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22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如叙次愿文,后先舛错,皆当校正。彭氏鉴于王本之失,乃专就《魏译》去其繁复,并按云栖本”,云栖是莲池大师,“增入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仍名《无量寿经》。是为第七本”,第七种本子。“王本为第六本”,王龙舒的本子是第六种本子,彭际清的本子就是第七种的本子。但是他只是魏译,就是康僧铠的本子删节,把它繁复的地方把它删除,做了一个节本,把四十八愿加了条目,这个本子也有流通,但是不广。所以“但此本只是《魏译》之节校本,而非诸译之会集本”。两本做个比较,彭际清的本子比康僧铠的本子要好,我们读起来很顺。“近代丁福保居士,作《无量寿经笺注》”,所根据的本子就是彭际清的节校本。彭本还是“未能救王氏会本之病”,所以它不能称为善本。
这到底下一个,清朝咸丰年间邵阳魏承贯居士,“谓诸译及王氏会本,犹未尽善。乃会集五种原译,别成一本,仍名《无量寿经》”。底下说“魏氏之本,集五种原译,是为五会本之始”,这是五种原译本他都看到。“王氏只是四会本”,四种本子的会集本,“所会未及《唐译》”,就是《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这一会这个本子他没有看到。“同治中”,咸丰之后就是同治,同治是慈禧太后主政,咸丰过世之后,这小皇帝是母亲当家,“王荫福居士极崇魏本”,这非常推崇。“曾亲记云: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栖大师之说,遍考诸译,别为一书。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为是经之冠冕”,这是对于魏默深这个本子的赞叹。“王氏复博考众本,手自校雠,并定经名为《摩诃阿弥陀经》”,这是本经第个八本子。
“魏氏发心广大,复精于文字,为救王龙舒居士杜撰经文之失,备取五译,会成一经,力求句句有来历,期成善本。所愿极胜,所成亦伟。其所会集远超王本。王荫福居士赞之为本经八种之冠,亦非过誉”,这些话是黄念祖老居士说的。可是后面“但所憾者”,他还是有遗憾,“魏氏虽愿力补王氏杜撰之过,惜未全免”,他也犯这个毛病,用自己的意思改动原译本里面的经文,文字也改动。“兹举其荦荦大者如下”,荦荦是明显的意思,非常明显的过失。这个地方举出了四条,第一“魏本第二愿曰:设我成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此中无有胎生四字,诸译皆无”,这从哪里来的?这一句是他自己加的,这举出真的把他的过失举出来了。“且此四字与原译文相违”,为什么相违?“《魏译》云”,康僧铠的经本上有这么一句话,“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怎么愿里头讲无有胎生?“唐宋两译同之”,唐译的跟宋译的这两种本子都有这句话,都有讲胎生这个话,“而魏氏竟谓无有胎生。此实为难掩之疵也”,这个过失太明显了。第二“五恶五痛五烧一段数千言”,这一段文很长,“魏氏删节为: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淫欲火烧,瞋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是为五痛五烧。魏居士原愿无一字不有来历,惜未能贯彻初衷,上之一段于诸译中并无来历”。这一段不是删节的文,是用他自己的意思把几千字的经文,浓缩成这个,这完全是他自己写的,不是原文。要从原文删节的话没有话说,这不是原文,完全是自己意思节录的,所以这就是没有根据。
第三“魏氏会本谓极乐之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这句有问题,其中“依宝树而住”这一句话五种原译本都没有,这也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这个没有根据。“会本中‘过是以后,无量寿经亦灭,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这一段文五种原译本里没有。“由上可见,魏氏之本与前诸本相较,虽后后胜于前前,惜仍未能尽免率增乖舛之过。但此巨失,势在必救。以免后世因袭,甚至篡改经文。故须防微杜渐,绝此罪源”。