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 >

第2节

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第2节

小说: 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幔敲葱薜雷员渲晒褪峭獾捞炷В皇欠稹7鹗嵌ɑ哿⒆希橇阶阕稹V切翊笫υ凇督坦鄹僮凇房拙驮疲骸胺鹱嬷坦鄱岩印9鄯墙滩徽谭枪鄄淮薪涛薰墼蜇瑁泄畚藿淘虼!�13这里所说的教就是慧学的教义。明了学佛的目的意义动机是善意的,正见是彻见事理因果之法,具足如是正因再加上有效的观行,那么果地必至矣!禅观的作用在于能够转变心境。心念专一久久功成,心相转依这是一个实在之规律,外道也知道这个理,所以他们也用禅观来开发心地神通。但由于他们不具足正见故,所以不能出离三界。唯有佛教的禅观可以堪为度彼岸的禅波罗密。小乘的法是佛法的初级,大乘法才是佛法的终极,大乘法广大无边,圆融无碍,在大乘见地上行持念佛之禅观,必须全提向上。一法不落,四种念佛齐修,四即一,一即四,一多含融,相即相入。舍一法不是佛法,取一法也不是佛法,不取不舍,圆持具足方是大法。自力与他力是不二的,因同一法界故。往生与无生是一理,因皆是心地故。念与无念皆不离唯识所变现故。一切唯心,万法唯识,从心地起修,就是转识成智。由自心净,则佛土净。唯识学认为念佛禅观就是自净其意(心)。禅宗也认为佛在性中作,莫向心外求。《观无量寿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14《华严经?离世间品》云:“以自心应真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皆佛,无心外国,无心外佛。”《华严念佛三昧论》云:“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无念外之佛为自所念。”这些都足以证明,一切唯心造的道理是念佛法门的基本原则。《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15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大乘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16念佛法门就是最为殊胜微妙的观心治心的禅观之法。学佛信佛必念佛,念佛是学佛信佛,学佛信佛不念佛,其心是外道魔。

  八、一行三昧是念佛法门的底蕴

  一行三昧在《文殊般若经》中有具体讲解,在《大乘起信论》中也有阐释。一行三昧是三昧之王,故最为殊胜,如《文殊般若经》云:

  佛言‘文殊师利,如般若波罗密所说,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藐’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念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17

  又佛言‘菩萨摩诃萨,当念一行三昧,常勤精进,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渐渐修学,则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义功德作证,除谤正法不信恶业重罪障者所不能入。’18

  据此经文,可知一行三昧之殊胜矣!马鸣大士在《大乘起信论》中也讲“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弛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纯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19佛祖经论都盛赞一行三昧之法。我等佛弟子当应奉行为是。《楞严经》说,大势至菩萨是以念佛三昧而成就道果。如经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得三摩地,斯为第一。”20这都是以证明一行三昧是佛教禅观法中至为圆上的法门。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与方法就是一行三昧之法。只要明了一行三昧的理论与实践就可彻知念佛法门的实质底蕴。佛法有三无漏学,定学是十分重要的,念佛法门的核心在于修定,当然其中也有慧学,更有戒学为助缘。三昧者正定也。没有无上正定谁也成不了佛,三世十方一切诸佛,都是依无上妙禅正定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要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念佛法门的价值与意义,不可执偏概全。要从体起用,从根本上,坚持正念,正念相续,就是念佛。佛是正觉者,念正即念佛。念正而念觉,念正即正观,一行三昧就是正观。

  九、结语

  佛法是无上正觉之道,唯实证乃知。世间一般学者,把佛学当成一门学术来研究,这是不能彻见佛法本义的。世间学术之研究是依逻辑方法,对概念进行演绎、归纳、分析、综合来决断是非取舍。这实际上是落于四句戏论网中,《中观论》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21《法华经》也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22又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23实相佛法是修证亲得的果地境界,不是世间言思所及之领域。众生有执不见法性,佛法示人明一切法性空,破除我法二执。使自性得清净,法尔道理于心性自然呈现。我们学佛之人要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从闻思修入手一步一步的如次第进业。万不可用世间学术之心态来揣摩佛理。因为那样永远见不到真如法界。《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24《大智度论》也云:“佛法大海,信者能入。”25《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26正信佛法是学佛的关键,念佛法门就是强调信愿行的重要性。全体佛法同诠一理,实无二宗,分宗立派是枝末的佛教。我认为只有一味的佛教是圆融全体的佛教。只有禀承全体佛法(认为法本无争),这是正信前提。正信就是信正理。从理趣上讲,佛法是不二法门。若从事相上讲,则可说有八万四千法门。事不离理,理必摄事,理事融通真法显现。念佛法门就是事理合一的典范,所以《大集念佛三昧经》卷起曰:“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27念佛法门是总摄法门,念佛法门是总持法门,如果我们硬称佛法为何宗的话,那么佛法全体就是一个大念佛宗。中观般若以实相为念佛。唯识瑜伽以自心佛性为念佛。破执见性,见是佛性,观心治心为见本具佛心。见性见心就是无上禅观,就是行住坐卧都可行持的妙法。但求“一心不乱”,即可成就。我等是凡夫,只能从经论中摄取一些文句,来阐述念佛之意义及功德。不敢妄言研究。所以如上所论都是基于一个平凡的信佛者信念讲出的,希望一切我等众生,要学佛信佛,必要至诚念佛,不要囿于宗派之藩篱,要在全体佛法的角度看问题。要以中道为指针,不可偏执一隅,一切法平等故,方可得平等性智。一切如如故,方可得大圆镜智。于一切法善于思择,方可得妙观察智,于一切法如实体证,方可得成所作智,诸智圆成即是佛成也。

  注:本文所引经论文句全是《藏要》本,南京金陆刻经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