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造了《中观四百论释》、《六十正理注释》、《中论颂释——显句论》三大注疏,又造了抉择《中论》意义的《入中观根本论》、《入中论》及《入中论自释》。
名言观察之因明,无误取舍与退进,
尤其佛法及本师,获得定信唯一门。
这一颂赞颂法称论师弘扬的因明。观察名言实相的因明理论,能令众生对世俗因果法进行无误取舍,退出常见与断见的外道,进入趣向解脱的内道,尤其是对佛法与本师释迦牟尼佛产生出胜解信心的唯一途径。
不少人认为因明只是一门辩论的学问,这其实是很大的误解。因明主要抉择的是第三转法轮中随理唯识经典的教义,并以理论成立佛是具足一切智智的量士夫,佛所说的法是正法,以及因果、轮回、涅槃等的世俗正理。为了破除外道等的遍计执著,引其进入趋向解脱的内道,才以慈悲的发心与智慧的力量与其展开辩论,解除他们的邪见、边执。
“因明”即是以有根据之因使众生明了世俗法。初学者若不闻思因明,很难对三宝、因果等产生出真正的坚定信心,因为初学者的信心大多只停留在口头上,就象一棵芭蕉树,虽然漂亮,中间却空虚不实。又虽有理智尚未进入佛门的人,很难直接对高深的大圆满等法生信、通达,如科学家等,若贴近他们的研究方向,依因明提出轮回、因果等的根据后,可以较轻松地遣除他们的疑惑,使他们对佛法生起信心,因为对于宇宙间的世俗诸法,法称论师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详细无误地抉择了。
又论典的三胜六劣中,指出以辩论为目的的属于外道论典,而因明是包含共同明的内道论典,目的是使初学者对三宝和因果生起坚定的信心并作为自己真正的依怙,并非以辩论为目的。
陈那论师在《集量论》开篇顶礼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巍巍功德时说:“成量士夫利益众生心,顶礼导师善逝救护者。”法称论师在《释量论》第二品“量成立品”中专门作了论述。藏地的萨迦班智达也在《量理宝藏论》第九品中对此作了专门的论述。
释迦牟尼佛成为“量士夫”,是因为往昔发了清净的利益众生的心,即菩提心,此为发心圆满。此处“导师”意谓六度万行,即发心后,又长时精进于六度万行,这是加行圆满。发心与加行圆满,便具备了成佛之因。获证了佛果后,便能圆满自他二利。“善逝”表示自利圆满,这是佛精进修学大乘法的结果。“救护”表示利他圆满,因为佛为众生宣说了解脱的正法,因而成为众生的救护者。
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释量论大疏》的科判,这些功德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同时也是我们众生修行成佛的过程。在回答世间人及外道等“为什么佛是量士夫”的问题时,应先建立佛是救护者的观点,如是他们必问:为什么佛是救护者?回答的理由是佛传了四谛法,他们若想辨别真伪,可研究佛亲口宣说的法,于是会肯定佛悲心广大,智慧深远,已圆满利益了他人。这样再次第往上推,即因为佛是利他圆满的救护者,自利必已圆满,因此是善逝。善逝必已经过六度万行,故可推出是导师。六度万行均为利益众生,即有利益众生之心,故佛是量士夫。这些功德后后为能立、前前为所立。
使世间人与外道承认佛是救护者的主要根据是四谛法。小乘佛法把轮涅诸法归纳为苦集灭道四谛,大乘通常归纳为胜义世俗二谛,月称论师《入中论自释》中指出大乘的二谛可包括小乘四谛,即苦集道三谛归于世俗谛,灭谛归于胜义谛。
世间轮回的特征是苦谛,苦谛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之分,其原因即集谛,是无明烦恼(我和我所的执著)。也正因为轮回痛苦的因是集谛无明烦恼与业障,其果自然也不会是安乐,而是苦谛轮回痛苦,即便看似安乐,其实质也是漏法,究竟还是痛苦。但众生并非永远只有痛苦,因为还有灭谛与道谛的存在。
