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弘一法师文集 >

第49节

弘一法师文集-第49节

小说: 弘一法师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心),以三分之一时间温习《戒本》、《羯磨》及习世间文字。因机会难可再得,不于此时专心念佛,以后恐无此胜缘。至于研究等事,在掩关时虽无甚成绩,俟将来出关后,尽可缓缓研究也。

    念佛一事,万不可看得容易。平日学教之人,若令息心念佛,实第一困难之事。但亦不得不勉强而行也。此事至要至要,万不可轻忽!诵经之事可以如常。又每日须拜佛若干拜,既有功德,亦可运动身体也。念佛时亦宜数数经行,因关中运动太少,食物不宜消化,故宜礼拜经行也。念佛之事,一人甚难行,宜与义俊法师协定课程,二人同时行之。可以互相策励,不致懈怠中止也。

    课程大致如下:

    早粥前念佛,出声或默念随意。

    早粥后稍休息。礼佛诵经。九时至十一时研究。

    午饭后休息。二时至四时研究(研究时间,每日以四小时为限,不可多)。四时半起礼佛诵经。

    黄昏后专念佛。晚间可以不点灯,唯佛前供琉璃灯可耳。

    三年之中,可与义俊法师讲《戒本》及《表记》、《羯磨》六遍。每半年讲一遍。自己既能温习,亦能令他人得益。昔南山律祖,尚听律十二遍,未尝厌倦。何况吾等钝根之人耶?《戒本》、《羯磨》能十分明了,且记忆不忘,将来出关之后,再学《行事钞》等非难事矣。

    世俗文字略学《四书》及历史等。《学生字典》宜学全部,但若鲜暇,不妨缺略。因此等事,出关之后仍可学习也。若念佛等,出关之后,恐难继续,唯在关中,能专心也。

    又在闭关时,宜注意者如下:

    不可闲谈,不晤客人,不通信。(有十分要事,写一纸条交与护关者。)

    凡一切事,尽可俟出关后再料理也。时机难得,光阴可贵,念之!念之!

    余既无道德,又乏学问。今见仁者以诚恳之意,谆谆请求,故略据拙见拉杂书此,以备采择。

    性常关主慧察。乙亥四月一日,演音书。

    (1935年5月3日作于泉州开元寺)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今日万寿禅寺念佛堂开堂,余得参末席,深为荣幸。近十数年来,闽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为憾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师发愿创建,开闽南风气之先。大众欢喜,叹为希有。本妙法师英年好学,亲近兴慈法主讲席已历多载,于天台教义及净土法门悉能贯通。故今本其所学,建念佛堂弘扬净土。可谓法门之龙象,僧中之芬陀矣。

    今念佛堂既已成立。而欲如法进行,维持永久,胥赖护法诸居士有以匡辅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堂规则,约分二端:一为长年念佛,二为临时念佛。

    长年念佛者,斋主供设延生或荐亡牌位,堂中住僧数人乃至数十人,每日念佛数次。

    临时念佛者,斋主或因寿诞、或因保病、或因荐亡,临时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陆经忏之变相。

    以上二端中,长年念佛尚易实行。因规模大小可以随时变通,勉力支持犹可为也。若临时念佛,实行至为困难。因旧日习惯,唯尚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今遽废此习惯,改为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师《文钞》中,屡言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等。今略引之:

    《与徐蔚如书》云:“至于七中,及一切时、一切事,俱宜以念佛为主。何但丧期。以现今僧多懒惰,诵经则不会者多。而又其快如流,会而不熟亦不能随念。纵有数十人,念者无几。唯念佛则除非不发心,决无不能念之弊。又纵不肯念,一句佛号入耳经心,亦自利益不浅,此余决不提倡作余道场之所以也。”

    又《复黄涵之书》,数通中,皆言及此。文云:“至于保病荐亡,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余与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则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口舌亦不能诵;懒人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

    又云:“至于作佛事,不必念经、拜忏、做水陆,以此等事,皆属场面。宜专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终随之而念。女眷则各于自室念之,不宜附于僧位之末。如是则不但尊夫人、令眷,实获其益,即念佛之僧,并一切见闻,无不获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临坛,则僧自发真实心。倘主人以此为具文,则僧亦以此为具文矣。”

    又云:“做佛事一事,余前已详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虚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较诵经之利益多多矣。”

    又《复周孟由昆弟书》云:“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

    又云:“请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时,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

    统观以上印光老法师之言,于念佛则尽力提倡,于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则云“决不提倡”。又云“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又云“诵经、拜忏、做水陆,有名无实”。又云“念经、拜忏、做水陆等事,皆属场面”。又云“徒作虚套”。老法师悲心深切,再三诰诫。智者闻之,详为审察,当知何去何从矣。

    厦门、泉州诸居士,归依印光老法师者甚众。唯望懔遵师训,努力劝导诸亲友等,自今以后,决定废止拜忏、诵经、做水陆等,一概改为念佛。若能如此实行,不唯闽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维持永久,而闽南诸邑人士信仰净土法门者日众,往生西方者日多,则皆现前诸居士劝导之功德也。幸各勉旃!

