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摄论章-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攝論章卷第一
在四能莊嚴出世間法。五以出世法故最□□□□□□□□□□□□□□□□□□能益物者。三種境界是無上福田有心歸仰起□□□意□□□□□□行住於一地乃至十地得無上菩提。天魔外道師及弟子摺拥冉洝酢酢酢酢鯚o此利。譬如意寶珠能令災□不起生利無窮。為物所珍故名為□□□□□用故舉事況法。三皆名寶。第二得名者。依雜心佛就用法者□□□□□□者就義得名。依成實大乘佛一種就實德受名。餘者同。
第□□□□□□就三種定體。一名字。二別體。三一體。名字三寶體者。土木金銅□□□□□□經卷此二依雜心用別名色法為體。依成實用假名色為性。凡夫比丘□□□□□□□法服即是名字僧。別體三寶體者有二。一明小乘別體三寶。二明大□□□□□□有二。一依雜心明別體。二依成實論。雜心論主明佛有二種。一生身。二法身。生身體者。謂報生等智相好之身及諸得四相是生身佛性。法身者。以無漏智慧及有漏種智方便現起是法身佛體。法寶體者有四種。謂理教助道涅槃為性。僧寶體者。僧有二種。第一義僧及等僧。第一義僧者。出家三果阿羅漢人無漏五陰為體。僧因者。眾人為僧因。若說無漏五陰遠尋其位。若取僧義者和合為性。不取別人為體。據理即是三業。然今番對不和用不相應為性。和合亦然。故彼云謂不和性。問。如衣有用衣為體。若衣壞謂不成就性。若然應用三業為體。云何言成就性□□不類此也。自有三業無所造為亦有和義。故知別有和法。問。若爾為一為四。答。約事言一。就人言四。此相假方成故假名為一爾。等僧者。如名字中說。但依成實合用異本有假名法起陰集成人。人是佛寶體。故論云佛名自然人。若體用俱論。以五分法身為性。法寶體者有四種。與雜心大同。理中更增諸法性空。果中通道法心空心為異。僧寶體者。僧有二種。一位僧。二威儀僧。位僧者是無漏拢恕M䞍x該通凡拢3鲶w與佛寶同。威儀中拢伺c位僧同。凡夫與等僧同。依大乘定體者。若取名所名法體。佛寶內化身用似色為體。報身用常住五陰假人為體。法佛用顯時真如為體。法寶同前。二更加常住行法及唯識等理。僧寶同前。更加常住和合三等。若約詮取旨分別者。以名說義。義異體義不同。佛取智用。法取軌則。僧和合。經云。佛名為覺。法名不覺。僧名和合。問。軌則名法者。何故乃云法名不覺。解云。佛人乘智義能覺了。對此智用法義則寬不盡名照。故以不覺稱法。非謂體無方軌。一體三寶體性者有二。第一就緣起成位名一義異。第二就無法相有為通相。第一名一義異者。名定所依法體。義取能依三法。是為名一義異。經云。佛常法常比丘僧常。常者是顯時。正性體以法常故三義是常。就體顯一。常通三處能依義別。所以說三。故眾品云。若能計三寶常住同真諦。此則是諸佛最上之誓願。三寶是義。真諦是所依性體。義從體生。體非義外。三義雖殊以一種常法為體。故名常住同真諦。法僧在佛三義等無優劣。若因果相對法僧有滿不滿異。第二者用無我空等理為種。故攝論云。以無我義同故說一乘。又云。有為法通相於一切眾生平等有。
第三別解三種三寶者。先解名字。次釋別體。後辨一體。就名字內分別有三。第一明名及相。第二時節。第三去異執。第一者圖寫真容紙素文字凡夫威儀髣□生善假與名字。然未是真故曰名字三寶。第二者若佛在世若佛滅後。義該始終不唯未摺H绶鹪谑酪延行蜗瘛R娛雷饛奶煜聛砥鹩Y拜等。第三者有人或言是住持三寶。然住持者理通真偽。大小俱有三種三寶。以拢ο嘟杂凶〕忠嫖锊恢埂T诔酹氁悦终f為住持。次釋別體三寶。於中分別有二。第一去情執。第二依宗分別。第一者有人言是別相。然三寶義分佛法僧異亦通真偽。乃至一體有名義俱異故不得偏以別體名為別相。第二依宗分別者。於中有二種。一者小乘。二者大乘。小乘有二。一依雜心。二依成實。依雜心論云。明佛有二種。一者生身。二者法身。生身者在見道已前。