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10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有行心,这八种心都是属于善心,而且是欲界的善心。因为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欲界的速行心,所以这些心能够生起。一个人生起善心和所缘有没有关系?没有!没有必然的关系。它反而和什么有关系?和作意有关系。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例如佛陀是什么所缘?是极可爱所缘。为什么佛陀是极可爱所缘呢?因为虽然说佛陀的色身也会老、也会死掉、也会腐朽掉,但是毕竟佛陀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具足八十种随形好。所以佛陀的色身、佛陀的身相庄严是一切其他的人都很难比的。除非是有一种人跟佛陀的相貌很相像,那是什么人?转轮圣王。为什么佛陀有这些相呢?因为是由过去无量劫以来所积累的种种善业、善行巴拉密所形成的。那佛陀感得了大人相,有种种的相好庄严,那佛陀感得的这些是什么?善果报。因为是善果报,所以当我们去见到佛陀的时候,佛陀是属于一种极可爱所缘。乃至到佛陀入灭之后,后来的弟子们为了纪念佛陀,建立了佛塔或者竖立了佛像,雕塑、画了佛像,佛像仍然也是属于极可爱所缘,虽然佛像会因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时代而会用自己的想象去画佛像,我们看到的佛像也许并不能够代表佛陀真的是这么样,但是必定由于佛陀的功德,我们看到的佛像还是属于极可喜所缘。
一般上来说,即使是一个不信佛的人,看到了佛像他都会感到什么?感到内心很欢喜或者很平静,是不是?但是对于那些断灭见的人来说,看了他会觉得什么?这个可能只是文物吧!或者他们只是些石头的雕像,而对于一些异教徒,例如:一些比较极端的异教徒,他们看了之后,他们会怎么样?会生气,说这个是偶像、偶像崇拜,是不是?如果是对于一些专门倒卖文物的人看到佛像会怎么样?看到这些古文物会怎么样?生起贪心。啊!这个可以赚一笔钱。而对于佛弟子看到佛像会怎么样?会生起恭敬心、礼敬的心。
又比如:一个美女、一个很漂亮的女人。这是什么果报?一个漂亮的女人是什么所缘?是什么所缘?或者是极可爱所缘,如果她是很漂亮的话。我们再看看这一个女人,在不同的人看到她会生起什么样的心?他们的心都不完全一样。如果一般的男人看到这个很漂亮的女人生起的是什么心?生起的是贪欲心;如果是其他的女人看到这个漂亮的女人生起的是什么心?妒忌心或者嗔心,即使她可能是一个很贤淑的人,都会说:“啊!狐狸精!”,是不是?而对于一个经常修行,守护正念、守护根门很好的人,他们生起的是什么心?他们会生起舍俱的什么心?智相应心。甚至他们会作意这是不净的;而对于那些鹿、那些森林里面的野兔等等,看到这个女的会生起什么心?会怎么样?它们跑都跑不及,是不是?这是什么心?害怕的心;同样如果这个女人,在一些蚊子、或在一些老虎,它们看到的是什么?美味佳肴,是不是?所以同样的是一个所缘,但是不同的体验者,由于他们作意生起的速行心可以完全不同,是不是?如果一个人生起了颠倒想,他可以把可爱的当成不可爱的,把不可爱的当成可爱的。例如:如果一个人身上长了疮,长了疮这个是善果报还是不善果报?不善果报。但是有些人抓疮抓得很有快感,或者当他的身体发痒的时候,他经常抓,他感觉到很舒服,这个是由于颠倒想。或者有一些受虐狂,受虐待是一种变态的心理,他们就是喜欢人家去打他、虐待他,当他的身体遭受到痛苦的时候,他反而以这个痛苦而生起悦俱的贪根心,他喜欢人去打他。这种就是由于颠倒想,他把苦的当成是乐的。
又比如:一个不可爱所缘,尸体,一般人看到了尸体会怎么样?会厌恶。会生起什么心?生起嗔心。但是却偏偏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类人专门喜欢去看尸体,例如:有些禅修者;他们去取不净相。当他们看到了尸体之后,有可能他们生起的是悦俱的智相应心,去作意它是不净,是不是?所以这里讲到的尸体也好、美女也好,或者其他的可爱的所缘也好,都是指一般普通人的感受,都是这样的,这种所缘是这样确定。
