表演,表演什么?把这个理论跟方法如何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所以方老师才说“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方老师没有劝我修净土,他教我从法相宗入门,这对一般知识分子应该都是这样介绍,知识分子好学多闻,法相唯识是非常合他的口味。所以对净土排斥,认为是什么?老太婆教,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看到这些愚痴的人没有办法学习,去劝他念阿弥陀佛,是这样心态看净土看错了。
章嘉大师是密宗的上师,他是劝我密教一定从显教下手,叫我要依大乘经论,也没有劝我修净土。以后遇到李老师,李老师是跟印光大师学的,净宗大德,他知道净土殊胜。可是劝我很多次,我不排斥净土了,不轻视净土了,他把印光大师的《文钞》叫我看,我看了一遍,对净土稍稍有些印象,不再毁谤,也赞叹,但是自己不肯学,学大乘经典。老师在台中讲《华严经》,我在台北讲《华严经》,讲到一半突然想到这桩事情,看到这段文这才回头是岸,真正发心了。所以我学佛回归净土,前面大概二十年没有真正用心读净土的经,二十年之后才开始认真读诵净土的经论。我相信,佛菩萨所说的叫难信之法,对我来讲实在是难信。如果没有《华严》、《法华》、《楞严》,我就回不了净土,这些大经引导我回归净土。所以这几句话,我的印象就很深了。一切菩萨皆仰信文殊大智、普贤大行,仰是景仰,这两位菩萨没话说的,大智大行。“普导众生同归极乐。是故此经,列为上首。次列弥勒者,《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弥勒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这是《宝积经》里面,弥勒菩萨这一会里这几句话,说假若有众生发十种心,这个十种心我们从《三藏法数》里面节录出来,这都是从《宝积经》里面抄的,这个很重要。
经上这么说,“弥勒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这是世尊跟弥勒菩萨讲的,“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彼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也”。这十种心我们要认真学习,前面两种就是弥勒菩萨所表的大慈大悲。第一个是“无损害心”,十种心都是念佛人必须要修的,“念佛之人,于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令得快乐,是名无损害心”。慈悲为首,这个心怎么发?普通人发不出来,只有大乘菩萨,为什么?大乘菩萨才真正知道,法界众生原本一体。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跟我们讲宇宙的源起,这是大问题,哲学上的大问题,科学上的大问题,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法子解决,知道有这桩事情,但是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样子没人能说得出来。宇宙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宇宙?人从哪来的?我从哪里来?最重要是我,我从哪来?这些问题只有大乘佛法里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即使今天量子科学家也没有办法像佛讲得这么清楚。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原来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一体,一个身,这个身叫法身。不是这个业报身,法身,业报身是法身里的一分子,像一个细胞、一根汗毛。
法身没有生灭,这个没有生灭道理讲得很深,大乘经教上佛告诉我们本来不生。既然不生哪里会有灭?现象有没有?有,难懂,有现象它就有生灭,怎么可以说本来不生?佛在讲经的时候他很会用比喻,让我们从比喻当中去体会。比喻用得最多的是作梦,因为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所以用梦来做比喻大家都不会陌生,古今中外的人都会作梦。所以《金刚经》上四句偈,佛就说“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就是法身,“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梦幻泡影就是没有生灭,本来不生哪有灭!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作梦的时候有,梦醒之后就没有了,就一场空,作梦的时候不生,醒来的时候也不灭,根本就没有这桩事情。