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传统下的毛泽东 >

第21节

传统下的毛泽东-第21节

小说: 传统下的毛泽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是一个公产的、“无有阶级”的社会。消灭了国家,撤销了法庭、监狱和军队,“大同公政府”由选举产生,它的主要职能是用来管理经济文化和各种公共福利事业。 
  毛泽东早年一度崇信康有为的三世大同学说。他在1917年8月23日给黎锦熙的信中写道:“孔子知此义,故立太平世为鸽,而不废据乱、升平二世。大同者,吾人之鹄也。”两年后,他撰写《学生之工作》,所陈述的“新村”构想,更反映了《大同书》的明显影响。三十年过去,毛泽东经历长期艰苦斗争取得了革命胜利,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达到大同的路。”贫苦农民与“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同,他们在逼得走投无路时,往往用揭竿而起的暴力行动,打破封建统治,按照“平等”“平均”的理想,建立过短暂的革命政权。张鲁的“五斗米道”,以神道治病,设义舍,置义米、义肉维持政权达三十年之久,毛泽东多次加以称赞,把它视为“社会主义”的老传统。他自己所领导的新式农民战争,也实行过“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诸如军队和干部的供给制,群众中的互助合作,都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新传统。毛泽东十分珍惜这种新、老传统和纯净美好的“大同”理想。但他愈来愈觉得他亲手缔造的新中国,既丢掉了战争年代的好传统,又未能趋赴他所衷心向往的“大同”理想。为此,他不惜发动“文革”加以“砸烂”,按《五七指示》进行重构。直到临危之际,还淳谆告诫全党要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并为身后可能有人起来否定“文革”而忧心忡忡。“文革”开始时,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通向共产主义”的路。后旧社会差不多,分等级,有八级工资,按劳分配,等价交换”。(见1976年2月5日中共中央通知《毛主席重要指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毕生梦寐以求的“大同”理想实现无期,这就使得他暮年的心境显得格外悲凉孤寂。 
  ① 毛泽东1917 年的三篇代表作是:《体育之研究》、《与黎锦熙论学书》、《《伦理学原理》批语》。 
  (三)批孔扬秦与评《水浒》 
  “九一三”事件过后,江青一伙发现林彪的住处悬挂着宣扬儒家格言的条幅: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克己复礼 
  毛泽东由此想到批林可与批孔相结合。1973年春,他在一首诗中批评郭沫若尊孔: 
  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 
  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 
  同年7月5日,他在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时说:“郭老在《十批判》(即郭沫若的《十批判书》)里头自称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郭老不仅是尊孔,而且是反法,国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啊!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为界,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再过一月,即8 月5 日,毛泽东给江青念了他写的《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①,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念完诗,毛泽东又对江青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都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8 月7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批发的杨荣国作《孔子——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8月13日,又发表了杨荣国的《两汉时代唯物论先验论的斗争》。这两篇文章为批林批孔作了一定的理论准备。 
  8月24日到28日,中共召开十大。在中央政治局开会筹备十大时,江青提出要将毛评述历史上儒法斗争的谈话写入政治报告,主持会议的周恩来表示“要理解消化一段时间”,暂不公开发表。但通过十大,江青集团在中央的力量有所增强。他们多方煽动批林批孔来制造新的动乱,影射、攻击周恩来,加快夺权的步伐。 
  9月23日,毛泽东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转引自王年一书) 
  在毛泽东一系列批孔和尊法扬秦言论的鼓舞下,江青指使迟群、谢静宜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成立“大批判组”,编辑林彪与孔孟之道的材料,撰写批孔文章。经毛批准,中共中央于1月18日将《林彪与孔盂之道》转发全党。“批林批孔”运动迅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 
  从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以来,写文章批孔已经是家常便饭,不秦呢?直接的诱因,是林彪集团的政变纲领《“五七一工程”纪要》中有这样一段话: 
  现在他滥用中国人民给予的信任和地位,历史地走向反面,实际上他已成为当代的秦始皇。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孔孟之道,借马列主义之名,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对林彪集团的攻击,毛泽东不是反驳,而是打收条,并又举而扬之。为此,对毛与秦更有进行一番对比研究的必要。 
  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同秦始皇的封建阶级专政,阶级基础截然不同。但两人都是一定社会与政治制度的开创者,他们的功业,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就政体而言,两者都是高度集权的专政体制。就历史地位而言,秦始皇战胜六国,建立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大帝国,反映着历史发展的进步要求;毛泽东通过长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统一,代表着社会变革的新方向。就思想体系而言,秦始皇钦服韩非,重用李斯,行法家之法,反对据古非今;毛泽东自称“马克思加秦始皇”,提倡“尊法批儒”,主张“厚今薄古”。 
