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

第7节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7节

小说: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和举行结集的石窟——七叶窟进行了修理,准备结集的工作。从雨安居的第二个月开始,在马嘎塔国(Magadha,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里举行了第一次圣典结集。

当时,举行圣典结集的主持人是马哈咖沙巴(Mahàkassapa)尊者,也就是摩诃迦叶尊者,一共有五百位大阿拉汉参加,这些参加者都已经是断尽烦恼的。佛陀在世的时候,所有这五百位长老都亲自听闻过佛陀的教导,都具足了四无碍解智,也就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辞无碍解、跟辩无碍解。也就是说他们通达了佛陀的教法,具有很高深的智慧,对佛陀所教导的法,无论是从字、从词、从意义上都精通了解。而且这五百位大阿拉汉都是通过精选的,并不是说只要是出家人就欢迎你来参加。那个时候并不缺人,如果我们看过圣典就知道,当时精挑细选的,一定要能够背诵三藏,而且一定要在证量方面达到很高,同时还要具足神通。但具足神通也有很多,一定要具足四无碍解。在结集的时候,就先由伍巴离(Upàli)尊者,就是优婆离尊者诵出了《律藏》,然后再由阿难尊者诵出了《经藏》。

为什么第一次结集的时候先诵出《律藏》呢?因为在佛陀入灭的时候,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并不在场,他正赶往古西那喇城(Kusinàrà)想去见佛陀,结果在半途当中就听到了佛陀入灭、入般涅槃的消息。那些还没有离欲的比库们感到很伤心。其中有一个年老的出家人叫做苏跋达,他听到佛陀入灭的消息之后感到很高兴,他说:“贤友们啊,你们不要忧愁、不要悲伤,我们现在已经摆脱了那个大沙门了,他常使我们起烦恼:‘允许你们这样,不允许你们这样’,现在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马哈咖沙巴尊者听了之后,就决定在非法、非律还没有达到强大之前,举行法、律的结集。

到了结集的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先征求大家的意见。他说:“贤友们,我们现在应先结集什么?是法还是律呢?”当时参加会议的大长老们都说:“马哈咖沙巴尊者,律是佛陀教法的寿命,唯有律住世时,佛陀的教法才能住世!”因此大家推举持律第一的伍巴离尊者先诵出《律藏》,然后再由阿难尊者诵出《经藏》。

不过;在第一次结集要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一段小插曲。阿难尊者当时说:“尊者们,世尊在临般涅槃前曾经对我说:‘阿难,假如僧团愿意的话,在我去世之后,可以舍去微细又微细的学处。’”也就是说“小小戒可以舍”。于是那些长老们就问阿难尊者说:“贤友,当时你有没有问世尊说:‘尊者,哪些是微细又微细的戒?’阿难尊者回答说:“尊者,我没有问世尊说:‘尊者,哪些是微细又微细的戒?’”

于是,与会者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长老说:“除了四种波罗夷之外,其他的都是微细又微细的戒。”有一些人又说:“除了四波罗夷跟十三桑喀地谢沙(saï;ghàdisesa,僧始终)之外,其他都是微细又微细的戒。”有的人又说:“除了四波罗夷、十三种僧残跟二不定之外,其他的都是微细又微细的戒。”还有些人说包括了舍心堕,有些人说包括了波逸提。大家的意见不一样。

于是,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团当中说:“贤友们,请僧众听我说,我们的学处(戒律)跟在家人有关,在家人也知道:‘这个对你们沙门释迦子是允许的,这个对你们是不允许的。’假如我们废除了微细又微细的学处,他们将会说:‘沙门苟答马(乔达摩)为弟子们制定的学处好象烟一样(很快就消亡了),当他们导师在世的时候就学习这些学处,他们的导师一去世就不再学习这些学处了。’”

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就在僧团当中做甘马(kamma;羯磨)强调说: 

ß;appa¤¤attaü nappa¤¤apeti; pa¤¤attaü na samucchindati; yathà pa¤¤attesu sikkhàpadesu samàdàya vattati。û;

