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对联故事集锦-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赞;胡风则深爱高龙生的绘画,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评论其作品。因此,高屡受考
试。
茅盾先生据此撰成一联:
老舍老向凤子
胡风胡考龙生
【小析】:联中十二个字,恰是文艺界中六个人的名字。两“胡”
对两“老”,一“龙”对一“凤”。尤其妙在“向”、“考”两字,即属人名,又当
动词,幽默风趣,妙手天成。
【联语】: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
市一小,市二小,一小在南,二小在北,两小无猜
抗战期间,金陵大学农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齐鲁大学医学院,
分别由南京和济南迁至成都,均在华西坝协和大学上课。齐大病理学教授侯宝璋
出一上联:
金南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
当时不少学生、教员应对,但是所拟下联,均不理想。上联在报端
披露后,成都市某单位的一名会计员对的很有意思,联曰:
市一小,市二小,一小在南,二小在北,两小无猜
【小析】:出联妙用两校简称,借用两俗语,意思双关,诙谐幽默;
对句巧以“市一小,市二小”与“金男大,金女大”相对,巧用成语“两小无猜”,
双关两意,且同“当婚”“当嫁”意思相同,风趣自然。
朱元璋的对联故事
春联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首倡的,“春联”这个词,也是他说了以后才有
的。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
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
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
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
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
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29
… 页面 30…
朱元璋尝与军师刘伯温对弈,雅兴所致,自占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
争光。刘即对曰: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此事出自野史,未可尽信。民间
亦有与此类似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也是著名的棋联。明太祖朱元璋和大臣徐达到莫愁湖下
棋,以此湖为赌注,朱输棋后就把莫愁湖赐给了徐,并于明初在此建一楼,取名
“胜棋楼”。楼前题联:“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秋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
春?”
朱元璋一次驾幸马苑,让皇太孙朱允炆和第四子朱棣陪同,这时候有风吹来,
马群扬尾嘶鸣,朱元璋出句道:“风吹马尾千条线。”然后着令其二人对句。
朱允炆的对句是:雨打羊毛一片毡。
朱棣的对句则是: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两个境界大不相同的对句让朱元璋“视之默然”。他极为宠爱的皇太孙的
对句给人的感觉不大对头,凄风苦雨,景象衰败,让人提不起精神;而这个野心
勃勃的皇四子朱棣的对句却有帝王气象。作者宕开一笔写道:“后来发生的这一
系列变故使人们吃惊地回忆起了几年前在马苑的那两个对句。人们觉得,对句虽
然主要是语言技巧方面的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应对者的性情;而性情,
往往决定了人物的命运。”
朱元璋见秦淮繁华已具规模,便私自出游,一日夜游秦淮河,观月夜景色,
面对明月清风,歌舞升平,一时兴起,便御制赐金陵秦淮河对联一副: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朱元璋有“对联天子”的雅称,他的妻子马氏也颇能对。马皇后为了照顾皇
上的身体,使他从倦意中解脱出来,便以朱元璋扇子上的画为题出了上联:
扇描黑龙,呼风不能唤雨;
朱元璋品味着皇后的上联,忽见皇后穿着一双绣有金凤的绿色缎面鞋,即对
道:
鞋绣金凤,着地那堪登天?
安徽凤阳县的凤凰山下有个龙兴寺,原名於皇寺,亦名皇觉寺。朱元璋幼时
家贫,曾在此寺当过和尚。他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便命人复修龙兴寺,并亲手
为庙门题写了一副对联:
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士
慈颜善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另有一说,杭州灵隐寺前有一座飞来峰,为防止飞来峰再度飞走,伤害百姓,
于是在飞来峰上雕刻了许多罗汉。其中有大肚罗汉,敞衣露胸,盘膝端坐,手捻
佛珠,满面笑容。因此,有人给他题写了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善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此联只是改了两个字,意思却比朱元璋龙兴寺一联更为贴切。古今常以这副
对联喻大度海量,容事容人。
一次,元璋在微服私访中见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守驿站,感到很惊奇,问他
能做对子否?那孩子点头称〃能!〃朱元璋随口说:十岁儿童当马驿, 那儿童对
道:万年天子坐龙庭。 朱元璋很高兴,命人赏他许多财物。
朱元漳的智囊人物刘伯温,名基,浙江青田人。君臣二人常微服结伴私访。
一次,遇到一位士人,送他们一节又白又鲜嫩的藕,好像美人雪白的臂膀一样。
朱元璋出了一句上联命刘伯温对下联, 上联云:
