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印顺法师-第8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百七十二经」(9)。後来分卷,每每不同;现存本(依『大正藏』)作五十一卷·四百七十二经。依经序,这是昙摩难提所诵出,「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当时全凭记忆,并没有梵本,所以可能有错失的。现存本分五二品∶「序品第一」;第二品以下,是一法增到十一法。全经的组织如下∶
图片
Ⅰ序品
Ⅱ一法 一三品·一0九经
(一0·一0·一0·五·四·三·一0·一0·一0·一0·一0·七·一0)
Ⅲ二法 六品·六五经
(一0·一0·一一·一0·一一·一三)
Ⅳ三法 四品·四0经
(各品一0经)
Ⅴ四法 七品·六一经
(一0·一0·一0·七·一0·三·一一)
Ⅵ五法 五品·四七经
(一二·一0·一0·一0·五)
'P758'
Ⅶ六法 二品·二二经
(一0·一二)
Ⅷ七法 三品·二五经
(一0·一0·五)
Ⅸ八法 二品·二0经
(各品一0经)
Ⅹ九法 。 二品·一八经
(一一·七)
ⅩⅠ十法 三品·二六经
(一0·一0·六)
ⅩⅡ十一法 四品·三九经
(一0·一0·一0·九)
『增壹阿含经』各品,有的有「录偈」(结集文),有的遗忘了。依仅存的「录偈」,而为经典自身的研究,就发现多少不合。也可以证明∶昙摩难提的诵出,是有遗忘与次第倒乱的。例如「壹入道品第十二」,一0经,没有「录偈」。「利养品第十三」,七经,有「录偈」说∶「 'P759' 调达及二经,皮及利师罗,竹膊孙陀利,善业释提桓」(10)。依「录偈」来勘对经文,「调达(及)二经,皮及利师罗」,是「壹入道品」的七·八·九·一0──四经。「竹膊、孙陀利、善业、释提桓」,是「利养品」的四·五·六·七──四经。如依「录偈」,那是化一品而成二品了。又如「安般品第十七」,一一经,没有「录偈」。「惭愧品第十八」,一0经,没有「录偈」。「劝请品第十九」,一一经;在第二经下,有「录偈」说∶「罗云龙迦叶,二难大爱道,诽谤非梵请,二事最在後」(11)。据「录偈」来勘对,那「罗云」是「安般品」第一经(其馀十经,应另为一品)。「迦叶┅┅诽谤非」,是「惭愧品」的四·五·六·七·八·九·一0──七经。「梵请,二事」,是「劝请品」的一·二──二经(第三经以下,别有「录偈」)。又如「声闻品第二十八」,七经,有「录偈」说∶「修陀修摩均,宾头卢翳手,鹿头广演义,後乐柔软经」 (12)。「宾头卢」以下,是「声闻品」的七经;「修陀修摩均」一句,却没有著落。然「须陀品第三十」,只有三经,这三经就是「修(须)陀须摩均」。可见「须陀品」的别立,是不对的;应提前到「声闻品」以上,合为一品,一0经。从部分的「录偈」去研究,可见昙摩难提的诵出,是多有遗忘错失的!此外,如卷四六──五一,共六卷,四品,三九经,论次第是末後的「十一法」。然除「放牛品」的一·二·三·四·六·七·一0──七经,「礼三宝品」的一·二·三 ──三经外,其馀的二九经,都与「十一法」不合。这显然是诵出者遗忘了次第,而将忆持所及 'P760' 的,诵出而杂乱的集在末後了!『撰集三藏及杂藏传』说∶「十一处经,名放牛儿,慈经断後,增一经终」(13)。在『增壹阿含经』中,这是「放牛品」∶放牛十一法为初,慈心十一福为後(「放牛品」的五·八·九经,不是十一数。如与「礼三宝品」的一·二·三经相合,恰好是十经),这也许是汉译『增壹阿含经』本十一法的原形了。在宋、元、明藏本末後,附记说∶『增一阿含,十一法竟。二十五万首卢,具有八十万言,五百五十五闻如是一时也」(14)。首卢s/loka 是数经法,三十二字为一首卢偈。二万五千首卢,共八十万言。这是『增壹阿含经』的梵文,不是汉译本。所说「五百五十五闻如是一时」,就是五百五十五经。这与道安当时所知的,现存的四百七十二经,都不相合。这部经由昙摩难提诵出,如上文所述,错失实在不少!这可能是其他的大德,知道『增壹阿含经』的原文,是五百五十五经,所以附记於末。
