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悟: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永远不能满足地伸展和征服
永远希望伸展自己,也是世人的通性,把自己的思想行为,施展出影响他人的力量,无限制地往外延伸。有些人是为名而争,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知道他。另有一些人是为权力而争,希望用自己来征服他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也有一些人为利而争,希望自己成为亿万富翁,富甲天下。即使在家庭里面,也可以常常发现:太太希望征服丈夫、丈夫希望征服太太的例子。为了名利权力而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发生在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社会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情况,屡见不鲜,永无了时。
(三)傲慢
有了成就的时候,就会骄傲,傲与慢不易分开,并与谦虚相悖,虚能容物,有容乃大;傲盛则狂,狂则自伤而且伤害大众了。
(四)怨尤
当在遭遇到失败的时候,仍能鼓起勇气,努力不懈的人很少,多半就会懊丧、气馁、怨天尤人。殊不知人生的遭遇,必定有其原因,不信因果,光是诅咒,于事无补。
(五)疑惧
怀疑心较重的人,一定没有安全感。
五、如何平衡心理?
如何平衡人的心理?从一般人来看,心理病可能用三种方法来处理:
第一种,自己骗自己,说自己没有病,那是讳疾忌医,相当可怜。
第二种,知道自己有病,承认心理不平衡,但是他自己认为可用控制压抑的功夫帮助自己。结果压抑越久,问题越大,也是非常可怜!
第三种,是请心理医生,用分析的、解释的方法来疏导,用药物来治疗。这可以有帮助,但是只可以帮助一部分,只能够帮助一时间。因为医生只能够知道你一部分,你自己也只知道一部分,并没有完全知道你自己是害什么病,医生也并不完全知道你的病因是什么。经过疏导以后,好像是把问题解决了,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发现问题还在那里。所以,有人看了十多年、二十年的心理医生,还需要常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看这种病人看多了,结果他们自己也会患上了心理病。
《禅与悟》 第三部分 禅:心理健康(4)
六、禅佛教的心病疗法
如何用禅佛教的方法治疗心理的病苦?
(一)用观念的方法,可以试举三种:
1因果的观念因果观念是宗教的信仰,也是事实如此。所谓事实,是在现实的生活里面,我们做任何事,都会有反应,有结果。如果通过宗教的信仰,就相信这一生之前还有前生,前生还有前生,有无量无数的前生。此生之后还有来生,若不解脱,会有无量无数的来生。我们现在所得到的结果,也许会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有不公平的事,这应该是从过去生所得到的结果。如果我们具足这个信心或这种观念的话,遇到任何不平的事而又无能克服、无法解决、无法抗拒之时,也可以泰然自若地面对它、接受它了。
2因缘的观念
一切的现象都是由于不同因素的聚合而产生,也由不同的因缘关系而消失。当我们知道任何事的成功之时,不需要那么兴奋,也不需要那么高傲,因为完成一件事绝不仅是出于个人的力量,而是来自天时、地利、人和,众多的因缘共同的力量。如果遇到逆境,遇到坏的情况发生之时,也用不着太难过,因为有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当黑夜非常黑的时候,就知道离天亮已经近了。”所以任何现象的出现或消失,都是因缘生、因缘灭,哪里用得着去为之难过或兴奋呢?如能心理平静,就会健康长寿。
3慈悲的观念
普通人总是希望人家慈悲自己,自己则不必慈悲人家。很多人自己做错事的时候,常希望人家能够原谅自己,而说:“请你们不要用圣人的尺度来要求我嘛!”但是看到人家有错误的时候,就要得理不饶人了:“你是应该做对的,你为什么做错了?”这就是不慈悲。