当然对于所缘来说,也依果报不同而不同,不同的时代,或者不同的趣、不同类的众生也不尽相同。
例如:对于人间来说,极可爱的所缘或者可爱的所缘,对于天人来说可能还是变成不可爱所缘,是不是?例如:我们不要说动物,我们说在非洲,非洲那些黑人们,他们可能会对他们认为的美女追得死去活来,是不是?但是在亚洲人或者在白人看上去那黑人有什么好漂亮的,是不是?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可爱所缘哦!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她们那么丑陋,怎么也爱得死去活来,是不是?所以因为每个人不同的果报,所以体验的所缘也不尽相同。不过基本上我们都可以归结为:如果善的果报成熟,我们可以体验到可爱或者极可爱所缘;由于不善果报的成熟,我们可以体验到不可爱的所缘,而当我们体验到可爱或者极可爱所缘的时候,所体验的这些果报心是善果报心。
但是速行心却不一定。如果我们体验到不可爱的所缘,体验的心里面的果报心是不善果报心。但是速行心不一定是不善,有可能也是善的。那至于速行到底是善、不善并不决定在所缘,而决定在我们的作意。
大家明白了心跟所缘有必然的联系,我们生起的是善还是不善,谁做主?是由神、由佛、菩萨做主,还是由所缘做主?你不要认为:我的业来了,自己控制不了。如果一个人业控制不了,惟有在临死的时候、结生的时候,那个时候他没办法控制的。平时只要你是个正常的人;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吗?还是可以的,只要你的神智很清晰、神智很清醒,就可以控制心生起的是善还是不善的。
当我们体验到这些所缘的时候,跟我们过去的业有关系,有些业是直接的、有些业是间接的。我们不能够说:“啊!有些是我们过去的业,所以我们不用去改变”。例如:你把你的手用刀子一割,你会感觉到痛,这个是由于我过去的业,可以这样说吗?不能!但从大的方面来说,只要我们有这五蕴、这个果报身,我们必定要承受过去所造的业,这是必然的。所以体验到不善的果报,例如:身体的痛苦,看到不好的东西,这和业有关。有些业是直接、有些业是间接。
由于体验到无论任何的对象、任何的所缘,还是可以转换我们的心的,我们造善业、造不善业决定在我们自己,所以不要过多地去怨外在的东西、怨所缘。
在实修当中,这些在名业处当中,必须得要观照、要观察的。因为在心路过程里面,每一起种心都伴随着一定的心所产生。例如:我们可以看《表第十二》的“眼门心路过程示意图”。所有这些,我们都必须得在修名业处的时候,要观照而且要如实的知见、如实观照。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脱离了实际、脱离了修行,那不是上座部佛教传承的“阿毗达摩”,或者说不是佛陀教导的“阿毗达摩”。
我们现在学的这些东西,其实可以用在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可以用在生活方面。例如:我们如何去培养如理作意,培养善心?不一定实际要看到这些心路过程,我们都会培养、都可以培育。
还有另外一个,就涉及到实修方面。实修方面,我们必须要见到心路过程里面的究竟名法,惟有这么样,我们才可以修行名业处。我们观照名业处是透过名色识别智去观照,名色识别智所见的对象就是究竟名法。
在五门心路过程,这些心当中,五门转向心一共有十一个名法,可以对照《表第十一》;然后眼识有八个名法;领受有十一个名法;推度根据情况,如果是舍受的话,有十一个名法,如果是悦俱的话,有十二个名法(加了一个喜心所);确定心也有十二个名法。这些是我们在修行当中要观照的。当确定心是如理作意,生起的是善心,不如理作意生起的是不善心。
