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述说唯识二十颂+-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亲说,这你就得耐下性子来听我解释了。你们知道五俱意识、不俱意识吧。外人说:你世亲也太小看我们了,再怎么着我们也是多年的铁杆儿佛教徒,岂会连这也不知道?
插:我倒还不知道。
其实很简单,第六识与前五识同时俱起,就叫五俱意识。五俱意识有三个功能:
①帮助前五识令起。由它引导方可令前五识起作用。
②明了深取五境之相。眼睛看到桌子,它可以对桌子认识得更清楚。
③引后念寻求意识起思虑。第一念眼识看见桌子,它可以使第二念知道前一念看见的是桌子。
五俱意识还可以分为五同缘意识和不同缘意识。同缘意识是意识与前五识同缘一境,不同缘意识则反之。
第六识不与前五识同时起,就叫不俱意识。 世亲说,这张桌子是色境,它是眼识所变现出来的,变现出来之后它自己又来缘它、了解它、分析它。这个叫自变所缘。自变所缘就象老百姓的“种啥吃啥”,种玉米吃玉米,种高粱吃高粱。然后呢,意识、念心所来搀杂,忆念作用就是从这儿生起来的。它可不是你们所说眼识缘实在的外境生起忆念,你别搞错呀。
在二十论最开始,世亲就说了,“内识生时,似外境现。”还是这个道理。当眼识幻化出这张桌子,能见的眼识刹那间就谢灭了,与眼识相应的五俱同缘意识就也谢灭了,而不俱意识呢,它有分别、起概念、具意念作用,它与念心所俱时而起,就有了忆念作用。
这儿插几句话,前边儿的解释大家不一定明白,我们还说看桌子这回事儿。当我们眼识来看桌子的刹那,眼识所缘的量度是现量,它并没有把桌子执为实有,只是意识来掺杂时,才有了妄想。所以我们承认现量,但不承认境界实有。
外人这时沉不住气了,说,你世亲总是说梦呀梦的,可是呢,我们都知道,梦中有大老虎,有桌子,但我摸不着,所以知道是假的,但我们面前这张桌子它明明碰手挡路,你却老说它如梦,是幻化的。这二者之间能划等号吗?也就是说,你世亲说梦时之心识与觉时之心识都能在无外境的地方变现出外境来,可是我们都能觉察到梦时变现的境界为假,却不能觉察到觉(醒)时变现的境界为假,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世亲是这么回答的: 请问诸位先生,你在做梦的时候,知不知道所看见的大老虎是假的呢? 外人回答:当然不知道了。要知道的话,我不就成了醒着而不是在睡着做梦的么?我又怎么会被它吓出一身汗呢?
世亲说:那么你又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大老虎是假的呢? 外人说:醒来以后才知道的。 世亲又说:佛说的十二因缘你承不承认是真理呢?
外人说:释迦老子的话,我当然承认了。
世亲说:这就好办了。十二因缘中说无明是根本你不会否认吧。
外人说:这个自然不否认。 世亲说:诸位现在是否成佛了呢? 这一连串的发问好象是毫无边际,这问使得外人根本摸不着世亲到底想干什么。但世亲问这么低级的问题使得外人感到不可思议:佛经上说得很清楚,释迦入灭以后,得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有弥勒菩萨从兜率天来此成佛——这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是换算出来的,到底准不准,你们再换算一下。现在哪儿有谁成佛呢?你世亲该不会是有什么毛病吧~~外人虽然如此想,可不敢在脸上显出来——外人对世亲很是投鼠忌器,因为世亲在前边儿把所有出面的论师都打了个落花流水。外人这时看世亲问这么低级的问题,心理就有些发气,想:世亲太可恨了,怎么能这样来调我们呢?想不回答吧,可世亲是一本正经地在问,要是真不回答,就该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以为我输了,这样输得恼心,一定得回答。大家看世亲,真是软刀子杀人,让人有气也没法儿发出来。但外人回答吧,也迷糊不明白他怎么会问这问题,不知道问这问题的用意到底是什么,不知道世亲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害怕再中圈套。
外人毕竟也不是儴家儿(方言,即窝囊废),就这么说: “我们现在哪里成了佛呢?你世亲该不是发烧了吧。若是有什么不舒服咱停一下,可以等你什么时间身体好了再讨论。”
外人在与世亲斗智,外人看世亲玩软刀,就也耍了滑头儿,戏耍世亲。因明的辩论失败标准中有一个“避遁”,就是正辩论的时候,甲忽然说:稍停一下,我要上厕所。这就不行。程咬金打仗,打不过敌人了,就这么着耍赖。外人就是想把世亲往这儿引。
世亲多聪明~~那是个人精!咋能上这个当!世亲这时来了个四两拨千斤。他提高了嗓子说:“多谢你们的好意了。你们是承认还在无明大梦之中了~~”
外人说:只要没成道,当然还是在无明大梦之中了~~这没什么丢人的。
世亲终于摊牌了:当你从无明大梦中清醒过来以后,你就会发现这张桌子是假的了。从无明大梦中醒来的成道就如同你从睡着的迷糊状态中醒来一样,你从睡着的迷糊中醒来,那是假觉,当你从无明大梦中醒来,那才是真觉。刚才你们说你们知道做梦的境界是虚幻的,那是醒来后才知道的,你的话犯的毛病就是把睡着与醒来混在一起了,“你在唐来我在汉”,没法子见面的。
外人红着脸问:从无明大梦中醒来的真觉该是什么样子呢?
