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

第169节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169节

小说: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遍法界虚空界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谁的自性?自己的自性。自己的自性跟别人的自性是一个性,跟诸佛如来也是一个性,跟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一个性,跟山河大地、自然现象都是一个性,所以它通的。你真的见性,全通了,你才晓得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觉悟了,你能转境界,不被境界转,你才能得大自在。要不被境界转,你首先要晓得,把假的统统放下,把真的掌握住。真的是自性、是性德,你能把这个掌握住,这个里头有真乐。古人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说“世味哪有法味浓”,世间是什么?人间天上,那种快乐,那种滋味,比不上法味。法是什么?法是自性,自性里有!自性虽然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惠能大师给我们透了信息,“本自具足”,它具足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给我们说出来了,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具足的内容。具足什么?无量智慧,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本有的,无量智慧;德行,无量的德能,德能包括才艺;末后一个相好,相好就是世间人讲的福报,都是圆满的,丝毫欠缺没有。只要你能把障碍除掉、放下,自性的智慧德能它就现前。这是真正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的根源,他能不乐吗?

  佛法所标榜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不是教你受苦的,是教你离苦得乐的。世间人以为名闻利养乐,五欲六尘乐,佛告诉我们,那些乐是什么?是吸毒,打吗啡,是那种乐,你要付出多少代价!佛给我们讲的乐是自性里面透露出来的智慧德相,是自然的、永恒的,再跟诸位说,那是不生不灭的。虚妄的、假的要舍弃,你把永恒、真的找回来。真的本有,我们中国老祖宗也告诉我们,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那个乐、那个善,我们用大乘佛法来解释,就是智慧德相圆满具足,那个叫善,那善不是善恶的善。佛法传到中国,中国人接受了,而且是派特使迎请回来的。汉明帝的时候,真的像汤恩比所说的,中国人有这个雅量,能够包容异族的文化,佛教是印度的,异族,异族的文化,我们能包容,我们能接受,佛法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不是假的。你看我们中国人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就讲这么一句话。一般人看到总是善恶的善,应该要行善,五伦是善,五常是善,四维八德是善,好好的不离开这些善法,将来到哪里?天上,他是天道。可是用大乘佛法来解释,他成佛了,那个善是什么?那个善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这就是佛法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弟子规》里有一句“泛爱众,而亲仁”,在一般人解释泛是广泛的,要爱护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是指一切人,顶多到动物,爱人也要爱动物,因为它是有感情的。可是佛法里讲的众,这个面大了。佛法,什么叫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众生,这个意思太广了。你想这宇宙之间,无论是物质现象、是精神现象,大讲到宇宙,小讲到量子里面所讲的小光子,全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用大乘佛法来讲,这个爱就扩大了,不但要爱人,要爱动物,要爱花草树木,要爱山河大地,要爱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的万事万物,这个爱心拓开了,包了整个宇宙。爱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这是佛法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提升到跟大乘究竟圆满平等。如果我们不接受佛法的话,中国传统的这些文化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我们学习有个很明显的感触,中国古圣先贤提了个纲领,这个纲领让佛法来细说。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今天我们学佛的人心量要拓开,要包容全世界其他的宗教。每个宗教经典里面都有好东西,我都认真去学,我吸收他们的东西来丰富我们大乘的佛法。这个态度做学问是正确的,不能有偏心,我的东西是最好的,别人都不如我的,这个话在大乘里面流弊很大。

  我这一次,因为有六个宗教一起访问,我也跟他们谈了,做个比喻,这我常常讲的,我们把宇宙、把真理比作一个人身,不同的文化都在一个人身,眼睛是一个文化,耳朵是个文化,鼻子是个文化,外面是五官,里面是五脏六腑,这不同的文化。如果你要认为,我的文化是第一,你看眼睛第一,其他的文化统统都比不上我。试问问,你是健康的,还是有病的?只有眼睛好,其他都不行了,你病了,你病得很重。这种心态不是健康的心态,这有毛病。应该怎么看待?我每一个器官都是第一,没有第二,我这身体是健康的,没有毛病。地球上这么多国家,每个国家都第一,没有第二,每一个族群都第一,每一个宗教都第一,这个地球就是天堂,这个地球就是极乐世界。居住在地球上这些人,应该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去迈进,这有价值、有意义。别搞我的第一,别人都不如我,错了,你不但是没有第一,你已经落后了,你已经错了。错误的观念赶快要把它纠正过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正确的方向、正确的目标,你说这个多快乐。

  行的是菩提大道,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觉而不迷,印度人讲觉,中国人讲圣,圣贤。圣是什么意思?圣是明了,对于一切事实真相他明了,那叫圣人。所以圣人、神人、佛是一个意思,只是名词上不同,内容含义是完全相同。所以不要著名字相,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学佛的同学,听经说教不要执着言说相。言语多说少说、深说浅说不关紧要,最重要的是意正,它的意思纯正。这个纯正的标准就是事实真相,这是绝对标准,事实真相,科学的精神就求这个。佛法也不例外,也是把这个摆在第一,所以佛法是科学。方老师当年介绍给我,我是学哲学,他讲哲学最高峰。我们学了将近一甲子,明年就六十年了,一甲子,肯定了佛经里面有高等科学,今天全世界科学跟哲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全在大乘经里头。非常可惜,他们认为这是宗教,这是迷信,不肯接触,这是什么?这佛法讲没有福报。他要真正有福报,一接触,丰富了他们的学术,学哲学的人,哲学上的难题解决了;学科学的人,科学最高的那些东西他也发现了。不接触,没福报,这好东西就摆在他面前,当面错过,这个怪自己,不能怪别人。