灭谛是佛等圣者们安住的出世间的涅槃。道谛是趋向灭谛的方法,它是证悟人无我与法无我的过程,依此修可遣除俱生我执的种子,趋向灭谛,得到解脱。比如误认黑绳为蛇(集谛),而生起恐怖(苦谛),待看清了并非是蛇后(道谛),怖畏即可消除(灭谛)。这就分开了轮回与涅槃。世间轮回的起因是由无明所致,是烦恼与业障的结果。
有的外道认为世间是由一个不可思议的神我所创造,有些科学家们则说世间是由无情物产生的,此与外道中的“现世美”的观点类似,认为没有前世,也没有后世,是无因无缘自然出现的。下面分析这两种观点:如果是同一个神我产生了世间器情,则为什么有人享受快乐,有人遭受痛苦?再观察神我是常法还是无常法,是常法则不可能产生万物,是无常法则他也在刹那生灭,没有自在亦不能产生万物,这在《入中论》中已广破。若是没有因缘便可产生,则石头也应能生出稻米。如是可知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第九品中说:“心无观待其它因,成立前际无穷尽,因已聚足且无碍,成立后际无穷尽。”观察我们现在的分别心是依外境的无情物无缘无故忽然产生的,还是依前一刹那的分别心而产生的?若是依外境忽然发生的,则柱子也应产生分别心,而且在今天怎么能回忆起昨天的事情?怎么还会保留以前的习惯爱好?若说现在的分别心是依前一刹那的分别心产生的,则一直往前推,也就有了前世。同样,若承认明天有,则也可推出有后世,因为轮回中的凡夫以现世最后一刹那的分别心作为近取因,而产生了下一刹那的中有等的分别心。缩小来看,昨天好比前世,今天是今世,今晚是中阴,明天是后世,三世可以这样理解。
如是说后世看不见,因而不存在,那么明天也看不见,是否也不应该存在了?又如果在这一世不需要为下一世行善止恶,则今天是否也不必为明天作衣食等的准备了?!
如此便得出:产生烦恼痛苦轮回的主因是内相续的无明分别心,外境唯作助缘而已。无明分别心经过长时期沉淀后,便产生了一定的习气(惯性),如小牛一生下来便会吃奶,猪、狗等很喜欢吃我们看来是不清净的食物,这些习气不断驱使众生在轮回中流转。
外境中并没有绝对好吃的东西、绝对好听的声音,比如有人喜欢吃的酥油,另一人见了正好反胃;母亲过世了,儿子无论看到多么美丽的景色,心里依然痛苦;有人衣不蔽体,却充满着快乐;有人衣食丰足,却整天愁眉苦脸。从作者的角度观察,善果、恶果是因相续中的善心或恶心分别造了善业、恶业后的报应,都是内分别心使然,故与外境没有必然的联系。
轮回的理论,还可通过一些有神通的瑜伽士或再生人的回忆找到根据。也有少数人能回忆起前世生活过的地方、父母、朋友以及自己死亡投生的经过等,详见大堪布索达吉所著《佛教科学论》中第三章“轮回与因果”。
四谛是由佛自力宣说的,由此可知佛已亲自证得,因此佛是具有一切智智的量士夫。而外道正好相反,外道说他们的法是正法,因为是大自在天等所说的,至于为什么自在天是宣说正法的量士夫,他们却拿不出充分的理由。
依据因明是我们在世俗中对佛、法生起坚定信心的唯一途径,如理闻思因明之后,生生世世中都不会对佛、法生起丝毫邪见。
因明论及真实义,抉择胜义之理智,
如是能明无垢量,胜乘中观此二相。
真实义即是甚深空性的胜义谛,抉择胜义的圣者之理智,胜义无垢的量阐明了大乘殊胜的中观修法。
“因明论”联接上一句,“真实义”接下一句,指佛、菩萨以超越了分别心的智慧所通达的法界真实的、胜义的本性,即现空大双运。“理”指抉择胜义谛的理论,“智”为圣者通达法界本性的智慧。也可将“理智”只理解成抉择胜义谛的理论。说理智是“无垢量”,是因其抉择了本来清净无垢的法界本性,故用来抉择的量也当属无垢。也就是说,以这种无垢量的理智,能阐明法界的胜义本性。“胜乘中观”指以月称论师为代表的中观应成派,“胜乘”是相对于主要抉择暂时单空的自续派而言。“此二相”是抉择世俗谛的因明与抉择胜义谛的中观。
中观派是龙树菩萨创立,解释第二转般若法轮密意的教派,以龙树菩萨的《中论》为根本之论,印度后代论师又为不同根机的弟子对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典作了不同层次(菩萨入定与出定的差别)的诠释,由此形成了以佛护、月称等论师为代表的中观应成派和以清辨、智藏等论师为代表的中观自续派,其中应成派以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智慧品》等为代表论著。自续派又分为上(清辨论师等)、下(海云论师等)二个支派。
