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11杂阿含经分类选集简目11good! >

第55节

11杂阿含经分类选集简目11good!-第55节

小说: 11杂阿含经分类选集简目11good!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心安中引发得来。

如经中常说:「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佛对郁低迦说:「当先净其初业,然后修习梵行。……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杂含卷二四?六二四经)。满慈子对生地比丘说:「以戒净故得心(定的别名)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中含七车经)。一般学者,每不从「净其戒,直其见」下手,急急的求受用、求证得,这难怪持咒等的风行了!

其次,从定发慧,也并非得定即发慧,外道的定力极深,还是流转于生死中。要知道,得定是不一定发慧的。从定发慧,必由于定前──也许是前生的「多闻熏习,如理思惟」,有闻、思慧为根基。

不过散心的闻、思慧,如风中的烛光摇动,不能安住而发契悟寂灭的真智,所以要本着闻、思的正见,从定中去修习。止观相应,久久才能从定中引发无漏慧。不知从定发慧的真义,这才离一切分别抉择,不闻不思,盲目的以不同的调心方法去求证。结果,把幻境与定境,看作胜义的自证而传扬起来。

<<杂阿含经>>

 

第1118 (827) 经﹙中p44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田夫,有三种作田,随时善作。何等为三?谓彼田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彼田夫随时耕磨、溉灌、下种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长,今日果实,今日成熟,若明日、后日也。诸比丘!然彼长者耕田、溉灌、下种已,不作是念今日生长,果实成熟,若明日、若复后日,而彼种子已入地中,则自随时生长,果实成熟。如是比丘于此三学,随时善学,谓善戒学,善意学,善慧学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若明日,若后日。不作是念:自然神力,能令今日,若明日、后日,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彼已随时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已,随彼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譬如比丘!伏鸡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随时消息冷暖爱护。彼伏鸡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后日,当以口啄,若以爪刮,令其儿安隐得生。然其伏鸡善伏其子,爱护随时,其子自然安隐得生。如是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123 (832) 经﹙中p445﹚三学内容﹙义说﹚何谓戒.定.慧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学,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何等为增上戒学?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增上戒学。何等为增上意学?若比丘,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学。何等为增上慧学?若比丘,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增上慧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641﹙565﹚经﹙下p457﹚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桥池人间游行,与尊者阿难俱,至婆头聚落国北身恕林中。尔时、婆头聚落诸童子,闻尊者阿难桥池人间游行,住婆头聚落国北身恕林中。闻已,相呼聚集,往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尊者阿难足,退坐一面。时尊者阿难语诸童子言:「帝种!如来、应、等正觉,说四种清净──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云何为戒净断?谓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戒增长,威仪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恐怖,受持学戒。戒身不满者能令满足,已满者随顺执持,欲精进方便超出,精勤勇猛堪能,诸身、心法常能摄受,是名戒净断。帝种!云何名为心净断?谓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定身未满者令满,已满者随顺执受,欲精进乃至常执受,是名心净断。帝种!云何名为见净断?谓圣弟子闻大师说法,如是、如是说法,则如是、如是入如实正观;如是、如是得欢喜,得随喜,得从于佛。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然从余明智尊重梵行者说,闻尊重梵行者如是、如是说,则如是如是入如实观察;如是如是观察,于彼法得欢喜、随喜,信于正法。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亦复不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随先所闻受持者重诵习,随先所闻受持者,如是、如是重诵已,如是、如是得入彼法,乃至信于正法。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不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又复不能先所受持重诵习,然先所闻法为人广说。先所闻法,如是、如是为人广说,如是、如是得入于法,正智观察,乃至信于正法。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复不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又复不能先所受持重诵习,亦复不以先所闻法为人广说,然于先所闻法,独一静处,思惟观察。如是、如是思惟观察,如是、如是得入正法,乃至信于正法。如是从他闻,内正思惟,是名未起正见令起,已起正见令增广,是名未满慧身令满,已满者随顺摄受,欲精进方便,乃至常摄受,是名见净断。帝种!云何为解脱清净断?谓圣弟子贪心无欲解脱,恚、痴心无欲解脱。如是解脱未满者令满,已满者随顺摄受,欲精进乃至常摄受,是名解脱净断」。尊者阿难说是法时,婆头聚落诸童子,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返回二十六、 戒学 
第13381﹙1042﹚经﹙下p753﹚

【戒定慧的考察】  【戒学】

所以戒律的轨则,

第1148(845)经﹙中p457﹚

第1114 (826) 经﹙中p439﹚

第13383﹙1044﹚经﹙下p756﹚

第13246(906)经﹙下p585﹚

 

