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趋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
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
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
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
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
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盘,正法像法,皆已灭
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
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
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
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由
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
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
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
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
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
提心第十因缘也。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趋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
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
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
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
愿,同发此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
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
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
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
之勿用?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
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
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
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
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
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
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
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
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解释正文〗
甲、绪说
一、心愿为修行宗本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
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
这几句话,是师在为大众说话之前,特别表示自己的谦虚,并且表现的非常
诚恳。惟诚恳可以感动人,惟谦虚可以说服人,所以这是很重要的几句话。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的几个字,可倒转过来,先从实贤两字讲起。实贤
是大师的法号,前已讲过。在实贤上面加个僧字,是表明他的身份,显示他是一
个已出家的僧人。僧在印度叫做僧伽,译来中国为和合众。佛经中所说的僧,本
是有很多种的,现大体说为两类:一类是断惑证真的贤圣僧,一类是世间的凡夫
僧。一般人总以贤圣僧为崇敬的对象,而对凡夫僧不免要差些,以致今日有很多
出家人,为要抬高自己的身价,往往自称为高僧。但实贤大师不但谦虚的自称凡
夫僧,且在凡夫僧上更冠愚下两字,以示自己很愚蠢的。愚下倒转来说,就是下
愚。在儒家的论语上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以上智与下愚比较,下愚之人
当然是不及上智之人的。下愚虽不及上智,但两者却有一共同点,就是不易迁移。
上智之人所以不移,是因他的智慧高超,对于事理认识正确,决不随他人的脚跟
而转,总能本着自己的智慧,坚定不移的照着自己所了解所认识的去行。如想改
变他的意旨,转移他的方向,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是上智不移。下愚的人智慧
虽不及上智,但他也有一股不移的毅力,就是他的纯朴性格,一旦受人导引,告
以怎样去做,他就坚定不移的做去。如很多目不识丁的老婆婆,看上去好像很愚
拙的样子,但若我人告诉她老实念佛,可以往生西方,她就深信不疑的抱着这个
宗旨做去,没有人能再改变或转移她的这个意志,这就是下愚不移。像这样的愚
下之人,我们还认为是很希有难得的。最容易转移而摇摆不定的,是那既不是上
智又不是下愚的人,他们的心好像墙头草一般的随风摇摆,今天听到佛教好,就
来信奉佛教,明天听到其他宗教好,就转变了信仰,像这样的人,反而是不易化
度的。
大师自认是愚下之人,不过是大师的自谦,并非真是什么都认不清的愚人。
大师所自认的愚下,我们可以“大智若愚”的这句形容词来看他。在愚下上面还
有不肖两字:肖,当似或像字来讲。如世俗上的为子女者,常自称为不肖子或不
肖女,意即表示自己不像父母一样的为人。若说某人“酷肖其父”,是即显示他
很像他的父亲。现在这儿的不肖两字,如在其下加一逗点,则不肖就是我的别名,
其句可以读为:我是愚下僧,凡夫僧。如将不肖连接下面,就可读为不肖僧,愚
下僧,凡夫僧。所谓不肖僧,意思是说:我虽出家而为僧人,但并不像个如法的
出家人,出家人所应具备的完美僧格,我还不能做得好。如再说得深刻一点,我
虽出家为僧,并不像个贤圣僧,多么惭愧!
