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 >

第25节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第25节

小说: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五蕴粗相的执著,并不是对细相。比如,说“尸陀林的尸体”时是指粗大的聚集,当其腐烂、分散成微小的尘埃时,就再不会将这些微尘执为尸体。说我的衣服、我的房子,也是对粗相的执著,当衣服、房子坏成微尘时也不会去对这些微尘执著。
  总之,显宗四宗都不认为声缘罗汉证悟了自相续中所有粗、细相五蕴的空性,并且证悟空性时,也未有自他相续与外境色法的不同。
  丁二、建立自宗
  分三:一、引述月称论师的善说;二、引述无垢光尊者的善说;三、遣除对此怀疑及究竟时声缘罗汉终将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
  戊一、引述月称论师的善说
  因为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圆满,所以流浪者问仙人:
  是故若问何自宗?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那么宁玛派自宗是什么观点呢?
  首先引用月称论师《入中论自释》中的观点(此观点在前文解释五教时已有较详细的介绍):
  具德月称自释云,声缘为除烦恼障,
  如来宣说人无我,佛子为除所知障,
  圆满宣说法无我。  
  具德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说:声缘的目的是断除一切烦恼障,故如来宣说了人无我空性,菩萨的目的是断除一切所知障,故如来宣说了圆满的法无我空性。
  “具德月称”指断、证功德已经圆满的月称菩萨。“自释”指月称菩萨造的《入中论自释》。在《入中论自释》中解释“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两句时,月称菩萨说“其中为度声闻独觉,说人无我故,为度菩萨证得一切种智故,说二无我。”又在解释“彼至远行慧亦胜”时说“声闻为断烦恼障故、……阿遮利耶显此义云: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尽无生义同,是故当忍许。”综合这两个观点,可见只要圆满遣除了烦恼障,即使没有圆满遣除所知障,也可以得阿罗汉的果位,故佛对声缘弟子宣说了人无我空性。“佛子”有三种(身子罗睺罗、语子声缘、意子大乘菩萨),此处指的是“意子”,即大乘的菩萨欲得究竟的佛果,就要进一步圆满遣除所知障,即单修人无我空性还不够,还要修圆满的法无我空性,故佛又圆满宣说了法无我空性,有圆满见而增上修习才可证得佛果。
  如果闻思过《入中论》的人就有可能会产生疑惑:
  若问声闻及缘觉,已说证悟空性义,
  如是所说如何耶?  
  若有人问:《入中论自释》第一品在解释“彼至远行慧亦胜”时,月称论师依《十地经》的教证说:“声闻、独觉亦有知一切法无自性。”又以“五教三理”说声缘已证悟了法无我空性,而《入中论自释》第六品只说圆满证悟人无我空性,这是为什么呢?
  仙人先引《入中论自释》第六品来回答:
  彼等声缘为断除,诸惑而修人无我,
  所有圆满法无我,无有修持而如说。
  声缘们为了断除一切烦恼障而修了人无我,但是对法无我却没有圆满地修持。《入中论》第六品将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广分为十六空,略分为四空,仅是大乘不共般若修法的功德。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第六品中对“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的解释是:“声闻、独觉虽亦能见缘起缘性,然由彼等于法无我不圆满修,唯有断除三界所行烦恼方便。可立彼等圆满修习人无我义。”因此,《入中论自释》第一品在解释“彼至远行慧亦胜”时说“声缘亦有知一切法无自性”,与《入中论自释》第六品中说声缘圆满证悟人无我空性,其实一致。对此,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第六品中解释说:声缘罗汉圆满证悟的唯有人无我空性,于法无我不圆满修,即只证部分法无我。换言之,声缘罗汉证悟了所应证悟的一切法无自性。
  戊二、引述无垢光尊者的善说
  龙钦绕降尊者云,往昔一切阿阇黎,
