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法尊法师译 >

第3节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法尊法师译-第3节

小说: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法尊法师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甲四 结义 分二
 乙一 何师所造
 乙二 何人所译
卷十四终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
 
宗喀巴大师造
翻经沙门释法尊谨译
敬礼皈依恩师妙音与圣者父子足
释第一胜义菩提心之一
  一切深广善说藏    普为世间不请友    启示三地善道眼
  牟尼法王常照护   遍于无央佛会中    演唱最胜甚深处
  作狮子吼无能等   妙音恩师恒加持    三世诸佛心中心
  缘起中道离二边    佛记龙猛如理释    至心敬礼哀摄受
  由前教授登高位    以自所见示众生    演说善道得自在
  敬礼吉祥圣天足    奉行至尊妙音教    开显龙猛究竟意
  证得悉地持明位    头面敬礼佛护足    微细难测大仙道
  龙猛不共诸关要    圆满开显月称师    及静天足我敬礼
  龙猛提婆所成宗    三派大车广解释    我以无垢净慧眼
  不共要义皆善见    此间欲宣彼宗者    我为除其恶说垢
  因众请故以净语    当即广释入中论
今依月称论师入中论释解说无倒决择深广二义大入中论,分四
  甲一一释题义,甲二释礼敬,甲三释论义,甲四释末义。今初
   【摩陀耶摩迦阿波达啰拿摩】
此论于印度四种语中,雅语为【摩陀耶摩迦阿波达啰拿摩】,藏语【名入中】;其所入之中是中观论。如云【为入中论故】。又释论于引根本慧时,每曰【中观云云】,故知是根本慧论也。虽般若灯论。依【摩陀耶摩迦】字根,谓中观论与中观宗皆名中观。然此言【中观】,当知唯是(龙树)中观论,勿作余中观论及中观义解。由此论入根本慧者。有谓彼论未广说世俗胜义自性,此论广说,故能入彼。然决择真实义之正理异门,根本慧中较入中论尤广。故彼说未善。自宗谓由甚深广大二门能入根本慧论。初如自释云:【智者当知此宗是不共法】。又云:【不通达真实义故谤此深法,今欲无倒显示论真义故,造此入论,入中观论】。此说为显自宗所决择之中观义,不共余中观师。及显中论不可顺唯识释,故造入中论。显句论说:【依缘假立之理,如入中论应知】,又根本慧论与显句论,皆未广破唯识宗,惟此中广破。故依此论二种所为,乃能善解根本慧论之义,是为此论入中观之第一理门。二由广大门入中观者。圣者宗,不以有无通达甚深真实义慧而判大小乘。但根本慧论除甚深品外,未别说有广大大乘法。此论说彼以无边理门,广说法无我义。故于大小两乘中,唯为大乘所化而造。如自释云:【又为光显法无我故,宣说大乘亦应正理,欲广说故。声闻乘中,则唯略说】。此说最显,后当广释。是故若于彼论所说道中,别以圣者所说大乘广大道而满足之,极为善哉。为满足彼故,宣说异生地三法,圣位有学十地及果地。又于五地六地次第,宣说依止静虑自性修正奢摩他,以观察二无我真实义之妙慧,修毗钵舍那。故于思惟根本慧论义时。若不忆及此论所说诸法,而思惟甚深广大和合之道次者。则知彼人失于造入中论之二种所为。故依此论由广大门入根本慧论之道,即是入中观之第二理门。

  甲二释礼敬
   【顶礼曼殊室利童子】
顶礼妙吉祥者。是法先王之遗制,以此论为胜义阿毗达磨,宣说慧学为主故。

  甲三释论义分四,乙一造论方便先伸礼供,乙二正出所造论体,
   乙三如何造论之法,乙四 回向造论善根。初又分二,丙一总赞大悲,
   丙二别礼大悲。今初
为令悟入中观论故,月称论师造入中论。非但不得以余论所礼声闻独觉为礼供之境,即较之诸佛菩萨,亦应先赞诸佛最初胜因,救护生死牢狱所系一切无依有情为相。因立果名号称佛母之大悲心。为显此故,颂曰:

  【声闻中佛能王生    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    悲性于佛广大果    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       故我先赞大悲心】
  此中有二,丁一明大悲心是菩萨之正因,丁二明彼亦是菩萨余二因之根本,初又分三,戊一明二乘从佛生,戊二明诸佛从菩萨生,戊三明菩萨之三种正因。今初
从他闻正教授,修行证得声闻菩提果,能以此义令他闻,故名声闻。令他闻者,如经说【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等。无色界声闻虽无此义,然不为过。以有彼名者不必定有彼义,如陆生莲华亦得有水生之名也。又声闻之梵语【萨罗波迦】,亦训【闻说】。从诸佛听闻成佛妙果之道,为大乘种姓求彼道者说故。名曰声闻。如法华经云:【我等今者成声闻,闻佛演说胜菩提,复为他说菩提声,是故我等同声闻】。此二义虽菩萨与声闻相同,然【闻说】之义正属声闻。有说第三句中无胜字,故前句是大乘菩提,后是声闻菩提。但疏意不然,前是大乘菩提,次是往菩提之道。若谓何者?菩萨虽亦从佛听闻佛道,为所化宣说。然经说声闻,意取但说彼道,而自身全不修者。中佛之佛。释说:【佛之真实于三类补特伽罗处转】。有谓此说【达朵佛陀之声于三类补特伽罗处转】,此说甚善。如云:【达朵为真实。佛陀为觉悟】。以取觉悟真实为佛陀时,则三类补特伽罗皆有其义。【觉悟真实之声,亦诠辟支佛】。但今误译为佛。佛陀之声,虽可通译为佛,但于此处则失当。以佛陀声亦诠【华开】及【梦觉】,非必须译为佛也。
中者谓诸独觉辈。由百劫中修集福智胜进,故胜出声闻。然无福智二资粮,一切时遍一切有情之大悲及一切相智等,劣于正觉。故名曰中。有谓此智慧胜声闻之义。如云【离所取分别】。彼说非理。此宗说声闻独觉亦能通达一切诸法无自性故。即彼说者,亦许彼义故。故知释论说智胜进为胜出。言胜进者谓所修道渐进渐妙。此复于百劫中勤修福智,非若声闻不耐久修。虽诸福智皆可名为资粮。然资粮之正义,乃无倒修行无上菩提之方便,能摄受自果者。如显义论说,【大悲心等正行,以能摄取大菩提故,乃名资粮】。故具此义之福智乃资粮正义。不具此义者,乃通常资粮。且就资粮之梵语【三跋罗】之义训而译。由福智之行胜出声闻。故于欲界最后生时,不依他教,能自发阿罗汉智。复以唯为自利而得觉悟成阿罗汉。故名独觉亦曰自觉。【能王】者,二乘阿罗汉虽亦可名能。然非能王。唯诸佛乃称能王。以得胜出声闻独觉菩萨之无上法王,彼三人亦依佛语而得法故。声闻独觉从佛生者,谓由佛力之所植生。以诸佛出世,必无倒宣说甚深缘起,二乘种姓于此听闻思惟,精勤修行。即能随其信乐满足声闻独觉所希愿果。故说彼二由佛植生。若作是念:声闻种姓虽有众多从佛闻法即于现生而证菩提。然独觉种姓必不于现生趣证。说彼等于佛所说义闻思修行,乃圆满自果。似不应理。无失,设有一类独觉种姓,闻佛所说甚深缘起。已善通达真实义谛。虽不即于现生证独觉涅般*木。然彼独觉行者,由修佛所说缘起力故,于他生中定得涅般*木。如造定业虽不于造业生中即受其报。然于他世则定受也。前说亦尔,由于佛所说法,闻思修行能满所愿,亦非依现生说也。此如四百论云:【设已知真实,现未得涅槃,他生决定得,犹如已造业】。中论亦云:【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无依而自生】。释论【设有一类】等义。有谓此答【若说缘起而非即得声闻等果,应说缘起不能满足声闻等希愿】之难。有谓此答【修缘起无生义,应无间能生彼果。然无此事。故后亦应不生彼果】之疑。彼二家俱未了达文义,以于诸佛植生独觉最疑难处,理应别为断疑者,皆末能断故。

