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关于这颗心1 >

第1节

关于这颗心1-第1节

小说: 关于这颗心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机锋与活力、率真与实话、庄严与亲密,以及幽默与严肃的戒律、动人的悲心与自然的解脱。阿姜阿玛洛(AjahnAmaro)对本书精彩的导读,将他描写得很传神。 

  阿姜查的多数教导,是借由举例、譬喻与活泼的对话所作的即时开示。他的教导直接而诚恳,没有任何保留。〃观察人世间的苦因,它就像这样。〃他会如此说,而将我们的心导向实相。因为他是个拥有十八般武艺的巧师,他与每位访客都坦诚相见,对眼前的处境皆保持幽默与直观,因此,很难完全用语言捕捉他教学的活力。所幸他的遗产还包括近两百座寺院、许多活生生的优秀传法弟子、数百卷泰语录音带以及数百万个被其智慧感动的人。 

  在这些篇章中,你将发现阿姜查的另外一面,有条不紊与略微严肃的一面,它们主要是针对比丘、比丘尼与访客团体所作的比较有系统的长篇开示。在这些教导中,他邀请我们所有人省察教法的本质,思维它们,并将之谨记在心。在这本书中,他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无论我们是谁,生命的状态都是不确定的,〃如果死亡在你里面,那么你可以逃到哪里去呢?无论是否害怕,你都一样会死:死亡是无法逃避的。〃以这个事实为基础,他举出超越生死轮回的解脱之道。〃这是重点:你应该持续思维,直到放下为止。那里一无所有,超越善恶、来去与生灭。训练这颗心,安住于无为法中。〃他宣称,〃解脱是可能的。〃 

  那些遵循这位亲爱导师教导的人,都一定愿意探索他们自己的心,把结松开,放下执著、恐惧与我见。〃如果你真的了解,则无论你过的是哪种生活,你时时刻刻都可以修行。为何不试试看呢?〃阿姜查建议,〃它将改变你的生命!〃 

  愿阿姜查所传达的慈悲佛陀的祝福,能充实你的心灵,并利益十方一切众生。 

  献上我诚挚的敬意。 

  杰克·康菲尔德 

  2002年于加州灵岩禅修中心
阿姜查开示一景字体 '大 中 小' 夜幕逐渐低垂,森林中响起无数蟋蟀与知了一波波奇异的叫声,稀疏的星光在树梢闪烁。在愈来愈昏暗的天色中,有片温暖的灯光,发自一对煤油灯,照亮了高脚茅棚下的空间。灯光下,十几个人聚集在一个矮小结实的比丘旁,他盘腿坐在藤椅上。空气中弥漫着祥和的气氛,阿姜查正在开示。 

  这群人可说是形形色色:最靠近阿姜查(或称隆波[LuangPor],尊贵的父亲,是学生对他的昵称)的是群比丘与沙弥,多数是泰国人与老挝人,但其中还夹杂着几个白人一个加拿大人、两个美国人、一个年轻的澳大利亚人以及一个英国人。在阿姜查前面,坐着一对衣着入时的中年夫妇女的绑着头巾并佩戴金饰,男的则衣着笔挺他是远道而来的国会议员;他们趁公务之便,前来致敬并供养寺院。 

  在他们后方不远处,有群为数可观的当地村民,散布在两侧。他们的衬衫与外衣都磨平了,瘦削四肢上的皮肤晒得黝黑与发皱像当地贫瘠的土地一样干枯。其中有些人是隆波儿时抓青蛙与爬树的玩伴,在他出家之前,每年播种与雨季结束收割时,他们都会互相帮忙。靠近后方的一侧,是一位来自瑞士弗莱堡(Freiburg)的教授,她和另一位同修会的朋友一起前来研究佛教;女众分院的一位美国八戒女陪她前来,担任她的向导与翻译。 

  她们身旁坐着其他三四位八戒女,是来自女众分院的长老八戒女,她们借此机会前来向阿姜查请教一些女众道场的事务,并请他到森林另一处对女众团体说法,距离他上次拜访,已过了好几天。她们在那里已待了好几个小时,因此在致敬后,便与来自女众道场的其他访客一起告辞她们要赶在入夜前离开,时间已有些晚了。 

  靠近后方,在灯光尽头处,坐着一个板着脸的约三十几岁的青年。他侧着身体,显得有些尴尬与别扭。他是当地的流氓,瞧不起一切有关宗教的事物,不过却勉强对隆波表达尊敬;可能是源于这位比丘强硬的风格以及安忍的力量,以及他认为在所有宗教人士中,他是真正有内涵的〃他可能是全省唯一值得礼敬的人〃。 