“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

这是对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教法的基本原则。

其实,这三项基本原则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反复强调的,如果我们看巴利的《经藏》跟《律藏》,就会发现佛陀其实也曾经强调过。例如在《长部》第16经 Mahàparinibbàna经里,佛陀强调了如果想要让僧团兴旺而不会衰败,其中的第三条就是:没有制定的不要再制,已经制定的不要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来受持遵行,这样的话,僧团将有希望兴旺而不会衰败。

在《增支部》第七集里,佛陀也同样的强调;同时在《律藏》里面,佛陀也曾经强调。所以现在有些学者跟有些佛学者认为这个是迦叶尊者的意见。其实不是!马哈咖沙巴尊者只是把佛陀的意见在这个时候重新提出来而已。当马哈咖沙巴尊者重新提出来的时候,得到了与会的所有大长老、阿拉汉们的一致通过。因为所有参加第一次结集的这些比库们都是大长老、上座,所以他们的这一项决定就称为Theravàda。thera的意思是上座、长老;vàda是观点、思想、学说、主张,Theravàda就是上座们的观点,上座们的主张,所以简称“上座部”。

我们也可以说,上座部的长老们坚持这三项原则:

1、佛陀还没有制定的戒律,还没有说过的法,我们不应该添加。 
2、佛陀已经制定的戒律,已经说过的法,我们不应当废除,不应当随意地篡改和删改。
3、只应当按照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佛陀所教导的法遵行。

也就是说:上座部佛教认为只有佛陀才有资格制定戒律,因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还有大悲智。唯有同时具足一切知智和大悲智的人,才有资格制定戒律。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这样的资格,能够同时具足这两种智慧。所以,我们作为佛弟子,就只有遵循的份。也正是因为这样,凡是坚持这三项原则的就称为“上座部”。

所以当你们看到南传比库、南传的僧人时,不要感到奇怪。例如我们穿的衣服跟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是不是?我们现在还是穿着,在你们看来像是被单一样。当我们拿着钵去托钵的时候,有的人会说:“诶,为什么他要抱着安全帽到处跑来跑去?”因为,现在上座部佛教的僧人所穿的袈裟,要按照《律藏》里的规定来裁剪、来割截、来染衣,然后拿来穿。

例如,当我们去到居民区的时候,必须要通披。在寺院、在山林或者在礼敬的时候,我们必须偏袒右肩,这些大家在看经典的时候,都应该能够看得到。还有一些很细微的,例如说当我们用吃的食物一定要经过授与,要经过手授。不手授的话,宁可没有饭吃。为什么呢?因为佛陀规定的,我们就要做,我们是佛陀的弟子,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导师,要尊重戒律。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当你看到上座部佛教有些现象,用现在的观点看是不可理喻的事情,请不要见怪。因为我们的原则就是按照佛陀,佛陀如何说,我们如何做。

到了佛灭一百年,也就是大概在公元前444年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导致僧团开始有分歧。这件事情最后导致了经典的第二次结集,第二次三藏结集,地点在韦沙离城(Vesàlã;,吠舍离城)。主持人是亚萨尊者,或者说亚萨·咖甘嗒咖子(Yasa kàkaõ;óakaputta)尊者。参加的人有七百位阿拉汉。

为什么会导致这一次结集呢?

因为当时住在韦沙离城的瓦基族比库向在家人要钱,他们在每个月的斋戒日,用铜钵装了水之后,放在僧团中间,然后开口向前来的在家人要钱。他们说:“朋友们哪,你们给僧众钱吧,僧众们需要资财。”那个时候,有一位从西方地区来的阿拉汉叫做亚萨·咖甘嗒咖子,他见到之后,对那些居士们说:“朋友们,请不要给僧众们金钱,金钱对沙门释迦子是不允许的,沙门释迦子不能使用金钱,沙门释迦子不能接受金钱,沙门释迦子放弃珠宝、黄金,远离金钱。”但是那些居士听了之后,仍然将钱布施给僧众。

当时,瓦基族的比库们把所讨来的钱收集之后,再平分给每一个僧众,只要在那个地方住的,人人都有份,但亚萨尊者不肯接受。当地的那些比库很气愤,指责亚萨尊者,说他诽谤有信心的居士,使他们失去信心,要叫他向居士们去道歉,还要举他的罪。

