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基督教伦理学 (马特生) >

第16节

基督教伦理学 (马特生)-第16节

小说: 基督教伦理学 (马特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奋斗。在人想到上帝向他发怒之时,他心中感觉恐惧不安,在这种情形之下,绝难有充分的力量,从事道德的奋斗。靠主得喜乐的,具有力量(尼八:10)。与上帝复和乃得救程序中最客观的一种经验,其中也包含有伦理的意义。基督教福音乃从新开头的福音,这样一种新的开始,乃整顿道德所少不了的先决条件。
  
            第六节  重生
    基督教不单在人前表彰耶稣,以他为人之师表,供人则范。基督教也不止于修正外表的行为。基督教倡言内心的变化。指望一棵树结好果子,必先把它作成一棵好树。这种人生内心的变化,称为重生,或称新生。「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三:3)重生乃上帝在人心中所作成的工作,为使人生遵循新的原则。从上帝创造的原动力方面看,重生所注重的乃是基督徒经验中所开始的转变。
    在基督徒生活中固然也有罪,但原则上讲罪已被征服,无论是对上帝、对人、或对己,都开始一个新的态度。在基督里面的生活,从质的方面说来,是完全的。虽说基督徒生活中,仍免不了不时有「老亚当」出现,但一种完全的生命,却已经为他所享有了。一口磁石化了的针,虽说有时摇晃不定,但终归是指向两极的。基督徒人生的中心连属于上帝,归向上帝,当以上帝的事为念,虽说有时也免不了有方向不甚准确的地方。
    重生并不改变人身体上的组织。保罗说:「属血气的人不领会上帝圣灵的事。」(林前二:14)他并没有意思说,一个作基督徒的人要改换一付新的脑筋,用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方法思想。保罗的意思乃是说,作基督徒的人有一种新的经验,这种新经验能便他领会从前不能领会的一些事情。
    宗教心理学也许能解明一些这种内心变化所经过的途径。然而要解明那运用这些心理律来造成这内心变化的能力,到底是什么,则不是宗教心理学所能作到的。心理律并非能力。不过是一种式样。心理学不能抹煞上帝,正如进化论在自然科学中不能抹煞上帝。心理学也许能为那基督徒人生中的内心变化,提供几个解答,然而基督徒仍然要说,只是因为上帝的灵与他的灵发生了接触,才有这种变化之可能。重生自然包含有伦理的意义。由这种经验中,发生出好些新的伦理态度来。

            第七节  成圣
    成圣是一种逐渐的进程,说明基督徒人生向着那理想的境地前行发展。成圣是基督徒生活向前进行,向罪夸胜。换言之,成圣就是基督徒生活之生长和发展。我们所领受的基督徒生活并非是已经完成了的结果。基督徒的生活不但是恩赐,也是事工。所谓事工,就是成圣。基督徒要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四:13)。
    关于基督徒生活,路德有这样的话说:「它不是义,乃是义中生长,不是健康,乃是医治,不是既成,乃是将成,不是休息,乃是操练;我们还没有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境地,我们只是朝着那方向进行;这进程尚未完成,乃是正在进行之中;这还不是终止之处,乃是在路上前行;一切的一切都算不得荣光焕发,但一切都在洁除整理之中。」(HoIman Ed.111;p.31)
    在得救的程序各步骤上,并无所谓时间的秩序。以上所讲每一名词均有其肯定的着重点,但一切无非都是说明一种生活的进程,其间时间秩序并非重要。成圣源于悔改。悔改、信心、重生、归正,这种种名词,无非都是说明那同一生活过程的不同概念。悔改说明离开罪恶。信心注重转向上帝。重生指明上帝为得救之源。归正说明人生前进所取的方向。我们需要这些名词说明基督徒生活的各种不同景象,但我们亦需记得,这些都是同一生活进程的不同方面。对于这种得救的方法,纵令是不多了解,也不难看出基督徒的经验是不与伦理行为脱离关系的。由基督徒经验自然要产生道德的行为。在基督徒经验中,固不会产生邀功免过的善行,但善行必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出来。好的树,只因其性是好的,自必结出好的果子。





















