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

第47节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47节

小说: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照先天程序展开的过程。 
生命物质的两重性体现为个体细胞的遗传物质中不仅
记忆着自己的元间,同时还记忆了整体的全部元间,每一个
个体就是整体元间本身。只是在后天的发育中个体才成为个
体,才被整体赋予了分工的角色,从物质形式、物质自我的
角度看,个体只是整体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特化了的局部。但
是,从元间自我的角度看,每一个个体依然还是整体本身,
个体处于这样深刻的矛盾处境中。一方面,这使得个体不得
不为了本身的生存甘愿充当极端特化的角色,仅仅完成极端
分化了的任务,从分工中获得生存的条件;另一方面,受自
己本能的驱使,受自己天然拥有全部整体元间的驱使,也在
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分化功能之外的其余能力。 
正是由于分工带来的高效率,使得每一个个体实现自己
分工所赋予的任务变得十分轻松,使得个体都成了“有闲”
阶层;高效率还造成了整体中信息充分扩散的便利,为每个
个体享用整体的信息提供了可能。于是,个体开始有条件在
轻松处理自己分工工作之余,对整体事务给予更多的关注,
发挥更大的影响。 
与个体参与分工并形成分工体系的方式不同,个体以自
己的“去分化”功能参与并形成的组织是另一套体系,如果
前者以分工的、特化的、形态的、集中的、硬件的形式作为
主要的特征,那么,后者形成的体系就是以去分化的、跨分
化的、分散的、信息的、软体的、不固定的、临时的形式为
特征,如果把前者称为“实系统”,就可以把后者称之为“虚
系统”。高度发达的群体都是虚、实这样两个体系以对立统
一的方式共同组成的。这两套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
存维系着整体的统一。 
例如,除了经络系统之外,正在飞速发展中的互联网体
系也是这样一种虚系统,除了利用互联网从事本职工作的人
士和联机时间之外,互联网传递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人
们职业之外的内容,职业之外的元间本身也是分类的,也构
成了一个个体系,成为专业的、分化了的体系的镜像系统。 
虚系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跨分化组织形式。 


14。7。3 个体与种群间的相互记忆 
非生命的物质实体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
单纯的层次差别,不仅每一个部分具有自己保持自己结构的
方式,整体也具有保持自己的独特方式。同时,要素之间契
合与排斥的具体形式也影响和决定着整体的元间,特定的要
素形成特定的整体形势;特定的整体形势也将影响和约束个
体要素本身的元间构成。 
整体和个体要素相互都可能影响对方的结构方式。在整
体形成之前,潜在要素已经具备的元间性质对可能结成的个
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影响,成为左右可能结成的整体元间形式
的因素。比如,用方形的砖块砌出的弧形墙壁,微观的线条
不可能是无限平滑的。从这种角度可以说,整体“表现了”
个体的一些性质;如果个体是在一个集体中生成的,当这个
集体解散之后,原先构成种群的个体都可能不同程度地保留
着原先处于集体中时被集体势态强制赋予的元间形式,从这
种角度也可以说,个体“表现了”整体的一些性质。 
可见,在非生命的阶段,个体要素表现和记忆整体的元
间,以及整体表现和记忆个体要素的元间实际上还是没有分
化的同一个势态的两个不同的观察角度。 
与非生命物质不同,生命物质种群和个体之间相互记忆
是一个随着个体自我和群体自我共同形成、发育并逐渐分离
的过程。 
这个分离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首先,每一个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使得每个个体区别于
所有的个体。这样,就要记忆所有的、每一个个体,从对每
一个其他个体的区别中发现自己的独特特征,形成对于个体
自我的认识和意识,以及每一个个体对种群和整体的意识,
对所有个体整合成为同一个体系之后发生的群体行为的意
识。 

其次,种群对于种群自身的意识,种群本身成为具有自
我意识的实体。种群自己对于种群与种群之间、与自然世界
之间、种群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经验体系,经验之间
差异的意识构成了种群自我意识。这样,种群不仅要记忆种