    (1934年9月讲于厦门万寿岩)

    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

    近印光法师尝云:“飞机、炸弹、大炮常常有,当此时应精进念佛菩萨名号。不应死者,可消灾免难。若定业不可转,应被难命终者,即可因此生西方。”

    以上法师之言,今略申说其意。

    念佛(阿弥陀佛),常人唯知生西,但现生亦有利益。古德尝依经论之义,谓念佛有十大利益。念观世音名号,常人皆知现生获益。故念佛菩萨可避飞机、炸弹、大炮,亦决定无疑。

    常人见飞机来,唯知惧。空怕,何益?入地洞、上山亦无益。唯有诚心念佛菩萨。

    于十分危险时,念佛菩萨必恳切,容易获感应。若欲免难,唯有勤念佛菩萨。

    危险时须念,平日亦须念。因平日勤念,危险时更得力。

    业有二种,以上且约不定业言。倘定业不可转,必须被难命终者,虽为弹炮所伤、亦决定生西。

    常人唯知善终(即因病)乃生西,但为弹炮所伤亦可生西。因念佛菩萨诚,佛菩萨必来接引,无痛苦生西。

    须知生西后,无苦但乐。衣食自然,居处美丽,常见佛菩萨闻法,乃最好之事。故被伤生西,可谓因祸得福。

    无论何人,皆应求生西方。即现在不应死者,暂免灾难,亦不能永久安乐。

    娑婆苦,今生尚轻,前几生更苦。此次苦尚轻,以后更苦。故欲十分安全,不可专顾目前暂时,必须放开远大眼光,求生西方也。

    若约通途教义言,应观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虚妄不实,飞机、炸弹、大炮等亦当然空无所有。如常人所诵之《心经》、《金刚经》等皆明此义。《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再详言,应分为空、假、中三观,复有次第、一心之别。但吾人仅可解其义,若依此修观则至困难,即勉强修之,遇境亦不得力。故印光法师劝人专修净土法门也。因此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

    故劝诸君须深信净土法门。又须于印光法师前所说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萨名号,不必忧惧也。

    此次与日本抗战,他处皆多少受损害,唯泉州安然。此是诸君念佛诵经之力,故能免一时之危险。但后患方长,不可安心,必须精进念佛菩萨,俾今生命终时,决定生西。乃是十分安全之道也。

    略说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至要至要!

    (1938年冬讲于泉州开元寺)

    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大师为近代之高僧,众所钦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时间所能叙述。今先略述大师之生平,次略举盛德四端,仅能于大师种种盛德中,粗陈其少分而已。

    一、略述大师之生平

    大师为陕西人。幼读儒书,二十一岁出家,三十三岁居普陀山,历二十年,人鲜知者。至民国元年,师五十二岁时,始有人以师文隐名登入上海《佛学丛报》者。民国六年,师五十七岁,乃有人刊其信稿一小册。至民国七年,师五十八岁,即余出家之年,是年春,乃刊《文钞》一册,世遂稍有知师名者。以后续刊《文钞》二册,又增为四册,于是知名者渐众。有通信问法者,有亲至普陀参礼者。民国十九年,师七十岁,移居苏州报国寺。此后十年,为弘法最盛之时期。民国二十六年,战事起,乃移灵岩山,遂兴念佛之大道场。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生西。生平不求名誉,他人有作文赞扬师德者,辄痛斥之。不贪蓄财物,他人供养钱财者至多,师以印佛书流通,或救济灾难等。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国僧众多钦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监院等职,而全国寺院多蒙其护法,各处寺房或寺产,有受人占夺者,师必为尽力设法以保全之。故综观师之一生而言,在师自己,决不求名利恭敬,而于实际上,能令一切众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二、略举盛德之四端

    大师盛德至多,今且举常人之力所能随学者四端,略说述之。因师之种种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今所举之四端,皆是至简至易,无论何人,皆可依此而学也。

    甲、习劳

    大师一生,最喜自作劳动之事。余于民国十三年曾到普陀山,其时师年六十四岁,余见师一人独居,事事躬自操作,别无侍者等为之帮助。直至去年,师年八十岁,每日仍自己扫地、拭几、擦油灯、洗衣服。师既如此习劳,为常人作模范,故见人有懒惰懈怠者,多诫劝之。

    乙、惜福

    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唯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丙、注重因果

    大师一生最注重因果,尝语人云:“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大师无论见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丁、专心念佛

    大师虽精通种种佛法,而自行劝人,则专依念佛法门。师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学欧美者。而师决不与彼等高谈佛法之哲理,唯一一劝其专心念佛。彼弟子辈闻师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决不敢轻视念佛法门而妄生疑议。此盖大师盛德感化有以致之也。

    以上所述,因时间短促,未能详尽,然即此亦可略见大师盛德之一斑。若欲详知,有上海出版之《印光大师永思集》,泉州各寺当有存者,可以借阅。今日所讲者止此。

    (1941年夏讲于泉州檀林福林寺念佛期)
佛教书籍网提供各宗派书籍在线阅读,免费下载!如果您有好书推荐,请联系站长QQ3603406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