慈悲可有四个原则:(1)要调和自心的矛盾,(2)要怜悯他人的愚蠢,(3)要原谅他人的错误,(4)要关怀他人的苦难。其中第一个要调和自心的矛盾,特别重要。要想自己的心里安定平稳,必须先要有因果观念和因缘观念。自心平和,然后才可能有真慈悲心来关怀他人。你若能够怜悯他人、原谅他人和关怀他人,就可保证你的心理已经是相当健康了。(二)用修行的方法,可以试举两类:
1念佛
念佛有两种作用:(1)念佛求生佛国净土,他就能够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永远的未来,而把现在的麻烦,放下不管。(2)可以转变心理的问题。当心理不平衡时,把心念转向持名念佛,专注佛菩萨的圣号上去,就能暂时搁下不平衡的问题。所以我常劝人家说:“当你发脾气要骂人的时候,就念阿弥陀佛。”等于是说:你生气的时候,把问题交给阿弥陀佛。
2静坐
静坐的功能可以把散乱的心集中,把不平衡的心安定,然后散念消失,正念相继,便叫做入定。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任何事,都不会使你烦恼了。然后从定的程度,进一步亲证无我的智慧,那便是叫做开悟。悟境出现的时候,心理一定是相当健康的了。不过悟有大小,如属小悟,在悟的那段时间:心理没有问题,悟境过后也可能又有问题。但是,有过开悟经验的,已经知道如何去解决那些问题了。所以,纵然是小悟,也比没悟的好。
(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五日讲于三藩市市立总医院,杨泳汉医师整理)
《禅与悟》 第三部分 禅:内外和平(1)
禅——内外和平
一、心的内外
当我们向内观察自己的内心时,常会发现我们的心不在内而在外,那么内在与外在是否成对立的呢?站在佛教的观点来看,内在与外在是统一而非对立的,只要内心安宁清净,所见的外在世界也是安宁清净的。然而一般人因为内心与外界,有许多的矛盾与冲突,而感到万分的痛苦。如果我们能运用佛教的观念及修行的方法,使得内外和谐,那么我们的身心自然能够得到安乐与自在。
二、佛教所见的内在与外在
(一)佛教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佛教的宇宙观是由人的内在完成的,外在的世界只是反映着过去内心的造作,因为业由心起而万法唯心所现,个人的小世界是自己个人业力所现,外在的世界是大家共同的共业所感。由无明烦恼为因,而有人生宇宙的结果,无始无明的烦恼使人产生心理及生理的行为,再由身心的行为产生后续生活及生命的结果,在获得生活及生命之延续结果的同时,又由于厌苦与求乐的本能而不断地造作新的身心行为,如此由因至果,从果生因,便形成相续不断的生命现象,这就是三世流转。而这个生命现象的起因是内心的无明烦恼,因为个人内心有烦恼而不能平静,造成外在世界也不能平和。
(二)佛教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论
众生与圣人所不同之处在于心的染净,众生的心不清净而有杂染,相反的圣人的心是清净而无染,心有染故众生所见的宇宙也不清净。佛教将世界分为精神的心法与物质的色法,人生与宇宙是由精神的心法与物质的色法组合而成的。在精神与物质二者之中,以精神的心法为要,因为精神的心法是内在生命的动力,而外界的色法是生命的现象,“心”的精神加上“色”的物质,则有人生宇宙的各种现象。我们必须依靠内在的精神才能认识外在的物质世界,如果离开精神,物质的世界对我们来说,就等于不存在。如果我们希望世界和平,首先每个人的内心必须平和,一般人只是希望世界和平而自己的内心却无法平和,那么这个世界是不可能和平的,有人希望世界和平而瞋恨战争,这个人的内心便是不平和。有两个人在争论,其中一人主张和平是不需要战争的,而另一个人却主张只有战争才能达到和平的目的。正在剧烈的争论时,那位主张战争的人问那位主张和平的人说:“既然你主张和平,那为什么又要与我争论呢?争论就是不和平。”像这样的两种人比比皆是。
三、佛教的目的在于内外的和谐
(一)世间是苦的事实
1自我和外在的对立与冲突