  他愤怒与沮丧,得了心病。一周之前,跟着他一起混帮派且出生入死的心爱兄弟,染患疟疾去世了。从那时起,他就感觉心如刀割,人生乏味。〃若他是在打斗时被刀砍死的,我至少还能报仇现在我能做什么,找出叮他的蚊子并杀死它吗?〃〃为何不去看看隆波查呢?〃一个朋友这么对他说,因此他来了。 

  隆波在说教时爽朗地笑着,手上拿着一个玻璃杯阐释他的比喻。他已注意到阴暗角落里那个别扭的青年,于是他极力哄劝他到前面来,就好像是在钓一尾难缠与机警的鱼;接下来,这流氓将头埋在隆波的手里,如婴儿般哭泣;接着,他对于他的自大与执著感到好笑,了解到自己并非第一个或唯一一个失去兄弟的人,愤怒与哀伤的眼泪,于是转变成宽心的眼泪。 

  这一切都发生在二十个陌生人的面前,不过气氛却显得安全与值得信赖。虽然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与世界各地,不过此时此地都是〃同行法侣〃(sahadhammika),以佛教的术语来说,他们都是〃老、病、死的兄弟姊妹〃,所以同是一家人
阿姜查的教导风格字体 '大 中 小' 这种场景,在阿姜查传法的三十年中,上演了无数次。有些具有远见的人,经常会在这时带着录音机(并设法找到足够的电池),因此才能捕捉到收集在本书中的一些谈话。 

  读者在阅读书中长篇开示时也应知道,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尤其是在这些非正式的谈话中,无论教学的连贯性,或所针对的对象,都是高度自发与无法预测的。阿姜查在教导时,在许多方面都很像是乐团指挥:不只要领导和谐声响的连贯性,且要注意在场人员的个性与心情;在心中融和他们的语言、感觉与问题,然后自然地作出反应。 

  对聚集在他身边的群众,前一刻他可能正在用剥芒果皮的对错方式打比方,下一刻则以同样就事论事的亲切态度,转而描述究竟实相的本质。前一刻他可能板着脸孔冷淡对待骄傲自大者,下一刻则对于害羞者展现和蔼与温柔的态度。有时,他可能正与村里来的老朋友谈笑,一转身,则盯着某名贪污的上校,恳切地告诫他解脱道上诚实的重要性。几分钟前他可能正在责骂某位穿着邋遢的比丘,接着,让衣服从肩上滑下,露出圆滚滚的肚子。若有人提出机巧的学术问题,想与他作高深的哲学对话以展现才智时,他们经常发现,隆波会将假牙取下,交给随侍的比丘清洗。与他对话者,接着必须通过大师的测试,在清洁的假牙装回去之前,通过紧闭的大嘴唇回应他深奥的问题。 

  这本合辑中的一些谈话,即出现在这样一种自然的场合,其他的谈话,则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如诵戒结束后,或僧俗二众于朔望之日的集会,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阿姜查从未事先准备。本书中没有任何字是说话前预设好的,他觉得这是个重要的原则,教师的职责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说法〃若非活在当下,那就不是法。〃他这么说。 

  有次,他邀请年轻的阿姜苏美多(AjahnSumedho,他的首位西方弟子)对巴蓬寺的大众谈话。这是一次震撼教育,不只必须对几百个已习惯阿姜查高水准机智与智慧的听众发表谈话,还必须使用三四年前才刚开始学习的泰语。阿姜苏美多的内心充满恐惧与想法,他曾研究过六道轮回对应心理层次的关系(嗔恨对地狱,欲乐对天堂等),他判断这会是个好主题,并已想好如何遣词用字。在那个重要的夜晚,他自认为发表了一次漂亮的谈话,隔天许多比丘都前来向他致意,称赞他的谈话。他觉得松了一口气,且颇为自得。不久之后,在一个安静的时刻,阿姜查向他示意,直盯着他瞧,然后温和地对他说:〃不要再那么做了。〃 

  这种教导风格并非阿姜查所独有,而是泰国森林传统广泛采用的方式。也许在此有必要先说明这传承的特性与起源,那将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阿姜查智慧生起的背景。 