  所以佛法是平等法,没有一样不平等,个个人都是第一,你到极乐世界去,真的,个个人都是第一。所以极乐世界的人,金刚不坏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听了,也不需要羡慕,我们也无需自卑,为什么?那是心变现的。只要我们把这些妄念,把这些不正常的东西统统丢掉,统统放下,极乐世界所说的一切美好,我们现前统统能现前。在大乘的心目当中没有对立,这是修学大乘人不能不知道。没有对立就是平等的,有对立就不平等。大乘里面没有一法不真诚,真诚是自性的本体,就像金跟金器一样,它是真金,它所现的一切相都是纯金,没有一样不真诚,他看样样东西都是真诚。为什么?样样东西都是自性。开悟之后,随捏一法,无有不是!真正平等的世界、真正清净的世界、真正圆满的世界在大乘。大乘在哪里?大乘在我们自性里面,大乘在我们心里面,大乘在我们行为里面,大乘在我们身体里面、生活里面,管用!不是所学非所用,学了马上就用得上。

  所以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说过这么一句话,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他说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他这个话说过好多遍,听得懂的人不多,把他的意思曲解的人很多。他讲的话一点都不错,孔孟学说是入大乘最好的基础,中国人聪明。释迦牟尼佛原本是用小乘做基础,所以经上他说得很清楚,他说佛子,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他不承认你。这就是他特别强调小乘教的重要。佛法传到中国,在隋唐的时代,小乘很盛,小乘的经典翻得相当完备。我们现在《大藏经》里面的四阿含就是小乘经,跟现在南传巴利文的《大藏经》一对比,几乎可以说是圆满的翻过来。巴利文的南传小乘经比我们大概只多五十部的样子,三千多部经只多五十部,算不了什么,这样完备。在中国成立两个宗派,一个俱舍宗,一个成实宗,可是这两个宗派到唐朝中叶就衰了,到宋朝时候没有了,现在中国佛教只有大乘八个宗派。

  中国人是不是违背世尊教诲?没有。中国人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做为入大乘的根基。从唐朝到现在,有一千七百多年,世世代代高僧高士,在家学佛的居士,成就的人很多,不输给印度,细心去观察的时候,我们修学的成绩超过印度很多。中国这么多年来,形相上有儒释道,实际上已经融成一体,都学,这是佛教带头。你看学佛,他要学儒、要学道,拿它来做基础,必修课程。佛这样做了,儒也就这样做,儒他也念老庄的书,他也念佛经。道也如此,道也念佛经,也念儒家的四书五经。所以在实质上讲已经融成一体,外表上还有这个形相,里面分不出来。儒释道三个人在一起,常常在一起讨论、研究、分享,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包容,能欢喜吸收别人的精华,提升自己。这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唐朝的时候,这个风气就很盛了。

  我们明白、懂得了,所以我们要开始学习,世界上许多不同族群的文化,不同宗教的文化,我们要接触,我们要向他讨教来充实自己,把自己发扬光大,这就对了。所以我们澳洲净宗学院,今年七月份就要开始了,我聘请了伊斯兰教跟基督教的老师,请他们的阿訇跟神父,在我们学院正式开课。我请他们做我们学院的教授,我们要认真学习不同宗教的典籍,不同的文化,我们来带头。成绩出来之后,我相信会有影响,大家都要学习的。对待别人要尊重、要礼敬,不能说自己第一,自己独大,这个话不好说。自己应当谦虚,谦受益,“满招损,谦受益”,古人的教训要好好记住。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十五集)  2010/6/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5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十四面倒数第二行,我们看第四“诸法相即自在门”:

  “上显相容,此表相即。晋译《华严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水之与波,以水喻一,以波喻多。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故云相即自在。”这是解释第四门的标题。前面一多相容、广狭自在,都是说显示出一切法它相容,不但相容,而且相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十门无非都是给我们说明诸法实相,一切诸法的真相,这是华严境界,诸佛如来的境界,能够契入境界,就是宗门里面所讲的大彻大悟,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我们净土宗所说的理一心不乱。由此可知,这个经的义理有相当的深度。而事,事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日用平常之中。诸佛菩萨,这是法身菩萨,他们觉而不迷;十法界的众生,我们更不必说了,迷而不觉,事就在眼前,迷而不觉。觉的作用是什么?觉的作用是事事无碍。我们今天事事都有障碍。确实这么多年来,做一点好事都障碍重重,那是什么?迷而不觉。这一科的经文,就是这一大段,十玄门,对于我们修学、觉悟、提升境界帮助很大,所以我们在这一段多用一点时间,好好的来学习。

  大师引用的《华严经》,《六十华严》,晋译的《六十华严》,经上有这句话,经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里头意思很深。一是任一,不是定一,一就是一切法,一法。哪一法?什么叫一法?一微尘也叫一法,一根毛端也叫一法,多是什么?多是法界,多是宇宙。为什么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为一切法不离自性。我们学了这么久,至少有这个概念,这个一法、一切法从哪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就说心现,这个心是自性,一法是自性现的,一切法也是自性现的,它是一还是多?清凉《疏钞》里面,这个地方也用了,底下接着用的,“又《大疏》云,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金是一法,金色也是一法,用金来比喻体,用色来比喻相,我们渐渐就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体是寂的,净土里面讲的常寂光,体是寂的,不动;相是光,你看寂、光;常,二不相离那是常,永恒不变。它起作用,体有没有变化?没有。体变成物质现象、变成精神现象,怎么说没有变化?那个变是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