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一行禅师文集 >

第13节

一行禅师文集-第13节

小说: 一行禅师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龆懒⒌那蛱澹芟裼捌幸桓褚桓窳钩傻挠跋瘛

    爱因斯坦的宇宙同时是有限和无限的,因为它是由弯曲的时空线,而不是时间或空间的独立直线所组成。

    一只在橘子表面爬行的蚂蚁可以永远直线行进,却绝对无法到达尽头,因为它是在一条弯曲的道路上爬行。而蚂蚁所在的橘子表面,就是牠的限制。

    爱因斯坦的理论模型从直线概括出普遍的结论,将有限与无限统一起来。

    但如果无尽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只是概念的形式,那么弯曲的四维时空连续虽然较接近实相,仍属于另一种概念形式。

    若是缺乏事物的存在,就无法构想空间,那么四度空间的时空就只是「事物」和「运动」这些观念的心智产物。

    时空曲线只能视为一种观念,用来取代那些三度空间、无尽的时间和直线。它仍必须被舍弃,正如渡河之后弃筏而去。

    亲证实相,必须有一颗不杂染任何观念的纯粹之心

    实相往往在我们的观察中变形了,因为我们总是带著概念的包袱进入其中。现代物理学家明白这点,他们已准备好抛掉长久以来形塑科学基础的那些观念,例如因果、过去、现在和未来等。但是抛掉这些概念并非易事,我们觉得缺乏概念的武装就进入实相世界,犹如赤手空拳上战场。科学家的盔甲就是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思想体系,要舍弃这个部分最难。

    我相信,能够以最大力量舍弃这些知识「盔甲」的科学家,才具备最伟大的才能而有许多新发现。

    求道者总是被提醒要放掉所有概念,才得以亲证实相,包括「自」与「他」、「生」与「死」、「常」与「无常」、「有」与「无」等概念。如果实相本身无法透过描述来理解,那么,亲证实相的工具,就必须是一颗不杂染任何观念的纯净之心。

    注释

    ①许多人认为,进入四静虑和四无色定的三摩地境界,即是进入心而不再与外物对立的境界。事实上,心永远都有某个对象——若没有的话,它就不是心。在四无色定的境界中,心的对象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三摩地是指不再有主客观意识分别的心灵状态,也就是说,对象不会再被主体视为客体了。

    不论主体或对象都成为意识的一部分,它们无法单独存在,拥有同样的存在基础:即意识的自性。

    四静虑:也就是四禅,指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四种根本的禅定境界。禅定常见于印度宗教史中,是各时代重要的修行法之一。佛陀也以禅定为最主要的修行法,在成道和涅盘之际,皆依四禅法来说法修行。一般将四禅和四无色定合称为「四禅八定」。

    ②道行禅师,越南李朝(LyDynasty)人,十一世纪末。

    ③阮公著(NguyenCongTru),1778年出生于越南河静省(HaTinhProvince)的小村庄UyVieu,死于1859年。

    ④惠特曼(WaltWitman,1819—1892):美国诗人,浪漫主义代表的文学家,被喻为美国诗歌之父,是典型美国精神的代言人。他最著名的作品《草叶集》(LeavesofGrass),以自由大胆的诗风,歌颂民主精神和自然之爱。

    ⑤惠特曼,(SongsofMyseif):「我是否自我矛盾呢?」那好吧,我是自我矛盾/我是巨大的,我蕴含了万物。」

    ⑥因陀罗网是帝释天的宝网,用来装饰帝释天的宫殿。网上缀附无数宝珠,所有宝珠皆映现其他一切宝珠之影,如是宝珠无限交错反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华严经》以因陀罗网譬喻诸法一与多互即互入、重重无尽之义。

    ⑦「反过来说,若把粒子的概念推到极致,将它们视为彼此互相关联的网络,也是个问题。靴带理论不仅舍弃基本的物质「建构」观念,也不接受任何的基本贾体:法律、方程式或原则。在此理论中,字宙是各种事件相互依存的动态组织,其中任何属性都无法扮演基础的角色:所有的一切都是其他部分属性所呈现的结果,这是它们彼此关系的整体凝聚性,由此也决定了整个组织的结构。」FritjofCapra,《物理之道》,收录于Josephson编的《科学与心智》(Paris,1980),前引文献。