  纵使辩论此有无,自宗前时之声缘,
  虽有几种得罗汉。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龙钦绕降(即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白莲花释》中云:往昔藏地雪域的中观前代论师们对“声缘是否证悟法无我”有不同的观点,这首先需确定声闻弟子的分类。自宗对以前的声缘,共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方法是把佛涅槃后的小乘弟子分为“一切有部”等十八部声闻。另一种方法是把声闻分为三种:一、大乘菩萨所化现的声闻阿罗汉;二、傲慢的声闻;三、真正入小乘五道的声闻弟子。大乘菩萨所化现的声闻阿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助佛宣化的大阿罗汉;傲慢的声闻如小乘经中的记载:有比丘实未证阿罗汉果,但自以为已经证得,起傲慢心,佛就在虚空中显现神通,以方便调伏,但这比丘却认为,自己与佛只是有无神通的区别,而证悟的空性无别,因有傲慢心故,不但于法无我,连人无我空性都没有证悟;入小乘道的弟子即是已从凡夫地证得小乘资粮道直至罗汉果位的弟子。自宗所讲的即是在第二种分类中的第三种,即入小乘道的声闻。
  若未证空蕴我执,乃至不能解脱故。
  虽许彼者有证悟,圆满无我未证悟。
  但无论如何,小乘弟子首先必须通达依五蕴粗的相续所产生的俱生我的空性,遣除我执的种子,否则根本不可能证阿罗汉的解脱果。虽然声缘阿罗汉证悟了人无我空性,但未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
  声闻阿罗汉除圆证人无我之外,还通达了有为法中一切五蕴粗大相续聚集的空性;独觉阿罗汉更进一步对所取境中色蕴的细相都通达了空性,但对有边中能取分别心的刹那生灭仍执为实有,故所证也只是少分的法无我空性。
  真正圆满的法无我空性要破完四边,而声缘阿罗汉还只是破除了一部分的有边,大乘中观自续派抉择出的一切诸法在胜义中都是无实有的单空,就已经超出了声缘阿罗汉的空性。
  经说声缘微无我,如虫食芥粒内空,
  是故劣用否定词,已说未证法无我。
  “经”指《宣说二谛经》。《宣说二谛经》指出声缘阿罗汉证悟的法无我空性很微小,观待于大乘的诸佛菩萨是劣等的,就好像小虫把一粒白芥子吃空后的那一点点空间,不能与无限的太空相比一样。所以佛就用否定语气说:“声缘阿罗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
  从大小乘证悟空性的方面讲,应成派承认声缘罗汉也证悟了法无我空性,自续派认为声缘罗汉没有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但都承认声缘罗汉也需修般若空性。般若经典中说,不但菩萨需修般若空性,声缘罗汉也需修般若空性。因此,讲般若的功德时,声缘罗汉亦需证悟法无我空性,法王如意宝也说,应成派和自续派双方观点的共同之处,要从这方面去理解。那么,经中用否定词有何必要呢?弥勒菩萨的《宝性论》、《现观庄严论》等,随教唯识无著菩萨等的论典,随理唯识世亲菩萨、陈那论师、法称论师等的论典,都讲小乘没有与大乘一样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大小乘证悟有很大差别,有高低的区别。《大智度论》卷五十二云:“初入道乃至阿罗汉,名声闻人;观因缘法,悟空小深,少愍众生,名辟支佛;深入空法,行六波罗蜜,大慈大悲,是名菩萨人。”在修法上,如发菩提心、积累资粮,抉择如来藏、见如来藏等三转法轮了义经部的修法,大乘随理唯识修大乘唯识,这些不共同的修法小乘没有,单单是大乘才有的修法。因此,虽然小乘声缘罗汉证悟了部分法无我空性,但必须强调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证悟如来藏本性,是大乘不共的特点。所以,佛用了否定词。比如有人想买件标价一千元的东西,但包里只有一元钱,就说:“我没钱,买不起。”意思当然并不是一点钱都没有,而是比起一千元来太少了。有的论典还提到,一户人家中虽然有个男人,但庸碌无能,外人于是就会说:“那家没有男人。”也就用了否定语气。密宗《大幻化网根本续》及第三转法轮的经典,弥勒菩萨的《经观庄严论》都同样用了否定语气。又如《妙法莲华经》等说:究竟一乘,声缘罗汉证悟功德很少,圆满广大的证悟功德仅大乘佛菩萨才有,声缘罗汉是暂时的解脱,要入大乘,发菩提心,修大乘法,才能得究竟的解脱,究竟利益自他无边众生。
  另外,我们在前面也引用了关于这个论点的其余一些教证。