铜 部所传的『增支部』,分十一集,从一法增到十一法。经数极多,很不容易计算。『善见律毗婆沙』说,总共「九千五百五十七经」(15)。宇井伯寿计算为∶一七0聚(品),二三0八经,又约二三六三经(16)。依赤沼智善『汉巴四部四阿含对照录』,作一七一品,二二0三经(17)。或说一七0品二一九八经(18)。在数量方面,『增支部』是多得多了。今依宇井伯寿所说,列举如下∶
图片
Ⅰ一集 二0聚 六0八经
'P761'
Ⅱ二集 一七聚 三一一经
Ⅲ三集 一六聚 一六三经
Ⅳ四集 二七聚 二七一经
Ⅴ五集 二六聚 二七一,又约三00经
Ⅵ六集 一二聚 一二四,又约一五0经
Ⅶ七集 九聚 约九0经
Ⅷ八集 九聚 约一00经
Ⅸ九集 九聚 一00经
Ⅹ一0 二二聚 二二0经
ⅩⅠ一一集 三聚 约五0经
增壹阿含」,部派的诵本不同,当然是不限於前面所说的二部。『出三藏记集』,列有『杂经四十四篇二卷』,注「出增壹阿含」(19)。现存的『佛说七处三观经』 (『大正藏』编目为一五0),作安世高译,共四七经(20)。这实在就是『杂经四十四篇』与『七处三观经』等的混合。汉译别有『杂阿含经』(『大正藏』编目为一0一),共二七经,末经是『七处三观经』。与现存的『七处三观经』相对比,文句完全相同,但被分列在两处。『四十四篇』的旧形,是可以使 'P762' 之复原的,今分列如下∶
图片
三法(三经) 一(经分两段∶「闻如是┅┅如是为思想习识。何等为思」,是『七处
三观经』前分的误编。又「望恶便望苦┅┅口意亦如上说」,应接在四
一经「是堕两侵」下)·二·三(经分两段,「闻如是┅┅是名两眼人
,从後说」,应在四一经「眼在但无所见」之上。其馀是『七处三观经
』的後分)
四法(一0经)四·五·六·七·八·九·一0·一一·一二·一三
五法(一四经)一四·一五·一六·一七,一八·一九·二0·二一·二二·二三·二
四·二五·二六·二七
六法(一经) 二八
八法 (二八经末,有「八疮」一段,应别为一经)
九法(二经) 二九·(三0为『积骨经』)·三一
二法(九经) 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0
三法(六经) 四一(文分两段,应与前一·三──二经相合)·四二·四三·四四·
四五·四六
'P763'
四法(一经) 四七
如上所列,可见现存本的次第是杂乱的。除去『七处三观经』、『积骨经』、「四十四篇」的原形,应该是∶二法九经,三法七经(四一经合於一·三经中),四法一一经,五法一四经,六法一经(八法比附,不计数),九法二经。这四四经,与『增支部』相同的,共二七经。这应为依於另一部派的诵本,而节译出来。
注【81…001】如『望月佛教大辞典』所举三0三三中──下)。
注【81…002】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三0三四上)。
注【81…003】『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四中)。
注【81…004】『分别功德论』,解说『增壹阿含经』「序品」,就别立菩萨藏,成为五藏。如『论』卷一(大正二五· 三二中)。
注【81…005】上来引文,并见『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0上──下)。
注【81…006】『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81…007】『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六(大正二九·六0四中──下)。
注【81…008】『摩诃僧只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一二四上)。
注【81…009】『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中)。 'P764'
注【81…010】『增壹阿含经』卷六(大正二·五七六上)。
注【81…011】『增壹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五九三下)。
注【81…012】『增壹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六五四上)。
