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 >

第9节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第9节

小说: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页面 33…

喜撰堂联:“地袭人名,天下古村第一;时彰祖德,荧屏广播轰然”。欣喜之情溢 
于言表。     
    春联表现得尤为隆重。200 多个厅堂大门、600 多户人家一夜之间贴上红对 
联,成为古屋的一大亮点。过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元宵节,宰年猪、打滋粑、 
磨豆腐,一派热闹喜庆气氛。腊月三十过大年,祭祀祖先,吃过团圆饭,孩子们 
就举着长辈们亲自制作的大红灯笼,挨家挨户辞年,道声恭贺新年的祝福,主人 
家则端出上好的糖果,塞进孩子们的腰包,平增了节日的气氛。晚上全家大小围 
坐火塘,堆柴火旺,寓意来年红红火火,直守岁至拂晓。 

讽刺对联故事 
● 宋朝年间,一新任州官名田登,最忌百姓直呼其名,州民只好把“点灯”说 
    成“点火”。元宵节来临,田登布告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来人们把此 
    事概括成一句成语:“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一九0  四年慈禧七十岁生日,章太炎作一联云:今日到南宛,明日到北海, 
    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 
    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缰疆无。 

● 传说清朝曾国藩和左宗棠不合。一日曾对左说:“我有一联,请你属对。季子 
    有何高?与余意见竟相左?”(宗棠字子高)左略一思索,便出下联,予以回 
    骂:“藩臣徒误国,问尔经济有何曾?” 
●  
清末常熟人翁同和,曾任户部尚书(相当于古代大司农之职),在任期间与合肥 
人李鸿章不和。李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被任为全权大臣,等于过去的宰相。一 
次,翁同和出联讥讽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李反唇相讥:“司农常熟世间 
荒!”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十一月二日,日军侵占大连。败讯传来, 
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有人愤然书联于北京墙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 
败绩,割地求和。慈禧垂帘听政二十余年,丧权辱国,死后却被尊为慈禧端佑康 
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对此,有人书联嘲之: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 
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一九二六年,汪精卫在武汉政府期间,口头高喊革命,办事却大耍官僚派头, 
讲排场,图享受。一次,到郑州开会,冯玉祥对他的表现极为反感,便写了一副 
对联送给了汪精卫:“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那知民间疾苦;两点钟开会, 
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苏昆名丑杨三在演白蛇传时,讽刺了李鸿章的卖国行为,后被李迫害致死。观 
众十分气愤。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李 
鸿章排行第二,故称李二先生。 

●蒋介石竞选总统时,续范亭戏作一联: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 厕 

                                                                                   33 

… 页面 34…

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硬。此联把蒋介石的丑态勾画得维妙维肖,人们无不 
拍手称快。 

苏东坡愧改对联 
     苏东坡小时候,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应该说,苏东坡的雄心壮志无可非议,但是“天下字”多如牛毛,你能“识遍” 
吗?“人间书”汗牛充栋,你能“读尽”吗?未免有点儿“狂”啊! 
这事被一位老者知道了。一天,他拿来一本小书,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小 
书一看,有许多字并不认识,这本小书也没见过,不禁十分羞愧。老人取回小书, 
盯着这副对联看了好一会儿,不禁摇摇头走开了。苏东坡看在眼里,觉得自己的 
这副对联确实狂了一点,很不应该,于是拿起笔来,在开头多添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一改,没有了原先的“狂”气,变成努力的方向了。从此以后,苏东坡变得谦 
逊起来,孜孜不倦地识字、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诗人、大文豪。 

乾隆诗社斗刘墉 
     有一年端阳节,乾隆下江南路经保定府,刘墉陪着他上街上游玩。大街上人 
来人往,十分热闹。临街一座高门楼上横挂一匾,上写“仁和诗社”。乾隆一见, 
心里就痒痒起来,便拉着刘墉说:“走,到里面凑凑热闹去!”二人进了门,见是 
一个四合院儿,院子不大,却很雅静。正房走廊中摆着条案,条案上放着折扇、 
汗巾、玉石扳指、鼻烟壶等各种酬谢之物。条案后面坐着一文雅书生,看上去不 
过二十余岁,是社主。两配房的走廊里也各摆有一条案,条案上放着文房四宝, 
墙上贴有各种诗赋题目。走廊里已有十几个人,正在观题纸,想诗句。乾隆和刘 
墉来到正房,见过社主,挂了号,签了名。乾隆称自己是北京顺天府人氏叫高天 
赐,刘墉只说姓刘。 
     二人来到配房走廊里寻题觅句。乾隆最好联句,便对刘墉说:“我们比比联 
句吧!”刘墉答应后,二人便各选了一副上联。不大一会儿,刘墉已经对好,只 
因乾隆还未对出,就在那里闲逛,并不时扫一眼乾隆。又呆了一会儿,乾隆双手 
一拍说:“有了!”便转身奔到条案前写出下句,刘墉也连忙写出下句,一同交给 
社主。社主一看,见乾隆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刘墉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西浙浙西三塔寺前三座塔; 
     北京京北五台山下五层台。 
     社主看后连连称赞,把一柄金面苏扇递给刘墉,把一条汗巾递给乾隆,说: 
 “二位诗翁对得都好,但从意境上看,高翁之句似不如刘翁之句深邃。”乾隆听 
后很不服气,就又拉了刘墉去找句,一会儿两人又各对了一联交给社主。社主见 
乾隆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34 

… 页面 35…

     棗棘为薪截断劈开成四束; 
     阊门起屋移多补少作双间。 
     刘墉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七里山路行到半路三里半; 
     九溪蛮洞经地中洞五溪中。 
     社主连忙又取一些赏物交给二人,站起身来说:“二位诗翁真是奇才,晚生 
这里拜过了!” 

