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

第2节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第2节

小说: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大佛顶’这三个字合起来,就是我不讲,相信大家都明白是说大大的佛的顶。那佛顶究竟有多大呢?拿一把尺子量一量,是不是像这个佛那么大?其实,这个佛并不是一个大佛。它只不过是像大海中的一滴,像这世界一粒微尘那么大罢了,而那个大佛是大而无大,它是遍满一切处的佛,无在无不在的——你说它在什么地方呢?它什么地方都不在!你说它不在什么地方呢?它却又什么地方都在,根本没有办法来衡量它大到什么程度的。

 

谁最大?是佛!而这大佛是谁?就是你!也是我。如果你说:‘我没有那么大,我看你也没有那么大。’那又为什么说就是你、是我呢?如果不是你不是我,那讲它做什么?就不需要讲了。就因为于你于我都有关系,所以才要讲它。那么,你我怎么会这么大呢?我告诉你,你我所具足的佛性就是这个大佛,不但是大佛,而且是大佛的顶,本来再没有比它大比它高的了,但是它还有个顶,在它的顶上,这就是‘大佛顶’三个字的意思。

 

在这个大佛顶上,又现出一个大佛,那么这个大佛又有多大呢?这个大佛是看不见的,所以,在楞严咒上说:‘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无见顶相——无见不是没有吗?我看不见,怎么又说有个大佛呢?

 

你看不见的那才是大,因为大到你的目力看不见,你会说:‘我怎么会看不见?太小可能看不见,大的我一定能看得见。’大的你怎能看得见呢?像这个天,你的眼睛怎能把它看完?像地这么大,你能完全看见地吗?由于你看不见,那才是真正的大。

 

这个大佛顶就是无见顶相放的光,放多大的光呢?当然是放大光了,这大光照遍所有的境处,你问道:‘照不照得到我?’早就照到你了!你会说:‘怎么我不知道?’

 

好,你想知道吗?我讲过:‘心清水现月,意净天无云。’你的心里要是清净到了极点,佛光就会照到你;心里不清,就好像是一潭浑水,月光就照不进去。‘意净天无云’,你的意念要有一定,就像天上无云一般,境界就妙不可言了。如果每一个人真能清净其心,便可得到这楞严的密义。

 

‘如来’这两个字:‘如’是无所不知,‘来’就是无所不来。佛法的本体是如,佛法的用就是来;佛的体如如不动,来而不来,那么到什么地方去呢?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不到我这儿来,也不到你那儿去;是在你那儿,也在我这儿,这就是如来。

 

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最初佛有多少个名号呢?最初每尊佛有一万个名号,以后才把它减少,因为一般人记不得那么多,于是就缩减到每尊佛一千个名字,但是,一千个还是使人记不了,因此就再减到每尊佛一百个不同的名字,尽管如此,众生仍然很难记得,于是乎又缩到十个,这十个名号,也正是每一个佛的通号。第一个名字是‘如来’,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就是成佛了;第二个是‘应供’,意思是应当受人天的供养;第三叫‘正遍知’;第四是‘名行足’;第五叫‘善逝世间解’;第六叫‘无上士’;第七是‘调御丈夫’;第八‘天人师’;第九‘佛’;第十是‘世尊’,每一位佛都有这十种名号。

 

‘如来密因’,什么叫密因呢?一个人定力的本体叫做密因,为什么叫密因而不叫显因呢?因为这定力的本体是每个人都有的,所谓人人本具,个个不无;虽是本具不无,但每一个人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所以叫做密因,这是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定力的本体,是如来定力的本体,也就是一切众生定力的本体,人人都具有这种定力的本体,只是自己没有发觉出来,不知道而已,故称为密因。

 

‘修证了义’——这个密因是做什么的呢?是要修悟成正果的!要怎么修呢?参禅、念佛,都是修,可是这个修是专门指修参禅的,专门修参禅才能证果,且证果到达‘了义’的义理上。

 

