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说甚深缘起门中称赞无上上师善说-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略名缘起赞五十八颂
宗喀巴大师造
具足无缘大悲至尊具德恩师功德名称亟难赞说昂旺朗吉堪布口授
郭和卿译
黄述笔记
师云:说法仪式有多种,兹引寂天半谒,「人身不离苦、如彼龙在海」。此
言人身在轮回中,一切所受,无非是苦。所谓人生,毫无意义与乐趣可寻,与龙
之一生,局于泥水相似。吾人今得人身,人身可贵重处多未细思,故鲜知者。世
人得宝辄生欢喜,如果细思知人身贵重处,则多移爱宝之心以爱此人身。寻求世
宝一年十年积劳始得,喜辄不胜;若积劳更久,其得之也,喜亦更深。一世人身
动须多劫积累功德,而后可得,以视世宝其喜何如。且世宝仅能利益现世,不能
利及后世,人身则后世之后世均能利及,其重于宝又当何如。若得人身而糟踏之,
比于糟蹋牟尼大宝尤为可惜,故对此身必须使其具大意义而后可。如专为眼前安
乐轻抛此身,其失极大。故寂天云:既得圆满人身而不常入善法,等于自害自杀。
然则对于人身何者乃为最大义利,诚不可不探究也。常人对于有义利之善法或虽
知之,然多推缓不肯遽作,即不推缓亦限局于现世疏浅计划,对于后世义利能认
识者,盖甚少矣。人身须积许多善法,许多福德资粮,始能一次换得。而二世以
后能否保持不失,又不可必。然依据教理,后世人身能否续得,亦有可抉择之道。
大致得残缺人身亦须持有一戒,何况暇满人身必具五戒众善,兼为后世而发清净
愿者乃可得之,自无疑义。故人身不可不得,而亦非随便可得,今吾人既得人身,
能造众业,或善或恶,主权在我。今日人身,即为未来续得人身与否之分迳,故
当于今日即向人生有大义利一方迈进,不可推缓。以人身无常,何时死亡不可预
知,死后入于何趣,亦不可预知,真能利益死后者,遍寻世间,均无所得。以死
至时,世间种种珍物,乃至一针一线皆携不去故也。而死非断灭,必有所趣,所
趣不外苦乐二途,如生苦趣,地狱大寒大热万生万死之苦,必不可忍,饿鬼一浆
一粒皆不可得,饥渴之苦,必不可忍。其次畜生之苦,姑以不言,所食所居,污
秽之状,岂人所堪。试思吾人,此身将来究能免于三恶趣否,以教义抉择,则此
身生彼趋势为多。生苦趣因,是为恶业。吾人试检点平日所行,辄觉造恶力量胜
于造善,吾人心中无恶不备,正如王库无宝不备。罪性小者入畜生趣、次入饿鬼
趣、次入地狱趣、必不可免。或谓吾已皈依三宝,兼行善法,当可免乎。于此又
须考查为善发心何如,其力究能敌今生及前生所有恶业否?.为善发心,以菩提
心为最,不但此心极不易发,即最初皈依三宝之心,恐亦多为此世名利起见,未
必纯洁,如是则发心之力殊嫌微眇。噶当派大师有言,凡为此生名利所发之心,
大半入于三恶趣,故抉择吾人造善之力决定小于造恶之力,则将来善恶二趣,决
定生于恶趣,不卜可知。何以故,依佛经教苦乐二趣,推视善恶二业熟大,善业
大则乐趣先熟,恶业大则苦趣先熟。既知此理,求能解脱三恶道为我作救护者,
惟皈依三宝勤行善恶取舍。依三宝为救护而取善舍恶,则决定离苦趣而得善趣。
如是皈依三宝勤修取舍,为后世永离苦趣而发心者,是为下士道之发心,依下士
发心能离三恶趣苦虽可决定,但仅此尚非究竟。吾人过去离苦趣入善趣,甚至得
天帝释身,而后偶因恶业堕落者,不知若干次矣。不论善趣恶趣,只要尚在生死
轮回中,皆不出于苦恼。生死轮回,何以皆为苦恼,因六趣之身皆为苦器,有此
苦器,则现在将来,乃至一切行苦,必皆麇集,生死苦本,植于取蕴之身,如能
舍此取蕴之身,则众苦皆断。所谓取蕴者,以此蕴身由烦恼而取得者也。欲断烦
恼取蕴,当先断烦恼,长流六道各有取蕴之身,知六道皆苦,则当发心断六道取
