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辽夏宋金元史-第9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从漠北带来的侍从和将领。
漠视现存制度导致了海山滥授贵族及官吏官职,以致资格不符的冗员充
斥官府。显然是为了赢取对其权威的支持,海山在 1307 年和 1308 年就加封
了 19 个王号,其中 14 个是“一字王”。在这 14 个一字王中,只有两个是大
汗的儿子,这就完全打破了忽必烈时期的不成文法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
只有大汗的儿子才能被封为一字王。③海山还更无节制地滥授爵号和随意任用
高级官员。正如张养浩所言,甚至演员、屠夫、佛教僧侣和道士都被授予中
书省臣的名号,工匠被授予国公和丞相的名号。这一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它
可以从现存史料中得到证明。④
除了滥授官职和爵号外,造成海山朝冗官增加和管理机制败坏的另一个
举措是近侍为牟取私利不通过政府的正常途径,擅自颁布有关人事、财政及
司法的诏令。此处所说的近侍,显然是指那些接近海山和皇太后答己的内廷
官员和担当官廷侍卫的怯薛成员。①在海山即位后的两个月里,“内降旨”给
官的有 880 余人,得官者 300 人。尽管中书省不断提出异议,这种做法还是
持续不断,因为这些内旨若非出于皇帝本人的意愿,亦是得到皇太后答己的
同意,她经常干预政府事务。②
官僚机构的迅速扩大在高层已经明显地显露出来。据 1307 年的报告,中
书宰臣已达 14 人,御史大夫 4 人。③一年之后,枢密院在上书中指出忽必烈
时期枢密院长官只有 6 人,而现在已增至 32 人。④为节省支付迅速膨胀的官
① '653'《元史》,卷 22,第 477—478 页。
② '653'《元史》,卷 136,第 3294 页。
③ '352'野口周一:《元武宗朝的王号授与:关于的一个考察》;'762'李则芬:《元史新讲》,
第 3 卷,第 349—351 页。
④ '603'张养浩:《归田类稿》,卷 2,10a—b。'653'《元史》,卷 22,第 481、484、501 页;卷 23,第
524 页。
① 关于怯薛的影响,见'195'萧启庆:《元代的军事制度》,第 41 页。
② '653'《元史》,卷 22,第 485、487、492、497 页;卷 23,第 509、516 页。
③ '653'《元史》,卷 22,第 481 页。
④ '653'《元史》,卷 22,第 501 页。
员队伍的开支,海山于 1307 年颁诏按照铁穆耳汗于前一年确定的官员员数裁
减官员。但是,这一诏令显然没有得到实际效果,两年后海山本人也承认“员
冗如故”。⑤
官僚机构的膨胀自然大大增加了政府的开支。海山本人的花费更加剧了
财政紧张局面,在赐赉方面他甚至比铁穆耳汗还慷慨。海山按照铁穆耳时的
定例向参加他即位大典的诸王和官员颁发赏赐,但是由于储蓄告罄,到当年
秋季应赐的 350 万锭钞只赐出 170 万锭。⑥此外,为在大都、上都和五台山圣
地修建佛寺,为政府官员建宅,为购买珠宝,亦有巨额的花费。⑦更大的花费
是在旺兀察都(今河北省张北县白城子)新建中都,以使皇帝在每年的两都
巡幸时有一个舒适的中间停住地点。①
由于从前任者继承的府藏不足,加上无节制的花费,海山在他即位初年
就遇到了财政困难。在他即位后仅四个月,中书省汇报的政府财政状况是这
样的:常赋岁钞 400 万锭,入京城供中央政府日常开支的实际只有 280 万锭。
但是,从皇帝即位以来,已经支出 420 万锭,应求而未支的还有 100 万锭。②
1307 年的政府开支共计纸钞 1000 万锭,粮 300 万石。③面临如此严重的财政
亏空,海山用挖掘货币储备的方法来为应付开销。至 1310 年秋季,借用钞本
10603100 锭。④此外,还预售盐引,以弥补财政亏空。⑤在现有财源全耗尽之
后,海山政府所面临的财政问题已达危机程度。
⑤ '653'《元史》,卷 22,第 504 页;卷 23,第 527 页。
⑥ '653'《元史》,卷 22,第 481、486 页。
⑦ '63'《元史》,卷 22,第 486、488、489、496、497、504、509 页;卷 23,第 517 页。