不论大师自承是不肖僧,愚下僧或凡夫僧,都是大师的自谦之词。实际上,
大师往生西方而被尊为一宗之祖,自不是普通的凡夫僧;往生西方得见弥陀而开
悟,自不是一般的愚下僧;生前戒律清净,教理精通,修持精进,可说是个标准
的僧人,怎么可说不像一个僧人?总之,不论从哪方面讲,实贤大师都是一位了
不起的大德高僧,不愧为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在此或有人说:一个人骄傲固然要
不得,但谦虚亦不必谦虚到这样。诸位须知大师写这篇文章,是在当时涅槃会上
向大众宣读的,也就等于在佛前宣讲这篇文字。一个在佛前说话的佛弟子,怎么
能不谦虚?再说佛法是不可思议的,每每在法会中,说不定有佛菩萨示现其中,
不过我们凡夫肉眼看不出认不得而已。大师当时宣读这文章时,想到这一点,恐
或有诸佛菩萨示现其中,或有其他的大德高僧,大善知识在座,自觉自己的学问、
道德、修持各方面都不及,怎能不谦虚?是为大师自谦的主要原因。
大师表明了身份后,开始要向大家讲话,特又以沉痛的态度出之,所以说
“泣血稽颡”。泣血是哭的意思。讲到哭有两种:有泪有声的是为哭,有泪无声
的是为泣,或声音很细微的哭叫做泣。泣血,表示悲哀沉痛到极点,为了自己,
为了人群,为了佛法,乃不自觉的悲伤涕泣,血泪交流。稽颡是顶礼的意思,与
稽首或稽礼的意义差不多。稽首,谓于礼拜时,将头一直顶到地面,稽颡,更为
诚恳一点,谓于礼拜时,不但将头顶到地面上,而且还要将头贴在地面上的时间
稍久。
“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哀是哀痛或哀伤的意思,当有悲伤哀
痛的事而想告诉别人时,叫做哀告。省庵大师因观察到佛法的衰败,众生的痛苦
有增无已,内心有说不出的悲伤痛苦之情,为了挽救危亡的佛教,为了解救苦难
的众生,乃很哀痛的倾诉自己的心声,希望大家都能发起菩提心,上弘佛道,下
化众生,所以称为哀告。告诉什么人?就是告诉当时在阿育王寺参加涅槃法会的
大众,所以说现前大众。除了现前大众,同时还哀告当世净信男女等。当世两字,
有两种解释:一是当时之世,因为除了现前参加涅槃法会的人以外,还有其他很
多没有来参加法会的佛徒,大师同样希望他(她)们也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二是当来之世,因为大师下面所要讲的话,不但有望于现世的佛教徒发心,更有
望于未来的佛教徒也如此发心,所以叫做当世。男女,是指在家学佛的人。凡是
在家学佛众,不论男女,首要对于三宝具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不但不会信奉
佛法,可能还要反对佛法,是以信心对佛徒来说,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同样
是信心,清净与否亦有很大的差别。所谓净信,是说这份信仰佛法的心是很纯洁
的,其中没有夹杂一丝的染污成份。信奉三宝如果含有杂染而不纯洁的成份,那
就很难得到佛法的受用,亦即难以真正表现出恭敬来。经说:“信无浊染令心净,
弃除我慢恭敬本”。十法经又说:“信为最胜乘,运载成正觉,是故信等事,智
者应亲近。若人无信根,不生诸白法;譬如焦谷种,亦不生芽茎”。是以我人必
需以纯洁无疵的信心,恭敬尊重的信奉三宝,接受三宝的教诫。
大师在哀告大众的时候,深恐自己人微言轻,不为他人之所接受,所以又特
别客气的说:“惟愿慈悲,少加听察”。意即愿望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
发起慈悲心来,不要以人废言,对我所要哀告的话,能稍加留意的细听省察。听
察,听是听闻,察是省察。吾人不论听什么话,如果只是听而不察,那就听了等
于不听,所以听了须加省察。以佛法说:听是闻慧,察是思慧,唯有从闻而思,
始能得到法益。实际说来,在闻思外,还须要修。所以在这句中,包含有闻思修
的三慧。经中常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的这样经文,省庵大师当然不敢用
佛的语气来讲,所以特别谦虚的表示,惟愿大家对他所说的话,慈悲的加以注意
细听与省察,并且要依照着去实行。可见真正听闻佛法,必须具备闻思修三慧,
能以三慧听闻佛法,那就可以得到佛法的受用了。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
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
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从此开始直到末后一句,就是省庵大师为大众所要说的话,虽说是他所说的,
却不是他自己所发明的,而是常由佛经中听闻得来。由此可知以下所说的,虽非
佛陀亲口所宣,而实都是根据佛经的意思,加以组织起来写成的。
“尝闻”,就是常常听到佛经中这样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入道,
就是进入佛道。凡是修学佛法的人,一定要走入佛道,但要进入佛道,必须通过
一道门。如要进入讲堂的中间大道,定要通过讲堂前面的一道大门。门有正门与
旁门,以一般房屋说,大门为正门,小门为旁门。进入佛道所要通过的主要之门,
就是发心,唯有发心,才能进入佛道。所以不论在大小乘经典中,佛陀都以发心
为最第一开示我们。我们想进入解脱道,固然需要发心,想进入菩提道,更须要
发心。即使走上世间的人天道,也同样的需要发心。如果不发心,纵然门是打开
的,道路是平坦的,那你亦不会通过这道门,走上你所希望要走的大道。据此,
证知发心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严格的说,不但要走上佛法的大道,需要发心,就
是想要完成世间的任何一件事情,也要发心。如不发心,任何大小事情,都不会
成功的。
发心以后,进一步所要做的,就是依所发的心实践实行。从开始的起点,到
最后的终点,其间继续不断的,一步紧接一步的向前迈进所做的一切,都可称为
修行,而“修行”最“急”的要“务”是什么?“立愿居先”。就是在你走上任
何一条佛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