佛在大圆满十七大续部中的《应成续》中赞叹了应成派所诠释的观点。因为法界本性本来就远离四边八戏,故应成派本身对法界的本性不作任何的承认(此在第七问题中广讲),只为随顺无明深重的凡夫才作了诸如缘起法等不了义描述。对他派(人)的任何有承认之说都以“应成立某种过失”即“应成”这一金刚杵来遮破。
中观应成派以“应成”这一方法为基础而派生出来的四种独特的应成理论是“汇集相违”、“根据相同”、“能立、所立不成立”、“他称三相理论”。中观自续派等的单空见可有效地遣除有边,但若要圆满遣除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边的执著,只能依靠应成派这四种不共同的理论,在本论第一问题中对此有介绍。
应成派在抉择胜义时不分二谛,更不分相对的单空假胜义谛与究竟真胜义谛,这对遣除众生二取与三轮的执著有极大的作用。众生认为凡所见到、听到的等都是真实存在的,执著很深,因而业障深重。但如果法界本性上确实存在这些不清净的法,则永远无法遣除,正因为在法界本性的反体上这些法本来就不存在,才会有遣除的可能。佛在《般若摄颂》、《般若十万颂》等经中云:无论众生了达与否,成佛与否,如虚空一样的法界本性从来不变。应成派的无垢理论具有遣除众生执著的巨大力量,对此闻思并取得定解后去修行,可以无有违缘、顺利地证悟法界本来面目。
不通达显密修法的人会因为中观是显宗,而认为它是浅显的法门。其实它与大圆满中体性为空性、显现为光明中的空性部分完全一致,大乘显宗在方便与窍诀方面不及密宗丰富明显,但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空性与第三转法轮的如来藏光明和合即等同于大圆满的内涵。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本论第七问题中说:在法界空性这一反体(角度)上,大中观也就是大手印或大圆满。在本论第四问题中指出:听到上师指点分别心之生住灭便能证悟的人已很稀少,需先理解大圆满彻却本来清净的含义,且绝大部分人都应先以中观应成派的胜义理论来抉择法界无生无灭的空性。
善学智慧睁二眼,本师宣说圣教道,
于彼不随为他转,应赞真实通达者。
因为有了因明与中观智慧之双眼,以闻思修而趋入,则会对于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次转法轮所宣说的一切圣道生起坚固信心,而不会随外道等他力所转。因此对于因明和中观真正已圆融无碍通达的人,我们应当赞叹,向他顶礼。
中观与因明(唯识)都是为了调伏众生的分别心,遣除众生的业障,而从胜义与世俗两个不同侧面所作的论述,都是甘露妙法,不相违背。
“善学智慧”谓长时间闻思因明与中观,心中生起了定解。“睁二眼”谓睁开了通达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双眼后,可以清晰无误地见到本师宣说的圣教解脱道,因为是经过自己的缜密思择、伺察后取得的定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观点,故不会再被外道等的观点所牵转。这样的佛弟子,是真正通达佛法的人,应该受到赞叹。藏文注疏中以荣素班智达为例。
无论学小乘、大乘,显宗、密宗,首先必须具备正见,这是不变的规律。精进闻思法称、月称论师的世俗、胜义理论,取得定解,然后依此修行的人,无论从形相上,还是本质上,都是名符其实的佛陀弟子。
下面出现了两位戏剧性的人物仙人和流浪者,全论通过仙人和流浪者之间对法义的相互问答,而得以敷陈开演。
丙四、以问答的方式宣讲论义
如是思维仙人前,顿到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