●苏小妹是文学史上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无法确定其真实性的情况下,却有许多 
有关她的故事流传。这个母女巧联诉衷情的故事就发生在苏小妹身上。 
     传说苏小妹女儿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孩子,特别是在婚姻问题上她很有主见。 
父亲的包办,母亲的“参谋”,媒婆的牵线搭挢,都没有起作用,最终是自己作 
主嫁给了一个家境不好却十分有才气的穷秀才。 
     女儿嫁出去之后,苏小妹很不放心,总担心闺女在夫家受不了那份罪。有一 
天,风雨交加,苏小妹想起女儿住的那两间房也不知漏雨不漏雨,便带了丫环, 
撑上雨伞,顶着风雨到女儿家去了。一进女儿家小院便听到女儿与丈夫在一起的 
念书声。苏小妹未急于进屋,先打量了一下两间顶上半瓦半草的房子,窗子已经 
因年久失修而坏了,大概是为了遮风雨吧,窗台上一盆挨一盆地摆满了海棠花, 
海棠花的枝叶把大半个窗户都遮住了。苏小妹走上前去,刚到窗下,便听到室内 
的读书声骤然停止了,女儿欢笑着冲出屋来,把母亲让进屋中。苏小妹坐定之后, 
环顾室内,见摆设虽然简陋却有条不紊,便她指着摆满窗台的海棠问女儿: 
     半窗红花为防风雨? 
     女儿刚要点头说“是”,又一想,“不对,母亲这不是说了半副对联叫我对吗?” 
便马上改口说: 
     一阵乳香便知母来。 
     苏小妹知道女儿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因为自己在上联中用了“红花”、“防风” 
两位中药名,机灵的女儿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两味中药相对,而且说 
明了刚才读书骤停的原因,看来女儿出嫁后才学确是长进了。 
     这时,女儿端上茶来,一边请母亲饮用,一边问母亲冒雨而来有何急事,苏 
小妹说:“哪有什么急事,就是为了来跟你对对子的。”说罢,她又道出了一个上 
联: 
     高阳台上酷相思,为娘心念天仙子; 
     女儿听母亲是因为放心不下才来的,并在上联中用了“高阳台”、“酷相思”、 
 “天仙子”三个词牌,对起来不易,便故意在母亲怀中撒了一会儿娇,拖延了一 
段时间后,下联也构思出来了: 
     满庭芳中诉衷情,小女难得相见欢。 
     下联中也用了三个词牌名;“满庭芳”、“诉衷情”、“相见欢”。苏小妹见女儿 
生活虽然清苦,但夫妻相亲相爱,志同道合,便给女儿留下一些钱,放心地回去 
了。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夫妻博学多才,又精 
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 

                                                                                   35 

… 页面 36…

星的  150  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 
祝贺乌老寿诞。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 
     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 60 年,“花甲重逢”即 120 岁,“而立”是30 岁,两数相加正合乌 
老寿辰,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 
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 
     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 岁,“双庆”便是 140  岁,“幼学”是 10 岁,加在一起,也 
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众人惊叹不止。乌老欣喜异常,亲自铺开 
宣纸道:“二位雅兴正浓,请再为老朽赐书一副。”未等清照表态,明诚抢先应诺, 
他揣度一番,纵笔写下五个大字: 
     三多福寿子; 
     只见清照从容镇静,目光落在乌老的书架上,灵机一动,低头写道: 
     四诗风雅颂。 
     明诚一心想难倒清照,向乌老施一礼说:“这般拙联既得老人家错爱,我夫 
妻再献一联,可否?”“好,好,好,真是求之不得!”乌老又亲自铺开了宣纸, 
明诚毫不谦让,刷刷刷就是几个大字: 
     乌龟方姓乌, 
     众人一愣,乌老脸上顿时也乌云密布。清照不慌不忙,在明诚的墨迹后续写 
道: 
     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 
     乌老看罢,手捻长髯连声叫好!明诚万没想到如此致命之词,清照竟能巧对, 
便“死不服输”地续写下联: 
     老鼠亦称老, 
     清照嫣然一笑,将明诚轻推一旁,提笔而书: 
     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鼠姑乃牡丹花的别称) 
     众人为清照夫妇的巧对喝彩,乌老见此联中巧嵌“乌老”二字,更是欣喜若 
狂,拉着明诚夫妻,连连干杯!至此,明诚也不得不服清照锦心秀口,机敏过人。 

●从前,江南某地有两位书生,他们住在一个村子里,从小在一起念书,二人情 
同手足。长大后,二人又一起考中秀才,进了县学。后来,二人都成了亲,张书 
生娶本村老秀才之女,李书生娶塾师之女。次年,张书生得一子,李书生之妻则 
数年无出。 
     不想,两年以后,疫病流行,张书生夫妇双双染病身亡。临终前,张书生执 
李书生手含泪以幼子相托,李书生此后也一直视此子如同己出。又三年,李书生 
之妻产下一子,却因产后受风,不久便得病而亡。李书生凄凄惶惶拉扯着两个孩 
子,过起了光棍日子。有心再娶吧,又怕后娘虐待两个幼子;不娶吧,下有幼子 
嗷嗷待哺,上有年迈双亲无人照应,再说家中没个女人也真不像过日子的。 
     一天,有位学友来访,见他日子艰难,便说:“我有一表妹新寡,很有文才, 
有意寻一文士再醮,兄若有意,弟当作伐。”李书生道:“此事重大,让我考虑两 
天,三天后去弟府上拜访。”学友走后,李书生就此事去征求岳父意见,岳父说 
道:“你正壮年,续弦本无不可,但如新妇不贤,反害老父幼子受苦,事要三思。” 
李书生见岳父有反对之意,只得告辞回家。心中却想道:“错过这个机会,难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