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乘无量寿经解+ >

第74节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74节

小说: 大乘无量寿经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本品经文,多是《唐译》,其中「非是小乘」与「第一弟子」等,则是《宋译》。本品是流通分之首,独劝持名。正是会权归实,摄末入本也。《无量寿经钞》云:「上来虽说万行往生。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又黑谷《大经释》(节录)如下:「至流通,初废助念诸行二门。但明念佛往生。」。又云:「准本愿故,至流通,初废诸行,归但念佛。」可见弥陀本愿,实愿众生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今劝流通,特显佛愿。独倡持名,普劝流通。是故称为后善也。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上段「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指前品中十方住生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彼等闻名往生,得大利益。如前所引《大论》所云:菩萨往生极乐,见阿弥陀佛,即与八地及八地以上诸大菩萨,毕竟身等法等。故云「善获利益」。是乃举十方往生圣众往生得益,以劝众生信乐发愿也。下文则赞念佛第一以劝信。闻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礼敬,「如说修行」,即得大利,当得经中所说往生之一切功德。「一念」者,《汉译》云:「闻无量寿佛声,慈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吴译》同之)又《宋译》「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又《魏译》云:「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据《选择集》意,此「一念」即「一念净信」;又即《三辈往生品》中之「发一念心,念于彼佛」也。又《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无上功德者,明利深远。一念至信,修行发愿,必生净土,终得佛果,故云无上也。」又《选择集》云:「以念佛而为无上也」,「乃至一念而为大利也。」是故经谓,若人能生一念喜敬之心,持名求生,「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如上功德」者,即经中所说,横出三界,圆登四土,一生补佛,究竟寂光也。
  「心无下劣」者,于自善根,能生信故。「亦不贡高」,明信佛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成就善根」,如《小经》六朝石刻本云:「以称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悉皆增上」者,净念相继,精进无已,故诸善根皆能增上也。又《弥陀要解》云:「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以念念即佛,为成佛之亲因缘。净念相继,乃等无间缘。以佛号为所缘境,乃所缘缘。言增上者,总摄前三缘,有大力用。「当知此人非是小乘」。「此人」,即如上一心念佛之人。世多讥念佛为自了,甚至鄙视,是则未了佛意。世尊金口亲宣,如是之人非是小乘。弥陀一乘愿海,悉赐大白牛车,唯是一乘,何有二三。故云「非是小乘」。佛复赞扬如是念佛之人,「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何以故?以念佛法门最为第一故,最为难信故。于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能生实信,如教奉行,故称第一。
  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于此经中生导师想。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
  上文复劝尊重依止、爱乐修习本经所授之法。《净影疏》云:「是故已下,劝学此经。以此经中说无量寿,闻获大利。故设大火满三千界,亦须从过听受此经,况余小难。」因此经乃是净宗第一经。于弥陀因地愿行,极乐依正庄严,三辈往生正因,两土秽净因果,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等等,摄无不尽也。故应「于此经中,生导师想」。敬依经教,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世尊复云:凡欲令无量众生速证不退,及为欲见极乐「广大庄严,殊胜佛刹」,愿随佛学,亦自摄受佛刹。如极乐之广大殊胜,普被诸根,广摄万类,以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心,听受此法门。
  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上复深劝大众,坚信此净土法门与无量寿经。首云:「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盖以四宏誓愿中,法门无量誓愿学。何况此净宗乃第一之法,而此大经复是净宗第一之经。弥陀因地发心曰:「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求正觉者首应求正法。故不应自生谄伪之心。「退」指退转,「屈」指弯缩,「谄伪」指虚妄。「设入大火」。「设」者假设,盖谓倘因求法,身入大火。亦「不应疑悔」。当如弥陀因地「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始是深信切愿也。
  「何以故?」乃世尊自问之语,其下则从正反两面,深显其义:一、正者,如《菩萨往生品》所明,彼等无量无数十方世界诸菩萨众,皆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信受奉行,悉生极乐。二、反之「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下一品中复云:有一亿菩萨以不闻此经,而退转于无上菩提。是从反面以劝坚信也。末后总结全品,慈悲咐嘱,谕云:「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北京净莲寺长老慈舟老法师《无量寿经科判》,谓本品内容为「法师不退得记为劝」。其意为能演说本经者,信行不退,即得受记,以此普劝法师以及大众也。慈老之判,契合经旨。本品文初明说法得利。中段明不闻退转,并劝为他演说。末段受菩提记。