三阿僧祇修集諸行。一百劫中種相報業因。父母所生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發心出家道成號佛。論此相好名生身佛。法身者九地煩惱下之八地六行斷除。非相一地見修二種並用無漏三十三心無礙三。四心為解脫。即此身中空觀無漏及有漏種智五分功德名法身佛。佛是覺照。法身則有餘法諸得四相雖無覺照相從名佛。相好身器雖復體非是佛。為佛所得無學功德所依。是故名佛。猶如乳瓶。瓶非是乳。盛乳故名為乳瓶。佛亦如是。以身從法通名是佛。法寶者謂理法教法助道法涅槃法。此等並有執則稱之為法。理者謂四諦十六行。苦四行苦空無常無我。集四行因集有緣。滅四行滅止妙離。道四行道正顯跡。教法者是十二□詮音聲名字章句名為教法。故論云。經律阿毘曇是名俗世正法。助道法者。□□辟支佛在家三果天中拢藷o漏五陰。僧寶是助道法寶攝。此說不□□。若離緣三寶名為壞緣。故論云。若於佛法辟支佛法聲法起無漏信是□□□□法不壞淨。涅槃法者。謂佛涅槃聲聞涅槃辟支佛涅槃。不同報身不得□□□□無事理二和收非僧寶是涅槃法寶攝。始終上下有此四法。若依論主□□□□各有二種。法中二者。謂第一義涅槃及無我法。問。前說苦集義含教□。前說滅諦後涅槃法。前說道諦後助道法。今何故復說教法助道法涅槃法□前就通相理觀皆以總攝。但此三有別功能。是故但說教能顯理。助道義能除邪。涅槃是心期之所故復論之。僧寶者有二種。一者第一義僧。二者等僧。第一義僧者。出家三果及阿羅漢。此等拢宋蛩恼嬷B得空無我解成就無漏諸陰名第一義僧。等僧者。始從凡地乃至未入見道已前出家凡夫。未得無漏觀多用世俗等智名為等僧。雖無理和以有事和通名為僧。問。前助道中有理和無事和。今等僧中有事和無理和。何故名僧。解云。若依成實即是德僧。若依雜心自有德無和義故法寶故。所以然者。和本約事理。四人已上同遵各各無摺T诩衣}人等以無同聚學義故不名僧。天中拢艘酄枴7侨艘跃屠硎卤婧汀6莱蓪嵳摗7娥N處生時有假名作用陰集成人。人是佛寶。人所成德。俗在法寶。故論云。信佛有一切智是名信佛。信真智即是信法。法寶者有四種。一理法。謂四拢B及視此四諦入法無我。四諦即是空行所觀。法無我是無我行所觀。此義如二拢兄姓f。二教法謂十二部經。三助道法。謂佛無漏道一切拢藷o漏道及出觀名用無漏名助道法。四涅槃果法。是三心無處為道。形對名果。僧者有二種。一者德僧。二威儀僧。德僧者始於聞思乃至菩薩內有拢隆R缘鲁扇嗣麨樯H耸巧當档略诜ㄖ小4肆x如前佛寶中說。拢邉亵N明小乘別體三歸三乘諸人除佛並入僧寶。大智論亦云。除佛餘一切人眾皆念僧三昧所緣。二依大乘解別體三寶。於中有二。一因果相對總說。二通相別說。總說者。於清淨巧方便位居第十一生相續。於最後身無師自悟示成正覺。一三千二三千乃至無量三千一時成一時轉名為佛寶。信地已上乃至法雲以慈悲願力示受四生。始於息苦乃至增上亦皆成就拢隆2缓喭䞍x盡入菩薩僧寶。即此佛僧能以辭樂演說十種法義攝取眾生名為法寶。二通相別說者。始於信地□□□德四種於十方國示作五生攝取有緣最後生者即是佛寶。作四生者名菩薩僧寶。佛僧二人能以辭樂演說法義名為法寶。如信地菩薩起此權用。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佛。一一位中盡稱法界願行廣大徹窮後際。皆依生德四種示受五生。最後生身名為佛寶。法僧二種如前所說。大地已前生德生相並是無常生因起用。大地已上除業乃至諸佛生德是常生相無常。是依因起用。次第三解一體三寶者。於中有三。一因界相對明一體。二唯就因。三唯就果。因果相對者。大地已前是無常分不明常住一體三寶。從初地已去乃盡佛地並在常。中滿不滿異義分因果。初地菩薩有真性生身名義菩薩僧乃至十地亦爾名為僧寶。金剛已後常住報身無相無為是佛寶義。僧所證所行乃佛成就萬德萬行名為法寶。唯就因者。十地菩薩所成德行真智照境覺用名佛。其所成就出世真軌名為法。德行相成事無摺娂词巧畬殹Nň凸摺l稛o學地萬德滿足智用照境名之為佛。其所證法出世真軌名之為法。真常萬德摺娤啾M名為僧寶。
