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对联故事集锦-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
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
,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这时,老和尚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
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老和尚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老和尚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
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馀)』,我就来大
饱口福吧!」
孔夫子妙对农夫
传说有一年的阳春三月,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出游来到楚国的郢城(今湖北江
陵)。正在田中干活的农夫们听说孔夫子很有学问,便想考考他。大家一合计,
便在孔子经过的路上放一担泥巴,并且出一上联,写在地上,让孔子及弟子们对;
如果对不上,只好委屈孔老夫子从水田里走过去。农夫们出的上联是:
一担重泥拦子路
孔子猛见一担泥巴置于路中,原以为是楚人同他开个玩笑,甚至可能是恶作剧。
及至到跟前细看,见一上联,方知是在考他。孔夫子脸上布满了愁云,踱来踱去,
怎么也对不上来。眼看老师一一筹莫展,下不来台,弟子颜回走上前去,想把那
担泥巴挑走挪出路来,但怎么也挑不起来。在大路两边水田里干活的农夫们,见
颜回那副模样,忍不住哈哈大笑。孔子见状,顿时开窍,大声道:“有了,有了!”
随口吟出:
两边夫子笑颜回
田中农夫见孔老夫子对出下联,齐声喝彩,便将泥巴挑开,恭恭敬敬地给孔夫
子一行让路。
25
… 页面 26…
尼庵联趣
古时,闽南有一“清德庵”。尼庵女主持十分重视庵里的楹联,每年总要差
小尼请贾秀才撰联张贴,润笔费十两银子。
有一年,清德庵改建一新,好生气派,尼庵主持决意在门前刻下一副永久的
对联,为清德庵增辉,于是亲自登贾秀才书斋相议写联一事。
贾秀才是个见财路才开的人物,他开口要一百两银子。尼庵主持一口答应,
并要求贾秀才根据庵前新开辟的大道和新庵巧夺天工的二扇大门撰联,贾秀才满
口应允。
尼庵主持旋即回庵差小尼送上一百两银子。那想到小尼路上思忖:“往年仅
送十两,今年竟送一百两,定是主持错帐。”于是便干起掩耳盗铃的勾当,从中
扣了五十两中饱私囊。
贾秀才接了五十两银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令小尼明早来取联。翌日,
小尼顺利把联取回,正忙于诵经的主持令其鸣炮贴联,并请来四方僧徒观光,意
在郑重其事。谁知对联贴后,令人费解,观者议论纷纷。女主持闻知,亲临观看,
左联写着“一道直直”,右联是“两扇开开”。
主持观后满脸乌云,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评说不象联子,有辱清德庵雅气,
主持若芒针在背,遂唤小尼问个是非,小尼见马脚已露,便和盘托出偷银丑事。
主持责令小尼上门赔罪,并请来秀才改联。贾秀才来到庵前,拂袖挥毫,在左联
添上“西天路”。右联加上“佛地门”,原来让人费解的楹联即成了“一道直直西
天路,两扇开开佛地门”的巧联妙对来。观者无不翘指叫绝。
衷情母女巧联对
传说:苏小妹的女儿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孩子在婚姻问题上她也很有主见。父
亲的包办,母亲的“参谋”,媒婆的牵线搭挢,都没有起作用。后来,还是自己
作主,嫁给了一个家境很不好却十分有才气的穷秀才。女儿嫁出之后,苏小妹很
不放心,总担心闺女在夫家受不了那份罪,有一天,风雨交加,苏小妹忽然想起
女儿住的那两间房也不知漏雨不漏雨,便带了丫环,撑上雨伞,顶着风雨到女儿
家去了。
一进女儿家小院便听到女儿在房内与丈夫在一起的念书声。苏小妹未急于进屋,
先打量了一下女儿的房子,只见是两间顶上半瓦半草的房子,窗子已经因年久失
修而坏了。大概是为了遮风雨吧;窗台上一盆挨一盆地摆满了海棠花;海棠花的枝
叶把大半个窗户都遮住了。苏小妹走上前去;刚到窗下;便听到室内的读书声骤然
停止了。一会儿;女儿欢笑着冲出屋来;把母亲让进了屋。苏小妹坐定之后;环顾室
内;见室内摆设虽然简陋但却有条不紊;她指着摆满窗台的海棠问女儿:
“半窗红花为防风雨?”