  此乃殊胜之善说,与此相同别无有。
  在这以前,雪域的各宗论师都未作此善妙之说,到龙钦绕降尊者才首次提出。
  这两句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对龙钦绕降尊者的赞叹。
  如同海水饮一口,不得说为无饮海,
  如是法之所分我,无我证故许见空。
  如同虽然只喝了一口海水,但不能说没有喝过海水一样,声缘阿罗汉虽未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而人我也是法我中的一部分,故可说声缘罗汉也证悟了部分法无我空性,通达了万法无生无灭本性中的部分单空。
  这里全知麦彭仁波切把人我包括在了法我中,作为法我的一部分来讲述,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其它的中观论疏中亦曾说过:“法我是总体,人我是支分。”还有一种分法,即把人我从法我中分离出来,与狭义的法我相对。这样罗汉也还是证悟了部分法无我,因为证人无我时必须证五蕴为空性,而五蕴即属狭义的法我部分。
  犹如海水饮一口,所有未进腹中似,
  一切所知诸自性,无有证悟空性故,
  圆满无我许未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犹如只喝了一口海水,没有把整个大海吸进腹中去,同样,暂分三乘时声缘只是证悟部分法无我,而没有证悟一切所知法的自性为空性,即没有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故应如此承认。
  由上可知,修习般若可以得到暂时与究竟的两种解脱,如果只希望自己得解脱,自然只是小乘的修法,也只能证人无我的暂时解脱果位,若发起了大乘菩提心,抉择了甚深的法无我空性,才可得究竟一切智智的佛果。因此,佛在《妙法莲华经》卷三药草品中云:“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那么我们自己是修大圆满,为何还要来抉择声缘的境界呢?通过详细伺察抉择小乘道,从理论上弄清楚,欲证悟究竟的法界本性,得到究竟的解脱,必须发起菩提心,而不仅仅是出离心,必须闻思修习法无我空性,而不仅仅是人无我空性。这有如下必要:一、大乘修行人发心度化一切众生,对于小乘种姓的众生,应该对他们宣说小乘法。因此,大乘菩萨必须通达三乘佛法;二、暂时分三乘、究竟一乘,众生都具足如来藏都可成佛,为了将一切众生最终都引入佛地,大乘菩萨应通达三乘法义;三、自己真正入大乘、永不退转。因无始以来俱生我执的习气,对自己的贪执很深很重,很难发起渡化众生、得究竟佛果的菩提心,虽然很多人口里说的是学大乘法,而实际上只求个人的解脱,发的是小乘心,这样最多也只能证到阿罗汉果,走了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因此应以上面对大小乘区别的论述,对照自己的发心,看自己的发心是不是为了度化六道一切的众苦逼迫、毫无自在安乐的父母众生,回报他们的恩德,让他们远离轮回的痛苦,得到究竟安乐的佛果。同时,对照相似所修的空性,是不是四边八戏远离的究竟法界本性,是不是远离了暂时单空的边执。这样,时时调整,使自己的菩提心和见解不断稳固,与大乘相应,永不退转。在这基础上再修大圆满,才能稳速趣向究竟的佛果,任运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发菩提心,并不是一开始为自己求佛的一切智智。华智仁波切说,真正大乘种姓的弟子,对天下的众生有一个永不退转不可思议的大悲心,想任运度化所有的众生。而要任运度化无边众生,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做得到,因此大乘菩萨要求佛智。有了佛的一切智智,自在转法轮,众生闻法后去修,可遣除二障种子习气,才能得究竟的安乐。
  要利益众生,必须转法轮。只要佛法住在世间,众生的安乐、利益便自然获得。而转法轮必要先闻思修,尤其首先必须闻思佛法。
  欲成办二利,先要有颗善良的心,在此基础上,逐渐生起菩提心。重要的是看自相续有没有真正的菩提心,是不是为求任运度化众生的能力而希望成佛。若无出离心、菩提心,仅以污染执著去求成就的功德,则恰似缘木求鱼。证悟的智慧不会无因无缘的产生,只有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法无我空性,功德才会生起,俱生我执、法执才会断除。若虽有出离心,但无菩提心,仅以小乘发心去求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