于是亚萨尊者就到其他地方,邀请了很多长老、上座一起来到韦沙离城,共同裁决这件事。据说前来参加裁决的一共有七百位比库。由于人数太多,双方都各选了四位大长老作为代表,共同来判断瓦基族比库们的行为到底符不符合佛陀的教法。当时在僧团会议当中一共讨论了十件有关当地那些瓦基比库认为是允许的戒律问题。例如说:把盐储存在器皿里面,在没有盐的时候可以当食物来吃;又例如说,太阳过了正午两指,在两指之间还是可以继续吃饭;可以使用没有边缘的坐具,(nisã;dana;尼师坛);特别是对于第十条——可以接受金钱这一件事情。

因为那个时候佛陀入般涅槃才一百年,当时还有一位受具足戒已经一百二十年,即戒龄已经是120个瓦萨(vassa)的大长老,是地上僧中的长老,名字叫做萨拔咖弥(Sabbakàmã;),他还是阿难尊者的弟子,于是请他做僧中的长老。大长老们通过很严格的审核方法,一致认为瓦基族比库所做的十种行为都是“邪法、邪律,偏离导师的教导”。

当参加集会的大长老们平息了这件事之后,决定再结集法和律,于是又花了八个月的时间重新结集了三藏。但是,本地的那些瓦基族比库不肯接受上座僧团的如法裁决,他们另外纠集了一万个出家人,说:“他们既然把我们的这些行为说成是邪法、邪律,但是我们人数更多,我们另行做表决。”于是他们另立僧团,另外编集了自己的三藏。从那个时候开始,佛陀的僧团就开始有了部派的分裂。当时由于参加第二次结集的是以长老、上座为主,因此称为“上座部”,而瓦基族方面由于人多势众,所以称为“大众部”。

佛陀的僧团在之前的一百年是和合的,在教理上都是一味的,但是到了佛灭一百年开始就有了分歧。上座部坚持保守佛陀的教法,维持佛陀教导的传统,但是大众部认为佛法可以因时、因地做一些修改。大家在原则上有了分歧。上座部坚持说:“我们应当保守佛陀的教导,不应该随意篡改!”但是,大众部说:“佛陀的教导可以因时、因地做变通和发展。”这种原则性的分歧到了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大家不在一起共住,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于是,佛陀的僧团在那个时候开始(佛灭一百年开始)有了部派的分歧。

我们再看第三次结集。在佛灭两百多年,印度出现了一位很闻名的大王叫做阿首咖王(Asoka;阿育王)。Asoka是“无忧”、没有忧愁的意思。阿首咖王统一了印度,当时的版图甚至比现在印度的版图还要大,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方。

阿首咖王早年是个暴君,到处征战,也杀害了自己的很多兄弟,夺得了王位。但是后来他受到佛教出家人的感化,信了佛教。阿首咖王信佛教之后,投入了很多的财力和精力来弘扬佛法,成为佛教史上很有名的护法大王。阿首咖王大力地弘扬佛法,对佛教的僧人很恭敬,每天都用大量的食物供养佛教的出家人。那个时候就有很多外道苦于生计,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们剃光了头,穿上了袈裟,冒充佛教的僧人也来接受供养。当这些外道冒充了僧人、冒充了比库之后,他们并不是想认真地学习佛法,却把自己的见解、修行方法也混杂到佛陀的教法当中来,用自己的观点和方式来解释佛法,仍然还是修行外道那一套。

由于佛陀的正法受到扰乱,当时的比库们不愿意跟这些假的僧人在一起诵戒、在一起共住。当阿首咖王知道之后,感到很震怒,想要整顿,于是派一个大臣去整顿僧团。结果这个大臣误会了阿首咖王的意思。当他去到寺院Asokàràma (无忧园寺)之后,命令那些僧人说:“你们一定要在一起诵戒,你们一定要和合。”结果,那些大长老们不愿意跟外道、假僧人一起诵戒。结果那个大臣很生气,把大长老逐个逐个抓起来,问他们说:“你们要不要和合?”那些大长老坚持就是不跟假僧人在一起,结果就把僧中的大长老一个一个地杀了。

后来阿首咖王知道之后,感到很懊恼,又没办法解决。最后他从阿厚岗嘎山(Ahogaï;ga pabbata)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