  秦始皇最著名的暴政是“焚书坑儒”。当时的知识分子,还有战国时代的遗风,好议论时政。“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史记》卷88,《李斯列传》)为了抑制非议,李斯建议采取专制手段,禁止私人讲学。除了博士官所藏图书和秦国史记以外,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和诸子书一概送官府集中焚毁;下令后三十天不上缴所藏私书者,罚筑长城四年;聚谈诗书的人斩首示众,是古非今的人灭族。秦始皇听从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法令。焚书的第二年,在秦始皇严命之下,秦御史对在咸阳的方士儒生进行了审问,并采用互相告密的办法,揭发出“为妖言以乱黔首”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将他们统统活埋在咸阳城郊。 
  早在1958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讲到“厚今薄古”时,就称赞秦始皇“以古非今者族”。林彪在旁插了一句:“秦始皇焚书坑儒”。毛泽东接着说:“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人,我坑了四万六千个儒。我们镇反,还没有杀掉一些反革命知识分子吗?我与民主人士辩论过,你骂我们是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秦始皇一百倍。有人骂我们是个独裁统治,是秦始皇,我们一概承认。可惜的是,他们说的还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 
  毛泽东讲这番话正在1957年反右以后,反右一次就揪出55万个右派。迨至“文革”时期,被送进监狱、“牛棚”和下放改造的知识分子,更是多得不可胜数。当然,毛的策略是:保存肉体,改造灵魂。这一招比秦始皇高明得多。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其真实意图,既不在批判已经被打倒的林彪和孔子,也不是要为秦始皇做翻案文章。他主要着眼于解决对待“文革”的态度问题,即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进一步肯定“文革”的理论和实践,防止“右倾翻案”,防止出“修正主义”。江青集团积极煽动“批林批孔”,其目的与毛有相同的一面,即要求进一步肯定“文革”,防止“右倾翻案”。也有不同的一面,即他们通过搞影射史学,塞进了“批周公”的私货,妄图从乱中夺权。毛泽东既鼓励江青一伙推动“批林批孔”,又不允许他们“迫不及待”地夺取最高权力。为此,运动一波三折,恍惚迷离。直到1974年底,江青“组阁”阴谋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运动遂戛然而止。 
  但“批林批孔”余波未息,评《水浒》之风又起。 
  1973 年12 月,毛泽东在接见中央军委的讲话中提出:“如果中国出了修正主义,大家要注意啊!”“《水浒》不反皇帝,专门反对贪官。后来接受了招安。”当时,他为了要肯定“文革”的成果,己在发动批林批孔,反对“复旧”。同时,又对各军区司令员进行大调动,防止在“三结合”的领导班子中占主导地位的军队干部拥军自重,雄踞一方。他所说的“接受招安”、“出修正主义”都是指否定“文革”的倾向而言,与批林批孔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1974 年四届人大召开以后,批林批孔已告一段落。但党内外对“文革”的态度,仍然存在着分歧,这个问题始终是毛泽东无时或释的一块“心病”。1975年8月13日,毛在同奉陪诵读古诗词的北大中文系教师芦获谈话时说: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游》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摒晁盖于108 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 
  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金圣叹把《水浒》砍掉了20多回,砍掉了,不真实。鲁迅非常不满意金圣叹,专写了一篇评论金圣叹的文章《谈金圣叹》。(见《南腔北调集》) 
  《水浒》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三种都要出,把鲁迅的那段评语印在前面。 
  8月14日,芦获将毛有关《水浒》的谈话整理成文,送姚文元看。当日,姚文元如获至宝,立即给毛写信说:关于《水浒》的评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中国无产阶级、贫下中农中一切革命群众在现在和将来,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把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持下去,都有重大的、深刻的意义。应该充分发挥这部‘反面教材’的作用。”信未提出了几条具体措施:“一,将主席批示印发政治局在京同志,增发出版局、《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及北京批判组谢静宜同志、上海市委写作组。附此信。二,找出版局、人民文学出版社同志传达落实主席指示,做好三种版本印刷和评论的工作。我还看到了一种专供儿童青年读的《水浒》,是根据七十一回本改的六十五回本,也要改写前言,增印鲁迅的话,否则流毒青少年。三、在《红旗》上发表鲁迅论《水浒》的段落,并组织或转载评论文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订个计划。”毛泽东批准了姚文元的请示信。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开展对的评论》,公布了毛泽东关于《水浒》的评论。从此,依据毛泽东的旨意而写作的评《水浒》文章,便连篇累牍地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有的还塞进了“四人帮”的私货,以批投降派为名,影射攻击周恩来、邓小平。1975年9月20日,身患绝症的周恩来进入手术室时,大声说道:“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即此可见,评《水浒》对他的压力是何等沉重!毛泽东喜欢讲“两点论”,他经常说:“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文革”后期的评《水浒》,主要是从防止否定“文革”的需要出发,看到它的反面。但在此以前的几十年时间里,则主要是看它的正面。甚至可以说,毛的一生事业部与梁山英雄的造反精神分不开。少年时代,他就好读《水浒》,崇拜那些上山扎寨的绿林豪杰。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