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痛苦,而苦的原因,是起于个人自己,与外在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对立与冲突,在社会中常常见到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冲突,父与子斗,亲戚朋友互相对立,甚至于斗争,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你有没有见到过结婚后从不吵架的夫妻吗?当一对夫妻争吵时,总是觉得对方是错误的,是因为对方的错误,给自己带来无限的痛苦。
有一位太太常与先生吵架而感到十分烦恼,当我问她为什么这么烦恼时,她却回答说:“我自己本身并没有烦恼,而是我先生带给我无比的烦恼。”
2自我与内心的矛盾冲突
(1)取与舍,利与害的冲突:当我们面临抉择时,在取与舍之间总是无所适从,在作了决定后又患得患失。
有一天一位皈依女弟子问我说她要结婚了好不好?我回答说:“很好,你要结婚为什么要问我呢?”她说:“我有三个很好的对象,但是我不知道要跟哪一位结婚才好,因为我无法在三者中选择一个,所以才来请教师父。”于是我建议这个女弟子在三个对象中选一位来见我,过了一天她果真带了一位男朋友来见我,我立刻告诉她:“这位最好!”她回答说:“但是你还没有见到另外两位,他们也很不错啊!”我说:“那你就抽签决定好了,但是你要知道,你之所以先带这位来,必定有你的原因。”结果她还是跟那位被她带来给我看的男朋友结婚了。
(2)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一般人通常用理智处理他人的事,而用情感来处理自己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的原因。
有一位名医师,当他的儿子生病时,总是要请别的医生为他儿子治病,有人好奇地问这位名医说:“你既然是一位名医,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的儿子治病呢?”他说:“正因为那是我的儿子,我害怕自己不能很理智地诊断及治疗,因而可能造成错误的结果。别的医师与我儿子并没有亲情的关系,他会很冷静地用理智为我儿子做正确的诊断与治疗。”以此可知,我们如果用情感来处理事情,往往容易造成错误。
(3)前念与后念的冲突:昨天的想法到今天已经改变了,昨天认为对的而今天却认为是错的,今天决定的事,到了明天可能又要改变,有人改变得太快,因而对自己的决定起了怀疑。如果一个人常常在改变自己的决定,这个人的内心,一定不能安定,内心不安定,他跟着来的生活,也就不能安定了。
(4)自我的失落与盲目的追求:有一位年轻人,每当我见到他时,他都是在生气,于是我就问他说:“你为什么总是在生气呢?”他回答:“这个世界已经疯狂了,我昨天计划好的事,今天的情况就已经改变了,我永远无法追上这个世界,所以让我很生气。”这个人自己没有原则性的目标,一味跟着环境的风浪浮动翻滚,而去盲目地追求,今天看到东边好就要向东走,明天觉得西边更好,又要往西跑,由于外境的诱惑,瞬息变迁,便引起了他内心的不安与混乱,因而失去了安定及安全。
《禅与悟》 第三部分 禅:内外和平(2)
(二)离苦得乐,便是内外的宁静与和平
1用佛教的理论可以疏导我们
(1)因果观:我们所遭遇到的一切好事与坏事,都有其原因,若不是今生所造之因,必是过去无量世中所造之因。所以遇到好事不必骄傲,遇到坏事也不必恼恨,及时努力求进步、求改善,才是最好的决定。
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曾说:①遇到恶境应修“报冤行”。既是过去自作的恶因,现在当受恶果。好像你自己弄脏了手,赶紧洗手最要紧,不先洗手,而先埋怨或计较弄脏了手的责任那是蠢人。②遇到善境当修“随缘行”。既然是过去自作的善因,现在当受善果。好像你开支票向银行提出大笔原属于你自己的存款,如果还以为那是飞来的横财而高兴不已,岂不是傻瓜。
(2)因缘观:世间的现象不是一个人可以成就的,而是众缘合和而成的。曾有一位大公司的老板,很骄傲地对我说:“我们的公司有三万员工,都是靠我生活的。”我问他说:“如果所有的员工,都不替你的公司工作,或者你无法找到足够而适当的员工,那时你的公司,仍然可以存在吗?”这位老板就是一个不能了解因缘观的实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