在意门心路过程里面,我们再看《表第十六》。意门心路过程里面,由于如理作意,生起的是善心,下面那个《欲界善、不善速行名法表》,就是根据实际的情况去观照的。如果是悦俱智相应无行心是三十四个名法;如果悦俱智不相应心和舍俱智相应心是三十三个名法。但它们的组合不一样,如果是悦俱智相应的话,它既有喜、又有智;如果是智不相应的话,它有喜,但是没有智;如果是舍俱智相应的话,那么没有喜心所,但是会有智(会有无痴心所);如果是舍俱智不相应心的话,那么既没有喜心所、也没有无痴(就是慧根心所),所以只有三十二个名法;具体要在修名业处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表十三》取颜色所缘的眼门善速行心路过程这个名法来观照。当然这个已经涉及到实修,没有办法详细地讲。如果你要听的话,可以听在帕奥禅林讲的那一集的阿毗达摩,里面就会有比较详细地分析,这一切都必须得要我们实际去体验。
如果你只是学,不应用在生活上,更不应用在修行上,那么只是属于你的闻思功夫,闻思功夫是我们讲到的意门所缘的哪一种?它只是你的观念而已。并不是你的随觉智,不是你的智慧,更不是你的证悟、你自己亲证的证量,只是你的一些概念而已、所掌握的知识而已。真正的,我们惟有把这些知识运用在生活上,成为你的经验;用在修行上,它成为你修所成的智慧,而不只是闻思的功夫,不只是通过思维、通过推理得来的功夫。如果你已经亲见了这些、已经亲证了四圣谛,这些是属于苦圣谛的范围,那时你的智慧是透过出世间智去了知这些的。
我们讲欲界的心、欲界的心路过程就先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再讲一讲安止速行的心,安止速行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禅那速行心;一类是道果速行心。
我们先讲禅那速行的心路过程是怎么样的。禅那速行心必定是属于什么心?意门心路过程心,它不可能发生在五门。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即使我们要取相,例如:我们用眼睛去看(取)一个地遍的遍相、或者取水遍的遍相、火遍的遍相、白遍的遍相,用眼门看,但最终还是要透过闭上眼睛用意门,意门形成的相才是似相。
如果我们用眼睛去看的话,只是看到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然后当闭上眼睛,这种相呈现的时候,是属于意门所对的相,那个叫做取相;最后我们透过专注意门的相而变成似相;然后再把心投入似相而成就禅那。所以一切禅那心路过程必然是意门心路过程,而不可能是眼门心路过程,更不可能是耳门心路过程。我们不是透过看东西证得禅那、不是透过听声音证得禅那、不是透过嗅东西,必定是由意门而成就的。
到底它们的运作法则是怎么样的呢?禅那的速行也可以叫做安止的速行,这是属于世间安止的速行。安止Appaõ;à,意思是指高度提升了的寻心所。虽然在初禅以上没有寻心所,但由于它可以把心完全地安住在或者安止在,英文叫做absorption,就是吸入吸进去,完全把心已经融在似相当中、融在光当中,我们称为安止。
对于安止速行的心路过程来说,它的所缘就没有所谓的清晰或者不清晰,因为必定是清晰的所缘才有可能去专注。当我们在专注的时候,如果所缘晃来晃去,就不可能入禅,因为所缘是不清晰。如果所缘很清晰,我们的心才能够投入进去。对于安止速行的意门心路过程,所缘都是清晰的所缘。
在一个人证得禅那,由一个从来没有禅那体验的人第一次证得禅那的时候,他的心路过程是怎么样发生的呢?一般上来说,一个人要证得禅那,只要是属于世间的禅那,他必定是透过专注特定的所缘而达成的,透过专注特定的所缘,透过什么心来专注呢?透过欲界的心来专注,这种欲界的心是属于什么样的心呢?必须得是智相应的心。透过智相应的欲界心来专注特定的所缘,当他透过专注,这时在这些欲界智相应的善速行里的一境性被高度的提升,当一境性提升到一定的阶段,以致有一种很特殊的心路过程会发生,这种很特殊的心路过程介乎于欲界和色界之间,我们称为初次证得的安止速行心路过程。
由于欲界的心路过程最多只有七个速行心,即使你的心很专注在对象上,只要还没有证得禅那,必定还只是七个速行然后落入有分,又一个意门转向、七个速行、又落入有分,都是这样重复、重复的。那个时候,我们的定力不可能维持得很强,因为毕竟欲界的心最多只有七个速行,然后必定落入有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