什么叫‘了义’呢?‘义’是意义,这个意义了了,是把世间、出世间法,完全都证得无余了,再也没有法可修,再没有法可证了,这也就是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说的‘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绝学,是最高之学。无为,是不妄为。闲道人就是悠闲清净的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理;为什么不除呢?是因为除尽了,妄想已没有了,不求真,是因为已经得到了,所以不需要再求了,了义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连‘妄想’或是‘真’都不分别了,学到了极点就叫‘了义’,不了义就是还有意思,等到什么意义也没有了,干而净之,就到了密因那个正定的本体上,此即是修悟证果成功而达到了义的境界上。所以,了义也正是大义,大义包括一切义,如果了义没有了——没有了这才是真的有,还在有的时候就不是真有了,若再无义可证了,已到极点了,即叫‘了义’,极点在什么程度上呢?也就是到了佛的境界上、佛的果位上。

 

可是,想到达佛的境界上,需要行菩萨道,故说‘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诸菩萨的‘诸’字,是很多很多的意思,可以说是一切的菩萨,数不尽那么多的数目,总说起来有五十五个位子,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加上佛,就是五十五个级位,每一级里面都包括了千千万万的菩萨,无量无边那么多的菩萨,所以叫‘诸菩萨’。什么叫‘万’行呢?这是说修行的行门很多,那到底有多少呢?有八万四千行门那么多!万行是菩萨所修的,菩萨不但修万行,而且还修六度,六度是什么呢?第一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忍辱。第四精进。第五禅定。第六般若。

 

布施有三——即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指所有的金钱财产,是每个人最爱惜的,也是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你看,我们的钱数来数去,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其间不知带了多少的细菌或病菌等的微生物,故在佛教里把钱称作‘不净物’,第一是来源不净,有些钱的来路不明,有人说‘我做工赚回来的钱应该是正当的了吧?’虽然来源是正了,但那些钱本身带著很多病菌在上面,很容易染上传染病,由此可知钱是多么不洁净的东西;可是,每一个人都喜欢它,一点不嫌多。殊不知钱多了,毛病就愈多!可是这种不好的东西,人人却都爱之如命,而不能暂舍,如果你能舍那就是布施,行布施的人就是行菩萨道;菩萨修六度万行,第一就是要喜舍,喜舍就是说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布施给人家,帮助别人,这就是财施。

 

但是,人做布施是不容易的,人的心是属‘阴阳交关处’,又是个‘理欲战斗场’,好像看见一个人很困难,没有饭吃,想送他一块钱,让他吃饭去,于是把手伸到口袋里去掏钱。就在这时候,第二念又生起了,想著:不行!如果一块钱给了他,我搭巴士就没钱了。因此第一念虽想舍,第二念便又想到自己要坐巴士了,于是又把钱放回口袋里了;这样的情形由小而大——同这一块钱乃至十、百、千、万、万万块钱,都是这样:常常在布施的同时会生出一种自利的心,所以,财施说起来很容易,做的时候就不容易啦!

 

第二是法施,就是‘法’的布施。现在我讲经说法,就是以法来布施,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以钱布施是有限量的,但以法来布施是没有限量的,例如我现在讲经,你们因听了一句经典而开了悟,证得一个境界,那我的功德就大了,因为我讲经说法可以帮助你成佛的,故法施的功德最大。

 

还有无畏布施:当别人遇到飞灾横祸等不幸的事情,或遇抢劫、火灾等恐惧惊惶的事件时,你能给予安慰、帮助,使人免除惊恐,这是无畏施。这里所举出的不过是小问题,但我们知道了小的,大的问题也就容易明白了。

 

以上是略释六度中之第一度——布施,第二度是持戒。佛教中最重要的是戒,什么是戒呢?戒是‘止恶防非’,止恶是停止一切的恶事,防非是提防所有的过错,也就是‘诸恶莫作’——所有的恶事都不要做,‘众善奉行’——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

 

我告诉你们一件事:小时候,我是不懂算数的。一有钱就给了人,有一块钱给一块钱,有两块钱就给两块钱,这在一般人来说,是不是太愚痴了呢?其实这是帮助人,帮助人就是利人,利人就是菩萨发心,菩萨发的心是要对人有利益的,自己忍苦而劳,受点委屈都可以,这种利他的心就是菩萨心,菩萨心就是‘众善奉行’。