            第八章  最高的善

   什么是最高的善?或说什么是绝对的道德价值?这是伦理学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人可能得知,可能实行的最高善德是什么.照康德讲,善意是道德价值的正当估计。善意是善,不是因为它所行是善,或所生效力是善,乃单是因为它的立意是善的。善意的自身乃是善。康德这样解答何为最高的善,因为他非常尊重道德意识,特别注重内心的动机,但在具体的事实上,他的这种见解并无多大的说明。意志要在健全而明哲的指导之下,方能是善的。「你行事要好像是立意要使你行事所循的通则成为普通的自然律一样准确。」这是康德的格言。但这话过于空洞,并不能指明意志的行动什么是善的。菲希特(Fichte),士来马赫(Schleiermacher),以及其他思想家,都是以人生感觉或性情中的理性权威为最高的善。上面讲过,基督教伦理是符合理性的,但我们须把理性的权威弄清楚,不然,我们对这问题所作解答,又是一样不着边际没有实际用处。基督教伦理坚决的主持,要作到人的意志自然而然不加勉强的与上帝的意志趋于一致,方算道德。要将这种根本的意志,即上帝的意志,加以详明的阐释,须由三方面来讲:一、我们努力的最后目的乃上帝的国。二,基督徒以模仿基督为人格完全的追求。三,上帝的律法也是最高的善的一种说明。综合以上三者而成基督教伦理最高的善。