佛用这个来比喻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梦境。有没有时间长短?给诸位说,没有,梦中有时间,醒来之后时间没有了。不但时间没有了,空间也没有了,空间是什么?即在当下。经里面讲的这些话,讲的这些意思,我们要很细心去观照、去体会,才能够发现佛讲的话没错,遍法界虚空界就是一个自己,除自己之外什么也没有。就像在梦中一样,梦中所现的境界全是自己心变现的,梦里有许多人、许多事、许多物,全是自心变现的。确确实实像佛所说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外无梦,梦外无心。你慢慢去体会,真正体会得,你的慈悲心发出来了,为什么?人没有不爱自己的,知道整个宇宙万事万物是自己,大慈悲心才能生得起来。这是真心,这不是虚妄的,真诚的爱心。
其实这个道理,佛法没传到中国之前,我们中国老祖宗也曾经说过,但是没有说得像佛经那么详细。老子就讲过“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老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没有通过信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释迦牟尼佛见到,老子也说到。他要没有见到,他怎么能说得出来?必须有这样的认知,宇宙一体的认知,真诚的慈悲心才生得出来。然后怎么样?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损害心,你爱护他,不但你不会杀他,连伤害他都不可能,这是自性性德圆满的透露。不但没有伤害,你看一定有成就他的心,令得快乐,真有心去帮助他、去成就他。如果那个人我又不认识他,与我又不相干,做的是好事,我又何必要去帮助他,跟我无亲无故。这没觉悟,这是凡夫心;真正觉悟,他不是这种心意识。他只知道根性有利钝、有生熟,根性熟了、根性利的,先帮助他、先成就他,他要成佛了普度众生。我的至亲好友根没成熟,我可以暂时少帮助他一点,没成熟!一个原则,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一定要懂。所以无损害心,对一切众生、对山河大地、对树木花草没有损害心。
第二条,“无逼恼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静,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伤,令得脱苦,是名无逼恼心。”逼是逼迫,我们今天讲压力,恼是叫他生烦恼。都是属于慈悲,这里说得好,前一条是慈心,这一条是悲心,悲是怜悯心。怜悯心的生起,这里讲得很好,身心安静,身心要不能安静,悲心生不起来,怜悯心、同情心,为什么?身心安静生智慧。慈悲是与智慧有关系,身心不安生烦恼,烦恼里面哪来的慈悲?有时烦恼里面也有慈悲,那是佛经上讲的四种慈悲前面的两种,这个凡夫有。第一个叫“爱缘慈悲”,大概都是对自己的亲朋好友,我爱他,他跟我有关系,我会帮助他,我会爱护他、会照顾他,但是不是亲朋好友这个心生不起来,这叫做爱缘慈悲。读书人有德行、有学问,他心量拓开,也就是《弟子规》上讲他已经达到“凡是人,皆须爱”,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佛法里面叫“众生缘慈悲”,把自己的爱心拓广了,能够慈悲一切众生,这很难得。在我们中国人称这种人为圣贤,大圣大贤,他的慈悲心能够达到一切众生,与他毫无关系。第三个,这佛门的菩萨,叫“法缘慈悲”,他不是佛,他在学佛。佛说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他在学习,他也把他的慈悲心像佛一样广被法界一切众生,他的起心动念没断,分别执着没有了,还起心动念。到最后就是“无缘慈悲”,这是佛。这里讲的是无缘慈悲,无缘是没有条件,缘可以用现在条件两个字来解释,无条件的。为什么无条件?一体,一体哪有条件!所以佛是无缘大慈大悲,菩萨是法缘,圣贤是众生缘,一般凡夫只有爱缘。所以到圣贤,他的慈悲心、他的爱那就拓广,真的是“凡是人,皆须爱”,看年岁跟我父母差不多大的,对他的礼敬跟自己父母就没有两样;看到年龄小的跟自己儿女一样的,他就会把他看作自己儿女一样去照顾,这是世间圣贤。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决定没有逼恼的这种心态。
第三是护法,“乐守护心。念佛之人,于佛所说正法,当须不惜身命,守护爱惜,是名乐守护心”。这条就是我们一般人常说的,正法久住,正法要怎样才能够久住?你一定要守法,守法才能够护法。不守法你用什么来护法?所以这四个字他没有说乐护法心,他用守护心,这个守字是关键,能不能做到?守就是受持。佛法今天衰了,我们想遵守佛法,依照佛法修行,护持自然在其中。可是于佛所说正法你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