    ⑧即分别心(vikalpa)。

    ⑨波姆,《整体性和隐秩序》,引自Josephson,前引文献,第453页。

    ⑩薛丁格(ErwinSchrodinger;1887—1961):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提出原子轨域模型和波动方程式。薛丁格的波动力学把物质波表示成数学形式,建立波动方程式,这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粒子连动状态的基本定律。

    ⑾参考薛丁格《我眼中的世界》(MyViewoftheWorld;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4),第22页。

    ⑿中观派:印度大乘佛教主要派别之一,中国传统称为空宗,因宣扬龙树菩萨的中道思想(以《中论》为根本)而得名。中观派发挥了大乘初期《大般若经》空(空观)的思想,认为世上一切事物和人的认识基础,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

    ⒀刹那(ksana):即一个起心动念之间,佛教中表示最小的时间单位。

    ⒁无尽(voang)和无限(votan)这两个词以引号呈现,因为一行禅师是暂时借用它们。

    ⒂若是不熟悉相对论的人,可能无法了解「四维连续体」(form…dimensionalcontinuum)的观念。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前,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Minkowski)就已经说过,时间和空间彼此分隔的观念是虚构的,唯有时空聚合才能呈现实相。

    而相对论说,所有行进中的事物(地球上所有的石头也都与地球一起转动),只能同时在时空中呈现自身。例如,若有一架飞机从巴黎起飞到印度新德里,那么,地面上的控制人员不仅必须知道飞机的经度(x座标)、纬度(y座标)和高度(z座标),同时还必须掌握时间(t座标),才能够在整个航程中,清楚掌握飞机的位置。所以,时间(t座标)便是第四维度。

    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都是彼此关联的存在,物质的密度愈大,所呈现的空间圆周曲线就愈大。光线是由天体所发射出来,当像太阳这样巨大的物体经过时,就曾出现一道曲线,因为邻近太阳的地方,空间呈现较大的弧度。光与能量也都是物质,因为根据著名的e=mc2定律,物质与能量是一样的。这公式中的e代表能量,是物质,c则是光速。物质的呈现带来空间的弯曲本质,所以在相对论中,就不冉会出现欧几里得数学的绝对直线。

    我的心专注于森林,但树林并非是和我的心截然不同的对象。我的心与森林是一体不二的。

    不管禅观的对象是什么,都不只是终极实相的某个片段而已,实际上那个禅观的对象已包含实相本身(浩翰的整体)。

    世间每样事物都是由其他事物所组成,并包含其他所有事物。

    宇宙间的每个现象都与我们休戚相关,微渺如妻息于海底的鹅卵石,浩翰到几百万光年之外星系的所有活动,都跟人类关系密切。

    「一/多」的观念就像用来装水的桶子,只是一种描述实相的心智建构。

    当你完全活在当下,与活生生的实相深深契合时,就能够达到甚深的禅定。

    当我们谛观万物互相依存的真实面,就能很容易契入实相,看清生命所面对的各种恐惧、悲愤、希望和绝望。

    我们感到愤怒,为不公平声嘶力竭,但是却很少超越这一切混乱,以母亲看待自己的两个孩子打架般,来面对眼前的冲突纷争。

    我们必须剥除旧有将实相片段化(也就是以概念表达实相)的思惟习气,才能够穿透憎憎蔽障,直探真理的核心,因为实相是完整而无法解析的。

    时间就像空间一样,都被印上相互依存的标记,而在须臾一瞬间就包含了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

    「此地」只适用于当下的「此刻」,既非过去亦非未来。这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相互依存,无法独立存在。

