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杂阿含经分类选集简目11good!-第5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莲华,水所不染。如是鼻、香缘,生鼻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舌、味缘,生舌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舌、味缘,生舌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寂灭、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舌端唾沫,尽唾令灭。如是舌、味缘,生舌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身、触缘,生身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圣弟子如是如实知:身、触缘,生身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寂灭、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铁丸烧令极热,小渧水洒,寻即消灭。如是身、触缘,生身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速灭。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是则寂灭,是则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断多罗树头。如是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阿难!是为贤圣法律,为圣弟子修诸根」。「云何为圣法律学见迹」?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阿难!是名贤圣法律学见迹。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诸根。已说贤圣修诸根,已说学见迹。阿难!我为诸声闻所作,所作已作,汝等当作所作,广说如箧毒蛇经」。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810 (636) 经﹙中p269﹚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为汝说修四念处。何等为修四念处?若比丘!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兴于世。演说正法,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显示。若族姓子、族姓女,从佛闻法,得净信心,如是修学。见在家和合欲乐之过,烦恼结缚,乐居空闲,出家学道,不乐在家,处于非家,欲一向清净,尽其形寿,纯一满净,鲜白梵行。我当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作是思惟已,即便放舍钱财、亲属,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正其身行,护口四过,正命清净,习贤圣戒,守诸根门,护心正念。眼见色时,不取形相,若于眼根住不律仪,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常漏于心,而令于眼起正律仪;耳,鼻,舌,身,意起正律仪,亦复如是。彼以贤圣戒律成就,善摄根门,来往、周旋、顾视、屈伸、坐卧、眠觉、语默,住智正智。彼成就如此圣戒,守护根门,正智、正念,寂静远离,空处、树下、闲房独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断世贪忧,离贪欲,净除贪欲;断世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盖,净除瞋恚、睡眠、掉悔、疑盖。断除五盖恼,心慧力羸诸障阂分不趣涅盘者,是故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说。是名比丘修四念处」。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388(1170)经﹙上p33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癞病人,四体疮坏,入茅荻中,为诸刺叶针刺所伤,倍增苦痛。如是愚痴凡夫,六触入处受诸苦痛,亦复如是。如彼癞人,为草叶针刺所伤,脓血流出。如是愚痴凡夫,其性弊暴,六触入处所触,则起瞋恚,恶声流出,如彼癞人。所以者何?愚痴无闻凡夫,心如癞疮。我今当说律仪不律仪。云何律仪?云何不律仪?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起贪着,不可念色而起瞋恚,于彼次第随生众多觉想相续;不见过患,复见过患不能除灭。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比丘!是名不律仪。云何律仪?多闻圣弟子,若眼见色,于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众多觉想相续住;见色过患,见过患已能舍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律仪」。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返回二十八、 定学
【定学】
禅定的本质,
【定与神通】
第1042 (785 )经﹙中p390﹚八正道之世俗、出世正定
第970 (750) 经﹙中p370﹚如实知则得正见,正见得正定