群自身,记忆种群生存的势态环境,还要记忆构了种群的每
个个体。 
种群和个体各自都形成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自
己记忆自己以及相互记忆对方的记忆体系。 

14。7。4 种群自我的记忆 
种群实现对于自己的记忆就是对于自己的经验的记忆,
只有在不同经验的比较中才可能发现和意识到经验之间的
差异,种群的自我意识才是可能的,这样的群体也才有算得
上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群体。种群意识是一个由个体的意识共
同促成的竞争体系,个体意识相互竞争的能力和程度就是这
个群体自我意识能力和程度。 
生命以个体和群体两种方式在同一个层面上参与对于
自然的相互作用,使得群体本身也成为个体对象的一部分。
因此,生命实体面临两种势态,一种是自己种群形成的势态,
一种是自然势态。这两种势态共同作用下的生命实体在达尔
文反馈中经受选择和淘汰,形成了对两种势态的互补元间,
也就记忆了这两种元间。 
生命的个体以群体为生存环境,也就是以其他个体作为
生存条件。因此,个体与环境的作用的另一部分重要内容是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间的相互交流及对于作为对象
的其他个体的作用也成为个体生存的重要内容。种群是个体
以对立统一方式组成的实体,个体之间既是生存条件又是竞
争对手,只有平衡这种冲突和矛盾,具有处理这种对立统一
关系的能力和方式的个体才可能在达尔文选择中胜出,这种
能力和方式就是个体最初关于种群元间的内容。换言之,最
初个体所具有的种群内容,是协调个体间关系的方式和方法。
这种方式和方法以DNA之类的形式储存在每一个个体之内,
成为个体的先天能力和先天具备的行为准则和反应模式。 
关于群体的记忆,最初是以个体分布的方式间接实现的,
群体本身还不能直接记忆自己的元间,只能以具体行为的方
式把个体遗传信息中的群体成分实现出来。 

所有个体的这种行为成为群体行为,改变了群体势态本
身,群体势态成了所有个体关系的总合。反过来,群体势态


和环境又强制生存其中的个体去适应这种势态,以互补的方
式记忆这个势态,从而推动了个体记忆内容本身的进化和改
变。最后归结为DNA的积累和改变,个体和群体都成了对方
进化的原因,交替着改变对方。 
个体的物质自我本身也是一种记忆体,不仅作为元间自
我 —— DNA等遗传物质的物化形式,同时还被当时所处的
势态环境所塑造,还作为当时所处势态环境的记忆者。当这
种记忆能力进一步分化,就形成了专门用于后天元间记忆与
处理的实体 ——脑神经组织。 
个体之间的关系除了被遗传机制记忆之外,现在又增加
了大脑这种新的记忆机制。尽管大脑的出现使得群体元间得
以更充分地分离和抽象,形成相对独立和抽象的群体元间,
但是,这种元间依然依赖于个体,因为大脑仅仅属于个体,
群体元间依然依附于个体的自我,还不完全属于群体自我。 

直到大脑之间的元间转移途径从行为的传递、从口耳相
授的纯生物方式物化为生物自身以外的其他方式之后,比如,
当语言物化为文字、当面部表情和肢体形象物化为图形、设
计构想物化为器物……,元间才真正开始从大脑中转移出来,
转移到了非生命的载体之上,不再仅仅以脑神经细胞的组合
形式作为唯一的载体,群体元间才开始从个体生命的垄断中
解放出来。群体元间被存放在不属于任何个体身体的公共位
置,存放在可以供所有个体享用又不再因任何个体大脑的状
态的改变而改变的相对独立的位置。 
14。7。5 作为群体自我意识的“文明” 
从生命个体到个体自我意识,再到群体以及群体的自我
意识,经历了这样三个发展历程,出现了四种群体元间的记
忆形式: 
1、个体的元间自我即DNA等遗传物质中记忆了的由这
种个体构成的群体势态的群体元间; 