            第一节  上帝的国
    上帝的国即基督教最高的善。耶稣说:「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六:33)这就是他所揭示的理想。「上帝的国」一种观念在圣经中也有不同的说法。它称为:「父的国」,「我的国」,「他的国」「义人的国」以及「人子的国」。但通常这理想是以「上帝的国」或「天国」来作说明。
    有人想在「上帝的国」与「天国」之间加以区别。但这个区别是不必要的。拿符类福音所记加以比较,则不难证明这两个名词是可交相通用,互易地位的。马太福音惯用「天国」。因马太乃为犹太人作书,所以他采用了犹太人惯用的那种避免宜呼神名的方法。
    「上帝的国」这一名词显露了基督一生的目的,乃是他所言所行的锁钥。在他传道时期,自始至终他都用这个名词。登山宝训即以此为中心题目。耶稣开始传道来到加利利宣传上帝的福音说:「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你们要悔改相信福音。」他「周游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扬天国的福音。」在他差遣十二门徒的时候,吩咐他们说:「你们出去要宣传说,天国近了。」在差遣七十个门徒的时候,他也教他们传讲:「上帝的国临近你们了」。
    使徒保罗传道也以讲明上帝的国为职责。他在以弗所向当地教会长老们告别的时候,他说:「我素常在你们中间往来,传讲上帝的国。」在使徒行传末章,关于这位使徒有这样一句概括的话记着:「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 ,住了足足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胆传讲上帝的国,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
    一个单在福音书中提过一百馀次的名词,(还不说新约中其他各书)。可算是很要紧的了。瑟得布伦(Soderblom)大主教把「上帝的国」作为一九二五年在斯德哥尔摩(Stockholm )所开大会讨论的主题。我们知道当时一切思想言论,有意或无意的,均环绕着这中心题目。一九二七年在英国坎特布里(Canterbury)。有英德两国的神学家开了一次延长六日之久的会议,也是特为要研究这个题目。
    在我们今日这个时代,这题目的重要性已为一位英国主教指出。瑟得布伦引述这位主教的话如下:「每一世代都能在福音中找出所需要而又格外重要的意义来,这是以前有些时代所未及留意的,或甚至有些事在整个教会史中都没有为人所见到。福音书把极大的着重点放在上帝的国之说法上,这是我们这个世代的伟大发现。我们不懂为什么差不多在全部教会历 史的神学和宗教文献中,都把这个说法置于无关重要的地位。」
    对于「上帝的国」一名词的意义,最近发现,在许多人看来,是一种具有推动能力的启示。那位日本伟大的基督徒贺川丰彦之一生,即是受了这个名词意义的灵感。
    这上帝的国一概念源出于旧约。耶稣并没有发明这个说明,他是自犹太教中采用了它。犹太人老早就指望一位理想的主,一个理想的王国。这样一个国到底是何形态,在犹太历史中说法不一。但总括的理想是:上帝的旨意必要在这国度中完成。耶稣采用了这个当时惯用的名词,给予它更丰富的意义,而又引用得较之任何先知更多。
    与福音书比较起来,新约书信引用这名词次数不多。新约书信的作者是向外邦人致词,而外邦人对这名词并不熟悉,所以他们用了别的说法来代替这名词,无疑的这是主要的原因。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一般人对这名词所抱见解是政治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所以必得避免这名词所含有的革命嫌疑。
    说到天国的含义,在教会历史上所发表过的实不一而足。我们知道有一次民众要强迫耶稣作王。他们所想望的是一个暂时的属他的王国。在门徒争论谁为最大的时候,无疑的他们所想望的也是个属世的国度。
    初期教父中,也有人把天国看作是属世界的。他们相信上帝的国就是耶稣再来时所要建立的国。他们指望他来,要在耶路撒冷立国,执掌属世的主权。抱这种见解的教父有:帕皮亚(papias)犹斯丁(Justin Martyr)爱任纽(Irenaeus)特土良(Tertullian)和希坡律陀(Hippolytus)。
    以上所述这种关于天国的见解在教会史上从未全然消失。每至忧患困苦的时期,这种观念又再度出现。每逢历史的进步使人难于置信,总有些千禧年说取某种形式出现。在教会初期,孟他努派所作狂言,使这教理失去许多信任。他们几次算定了基督再来的肯定日期,以及再来时肯定的情势。亚力山大派的神学家通常反对这种见解。奥古斯丁却将千禧年之说与教会在世掌权混为一谈,于是这教理便在教会失去了地位(The city of God;book XX;sections 7…11)
    这些对于天国所作唯物的解释,照奥斯堡信条所讲(第十七条),都无非想要恢复当时犹太人的见解。对这种见解耶稣曾加拒绝。照耶稣的意思,天国是一种属灵的理想。面酵和芥菜种的比喻(太十三)都与这种见解不符。这种见解在实行方面也很危险,因为这样一来,便将一切社会改革的热情和努力都消灭了。尤有进者,有时甚至把痛苦灾祸视为促进天国降临的佳兆,不但不去设法消除,反而表示欢迎。
    奥古斯丁简直把天国看为有形的教会。教会遂成了地上的专制政体。十六世纪的改教运动修正了这种思想。信义宗为教会所作界说,也不能视为已将「上帝的国」各方面的意义都包括在内。照太三:2;可一:15;太五:3;以及路十二:32,各章节看来,已经是很明显的指出「教会」并不就是「天国」。上帝的国是较为宽广的一个概念,包括一切人类的追求、努力、和利益在内。假若在福音书中,我们把每逢有天国的地方都以教会二字去代替,便不难看出是何等荒谬。照一九二五年在斯德哥尔摩所开普世教会大会议上一致同意的见解,教会是上帝用以促进天国完成的工具。教会是实现天国的工具。
    又有一种解释天国的见解,以为它是基督徒死后所到的天堂。这也许是最通俗的一种看法。耶稣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但他说这话,并没有从地域上设想,也没有意思说,他的国只属于人死后的那一世界。他的意思是说,天国不是起源于这个世界,乃是源出于上帝;它不是根据这个世界的原则建设的,他也不用这个世界的方法,为它宣传,保护它。天堂也是天国的一部分,不过是一部分而已。基督救赎的活动不但在天上显现,也在地上显现。基督教不但为人死后作准备,也要在今生今世变化人生。基督教有出世性,但也有意要变化今世的生活,关心今生的事物。耶稣降世为叫我们得生命,且要得的更丰盛。
    也有些天国的解释,以为单拿个人对于上帝的关系,便足以充分的发挥上帝拯救世人的计划。殊不知个人与社会是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