第四總分別三寶者。且作十二門分別。一辨次第。二制立所以。三對歸辨同異。四福田益物。五明相多少。六常無常。七盛衰分別。八壞不壞。九通別分別。十約五眼為境差別。十一明諸論顯所敬廣略。十二辨敬意。
第一辨次第者。分別有二。一修證次第。二起說次第。修證次第者。先法次僧後佛。法是平等真性。依法起學名僧。學滿名佛。如性品云諸佛所修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先舉法後明佛。僧在中間就始終為語。此明自利。就一人修入時語。二起說次第者。佛為法主。法是所說。僧是行法人。故寶性論云。一者眨鶐煛6{御師弟子。故先佛次法後僧。
第二制立三所以者。有二種意。一為離過。二為成善。離過者遠離三種過。歸依佛捨事天神。歸依法離於殺生。歸依僧不依邪眾。如三歸偈。說歸依佛者名真優婆塞終不更歸依其餘諸天神。歸依於法者則離於殺害。歸依拢卟磺箪锻獾馈H缡菤w三寶則得無所畏。二成善者。為攝三乘諸人生長善法故說三寶。故寶性論云。一者大乘。二者中乘。三者小乘。四信佛。五信法。六信僧。第一第四是菩薩人。為大乘故信佛起供養修行得菩提。以是故立佛寶。第二第五為中乘人。自然知深因緣法成辟支佛。以是義故說法寶。第三第六為小乘人。從他聞法得聲聞證。以是義故立僧寶。
第三對三歸辨同異者。於中作三種分別。第一明同異。第二出體明所以。第三問答分別。第一明同異者。若論三寶直舉境界生福。三歸以人對境。歸謂歸向。婆沙云。歸是歸趣救護義。是歸趣義。涅槃解脫中說。譬如群鹿怖畏獵師。若得一跳則喻一歸。如是三跳則喻三歸。眾生亦爾。怖畏四魔惡獵師故受三歸。依受三歸故則得安樂。三寶則寬通於真偽。三歸則狹唯在真中。名字三寶一向不入三歸。一體三寶盡入三歸境界。別體三寶有是有非。一體三歸者分別有二。一就性體明三歸實。二就德明三歸義。性體者義該凡拢行闹纸杂腥龤w體實。謂佛性法性僧性。故性品云。其有宣說是經典者。皆言身中盡有佛性。如是之人則不遠求三歸依處。何以故。我身於未來世即當成就三寶。就不遠求是性具足。未來成就是德具足。德中有三對。一因果相對。二唯就因。三唯就果。此義前已說。別體是非者中。先小次大。就小中若依雜心。佛二種身中但歸法身不歸生身。於法身中歸佛所得無學無漏不歸有漏種智。法中唯歸涅槃。僧中歸學無學無漏法。故論云。歸依彼諸佛所得無學法涅槃無上法。僧學無學法。歸佛所得無學法名歸佛。不歸佛無敬等。諸有漏法自性不解脫故亦除生身。問。但歸佛無漏法者。損佛生身應無逆罪。解云。生身是法身所依。如壞瓶失乳。故成無間。法中唯歸涅槃無上法者。論主歸依愛盡名歸法。善故常故。以餘法無善及常故不歸依。歸僧學無學。以僧成就非學無學法。及生身以有漏故不歸依。亦非等僧以可壞故。成實論明別體三寶義。能生善皆可歸依。故文無成說總相作語。就大乘明別體。對一體明少分者。且依法性論及勝鬘經就果明三歸。對小乘法僧明少分究竟義。寶性論云。可捨及虛妄無物及怖畏二種法及僧非究竟歸依。二種法者。一是所說法。二所證法。所說是能詮教法。得證法時滅。如捨船筏。所證法有二。所謂因果。因是道諦。是有為虛妄非真非實無常故不可歸依。果是滅諦涅槃。彼是無物猶如燈滅。斷少煩惱苦是無物故。所以不歸。僧者三乘諸人有恐怖不斷煩惱習常求歸依如來。以自求歸依非究竟故。所以不歸。既不歸小乘法僧。當歸大乘。果中一體三歸。寶性論云。眾生歸一處佛法身。彼忻依佛身有法。依法究竟僧。佛身有法即是佛寶。依法究竟僧即是法僧。此等三義同用真諦為體。雖有三差別。同是彼忻果等無優劣。智用照境名為佛。自實自相軌則名為法體。義無邪礙和合是僧義。勝鬘說與此同。故經言。法者說一乘道。法僧者是三乘眾。此言一乘道者。三乘所依人別法通故名一乘。此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