2、个体在群体中得到发展,逐步具备和生成了除遗传
记忆能力之外的另一种新的记忆方式 ——脑神经组织的记
忆能力,每一个个体都分别意识、记忆群体中一少部分其他


个体,个体间的相互记忆的总和形成了群体对自己的意识和
记忆;所有个体的大脑以接力方式共同记忆了所有个体共同
构成的社会势态和这些个体共同存在着的自然势态以及这
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元间; 
3、上述两种记忆介质中的内容被转移到了非生命的其
他元间载体中,形成了生命物质之外的又一类元间记忆和处
理方式。 
4、由所有个体行为实际形成并接力延续的群体势态 
—— 变化中的社会形态本身。 
我们将这四种元间记忆和处理方式共同形成的元间实
体定义为“文明”。 
群体自己对这些文明状态的普遍理解就是群体的自我
意识。 



第十五章 概念与逻辑 

 

15。1 概念的生成 

15。1。1 知识的生成和积累 
在前述冯。诺依曼模型的框架下,个体元间体系的生成
与积累大致经历以下过程。 
1、将从感觉器官送来的与外在世界相互补的元间转移、
复制为一个抽象元间实体,保存、命名这个实体; 
2、将新来的元间实体与已经存储的所有元间实体逐一
进行比较,保存所有比较过程产生的结果并分别命名。这样,
每一个新进来的元间实体都被解构,被分解和整理成不同程
度的共相或差相,被分解成了一系列不同一般性程度的元间
构件和要素; 
3、对被分解了的元间素材再次进行相互比较,产生新
层次的差相与共相。反复进行这样的比较,形成了元间要素
的分类体系。 
这个元间要素分类体系成为以后对外源性元间进行比
较和识别的依据体系,也就是常说的“知识”体系。认识一
个新的外源性元间,要以这些已有的知识作为依据,新的元
间输入又充实和重塑了知识体系。 
原则上,所有新进入的元间信息都应与所有已经存储着
的元间实体进行一次彻底的比较运算,形成不同层次的比较
结果。每一个比较结果都被赋予一个“存储地址”,这个地
址的名称和标示也就是这个比较结果的“名称”或“标识符”。
每一个标识符代表着一个元间实体,就像文件夹封面上的标
签一样,每一个文件都有一个文件名。 
通过比较生成差值和差相的过程就是“分析”过程; 
通过比较生成共值和共相的过程就是“归纳”过程。 
元间实体在比较处理的过程中,按照不同的一般性程度
被分解为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形成了我们常见的树形文件结
构,同时,也形成了树形文件名的层次结构。 
树形文件结构的层次实际上就是文件内容一般性程度
的层次。 


15。1。2 形象与形式 
对象世界的元间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被分离出来,被转移
到了人的记忆系统中,转移到了大脑之中。但是,外源性元
间在大脑中的储存却可能会有不同的方式。 
1、把从各个感觉器官转移进来的所有元间都不加任何
处理地直接存储,实际保存着的是关于摄取到的对象元间的
直接副本,是关于对象的相对完整的“形象”。 
2、用分析和归纳产生的元间体系,是关于对象的抽象
的分解了的“形式”。 
大脑用两种方法分别保存了对象元间的形象和形式这
两个版本。 
鉴于“抽象和具体”的相对性,在这个特定的场合,也
可以把形象的元间称为“具体元间”,把形式的元间称之为
“抽象元间”。区别于物质与元间的相对性,这是又一层次
的具体与抽象,是抽象元间层面上的抽象元间和具体元间,
对上一层次来说是两种不同程度的抽象元间。 
这样,对外源性元间的处理有了两个极端的情形: 
1、不对外源性元间作任何分析和归纳处理,直接保持
输入元间的本来样式; 
2、对其进行彻底分解处理,直至达到分解的极限,形
成一个元间要素与这些要素间关系形式的集合,形成相对应
的抽象形式组合。 
这是思维操作的两个极限的端点,真实的、具体的思维
过程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