这是黄念祖老居士对他的评语,这个重要。因为古人的东西,纵然是错了不能改它的,怎么办?把你的意思写在旁边,写在旁边旁注,不能随便改它。如果随便可以改这个例子一开,不得了,以后人家一看,这不通,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也改一句,你也改一句,流传到几百年之后这文章就不能看了。所以这是决定不可以的,这是最大的忌讳,我们明明看到这是什么?人家抄错的,但是决定不能改动。所以古德常讲这个字可能是哪一个字的错误,这样子注在旁边,这正确,最忌讳是随便改人家东西。黄老居士说这些话,也是说明他老师夏莲居老居士为什么要再会集,原因就是前面两个会集本、一个节校本都不完善,都有瑕疵,所以必须再作一个会集本。“并为大经,早得善本。是以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也”,我们现在这个本子就是第九本,这给夏老居士做个介绍。
“先师夏老居士,未冠学儒”,未冠是没有成年,古人成年是二十岁,这就是在二十岁之前学儒。“先程朱而后陆王”,先学的是宋朝二程,朱是朱熹,而后学明朝的陆九渊、王阳明,这都是宋明大文豪,现在人说哲学家、思想家,这是说他的学术的渊源。“甫壮入佛”,中国人讲壮年是三十到四十,三十到四十叫壮,甫壮那就是刚刚大概三十一、二岁,就刚刚入壮年的时候他就学佛。“摄禅密而归净土”,他学过禅、学过密,最后学净土。“夏老博贯群籍,深于文字,专功久修,教眼圆明”,这是对老师的赞叹,他作学问、学佛都非常认真,真的古人所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无论是学禅、学密、学净,他的根底都非常深厚。“于壬申”,壬申是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之岁,发愿重校此经。掩关津门,阅时三载。遍探五种原译,洞察三家校本。无一语不详参,无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祷佛前。千斟万酌,时萦梦寐。及其成也,四众欢喜。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夏老之皈依师),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亲为印证”。这是讲他用了三年的时间,会集成第九种本子,就这种本子。刚才我跟诸位报告过,他最初会集的本子,我手上还有一册,这一册已经输入电脑,从电脑里面都可以看见,还有慈舟法师的科判,这就看到它原来的面貌。以后他经过十次的修改这定本,定本改成四十八品。
从这一段简短的文字,我们就晓得,夏老居士是非常认真,大概他一生当中,做的就是这桩是最大的事业,让净宗法门有了这一部。这部经是净宗第一经,非常重要,而没有一个好的本子。《法灭尽经》以及本经都说到,将来佛法灭尽的时候,《无量寿经》还在这个世间流通一百年。我们想《无量寿经》到最后灭,流通的是哪个本子?肯定是这个本子。这个本子跟前面几个会集本比较,前面本子都有瑕疵,都不能叫人满意。这个本子里头找不出来了,前人会集本里面的瑕疵统统都改正过来,真的没有一个字不是出于原本,自己没有改动一个字。所以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取舍精当,没错误,慧明老法师给他印证。“先舅父梅撷芸居士”,梅光羲居士是李老师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经教是跟梅老学的。所以这个本子当年传到台湾,前面有梅老一篇序文,很长的序文,他看了之后非常欢喜,当时就在台湾流通,而且自己还讲了一遍。“连续播讲于电台,誉为善本。慈舟法师专讲此经于京鲁”,就是北京跟济南,“并亲为科判”。我做科判是依据慈舟法师的科判做底本,再详细给它分科,作成一个完整的科判。这个科判,当年我跟赵朴老见面的时候,我送给他,他非常欢喜,他看到了经,夏老会的经,我们做的科判,黄念祖的注解,他说这个经完备了,他非常欢喜。