30
… 页面 31…
一弯西子臂
刘伯温自比殷纣王时的丞相比干,始终忠于皇上,他见藕节折断后,内有七
孔,于是想了一句下联:
七窍比干心
相传,朱元璋称帝前,有次到一戏班子练艺门前,见门贴一联:上联上:行;
下联是:盛。〃行〃也读〃杭〃,〃盛〃也读〃成〃,上下联双间复快念,就是戏台上的
锣鼓声。朱元璋看了,很是惊奇。思索再三,第二天给戏班写了一副对联送去,
并要班主说说联中的意思。对联为:
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
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岳阳楼往东 70 公里的张谷英古村—— 一个由张姓子孙聚族而居的神秘大宅
院,由一个祖先发展起源,历经25 代,形成一个现居人口2600 多人的农家古村,
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堪称典范古朴的民风民俗,跨越了上下六百年完好保存
至今,这本身就是一个谜。人们在领略古村风貌的同时,也可见识这里的楹联文
化。
当地人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忽然心血来潮,
命令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幅,表示一番新气象。次日,他微服出巡,挨门
观赏取乐。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未贴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阉猪的,
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未请人代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
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
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
●相传老祖宗张谷英为明指挥史,于明初从江西而来,写对联的风俗在便这里一
直盛行不衰。不信你看,全村人逢年过节,喜庆乔迁,婚嫁寿诞,红白喜事,都
少不了对联,并且是自己撰联自己书写。这时若是给主人家送幅对联,必定挂在
堂屋的正中的抢眼位置,成为最受欢迎的礼物。村里200 多个厅堂大门到处都挂
有醒目的对联,走进去,就象进入了一个对联的迷宫。
“耕读继世,孝友传家”
“兴门第先兴学第,振书声后振家声”
这两幅分别是当大门和一个厅堂的楹联,不仅是大屋里对联的代表作,还一
联道出了大家族的家风,即“勤耕苦读”和“孝友家风”。孝敬长辈,邻里友好,
也是这个家族能够具有五六百年强大的家族凝聚力的源泉和精神财富。
别看村里人个个都是农民出身,可泥脚杆子写对联,挑牛粪者是“秀才”,
在这里一点也不稀奇,上至七、八十的老人,下至刚出校门的学生,村里大部分
人能吟诗作对。这里曾发生过许许多多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对联故事。
●清乾隆年间,有个盐运使在出差岳阳时,听说张谷英村老少皆善对联,便有心
去印证一下。他听到古宅传出朗朗读书声,便进宅首先向私塾先生挑战:“桑养
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此联是顶针格,续对难度大。没想到老先生
哈哈一笑,朗声答道:“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31
… 页面 32…
盐运使又出联句,指定一个愣头愣脑的孩子应对:执短笔,写长文,居高位,
做大官,管南管北。
这孩子见那盐运使一脸神气,就来了二愣子脾气,气嘟嘟地对道:
穿红袍,骑黑马,瞪青眼,说白话,不东不西。
盐运使听了此句,脸上变成了猪肝色,但又不得不佩服这孩子确实对得好。
●民国时期,岳阳县县长黎自格来张谷英村公干,闲暇中与谷英公第 18 代孙张
渥潜以对联消遣。黎出上联:“月圆。”张暗自思量,若对个“风清”什么的,未
免太俗套,于是对了个“风扁”。黎大笑:风怎么是扁的?张从容反问:风若不
扁,怎么能从门缝里钻进来?
黎自格又出联:“凤鸣。”张渥潜有心再作弄他一回,口出奇语:“牛舞。”黎
更加大笑不止:“自古以来只有燕舞、雀舞、凤舞,牛哪能舞?”张胸有成竹地
说:“这是有典可查的。诗经云:百兽齐舞。牛不是百兽之一吗?”
两人哈哈大笑。自此,黎自格每回来村,必定要张渥潜作陪。
张谷英的第 20 代孙、村内老秀才彦兮爹,是多年的私塾教师,又兼通中医。
在附近的金鸡洞教书时,当地老中医桂三爹在酒席上用对联试探他的功底。一碗
红枣上桌,桂三爹顺口出了上联:“一碗山红枣。”红枣是一味中药,彦兮爹知道
这老中医是要他也用中药名续下联。他沉思了一下,随即回答:“六味地黄九。”
桂三爹又出联:“消暑最宜淡竹叶。”
彦三爹再应对:“伤寒当用小柴胡。”
“马齿觅。”“鸡冠花。”
“青蛤藤。”“黄牛木。”
这时,彦兮爹开始反守为攻:
金银花小,香飘七八九里。
此联不仅嵌入了中药金银花,还用了三个数字,要对上很不容易。但桂三爹
也是对联高手,不一会就对上了:
梧桐籽大,每服五六十丸。
也是药名和数字齐全。
自此,二老对中药联的故事就远远传开了。
●上世纪90 年代初,古宅被发现并开始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在市里任职的谷英
公第 19 代传人张治雄为刚修复的牌坊撰了一联:“古建壮奇观,先祖辛劳留胜迹;
民风称典范,后人努力续新篇。”对仗工整,寓意深刻,既体现了继承之美,又
拓展了创新之意。
一村民俗一馆精英孝友弥传滋后裔;
满目风情满怀意气形神俱备醉游人。
悬挂于张谷英民俗文物展览馆的这副长联,形象地概括了包括楹联文化在内
的张谷英村的风貌风情,令人对这古村更加如痴如醉,遐思不止……
一位 80 岁的老人家,精神矍铄,出门只带一支毛笔,有人邀请,一副对联
随手拈来。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桑麻琐事,都是撰联的题材。目前这样的老人村
里有20 多位。
随着参观旅游者的纷至沓来,电视报刊等媒体的宣传,古村闻名天下。老人
32
… 页面 33…
喜撰堂联:“地袭人名,天下古村第一;时彰祖德,荧屏广播轰然”。欣喜之情溢
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