注【81…013】『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大正四九·三中)。
注【81…014】见『大正藏』『增壹阿含经』校记(大正二·八三0)。
注【81…015】『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
注【81…016】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卷二(一三0)。
注【81…017】如『望月佛教大辞典』所说(三0三三下)。
注【81…018】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六三──六六四)。
注【81…019】『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上)。
注【81…020】见『大正藏』卷二(八七五中──八八三上)。
第二项 增一依本事而集成
『增壹阿含经』,显然的含有大乘的思想,不消多说。经中编入了众多的譬喻,如如来苦行成佛(1);降魔(2);成佛,度五比丘,化三迦叶Ka^s/yapa,回迦毗罗Kapilavastu度释 'P765' 种(3);从王舍城Ra^jagr!ha到毗舍离Vais/a^li^(4);去拘尸那Kus/inagara入涅盘(5) ∶这是佛的传记。提婆达兜Devadatta破僧(6);舍利弗S/a^riputra目犍连 Maha^maudgalya^yana的入灭(7);毗琉离王Vid!u^d!abha灭释种(8),都是有关佛教的大事。此外,如教化佛弟难陀Nanda,而引之入地狱,登天堂(9);难陀跋难陀Nandopananda龙王听法,佛生忉利天Tra^^yastrim!s/a,又从天下降(10);阿耨达池Anavatapta大会(11);尸利掘S/ri^gupta害佛(12);四大声闻化度跋提Bhadrika长者、难陀Nanda老母(13) ;昙摩留支Dharmaruci(14);修(须)摩提女Suma^gadha^(15)∶这多数「譬喻」的编入「增壹阿含」,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的『杂事』、『药事』、『破僧事』的风格相近,时代也大略相近。
『增壹阿含经』中,有大乘思想与众多譬喻的编入,加上次第的紊乱、对於「增壹阿含」原形的研究,不能引起学者的信任;『增支部』也就觉得较古了!然如略去附入部分──大乘思想,种种譬喻,而著重於「增壹阿含」的主体──法数的类集,比较起来,也许比『增支部』还古老些呢!上面曾说过,『如是语』、『本事经』(同经而不同的诵本),是以增一法编集而没有完成的圣典。所以没有完成,是由於「增壹阿含」的集成。「增壹阿含」与『如是语』、『本事经』,是有密切关系的。 『如是语』与『本事经』,虽不是「增壹阿含」编集的唯一资料,而是 'P766' 基本的,重要的资料。也就是以『如是语』及『本事经』为基本法数,更广集其他的佛说。现在以「一法」为例,而进行比较,这一意义,就明显的表示出来。『如是语』「一集」,共三品,二七经。『本事经』「一法品」,共六0经。『增壹阿含经』「一法」,共一三品(二──一四),一0九经。『增支部』「一集」,共二0(或二一)品,六0八经。以『如是语』、『本事经』为主,而比对如下∶
图片
[本事经] (16) │[如是语] (17)│[增壹阿含经] (18)│[增支部] (19)
l无明盖 │14 │ │
2爱 结 │15 │ │
3生死长远 │24 │ │
4心污堕恶趣 │20 │一子品5 │五品3
5心净生善趣 │21 │一子品6 │五品4
6业 │ │ │
7不善意为前导 │ │ │六品6
8净善意为前导 │ │ │六品7
9破 僧 │18 │ │
'P767'
10和合僧 │19 │ │
11我 慢 │ │ │
12不放逸 │23 │护心品l │九品l
13断贪保得不还 │ 1 │不还品l │
14断 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