“北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芗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其他发心宏扬,专志持诵者,不可胜数。印行流通,相继不绝。是以先舅父梅老赞云: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又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这一段是梅老序文里对这次会集的赞叹。“先舅之语,现已举世公认,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这是一个愿望,现在还没有能做到。“大经尘封千载,今始得善本,先贤会经之愿乃圆”。从王龙舒、彭际清、魏默深,都希望做一个完善的《无量寿经》的本子,也真正努力去做,但是始终免不了有瑕疵。一直到最后夏莲居老居士,才真正完成古来这些大德他们的宏愿,到这才真正完成。大经尘封千载,《无量寿经》一千多年来,因为没有善本,所以学习的人不多。中国人学习《无量寿经》,远远比不上日本人,大概中国人喜欢挑剔,日本人比较老实,传到那边去就全盘接受,可能有这种原因。所以中国人修净土都是依《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在中国弘扬最广,这一部经出来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大经放光,众生有幸。本经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为大经之第九本”。所以现在《无量寿经》一共是有九种版本,我们要学习,你要得用哪一种版本。
我在二00六年在巴黎办了一个活动,活动完了之后顺便到伦敦,去访问剑桥、伦敦这两个大学,这都是汉学系的,在欧洲非常著名的学校,出了不少汉学家。我跟他们汉学系的同学,跟他们的教授做了交流,我知道有不少学生用佛经写博士论文,其中有一个学生告诉我,他用《无量寿经》写论文。我说《无量寿经》有九个本子,你用哪个?他用夏莲居的会集本,很难得。我们这个注解,这个注解是我在美国那个时候,也是在弘扬这部经,黄念祖老居士到美国去,他去一个月,我们在那个地方联系上。他这个注解只带了一本,带了一本油印印的,还好,还算不错,字还能看得清楚,是比较模糊,油印的,所以非常的简陋,只带这么一套,送给我了。听说我在这里讲这个会集本,那个时候在国内讲会集本就他一个人,在海外讲会集本也就我一个,所以我们两个碰到之后就欢喜无量,真的是志同道合,我们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所以我就问他,我说:你这个注解有没有版权?有版权就不必谈了,要没有版权我送到台湾去翻印。他说:没有版权,欢迎翻印。还要我给他写一篇序文,要我给他题字。所以我们第一次在台湾就印了一万册,精装这样一本印了一万册,在海外就开始流通,以后陆陆续续印,大概现在我想上百万册都不止了。他非常欢喜。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本经的注解,这些都是关于介绍这部经典的弘传,老居士写得很清楚,所以我们看看就好了。“丙、本经注释。五译之中,魏译较备”。这就是曹魏康僧铠的本子,在五种原译本里面翻译得最好。我当年在台中,李老师也将《无量寿经》讲过两遍,第一遍讲的是夏老这个本子,会集本,第二次就是讲的康僧铠的本子。我到台中这个缘分很殊胜,正好遇到李老师开讲这部经,康僧铠的本子,我从头到尾听过一遍。早些时候他讲的会集本,他把他的眉注给我,我看到非常欢喜,我能看得懂,当时我也就想讲这个会集本。老师告诉我,他说:时节因缘没成熟,要等待时节因缘。我那个时候不知道利害,因为这个会集本争议很多,争的什么?说夏莲居他是在家居士,他不是一个法师,所以大家不愿意这个本子流通。夏老自己也了不起,往生的时候告诉他的学生,黄念老在旁边,夏老告诉他,他的会集本将来是从海外流传到中国。大家听了莫名其妙,怎么会从海外流回国家?到后来果然证明,这个经典在国外是普遍流通之后,才流到中国去。所以我也就了解,那个时候老师为什么不准我讲,讲康僧铠的本子没有问题,没有一个人讲话,如果讲夏莲居的会集本,批评就多了。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不久很年轻,这些老和尚要是来骂人,给我们压力,我们受不了。现在这些老法师都往生了,我们变成老和尚没问题,那个时候很难,所以我们得忍耐。老师的确有智慧,我们不如他,他看得深、看得远,时节因缘不成熟暂时放下。那个时候叫我去讲《楞严经》,那是一部大经。
我们看这个文,“故大经注疏,集于《魏译》”,几乎都是用康僧铠的本子来注解。“我国大德多为小本弥陀作注。至于注大本者”,就是注《无量寿经》,就是两个本子,一个是“隋净影,唐嘉祥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