第489 (347) 经﹙中p60﹚
第881 (684) 经﹙中p314﹚
第13266 (926) 经﹙下p616﹚真实禅→不依一切、悉伏彼想
【定学】
离欲与定 依戒生定,是在三业清净的基础,修得清净的禅定(三昧、瑜伽等大同小异),为内心体验必要的修养法。印度从奥义书以来,已极其流行。释尊参学时,也曾学过。佛虽不满于一般的禅,但从引发真慧来说,不能不说是方便;所以在佛法的德行中,还是有此一着。
习定的方法,尽可不同,但大抵调身、调息、调心,使精神集中而归于平静。这有一重要事实,即修习禅定,必以离欲为先。如贪恋一般的现实生活,那是不能得定的。
换言之,非鄙视──轻视现实生活,而倾向于内心──身心的理想生活不可。厌人间,欣天国;厌此间,慕他方,都可以得定的。
禅定的本质,
不外乎厌此欣彼,厌尘欲而欣心乐。由于禅定的离欲,所以初下手时,先「呵五欲」──对于微妙的色、声、香、味、触,认识他的过患而厌弃他,尤其是男女欲。三界中的欲界,侧重于五欲及性欲。非离这物欲与性欲,即不能得定,不能生色界天,色界是没有这些欲的。
所以如不能依定发慧,那末厌离物欲,厌离男女欲,专心修定,即是外道的天行。印度一般的出家者,即是这样的。佛法的出家生活,也即适应这一类根性。
禅定必须离欲,欲到底是什么呢?微妙的五欲,不过是诱发情欲的因缘。内心一向受着环境的诱惑,所以呵责五欲。欲是习以成性,随境染着的贪欲。所以说:「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汝则而不有」(法句经)。『杂含经』(卷四八?一二八六经)说:「非世间众事,是则之为欲。心法驰觉想,是名士夫欲」。佛法的修定离欲,重于内心烦恼的调伏,并非拒绝世间一切。否则,守护根门,远离五欲,会同于外道波罗奢那的堵塞聪明了(杂含卷一一?二八二经)。
人类有眼等五根,即不能不受用五境;生存人间,即不能不衣食资生。所以佛法的离欲,不是拒绝这些,是净化自心而适当的──合于社会情况,合于身心需要而受用这些,不为环境的爱着而牵转。所以『杂含』(卷二一?五六四经)说「三断」,有「依食断食」;『中含』『漏尽经』说「七断」,有「从用(资生具)断」。
特别是释尊自身的生活,可作确切的证明。释尊的生活,不但是粪扫衣,也有名贵的金缕衣;不但是粗食,也有百味食;不但树下坐,也住高楼重阁;不但独住山林,也常与四众共住。佛虽如此,还是被称为少欲、知足、无事、寂静(中含箭毛经)。
这可见问题在内心;不系恋于环境,不追逐于尘欲,那末随缘适量的享受,无不是少欲知足。反之,如贪欲炽盛,那即使远离人间,粗衣恶食,也算不得少欲,离欲(参杂含卷一三?三0九经)。
同样的,如说女人为男人的戒垢──男人为女人的戒垢,而戒垢实是内心的情欲。所以犯淫戒,也不像理学者那样重视肉体的贞操。有比丘因淫欲心重,将生殖器割去。佛呵责他:当断的──贪欲不断,不该断的倒断了!
然而,人类生而有男女根,淫欲不是生死根本,佛法的出家众,为什么要严格禁绝,不像对于衣食资生的相对节制呢?这可以说:衣食是无情的,虽与社会有关,但比较容易的自由控制。男女的牵制,系缚力特别强;在男女相互占有的社会结构中,苦痛是无法避免的,实是障道的因缘。
一般的禅定,也有观慧,如厌此欣彼的「六行观」;又如四无色的「唯心观」;「不净观」与「九想观」等,都可从定中去修习,也可修此来得定,但这不一定能解脱。
佛法常说依定发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极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以了。所以不得「根本定」的,或但得「未到定」的,但是一念相应「电光喻定」的,都可以引发胜义慧,离烦恼而得解脱。
如「慧解脱阿罗汉」,不得禅定,但对于生死的解脱,已切实做到。否则,定心愈深,愈陶醉于深定的内乐中,即愈对佛法不相应。如因定而生最高或顶好的世界,也不能解脱,反而是「八难」的一难。佛法修定而不复位,是毫无疑问的。
偏于禅定的,必厌离尘境而陶醉于内心。久而久之,生活必流于忽略世间的现实生活,思想必落于神我型的唯心论。
佛法是缘起论,从现实经验的有情着手。立足于心色依存的缘起论,有自他和乐的僧制,这不是倾向独善,唯心者的境界。
后期佛法的唯心论,与禅师瑜伽师结不解缘,这是有他发展的必然性的。
禅定,要远离物欲与男女欲,但不知定境也同样的是贪欲。『中含』『苦阴经』中,论到「五欲」,主要的是物质占有欲。论到「色」,即是男女互相占有的淫欲。论到「觉」,即四禅定的定相应受。经中一一说明他的味着,过患与出离;禅定以离物欲及性欲为主,而不知禅定也还是无明贪欲的产物。这对于专谈「受用」的学者,是怎样适当的敎授!
【定与神通】
佛敎的圣者,如「慧解脱阿罗汉」,虽究竟解脱,还是没有神通的。反之,外道得根本定的也有五通。依禅定而发神通,这是印度一般所公认的。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五通,是禅定所引发的,常人所不能的超常经验。这究竟神奇到什么程度,姑且不谈;总之,精神集中的禅师,身心能有某些超常经验,这是不成问题的。
这不是佛法的特色,不能获得正觉的解脱,是外道所共有的。古代宗敎的神秘传说,与有人利用这些神秘现象,号召人民作军事的叛变,这都是事实。
佛法所重的是漏尽通,即自觉烦恼的清净。佛弟子能深入禅定的,即有此五通,佛也不许他们利用这些来传布佛法,更不许利用来招摇名利。非特殊情形,不能随便表现。如有虚伪报道,为佛法的大妄语戒,勒令逐出僧团。神通,对于社会,对于自己的危险性,惟有释尊才能深刻理会得。那些以神秘来号召传布佛法的,真是我佛罪人!
<<杂 阿 含 经>>
第1042 (785 )经﹙中p390﹚八正道之世俗、出世正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志?谓正志有二种: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志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正语有二种:有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