  在森林觉悟的森林传统 

  森林禅修传统可说在佛陀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在他之前的印度与喜马拉雅山区,不乏为了追求精神解脱而离开城市与村庄,独自到山区与森林旷野去的人。就跳脱世间的价值而言,这是项很有意义的举动。森林是个野生自然的地方,在那里只有罪犯、疯子、贱民和离俗的宗教追寻者那是个不受物质文明影响的地区,因此适合开发超越物质文明的心灵层面。 

  当菩萨(即得道前的释迦牟尼)于二十九岁离开宫廷时,他便进入森林接受当时瑜伽苦行的训练。这是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他因为不满最初接受的教导而离开老师,去寻找自己的道路。他确实办到了,在位于现在印度比哈尔邦(Bihar)的菩提伽耶(BodhGaya),尼连禅河畔的菩提树下,发现了真理的准绳,他称之为〃中道〃。 

  佛陀经常被描绘成在森林诞生,在森林觉悟,一辈子都在森林中生活与讲学。若可以选择,森林是他最优先挑选的生活环境,因为他说:〃如来乐住于隐处。〃现在大家熟知的泰国森林传统,遵循的是佛陀所鼓吹的精神生活,且依据佛陀时代的标准修行。它是佛教的南传支派,经常被称为〃上座部〃(Theravda)。
上座部的传承字体 '大 中 小' 就简略的历史记载来看,佛陀去世后不久,便有一次大型的长老集会,目的是结集教法与戒律,使用的标准语言被称为〃经典语言〃巴利语(Plibhasa)。百年之后,这些结集的教法便成为巴利藏经的核心,是后来佛教各派的共同基础。一百多年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结集,再次检视一切教法,试图调和各方意见。不过,结果是造成僧伽的第一次重大分裂。多数僧伽希望改变其中一些规则,包括允许出家人使用金钱。 

  少数团体对于这些可能的改变抱持谨慎的态度,他们宁可这么想:〃嗯!不管它是否有意义,我们希望按照佛陀与他原始弟子们的方式去做。〃那些小团体据悉是由长老(巴利语thera,梵文sthavira)们所组成。又过了大约一百三十年后,逐渐形成了上座部,其字面意思是长老们的说法,那已成为其一贯的宗旨。这种传统的特质可以如此形容:〃无论好与坏,那都是佛陀制定的方式,因此,那也是我们要做的。〃它一直拥有这种特殊的保守特质。 

  如同一切传统宗教与社会团体,一段时间后,佛教出现了许多派别。据传在佛陀灭后两百五十年,在印度阿育王的统治时期,对于佛陀教义持有不同见解的教派与传承,总共有十八个,也许还更多。在斯里兰卡也建立了一个传承,由于地处偏远,恰好避开印度的文化动乱,那是婆罗门教的复兴运动,以及从西方到东方的宗教冲击,这些全都造成了佛教思想新形式的崛起。这传承以它自己的方式发展,较少外来的输入与刺激。它发展出自己对巴利经典的注解与诠释,重点不在于发展新观点以面对其他信仰的挑战,而是增加对巴利经典细节的探讨。有些以譬喻为主,是为了吸引一般社会大众的心;有些则较哲理化与形而上化,诉求的对象是学者。 

  上座部佛教就是如此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尽管印度次大陆上有战争、饥荒与其他文化动乱,上座部还是保留原貌至今,主要是因为它最初是在一个比其他地方都更安全的避风港斯里兰卡岛上建立的。虽然其他佛教部派也在此弘传,不过,上座部佛教始终是该岛的主要宗教。 

  该传承最后传播到南亚地区,传教士在不同时期从斯里兰卡与印度出发,到达泰国、柬埔寨、老挝,后来再从这些地方传入西方。上座部在这些地区传播时,仍维持以巴利藏经为信仰主轴的传统。当它在新国家建立时,始终对原始教法保持强烈的尊重与敬意,并尊重佛陀与原始僧伽最早的林住比丘们的生活形态,这模式就如此被代代传承下来。 

  森林传统的衰退与复兴 

  显然,千百年来政治情势起起伏伏,不过这传统始终维持不坠。当斯里兰卡的宗教出现危机时,一些泰国比丘就前来扶持;而当它在泰国衰退时,一些来自缅甸的比丘则前来挽救数百年来,他们一直都相互扶持。因此这传承才能持续,且仍保有大部分的原始面貌。 

  除了衰退以外,这些循环的另一个层面是关于成功的问题。经常,当宗教顺利发展时,寺院会变富有,整个系统接着会虚胖与腐化,然后被它自己的重量压垮。此时,就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