第13381﹙1042﹚经﹙下p753﹚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住鞞罗磨聚落北身恕林中。鞞罗聚落婆罗门、长者,闻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闻已,共相招集,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有众生身坏命终,生地狱中」?佛告诸婆罗门、长者:「行非法行,行危崄行因缘故,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诸婆罗门、长者白佛:「行何等非法行、危崄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佛告婆罗门、长者:「杀生乃至邪见,具足十不善业因缘故,婆罗门!是非法行,危崄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婆罗门白佛:「何因缘诸众生身坏命终,得生天上」?佛告婆罗门、长者:「行法行,行正行,以是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复问世尊:「行何等法行,何等正行,身坏命终得生天上」?佛告婆罗门、长者:「谓离杀生乃至正见,十善业迹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婆罗门、长者!若有行此法行,行此正行者,欲求剎利大姓家,婆罗门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因缘故。若复欲求生四王(天),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行净戒者,其心所愿,悉自然得。若复如是法行、正行者,欲求生梵天,亦得往生。所以者何?以行正行、法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若复欲求往生光音(天),徧净(天),乃至阿伽尼咤(天),亦复如是。所以者何?以彼持戒清净,心离欲故。若复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悉得成就。所以者何?以彼法行、正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欲求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欲求断三结,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无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离欲,所愿必得」。时婆罗门、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佛法概论>>

 

【戒定慧的考察】  【戒学】 
厌倦一般生活,感到私欲占有的家庭罪恶,痛切有情的自相残杀,一切是无常与苦迫。发心出家的,必对于这样的人生有所警觉,对于过去的自己有所不满。对于生死有厌离心,即对于自己有忏悔心,这才能生活于出家的僧团而得佛化的新生。

在家的信众,也要有「住非家想」的见地,才能成解脱分善根,或者现身证觉。所以在受戒时,举行真诚的忏悔,是非常重要的。

释尊初期的弟子,都有过人生的深切警觉与痛悔。动机的纯正与真切,没有什么戒条,也能自然的合律。等到佛法风行,动机不纯的出家者多起来,佛这才因事制戒。

就是发心纯正的出家者,有时也会烦恼冲动起来,不能节制自己而犯了戒。这对于佛法的修习,是极大的障碍,这需要给以戒律的限制;已经犯戒的,即责令忏悔,使他回复清净。经中常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即清净」。因为一度的烦恼冲动,铸成大错,即印下深刻的创痕,成为进修德行的大障碍,不能得定,不能发慧。如引发定慧,必是邪定,恶慧。

佛法的忏悔制,于大众前坦白的披露自己的过失,接受僧团规定的处罚。经过一番真诚的痛切忏悔,即回复清净。

所以戒律的轨则,
不在乎个人,在乎大众;不在乎不犯──事实上每不能不犯,在乎犯者能忏悔清净。学者应追踪古圣的精神,坦白的发露罪恶,不敢覆藏,不敢再作,使自己的身心清净,承受无上的法味。

戒律的广义,包含一切正行。但依狭义说,重在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等善。

不杀、盗、淫、妄为根本的戒善,出家众多从消极的禁止恶行说。但在家众持戒,即富有积极的同情感。要知戒善是合法则的,也是由于同情──慈悲喜舍的流露而表现于行为的。

如『杂含』(卷三七?一0四四经)佛为鞞纽多罗聚落长者说:「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淫盗等同。释尊称这是「自通之法」,即以己心而通他人之心的同情,近于儒家的恕道。

所以身语根本戒的受持不犯,不但是他律的不可作,也是自律的觉得不应该作。这例如不杀,不使一切有情受杀生苦,也是给一切有情以安全感。进一步,更要爱护有情的生命,戒不即是慈悲的实践吗?

『杂含』(卷三二?九一六经)佛为刀师氏聚落主说:「若于有心杀生,当自悔责不是不类。若不有心杀生,无怨无憎,心生随喜。……心与慈俱。……如是偷盗对以悲心,邪淫对以喜心,妄语对以舍心」。这以四无量心别对四戒,不过约他的偏重说,其实是相通的。

慈悲喜舍与定心相应而扩充他,即称为四无量。这本是戒的根源;由于戒业清净,同情众生的苦迫,即引发慈悲喜舍的「无上人上」法。戒与四无量的相关性,可证明佛法──止恶、行善、净心的一切德行,本出于对人类──有情的同情,而求合于和乐善生的准则。

戒与慈悲,是侧重于「无瞋」善根的。但这在限于时机的声闻法中,还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杂阿含经>>

第1148(845)经﹙中p45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五恐怖、怨对休息,三事决定不生疑惑,如实知见贤圣正道,彼圣弟子能自记说:地狱、畜生、饿鬼恶趣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何等为五恐怖、怨对休息?若杀生因缘罪,怨对恐怖生,若离杀生者,彼杀生罪怨对因缘生恐怖休息。若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罪,怨对因缘生恐怖,彼若离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罪,怨对者因缘恐怖休息。是名罪怨对因缘生五恐怖休息。何等为三事决定,不生疑惑?谓于佛决定离于疑惑,于法、僧决定离疑惑,是名三法决定离疑惑。何等名为圣道如实知见?谓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圣道如实知见。若于此五恐怖罪怨对休息,于三法决定离疑惑,于圣道如实知见,是圣弟子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恶趣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114 (826) 经﹙中p439﹚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诸比丘!何等为学戒随福利?谓大师为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