 

我们不要只愿盘算著这一回我有没有吃亏?有没有上当?看看自己有没有占著便宜?一切事情总要算算自己的利益,总想要占便宜,但是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吃亏了,所以我们应该为人家打算,不应该为自己打算,持戒的目的,也就是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那么,戒有多少种呢?戒有很多种,基本的有五戒,在家学佛的皈依三宝之后,若想往前进一步,就要受五戒,受了五戒之后再前进是受八戒、十戒;受十戒就是沙弥了,受了沙弥戒后要正式做出家人,就必须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比丘尼则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也有戒,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重的犯了不能自行忏悔,轻的犯了还可以改过自新。

 

佛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向佛请示:‘佛在世的时候,佛是我们的师父;佛入涅槃之后,我们以谁为师呢?’佛陀便告诉他们说:‘我入涅槃之后,应以戒为师。’

 

所以,在家人要受戒,一定要向师长求,授戒也是一定从比丘受,在佛的戒律上比丘尼是不能授戒的。戒也有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很多的名称,任何人要想修道就一定要受戒,守护清净的戒体就好像守护摩尼宝珠一样,例如终南山道宣律师,因为持戒持得精严,便有天人来送供,可见持戒是最要紧的。学佛的人如果不守戒,就等于一个瓶子底下有了洞,水一装进去就漏掉了,要是能守戒,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无漏。

 

这个楞严法会是一个最苦的法会,也是最难的法会——由清早六点到晚上九点钟,有人说:‘到学校里也没有这么多的课程呀!’可是,我们是个了生脱死、行解相应的学校,讲楞严经就是解,坐禅叫行,解行并进,这才叫脚踏实地。我们要躬行实践的去做,一点也不能马虎,一点也不能骗自己,你若骗人也就是骗自己。为了将来能有最大的功力来解决个人的生死问题,所以,一定要解行并进。

 

现在我举个比喻:一个盲人和一个瘫子,两个人住在一起,另外还有很多人都来帮他们的忙,于是便有很多人住在这间房子里,有一天,其他的人都出去游玩了,他们不是去学楞严经,而是去钓鱼、买东西……等等,凡是世界上所有的事,他们都想去做,只留下那个瞎子和瘫子在家里。

 

说来真巧,有天这房子著火了,怎么办呢?瞎子看不见,不知往哪儿跑;瘫子虽看得见,却是有腿走不得,你说这不是很危险吗?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善知识来告诉他们说:‘你们两个都可以逃离这个火宅,只要瞎子的腿借给瘫子用,而瘫子的眼睛借给瞎子用,怎么借法呢?就是瞎子背起瘫子,由瘫子为瞎子指示方向。’经善知识这么指点,于是两个人都逃出这座火宅了。

 

我举这个比喻,大家可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其实不是说你们是瞎子、瘫子,连我也是瞎子、瘫子,我们都是瞎子、瘫子的,因此,这也不是说你,也不是说我,但也说的是你,也说的是我。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自满:以为自己已明白很多了,以为自己智慧大了,既然如此,请问你为什么又还没有成佛呢?就因为太自满了,以为已学得了许多的知识,其实学什么就被什么障碍,有了障碍,也就成不了道了。

 

现在,诸位把你我他的思想放下,把这个思想平静下来,把自己的心念空了,要做什么呢?装无上的妙法呀!如果每一个人能把自己心头的杂念渣滓清除了,然后听经,这样便会一闻千悟,容易明白了。

 

诸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上面已经说过布施与持戒,再来是忍辱,忍辱有生忍、法忍和无生法忍。第四是精进波罗蜜。

 

所谓‘精进’是往前去精进,不是后退。在妙法莲华经里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得很详细,为什么药王菩萨要焚身供佛呢?因为他觉得佛恩太深厚、太浩大了,无以报答这个恩德,所以把他自己的身心性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