  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习,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正法灭时」。一代佛化,历正法、像法、末法之三时。嘉祥《法华义疏五》曰:「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转复微末,谓末法时。」所云正者证也。像者似也。末者微也。又《青龙仁王经疏三》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证,名为正法。有教有行,而无果证,名为像法。唯有其教,无行无证,名为末法。」至于正像末所经历之年数,诸经之说不一。古德多采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说末法为一万年者,如《大悲经》。)故知佛法住世尚约有九千年也。「正法灭时」,广指像法与末法。当前正是末法之时。此时之众生,善根逊前,但其中必仍有过去生中广修功德,当前供佛念佛之人。故云「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众生」者,《弥陀要解》谓等觉已还皆可名众生。是以众生中,上可有等觉大士,下则六趣凡夫,我等皆在其中。如是众生由于以往多生供养诸佛,念佛修善,故蒙彼如来威神加被,乃于现世「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是以我侪遇此法门,应深庆幸,切莫错过,务当「摄取受持」。则可「获广大一切智智」。
  「摄取」者,《往生论》谓极乐依正一切庄严功德成就,「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又《弥陀要解》曰:「一一庄严全体理性。」若能了达极乐一切庄严成就,入一法句,从事达理,即事而真,谛信万德庄严,直入一句名号之中,净念相继是为「摄取」之义也。盖弥陀名号正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议,故名号功德亦复不可思议。「受持」者,「受」者,信受,依教奉行也。本经之宗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宗者,修行要径,依此而修,始名为受。「持」者,执持名号与持诵本经也。十地菩萨不离念佛,此一句佛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是以等觉大士亦不离念佛。我等凡夫,但当老实念去。《要解》云:「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灵峰大师此言,真得十方如来之髓。实应尽未来际顶礼膜拜此一句也。念佛时,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时,是故「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于我具缚凡夫,亦非份外。「一切智智」是佛智之名。同于一切智。但以一切智,有时指佛智。如《法华经化城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又《智度论》云:「是故如来名一切智。」但有时又指声闻缘觉之智。如《智度论》又云:「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是则谓一切智为二乘智矣。故为别于彼一切智,乃以一切智智专指佛智。《大日经疏一》曰:「梵云萨婆若耶,即是一切智。今谓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又「又谓此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菩提心为因者,谓行者如实知自心也。大悲为根者,谓行者发悲愿,拔众生之苦,与以乐也。方便为究竟者,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又《仁王经》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由上之经文可见,今日能闻能信此微妙净土法门之人,皆由过去生中,已曾供养诸佛,广修众善,忆佛念佛,因此乃得诸佛威力加被,故今始「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此净土法门广摄万法,普收众类,故云广大。于此法门,若能信受奉行,当得一切智智,即是得佛智,如实了知,自心本来清净。
  「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以上经文,节取《唐译》。)盖谓若人能于净宗妙法得广大胜解了达净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念佛即佛之圆旨,则必能欢喜信受,常乐修习,复以此广劝他人也。
  「广为他说」,下复云「为他演说」,本品末云「专心信受,持诵说行。」,是皆普劝演说宏扬本经与净土法门。今者正是流通分,故劝演说,以广流通。如《愿力宏深品》云:「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故知乐为人说,劝导一切众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方是知恩报恩之正行。妙法流通,正符如来本愿。是故《法华经法师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曰:「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是如来使,如来所遗,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又曰:「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由上可证,演说《法华》,功德无尽。而本经正是「法华秘髓」,如《弥陀要解》曰:「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即本经,文见《独留此经品》)。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故知演说本经者之功德不可思议,亦必为诸佛之所护念也。下云「常乐修行」,谕说法者应心口一如,言行一致,自不修习,何能劝人修习。
  下复普劝断疑生信。若欲说法利人,则自身首须断尽纤疑。经曰:凡求是法,「皆获善利」。故应「安住无疑」,老实持念,勿生疑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为诸善之本。当奉为纲宗,安住如是法中。「应常修习,使无疑滞」。盖疑根未断,即是罪根。欲断疑根,应知方便。疑惑不断,只因慧心不朗。慧心不朗者,只以三垢障深。据《安乐集》,念佛三昧能除过去、现在、未来贪嗔痴一切诸障。垢去明生,则无疑滞矣。如是则不堕于诸天、二乘、懈慢国、边地、疑城,如是等等「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珍宝喻彼中之乐,牢狱喻未得究竟解脱,而不自在也。
  又《安乐集》曰:「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道绰大师此言,剖开诸佛秘藏,直显净宗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