这话呢,在二十颂中并没有,是在二十论中体现出来的。原论文是这样说的:“若时得彼出世对治无分别智,即名真觉。此后所得世间净智现在前位,如实了知彼境非实,其义平等。”
我是得风便是雨,胡说八道的,只不过逗大家开心,你们只管听意思就行了,别追问是否外人真的这么与世亲讨论、论辩。冯梦龙有句话,叫“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慷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只要合理、理真就行了。
世亲说:真觉就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有三个特征,一是出世。出世我们经常说,但确切的内容老搞不明白,出世其实是没有世间人所有的那些烦恼。我们常误会这个,认为出世之后就无有悲喜、无有爱恨等,若这个就叫出世的话,那么,刘墉讲过一件事儿──有
一个老太太,九十多岁了,去参加丈夫的葬礼,但她平静得象什么事儿也不曾发生,原来呢,老太太确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因为年老呆痴,连照顾她的丈夫她早已不认识了,可是老太太自呆痴以后,身体反而越来越健康了。女婿说:老人没了爱恨,当然健康,丈夫死了都能不悲伤,何等完满!可是这没有爱恨的人生称得上人生吗?所以说,我们现在说的出世是指满含人情味儿的出世。具体什么叫满含人情味儿的出世,我们得用心去体会,要么看看阿含经,或者看看释迦的故事也行,释迦亲自照顾卧病在床的比丘,这就是满含人情味儿的出世。我们现在有些学佛人、修行人,越学越没人味儿,越修越没人味儿,这都是颠倒了。
二一个是有对治作用,能除生死。这一个我想大家得看看摄大乘论,里边儿就讲到我们修行,所种下的精进修行的种子,含摄在阿赖耶里边儿,不但摄持,而且起消灭阿赖耶中染种的作用。
第三是离分别,远离一切有情世间——有情世间就是六道——器世间等一切事物的名相概念,各种分别。这离分别可不是不分别,而是不当分别的地方不分别。
这儿我插一点儿,在净空老法师讲的《楞严经清净明晦章》中说,修行好的人,他的原话叫真成熟,说因缘真成熟,这些人是什么样子呢,“傻傻的,呆呆的,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问其他事情,不知道,问世间法,不知道,问他佛法他也不知道。”这种说法离真觉可相差太远了,他就是把真觉的第三条离分别给曲解了。
世亲说,你只要有了这无分别智,然后就会有“后得智”现前,到这时就是真觉了。
这里呢,我就不再详细说明什么叫后得智了,因为这不是二十颂的重点。下面还是大家记几句话:
所谓忆念,只不过是前五识及五俱同缘意识缘自识所缘的境界(私境),薰成种子,待后位的不俱意识和念心所相应生时,能忆念受持前五识及五俱同缘意识所曾缘的识所变境而已,并不是意识来缘离识实有的五识所缘境——离识实有的五识所缘境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当你彻底从无明大梦中醒来,得了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后,就真的体认到这个道理了,这就是真觉了。
这句话确实是别扭了一点儿,但还是有劳大家记一下。
下边外人又问了:按你世亲这么解释,识的存在是不需要外境的,它自己变现出似境。注意似境,所谓似境还是功能,比如这张桌子,其实它是方便我们读书写字儿的功能,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
比如说我刚晓,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而修行,这时候我就会生起正念。假如我刚晓亲近了恶友,听闻邪法而去造业,则就会生起邪恶之念,这样的事儿你世亲是否承认?
世亲回答:这是真事儿呀,我怎么能不承认呢。
外人说;你既然承认这是真事儿;你怎么又说外境是虚幻的呢?假如说没有外境来做所缘缘,如何能有我亲近老和尚听闻正法,生起正善之识,得正性决定,老和尚说法,成悲决定;我若亲近李洪志、青海无上师,听了邪法,就生起邪恶之识,得邪性决定~~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无有外境、心外无法,那么就不应该有善友、恶友,也不应该有正法、邪法及正性决定、邪性决定等等。也就是说,假如说没有外境,我为什么会受老和尚的劝诱而修行?老和尚不就是外境吗?
外人这下可高兴了;以为终于抓住了世亲的小辫子。实在来说,这问题根本不算问题,前边儿已经说过:大老虎把你吓得要死,可那只是梦中的大老虎。这时呢,世亲挺好的,他见外人问这问题,就知道他根本没明白前边儿说的……
问:我觉得前边儿的也并不是甚难的,为什么我就能听明白而当时于世亲菩萨论辩的人还听不明白?
很简单,你是平平静静地来听,你不懂的话随时就可以插问,对你的生活没什么影响,而外人呢~~当时是拿脑袋在拼命呀~~又被世亲菩萨步步紧逼,所以他很有些紧张的,影响了他正常水平的发挥。千万不要小看外人,就象奥运会比赛一样,哪怕这个运动员在比赛场上输了,但人家是优秀运动员还是优秀运动员,比如王义夫。
下边儿我们看第十七个颂子。 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 先看前两句。这两句呢,在真谛法师的译本中,是写作“更互增上故,二识正邪定”。这翻译的些微差别,我们不做评论,只解答外人的问题。
世亲说,我承认是真,可没有承认是实。什么是真呢?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当然起正念,亲近邪师,听闻邪法,当然起邪念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入于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于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想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平时与什么人在一起,大致就可以知道他的品性。出污泥而不染的人,不能说没有,但可以说几乎没有,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世亲说,我承认这些都是真的,但我不承认这些都是(有)实(在)的(自性可得)。
这颂子就是具体解释这些事儿的,说为什么亲近善友,听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