① 关于中都的兴建,见'653'《元史》,卷 22,第 493、495、498 页。亦见'550'箭内亘:《蒙古史研究》,
第 640—643 页;'373'伯希和:《〈马可?波罗游记〉注释》,第 1 卷,第 322 页;札奇斯钦:《元代中都
考》,《边疆研究所年报》,第 18 期(1987 年),第 31—41 页。
② '653'《元史》,卷 22,第 488 页。
③ '653'《元史》,卷 23,第 510 页。
④ '653'《元史》,卷 23,第 516 页。
⑤ '653'《元史》,卷 22,第 491、495 页。
“新政”
海山汗对严重的财政危机的反应,不是根据他的下属官员的不断建议采
取缩减开支和裁减冗官的政策,而是做了一个鲁莽的尝试:重建尚书省以增
加税收。⑥为增加税收而设立尚书省在忽必烈时期有过两次,是在色目理财大
臣阿合马和桑哥的领导之下,但是都因为采取高度剥削政策引起普遍怨恨而
被撤销。
海山即位后不久就接受了老侍从、宣政院使脱虎脱(畏兀儿人,死于 1311
年)建立尚书省的建议,但是御史台坚决反对。①由于政府财政状况进一步恶
化,乐实(死于 1311 年)和保八(死于 1311 年)催促海山重建尚书省以推
动财政改革,并终于在 1309 年 9 月重建了尚书省。②
虽然中书省还应处理政府的主要事务,而尚书省只应负责与财政改革有
关的各项政策;但是新建的尚书省很快就剥夺了中书省理财、用人和司法等
最重要的权力,并被赋予更大范围的决定权。所有的行中书省都改名为行尚
书省,尚书省的触角通过它们直达全国各地。尚书省的主要官员是左丞相脱
虎脱,平章三宝奴和乐实,右丞保八。脱虎脱和三宝奴二人都是海山的老侍
从。③乐实是忽必烈朝的官员,曾因贪污而被撤职。④保八在此之前的经历不
详,估计是因为他有理财经验而被委以重任。
海山“新政”的中心是货币改革。新发行的至大银钞被用来取代原有的
中统钞和至元钞。纸钞的兑换额是新钞与至元钞以一当五,而 1287 年发行的
至元钞比 1260 年发行的中统钞已经贬值了 5 倍:这是半个世纪中通货膨胀的
一个生动标志。为强化新钞的价值,金、银禁止使用,并且在元朝第一次铸
造了两种铜币,称为“大元通宝”和“至大通宝”。这次货币改革是为了解
决通货膨胀并且弥补日益增大的预算赤字。1310 年发行的纸钞总量是 145 万
锭,等于旧中统钞 3630 万锭,为前三年任何一年印行纸钞量的 7 倍,是元廷
此前印行纸钞最多一年的 1302 年印钞量的 3.5 倍。①
为增加税收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国家垄断的盐引的出售价格比铁穆耳朝
末年增加了 35%。②解除了产酒的禁令,并专设了酒课提举司负责征收酒税。
铁穆耳朝取消的欠税,也重新理算。江南民户每年收粮超过 5 万石的,亦要
向官府增交粮税 2%。
为了更有效地征收赋税,征税者根据其征收的赋税超过 1307 年赋税限额
⑥ 关于尚书省的历史,见'15'青山公亮:《元朝尚书省考》。
① '653'《元史》,卷 22,第 488—489 页。
② '653'《元史》,卷 23,第 513 页。
③ 关于脱虎脱,见'687'柯绍忞:《新元史》,卷 199,11b—13a。关于三宝奴,见'610'程钜夫:《雪楼集》,
卷 2,11b—12a。
④ '653'《元史》,卷 15,第 319 页;卷 17,第 366 页。对虞集所撰乐实碑文的摘要,见'676'钱大昕:《潜
研堂金石文跋尾》,卷 16,29a—b。
① 关于币制改革,见'653'《元史》,卷 23,第 515—520 页;卷 93,第 2370—2371 页;'441'舒尔曼:《元
代经济结构:〈元史〉卷 93—94 译注》,第 139—140 页;'127'傅海波:《蒙古统治下中国的货币和经济:
元代经济史研究》,第 57—59 页;'477'南希?S。斯坦哈特:《元代中国的货币流通》,第 68—69 页。
② '653'《元史》,卷 23,第 520 页。亦见'296'前田直典:《元代纸币的价值变动》,第 118—120 页。元
代盐价的研究,见'790'陈高华:《元代盐政及其社会影响》。
的比例论赏。为了稳定粮价,在各地建立了“常平仓”;从长江流域海运的
粮食额在 1310 年则增加到 293 万石。③为减少政府开支采取的措施很少,只
是有限地减少了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和通政院主要官员的员数和裁减了