蕴之身。欲断六道取蕴身,则当知断六道取蕴之方法,即戒、定、慧也。抉择此
戒、定、慧方法而发心解脱生死轮回者,是为中士道。其上士道之发心,依戒、
定、慧三学解脱生死,虽属决定,但仅此尚非究竟。因自他二利中,不但利他,
即论自利亦未圆故。大乘发心如何,应当视生死六道中一切有情如父如母等无有
异,因轮回无始展转取趣,一切有情决无不曾为我父我母者。一切有情为我父母
时,其爱我育我之恩德,视今生父母等无有异。故对于一切有情生死痛苦,当视
同今生父母所有痛苦而发起解脱之心。于此当先善观一切如母有情所有恩德,知
其恩德,见其痛苦,发出一种不忍之心。因此不忍之心而发起一种如何为彼聚集
乐果乐因,拔除苦果苦因之心,是为慈心,悲心。然仅此尚为不足,又必须发起
此种予乐拔苦责任我独担荷、不依馀力之心,是为增上心。然反观我今日力量,
能对于一切如母有情拔苦予乐乎?不但我有未能,即诸阿罗汉诸大菩萨皆有未能,
能者惟佛一人。以佛有五智,一毛之光,功德无量。故我须发成佛之心,具足佛
功德,始能满我拔一切如母有情一切苦,而予一切乐之大愿,是为菩提心。故最
要者为生起此种猛勇饶益之菩提心,是为学佛,次第大概情形。须知发心心量关
系最重,大小三乘、佛与众生一切差别,皆视发心如何而定,故发心为一切加行
之前导。且此心能否入于善法与能否成就善法,皆与发心有关。如所发不为菩提
心,则对于成佛可谓毫无关系。今日所谈最重要者,为能发大乘道之菩提心。大
乘菩提心意义如此重要,一类行人每日皆诵愿文曰,吾为利益一切有情故而愿成
佛,似乎发心亦属甚易,然此不过画饼而已。最要者为慈悲等心,在自心中能真
实生起。一切大师开示法要反复叮咛者,无非在激发此种心量。阿底峡、宗喀巴
以来,皆此规矩,今日特循之略说耳。欲利众生,须得成佛,欲求成佛,须依于
法。今日讲缘起赞颂即为开示成佛法要,故欲得佛果,须依于法,究依何法乎?
则当抉择无过失之法,一切佛法由佛开演而来,如大雪山为日所融,分为百川。
凡法自佛传来,经一切大般增达,次第承传开演者,是为抉择之一道。过去大德
依于此法,闻思修皆获成就者,是为抉择之又一道。萨迦派有一般增达云,凡人
购一马必须往是挑选,然于佛法之重,或反如饮茶食饭略不思择,其惑甚矣。一、
法须由佛发源,二、法须有历代上师承传,三、法须有历代大师依之修证,具此
三者而后无过。今日所说甚深缘起赞颂,法源甚为清净。此颂虽宗喀已大师所造,
而实根据大般若经。经分二份,一、正为显示空义谛而说甚深教法。二、付为显
示空义谛而说广行教法。此颂纯解释甚深教法,即大般若之精要。佛说此种授记
龙树为之开释。龙树承记所造诸论,分依教依理二类。依教者有释经诸论,依理
者有中观论六种,六种中最要者为根本智慧论,此论以甚深故,龙树以后诸师各
依所见而作解释。如阿奢黎伦遁笑则解为自续派,继后佛护认为自续派所释不合
龙树原意,故解为天清派(应成派)此二派何者为无过,则以佛护一派为最清净
最契佛意。后经月称大师继续开演宏扬而造二论,一为解释根本论之文句者,一
为解释根本论之意义者,即现所称入中论是也。月称以后授于智鹃、智鹃复授于
弟子亦名智鹃者,第二智鹃授于阿底峡,阿底峡云,龙树亲传弟子月称,尊所得
一切教法悉无颠倒染污完全与佛意无异。又云因此之故依月称论理所得为直至佛
位之路,不依月称论理所得未必为成佛之路,故此法派由阿底峡尊者至藏以后噶
当派各大德皆依之修行,观其列传可知。以前如马巴木、那若巴等,乃至赤松顿
真、莲花生与莲花生二十五大弟子,皆根本此派皆不差错,不过各派或承传中断
耳。故中观虽有三四派(乃至萨迎派亦不外此)至宗喀巴大师时,为寻正源费力,
事实甚多,简言之,宗喀巴大师所依上师有鹧荣大师及萨迦仁打瓦等,均尽量学
习心尚有疑,最后闻有中观者(五马巴)能亲见文殊,访得之,以心中对于显教
所疑诸点请求转讯,得答甚为圆满。宗喀巴大师因此依中观精勤修学,并依密法