    如果实相本身无法透过描述来理解,那么,亲证实相的工具,就必须是一颗不杂染任何观念的纯净之心。

 观照的奇迹 第四章 没有人能告诉你答案

    第四章没有人能告诉你答案

    松果之所以存在,不是为了供人类取暖

    昨天下午,小谭苏让她的老师吃了一惊。她吃过午饭后,就拿起扫帚,在没人要求的情况下,开始清扫教室的地板。村里的孩子没有人曾做过这种事。那天下课之后,苏的老师跟著她来到我们山腰上的小木屋,告诉我这件事。我告诉她,在我的国家,所有贫穷人家的孩子都会做同样的事。不必大人们吩咐,他们就会自动帮忙整理家务。

    今天是法国的节日,所以苏不必去上学。早晨我们去散步,一起采集松果。她告诉我,大地长出松果,是为了让我们在冬天能够利用它们生火取暖。但是我告诉她,松果之所以存在,是为了生出小松树,而不是为了人类取暖用。她对我的解释非伹不感到失望,反而眼睛为之一亮。

    各位还记得我们在《华严经》和相对论中,讨论过有关空间和时间的观念吗?一旦抛掉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这类观念,长久以来形塑思惟模式的许多概念也会开始瓦解。

    靴带理论学家发现,所有的次原子粒子,例如电子等,都无法彼此独立存在。事实上,它们是「互相关连」的,而这些粒子依次与其他粒子「互相关连」。没有任何粒子具有独立性。这种特性极类似相互依存、互即互入和互相融合。

    事实上是了知实相的心灵创造了粒子世界

    相对论的出现,对于理解核粒子有深远影响。在相对论中,质量与能量是同样的东西,犹如我们发现,「雨」这个字可以同时在一个句子中当做主词和动词。当我们明白质量只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就能理解粒子之间的互相关连,就是四维时空充满动态的实相。

    对现代科学家而言,一个核粒子犹如《华严经》中所提到的「一微尘」或「一毫端」,同时含摄了空间和时间。这些粒子可被视为一个时间的「微粒」,如同《华严经》里所描述的最短暂瞬间「刹那」:据说,一刹那不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还含纳了物质与空间。

    一个粒子不能再被当成是置身于三度空间的物体,如一粒弹珠或一粒微尘。在我们的认知中,它已经变得更加抽象。例如,电子可称为「四维时空的动态体」或是「概率波」。

    我们必须了解,像「粒子」、「体」和「波」这些字眼,已不再具备一般语言的意义。现代物理学家亟欲超越概念世界的框架,于是,如今粒子被视为抽象的数理量(不再是从一般有所分别性的知识角度来看)。

    有些科学家宣称,核粒子的性质不过是观察者心灵的创造物,实际上,粒子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独立于观察者心灵的性质。这意味著在粒子的世界里,事实上是了知实相的心灵创造了粒子世界。

    禅修不是在衡量或思惟心的对象,而是直接体认它

    对现今的物理学家而言,心的对象(心所)与心本身是不可分的。科学家再也无法以全然的客观性来进行观察,他们的心无法与被观察的对象截然章分。

    约翰·惠勒①认为,应以「参与者」来取代「观察者」一词。因为有「观察者」存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就必定有一严格的界线:但以「参与者」称之,则主客体间的区别就会模糊,甚至消失了,也因此直接体验就可能产生。

    这种「参与者」和「观察者」的观念极近似禅修。根据《四念处经》的看法,当我们禅观自己的身体时,是安住在身体静观身体(观身如身)。这表示,我们并未把身体当做某个不相关的客体,而这个客体也不能够独立于这个观察它的心而存在。禅修不是在衡量或思惟心的对象,而是直接体认它。这就是「无分别智」②。

    由于我们内在区分「心」和「心的对象」的习性是如此根深柢固,因此,唯有藉著禅修才能逐渐加以破除。《四念处经》中提到四种修观的对象:身(身体)、受(觉受)、心和法(心所、心的对象)。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进行这样的禅修训练。这种分类方式,是为了有助于禅修,而非辅助我们分析这些事物。

    在《四念处经》中,所有物质现象都被称为「法」(心所、心的对象)。当然,我们也能够观察身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