各机构的冗员。④
总的说来,尚书省及其设计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早在
忽必烈朝的建立尚书省的尝试,已充分证明了是不得人心的举动,并留下了
高压和盘剥的公众印象。因而尚书省自始即遭受强烈反对。右丞相塔思不花
和御史台官员曾反对尚书省的设置。⑤海山的老侍从、右丞相亦纳脱脱以及出
身汉儒的官员敬俨、张养浩、高昉(1264—1328 年)和御史台的官员都对尚
书省的政策提出了强烈的批评。①有些受命到尚书省任职的汉人官员拒绝履
任。②此外,尽管新政策可能成功地增加税收,纸钞的过量发行和盐引价格的
急剧提高,势必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并使物价涨幅更高。③
欲解决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问题势必大量削减宫廷和政府开支。但是,
这不仅与海山的既定政策背道而驰,亦会引起贵族和官僚的强烈不满并遭到
他们的反对。海山为解决财政困难选择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但是他采用的通
货膨胀方法实际上恶化了他的政府所面临的问题。无论如何,改革并没有机
会展现结果,因为它仅仅实行了 16 个月;海山于 1311 年 1 月去世,爱育黎
拔力八达在当年初春即位,废除了所有改革措施。
③ '441'舒尔曼:《元代经济结构》,第 124 页。关于海运粮食,见'774'吴缉华:《元朝与明初海运》。
④ '653'《元史》,卷 23,第 511、520、522 页。
⑤ '653'《元史》,卷 22,第 488 页;卷 23,第 513 页。
① '653'《元史》,卷 23,第 518 页;卷 175,第 4091、4094 页;'687'《新元史》,卷 201,第 156 页。
② '613'马祖常:《马石田文集》,卷 12,第 146 页;'653'《元史》,卷 176,第 4168 页。
③ '630'长谷真逸:《农田余话》,上,6b。'733'全汉昇:《元代的纸币》,第 403 页。
爱育黎拔力八达汗朝(仁宗),1311—1320 年
早年的倾向
1311 年 4 月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兄长海山的皇位,是元朝历史中第一次
和平与平稳的帝位继承。按照先前的约定,海山在 1307 年将他的弟弟封为皇
太子,并像忽必烈在位时确定真金为继承人后的做法一样,任命爱育黎拔力
八达为中央各机构名誉上的最高首脑,这些都为帝位的平稳转移创造了条
件。④从海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兄弟情分和兄终弟及的和平即位方式来看,
人们可能会认为两朝皇帝在政策和用人上保持连续性。但是爱育黎拔力八达
即位初年的表现恰恰相反:海山的主要大臣都遭清洗,大多数政策都被废止。
这些作为,可以追溯到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文化、思想倾向以及他与兄长间的
复杂政治关系。
爱育黎拔力八达从十几岁起就学于儒士李孟,李孟向他灌输的儒家伦理
和政治观念对他后来的政治态度有很强的影响。①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怀州任宗
王及后来身为海山的皇太子时期先后在身边任用的汉儒有陈颢(1264—1339
年)、王毅、王约(1252—1333 年)、赵孟睿ǎ保玻担础保常玻病∧辏⑼踅幔ǎ保玻罚
—1336 年)、张养浩、尚野(1244—1319 年)、姚燧(1238—1313 年)和
萧■(1241—1318 年);艺术家有商琦和王振鹏;此外还有色目学者板勒纥
人察罕(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翻译家)和畏兀儿散曲作家小云石海涯(贯
云石,1286—1324 年)。结果是爱育黎拔力八达不仅能够读、写汉文和鉴赏
中国绘画与书法,还非常熟悉儒家学说和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