勤修而亲见文殊。初见文殊开始一问,即云,我于内外一切法,有一种见不知是
否清净见。文殊云,尚非清净见,因为说清净见,宗喀巴大师不甚了解,文殊嘱
其依积福忏罪,广观经论,上师瑜伽诸法,后当自解。大师因此开示精修之后,
亲见文殊与月称等事实甚多,最后得佛护所传秘密传承。自谓所生之乐,如毒刺
梗身,忽拔其本。又如果熟枝头,仰首瞥见。由得此见以后,著述此书,地点雪
山聚中,大雪山王阿德公家侧山近处尊胜州,大师即在此处证得中观正见,因作
颂文,赞叹佛德。故论名为缘起赞,善说心藏意谓缘起赞即为大师诸善说中之心
要,盖对八万四千法门中之极无颠倒者也。
佛说大般若经,经龙树父子开演以至宗喀巴大师而作此赞,非徒口说,实由
据理抉择加以来证而述,故追溯此论根本源,厥为大般若之要义。根据中观道理,
此论有无颠倒,据上述大师亲见文殊等事迹已可知之。再考大师传记释迦在菩提
树下证道,大师时为一婆罗门子,遇菩萨比丘明墨缘珠引之见佛供清净水晶珠一
串,发愿愿佛加持速得甚深清净无倒如佛正见,远因如此。再考天清瓦一派正见,
从前曾一度传至西藏,经支那和尚相似理淆乱,遂为一衰。再考大师宏扬正见,
过去有无记别,则有笃德荡额阿摩白经云,了解我深教者,有善慧名称于清净地
建寺名噶敦,其他有我相立,彼为我相供五佛冠等语,恰与大师事迹相符。经又
云,由彼愿力宏大故我此深教能宏扬一千年。又文殊根本续云,将来有一人名首
有乙字,尾具遍扬义,此人出世时,能大宏我教。彼时我教衰,赖彼得重振,我
之深正见,彼契合无违。即莲花生大师亦曾授记有云,将来有人建噶丹寺,彼解
甚深义,其名曰,善慧云云。又云彼金刚持化之身,开解脱门,拔众生苦,略举
数证,证明法源甚为清净,一使人敬法,心生决定,二使人明了造论因缘,闻此
法殊胜功德,简言之,据佛经云,一切善业离智慧分,依五度修功德虽大,有人
以散乱心闻般若名,一经于耳功德与等。如能生信,信此法决定能出生死更不可
量。又云,依空义谛一切罪最为殊胜,五无问罪依空见力,莫不忏尽,其他经论
类此尚多。
此论分三科:
甲一引入此论方法如何 甲二本论 甲三总结
甲一引入此论方法如何分二
乙一依身语意敬礼
乙二赞叹
乙一依身语意敬礼
敬礼尊重妙音菩萨
西藏造论例敬礼译师或本师、大师此论亦依此意。复有三种礼敬法,如系依
律论、则敬礼佛;如系依经论,则敬礼佛与菩萨;如系显教论,则敬礼文殊菩萨。
此论属于第三,礼亦如之。所以独礼文殊者,显教论属于慧分,慧分菩萨以文殊
为主,故藏文为南无古汝曼殊古卡雅,南无者即敬礼义,依身语意三种敬礼。古
汝者上师义,亦含有尊重又。何为尊重,必须具足证教二种功德资粮之上师,乃
为尊重。古卡雅者,妙音之前。义合言之,为敬礼于尊重妙音菩萨之前,此为共
义,大师亲蒙文殊之教,证入甚深空性义谛,为赞佛故先赞文殊,此为不共义。
大师依文殊而证空性事实,于自着办了不了义论中,曾言及之略谓,谓多闻抉择
瑜伽神通教证具足久经勤行所不能获之空性义谛、依于恩师文殊而后得之。听法
发心文,我为遍虚空尽法界一切如母有情获得解脱,自愿成佛故,发心听受甚深
法要。
乙二赞叹
由见说何法 智说成无上 胜者见缘起 垂教我敬礼。
此颂总赞佛功德,初句为启问语,为心见,说为口说。首二句为释之,即由
见何法而能见之智成为无上。由说何法而所立之说成为无上,此是问词,三四句
答,由见缘起,其智成为无上,由垂缘起教,其说成为无上,何故见说缘起其智
其说皆成无上,以缘起是甚深空义谛,最无上故。何故甚深空义谛最为无上?一
切有情最希望者为解脱道,得解脱道,除甚深义,馀不能故。依无常、苦、粗分
无我所生之智,尚非解脱生死之主要,必见缘起空义所生之智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