戊二  明诸佛从菩萨生
若声闻独觉从诸佛生,诸佛复从谁生。曰诸佛世尊从菩萨生。若作是念:岂非菩萨从佛教而生名佛子乎。是佛子,而又说诸佛从菩萨生,云何应理。如说彼子之父从彼子生。答:虽诸菩萨是佛子。然有二缘,菩萨亦得为诸佛之因。初依分位差别说。如释说:【以如来是菩萨之果故】。此谓一切证佛位者,皆先由学地菩萨位来。约佛果之同类因,故说菩萨是诸佛因。次依劝令发心者说。如契经说:文殊室利菩萨,劝吾等大师,及余诸佛最初发心。此约菩萨,与余菩萨所成之佛,作俱有因。成立诸佛从菩萨生。
有难:【敌者与诸菩萨是佛子故,应说菩萨从诸佛生,不应作相违说。诸菩萨是佛子,自即许之,则应解说彼与诸佛从菩萨生互不相违之理。今置彼不说,而别成立诸佛从菩萨生,云何应理?以纵能成此事,而前疑犹在,不能断故】。此无失,释论于解说佛从菩萨生之第一缘时,谓学位菩萨由修道而得佛果。是则彼菩萨非即彼菩萨所得佛果之子,盖亦可知。岂说是彼佛子。又如从吾等大师所生之菩萨,是此佛之子,非谓彼佛亦从彼菩萨生。敌者未能辨此理而起疑。释论已为解答。则有智者。于此疑难已涣然冰释矣。然尤有多人妄于此义,而作无关之攻难,何哉!由菩萨是成佛之要因,故诸佛赞叹菩萨。赞义有四:一菩萨为诸佛之圆满主因,故极应尊重。二说因位菩萨是应供养,则果位诸佛之应供养,自可知故。三如药树能与无量乐果,则于彼树初生之嫩芽,应尤为爱护,如是可知诸佛树王能满一切众生所愿,则于如佛嫩芽之初业菩萨,亦应励力而爱护之。四契经称赞菩萨,为令会中三乘有情决定趣入大乘道。如宝积经云:【迦叶:如初月为人礼敬,过于满月。如是若有信我语者,应礼敬菩萨过于如来。何以故?从诸菩萨生如来故】。此是以教成立诸佛从菩萨生。前二因缘是以理成。由是当知余论所礼之声闻独觉诸佛菩萨,今此论中未礼供者。为欲礼供彼等之根本因。声闻等二句显示彼四为次第因果者,为抉出彼等之究竟根本因也。菩萨虽亦从佛教而生,然不于说【能王生】时,如二乘释者。以说彼二从【能王生】,为显彼二究竟根本亦是大悲。菩萨根本是大悲心,论后当别说故。

戊三  明菩萨之三种正因。
若声闻独觉从诸佛生,诸佛复从菩萨生者。是诸菩萨之因复云何?谓大悲心,与通达远离有事无事等二边之慧,及菩提心。此三即是诸菩萨佛子之正因。菩提心者,释论引经云:【如自所达法性,愿诸有情皆能了达,此所发心,名菩提心】。此仅缘菩提心所为之一分。释论又云:【应发如此心,愿我拔济一切世间皆令出苦,决定成佛】。此未缘所得菩提,亦仅是相之一分。当如释论于说依大悲心生菩提心处所说:【正法甘露妙味之因,永离一切颠倒分别为相,一切众生亲友体性,正欲求得如是佛果】。此文显说缘所得之菩提。故应许为利一切有情,欲得无上正等菩提。乃为圆满发心之相。本论疏亦作此说。现观庄严论所说亦同。安立此三为菩萨正因,是《宝鬘论》意。彼云:【若自与世间,欲得大菩提,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此但说为菩提之根本。未直说为菩萨之根本。然根本即最初义,以彼以三种正因为最初,故知即是菩萨之正因。又说三法为菩萨因者,在观察声闻独觉既从佛生,诸佛从菩萨生,则菩萨复从何生,故知非是能建立因,乃明菩萨之能生也。  

如是立此三法为菩萨因,其最初得名菩萨者,是否指最初入道者而言。是则不应安立大乘发心为彼之因,以初发彼心者,即立彼为菩萨数故。亦不应安立不依二边智为彼之因,以诸菩萨要先发世俗菩提心,而后乃学菩萨六度行。要学般若波罗蜜时,乃学不依二边之智故。若谓否,则与所说如初月及如药树嫩芽之菩萨皆成相违。答:不许后说。虽许初说,然无前二过。以菩萨前导之发菩提心,意在修学发心,非谓修成之真实发心。此如尝蔗皮及皮内之汁味。若但发宏誓,为利一切有情故,愿当成佛。此乃随言作解。如尝蔗皮之味。虽此亦名为发心,然非真发心。若依修菩提心之教授而修,发生超越常情之胜证,如尝蔗浆之真昧。即真发心。劝发增上意乐会,即依此义密意说云:【爱乐言说如蔗皮,思惟实义若真味】。利根菩萨种姓,先求真实正见,次乃发心。故亦无后过。所言无二慧,非无能取所取二,乃释论所说之离二边慧。此亦不妨于菩萨之前有之。有谓此是胜义菩提心,极为不可。以所言无二慧,是初入道菩萨之因慧也。

丁三  明彼亦是菩萨余二因之根本
三因中以大悲为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