女儿刚要点头说〃是〃,一想不对,母亲这不是说了半副对联叫我对吗?”便马上
改口说:
“一阵乳香便知母来”。
苏小妹一听,想自己在上联中故意用了“红花”“防风”两位中药名,没想到女
儿也真机灵,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两味中药对上了,而且还说明了刚
才读书骤停的原因,看来女儿出嫁后才学确是长进了。
这时,女儿端上茶来,一边请母亲饮用,一边问母亲冒雨而来有何急事;苏小妹
说: “哪有什么急事;就是为了来跟你对对子的;”说罢;她又道出了一个上联:高阳
26
… 页面 27…
台上酷相思;为娘心念天仙子女儿听出了母亲是说因想念儿放心不下才来的;但也
知道母亲这上联中用了《高阳台》、《酷相思》、《天仙子》三个词牌,对起来不易,
她便故意扑上去在母亲怀中撒了一会儿娇,然后又很亲切地为母亲梳理被风吹乱
了的头发。这样拖了一段时间后,下联也构思了出耿了,她这才对娘说:满庭芳
中诉衷情,小女难得相见欢她在下联中也用了三个词牌名;《满庭芳》、《诉衷情》、
《相见欢》。苏小妹见女儿生活得虽然清苦,但夫妻相亲相爱,志同道合,便放
心了。临走时,她还给女儿留一些钱,女儿再三推辞不过,就收下了。
【联语】:
阿兄门外邀双月
小妹窗前捉半风
黄庭坚应约到苏东坡家,苏轼出门迎接。这时,恰逢苏小妹临窗捉
虱子,小妹出对戏道:
阿兄门外邀双月
苏东坡笑道:
小妹窗前捉半风
【小析】:真是诗兄诗妹,出口成章,俯拾即得。双月为“朋”,道
出苏东坡邀黄庭坚之事,形象生动。半风乃“虱”,说的确是实情,但不讲明,
幽默风趣,引人发笑。
苏东坡的对联不光只是打趣,有时还能为自己的国家长志气:
【联语】: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宋神宗熙宁年间,辽帮派谴使臣来中原,苏东坡奉诏接待。辽使者
知道苏轼是大名鼎鼎的文士,便出对道:
三光日月星
此乃数字联,看似简单,实则难对。但是难不倒苏东坡,他略加思
索,便对好了下联:
四诗风雅颂
“风雅颂”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和颂诗四部分,大雅
和小雅可并称为雅。
辽使者听罢,连连点头,佩服之至。
【小析】:数字联应对相当难,不光数目字要数目字来对,而且上
联将“三”实指的“日、月、星”已经点明,下联只能用三以外的其它数目字,
但无论用哪个数,注明的具体事物不是多于三个,就是少于三个,字数不等,不
合要求。
苏东坡到底是大文豪;知识渊博。以“四”对“三”符合数字对要
求,巧用了大小雅总称为雅,巧妙的避开了以多对少的矛盾,真乃妙手超群,千
古巧对,令人拍案叫绝。
对对联真的是一项聪明人的游戏,需要作对之人有很强的反应能
力,还需要有很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随时引经据典。
以下两则都是以人名为基础的对联,从中很能看出作对之人的机
27
… 页面 28…
智、聪敏。
【联语】: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公孙无忌,你无忌,我也无忌
宋朝某年开科取士,有个考生与主考官同名。主考官深感不满,决意多发难
难倒这个考生。他在开考前问这个考生:“你懂不懂尊卑不同名的规矩?你既与
我同名,定自负才华不凡,我先给你出个对子,如果答不上,难应科考。”说毕,
出示上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考生见了考题,信笔写出下联:
魏无忌,公孙无忌,你无忌,我也无忌
主考官见了,不禁愕然。只好平下气来,对该考生说:“你才华还
不错,准备好好应试吧。”结果这个考生果然名列前茅。
【小析】:一个气势汹汹,满脸怒气;一个从容不迫,不亢不卑,
故事扣人心弦,确实饶有风趣。主考官连用四个“相如”,前两个是人名,后两
个是动词,运用转品,一语双关,讥讽考生自不量力;考生连用四个“无忌”,
两名两动,既有转品,又是双关,奉劝主考官度量要大,别恁霸道。主考官老谋
失算,考生才华过人,可谓是千古妙对,文苑极品。
【联语】: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
有一个童子,善于对对子。有一次,一个客人指着当地的知府冯驯,出一上联: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
童子随口对到: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
【小析】:客人出对相当奥秘:嵌入知府冯驯的名字,析“冯”、“驯”二字;
先分后合,“冯驯五马”即为前两句合成。童子对句更是高明:以商初大臣“伊
尹”名字对知府名字“冯驯”;“伊”单人旁,含一人;“尹”没有单人旁;“伊尹
一人”是“伊”“尹”合成,加“有人”与“无人”一合,且一语双关。而且从
商初大臣伊尹处也可知,童子知识面之广。
古人云:“自古英雄出少年。”除了以上的一则;还有颇多孩童的对子,
让人们为之叫绝。
【联语】:以父作马
望子成龙
据说,年少时的林则徐赴考时,他父亲恐他年少远行疲惫,便让他
骑在自己肩上。进考场时,主考官以林则徐年少,即景出一联索对,作为进考场
的条件。联曰:
以父作马
林则徐的父亲羞得面红耳赤,怪难为情的。可骑在父亲肩上的小子
真是不简单,应声对到:
28
… 页面 29…
望子成龙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可此时此刻,要替父亲和自己解嘲,除此之外,
再没有更好的对法了。
【小析】:林则徐小小年纪,以“父”对“子”,以“龙”对“马”,
文字非常恰当,内容入情入理。“以父作马”乃戏言,“望子成龙”是成语。真是
“望子成龙父作马,可怜天下父母心!”
如果你认为对对子是古人的专利,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当代的一些
趣对,也毫不逊色。
【联语】:老舍老向凤子
胡风胡考龙生
抗日战争时期,文人云集山城重庆。当时老舍对于凤子颇多称
赞;胡风则深爱高龙生的绘画,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评论其作品。因此,高屡受考
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