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垣 撰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缘起
中国佛教史籍,恒与列朝史事有关,不参稽而旁考之,则每有窒碍难通之史迹。此论即将六朝以来史学必需参考之佛教史籍,分类述其大意,以为史学研究之助,非敢言佛教史也。
本论所及,大抵为士人所常读,考史所常用,及《四库》所录存而为世所习见之书。先取其与中国史事有关者,故以《出三藏记集》、《高僧传》等为首,而《释迦氏谱》,《释迦方志》等略焉。
尤所注意者,《四库》著录及存目之书,因《四库提要》於学术上有高名,而成书仓猝,纰缪百出,易播其误於众。如著录《宋高僧传》而不著录《梁高僧传》,《续高僧传》,犹之载《後汉书》而不载《史记》、《汉书》也。又著录《开元释教录》而不著录《出三藏记集》及《历代三宝记》,犹之载《唐书·经籍志》而不载《汉志》及《隋志》也。
其弊盖由於撰释家类提要时,非按目求书,而惟因书著目,故疏漏至此。今特为之补正,冀初学者於此略得读佛教书之门径云尔。
中国佛教史籍之范围,略依《阅藏知津》,将此土撰述中
之目录、传记、护教、纂集、音义等各类,顺撰著时代,每书条举其名目、略名、异名、卷数异同、板本源流、撰人略历及本书内容体制,并与史学有关诸点。初学习此,不啻得一新园地也。
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新会陈垣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一
《出三藏记集》十五卷 粱释僧佑撰
宋、元、明南北藏皆著录,清藏独缺。今尚无单行本,支那内学院仅由抽刻经序六卷。
三藏者,经、律、论。《出三藏记集》者,记集此土所出翻译经、律、论三藏也。然自《历代三宝记》以来,即有引作“集记”者,故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引此书凡三十二回,皆误作“出三藏集记”。
明南藏十五卷,北藏十七卷。北藏无卷六,以卷六为卷七,又分卷十二为两卷,故有十七卷。嘉兴藏因之。
僧佑,《梁高僧传》十一《明律》篇有传。名见《梁书》五十,《南史》七二文学《刘勰传》。勰与僧佑居处十余年,後出家名慧地。祐生宋元嘉二十二年乙酉,卒梁天监十七年戊戌,年七十四。所著尚有《释迦谱》、《弘明集》等,今存。
祐以前经目有多种,今所存者以此目为最早。学者简称为《祐录》。《佑录》中常引《安录》,《安录》者,柬晋时释道安所撰经录也。
本书之体制及内容
本书为簿录体,在汉《艺文志》之後,隋《经籍志》之前。然其体制与外学目录书不同。《汉志》、《隋志》只一方式而已,所谓一方式者,志前有总序,中间分类排列书名、卷数、撰人,每一类毕,总其家数,条其派别而已。本书前有总序,与外学目录书同,中间分四方式:
一曰撰缘记,一卷。所谓“缘记”者,即佛经及译经之起原。
二曰铨名录,四卷。所谓“名录”者,即历代出经名目。此方式等於外学之艺文志,但不以经之内容分类,而以时代撰人分类。其次则为异出经、古异经、失译经及律部。又次则为失译杂经、抄经、疑经、注经等。异出经者,胡本同而汉译异者也。失译经者,遗失译人名字者也。律为僧佑专门,故特详律部。抄经者,撮举诸经大要者也。注经者,经有注解者也。疑经者,真伪未辨者也。
三曰总经序,七卷。经序即各经之前序及後记。为文一百二十篇。支那内学院所单刻者即前六卷,後一卷则为此土纂集诸书,如佑自纂《弘明集》等。载序之外,复载各卷篇目。幸而《弘明集》今存,不幸而其书不存,吾人亦可据此篇目,略知其书之内容为何,此目录学家亟当效法者也。明智旭撰《阅藏知津》即仿此。旭俗名锺始声,字振之,苏州人,号蕅益大师。
四曰述列传,三卷.列传即译经人之传。前二卷外国二十二人,後一卷中国十人。由後汉至萧齐。其史料虽为慧皎《高僧传》所采集,然此尚为今所存最古之僧传,可以考後来僧传之因革及异同也。
本书之特色及在史学上之利用
本书之特色,全在第三方式之经序,为其他经目所未有,可以考知各译经之经过及内容,与後来书录解题、书目提要等用处无异。其後记多记明译经地点及年月日,尤可宝贵,朱彝尊撰《经义考》,每经录其前序及後跋,即取法於此。《四库提要》释家类谓其取法《开元释教录》者,非也。
至其中之经序及後记,皆为六朝人著作。严可均辑《全南北朝文》,将此书七卷全数采取,散人南北朝文中,可谓探骊而得其珠者矣。
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释家类,大抵采自此书。其不采《历代三宝记》及《开元释教录》者,以此书撰自梁代,去晋世最近,较可信据,特未思及其撰自偏安之朝,文献未为该备耳。
朱彝尊之用此书,仿其体制;严可均、文廷式之用此书,则取其材料;各有攸当。姚振宗撰《後汉书艺文志》,集部末附释家类,全采《开元释教录》,盖未见此书。其最後一条《沙弥十慧经》,引严可均《全後汉文》编曰:“严佛调《沙弥十慧章句序》,见释藏迹字号十,又见僧佑《出三藏记》第十卷。”不知“迹字号十”即《出三藏记集》卷十,是一非二。严可均《後汉文》一〇六原注云:“释藏迹十、《出三藏记集》十”,无所谓又见也,即此可知姚实未见此书,且不知严所谓“释藏迹十”者为何语也。
至於本书经序及列传中,有涉及各朝帝王及士庶者,均可为考史资料。如吴主孙权之於支谦,宋文帝之於求那跋陀罗,以及宋彭城王义康、谯王义宣、齐竟陵文宣王子良等,皆与诸僧应接。此书撰自裴注《三国志》後,为裴松之所未见,故魏、吴诸僧事,可补《三国志注》者尚多。杭世骏撰《三国志补注》,未能采此书一条,此杭君之疏忽也。
明末李映碧清撰《南北史合注》,欲利用此等史料,合以八书,注《南、北史》,实为卓识。惜其采取未备,又不讲著书体例。窜乱延寿原书,至不为世人所重。然则此等史料之利用,尚有待于後人也。
《历代三宝记》十五卷 隋费长房撰
宋、元、明南北藏皆著录,清藏仅刻卷末叙目一卷。此书今尚无单刻本。
《隋志》著录杂家类,作三卷,非字有脱讹,即是仅得其前三卷。然两《唐志》著录释家类,均作三卷,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