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源和存在方式,有可能将先哲们开创的事业深入进行下去
了。
假设两个前提:
1、我们只生活在一个世界里,规律或逻辑只能属于这
个世界本身。
2、发展、变化是这个世界的基本现象和原则。
显然,这两个原则相对自身都会导致悖论。
直面可能产生的悖论,把这两个假设的前提都贯彻到底,
会有:
1、规律并不是在一个神秘之所独立发育、编撰完成之
后才注入到现实世界中来的,只能是在现实世界中和现实世
界共同发育进化的;
2、眼下我们所看到的规律与现实两元分立的局面并不
是一开始就有的,这种差异只能是一个更长过程发育到一定
阶段才开始出现的历史现象;不是先天分离的,也不会永远
分离;
3、规律和现实的分离现象可能只是现实世界中各种状
态之间的层次差罢了。
4、人本身作为一种生命形式,仅仅是这个世界中的一
个成员,人所具备的先天认识能力,甚至抽象的规则、范畴
体系也都属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内容,也应当是伴随世界的进
化而进化的。
看来,彻底贯彻发展、变化的原则是弥合规律与现实两
元分立局面的一个途径。
能否有效地排除悖论,有效地将发展、变化的原则贯彻
到底呢?实际上这是一个无限向前追溯的企图,也许这种追
究终会达到一个“起点”。我们可以猜想:起点本身的性质
就是这个世界的基本性质,或者说“本体”。起点之后是本
体自身展开、积累、发育的历史,也是这个世界自己生成和
演化的历史。
1。3 起源与定义域
1。3。1 起源的起源?
起源意味着变化,是从一种状态变化成另一种状态,如
果这是一条逻辑,那么,这条逻辑自己是不是变化的? “起
源”本身也有起源吗?如果有,这就否定了起源本身。如果
没有,同样也否定了起源的意义。这是一个典型的罗素式的
悖论。
“绝对起点”处于“起源”原则失效之处,处于这条原
则的极限之外。想要达到绝对起点,就必须放弃这条原则。
但是,没有这条原则的世界演化史又是我们无法理解的。
解开这个悖论的方法如下。
设:
起源原则不适应于自身,起点本身不能再问起源。只有
这样,起源原则才是有效的。
1。3。2 相对起点
不问起源原则本身的起点,所得到的起点是相对起点,
所有关于起源点的讨论都只涉及“相对起点”。除了“相对
起点”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相对起点”是在对起点无限追溯的链条中选取一个特
定的位置作为阶段性的开始点。
相对起点承认在这个起点之前还会有更深远的历史,但
是,那不是我们这里重点研究的内容,也是我们目前的逻辑
工具所无法企及的。这里只能关注“起点”之后的情形。
1。3。3 终点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限定,绝对终点也没有意义,只有相
对终点才可能成为研究对象。
1。3。4 定义域
在相对起点和相对终点之间,是一个“定义域”。
有定义域的理论是有限理论。
实际上,定义域是一切理论的前提。
因此,一切有意义的理论都是有限理论。
定义域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哲学这种被认
为是专门或仅仅讨论一般性问题的学说。
早期的哲学家很少有人对自己理论的定义域进行界定,
因为那时对世界进化的时间轴还没有一个象现在这样的清
晰认识。这种缺陷在近、现代也不罕见,许多不必要的争论
和误解来源于此。
理论的对象是一般性问题,而一般性本身有程度的区别
和差异,有适用范围的区别。定义域是任何事件,任何实体,
任何概念和理论都必然遭遇和遵循的限制,没有定义域的理
论没有意义,超出定义域的理论将失去意义。
追寻规律的起源就不能以绝对的起始和结局为对象,而
是假定在一个暂时无法追究或不必追究、不愿追究的更长区
域里截取一段相对独立的部分,仅在这一有限的、相对的区
间里,仅把这个定义域中的演变过程作为对象。
因此“逻辑起源”命题也应设定自己的定义域。
1。4 逻辑起源命题的基本假定
1。4。1 黑格尔难题
古典哲学大都对规律的规律采取了暂时搁置的态度,这
种搁置隐含着一个默许:把我们世界的规律设定为是由另一
个世界直接给与的。这套程序在给与我们之前就已经编撰完
成了。规律是预成的。为什么只是“默许”? 因为如果直
接武断地宣布,哲学就等于了神学。
尽管黑格尔是规律预成论的集大成者,也正是黑格尔自
己,凭着自己的天才,背着上帝偷偷摸摸、转弯抹角地试图
充当规律生成论的奠基人。他的体系是绝对的,是预成论的,
但是这个体系的内容是演化的,是生成论的。他试图用这种
相互制衡的方法调解两个无法克服的逻辑困难:预成论必然
依托于多世界假说,尽管如此,也不能逃脱我们对于前一个
世界本身生成过程的追问;生成论必然面临本质和现象分裂
的困难。如果把两者结成一个圆环,相互成为对方的理由,
就多少可以自圆其说了。实际上,这种努力不可能成功,因
为,如果追问终极规则的起源就是追问上帝的起源,对当时
的人们来说是不可超越的终极障碍,信仰是非理性的,不可
追问。最后还是要把世界程序的著作权归还给上帝,归还给
住在另一个世界中的神灵。
黑格尔模型有三个困难:
1、他设计的“绝对精神”这套包罗万象的程序太复杂,
如果不是上帝这样超级智慧者是不可能把这套程序具体化
到如此程度,更不要说由炽热、冰冷、丝毫没有智能的大自
然自己独立来完成了。
2、他无法解决这套程序的依存问题,就是说,这套程
序方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存在着。
3、他无法说明这套程序怎样“注入”到我们这个世界
中来,我们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和方式接受这些程序,怎样
被其同化,或者说,绝对精神是怎样与现实世界发生相互作
用的。
1。4。2 再次扬弃黑格尔
显然,上述第一点虽然是技术性的,但却是困难的核心,
当“绝对精神”中的内容等于全部世界的内容时,就达到了
内容的极限,也达到了困难的极限。
如果我们试着减少这个“程序包”里的内容,问题或许
会稍微变得容易一些,如果我们无限减少程序包中的内容,
省略掉所有的具体性细节,只保留更基本的规律,当这个省
略和精简的过程到达极限时,程序包中的内容就会趋向于变
得无限简单,这个趋近于无限简单的“内容”可能也就是趋
近于最基本的规律。
甚至有可能把预成论中的内容简化到仅仅只有一个不
能再进一步简化的、最简单的内容。如果预成论这时还必须
依托于多世界假说的话,这种依托也达到了最简单的极限,
这个最简单的“内容”就是从我们世界之外的那另一个世界
继承来的,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起点和起点时的本体。
如果,起点和本体就是当时我们这个世界规则的全部内
容,当内容无限简单或足够简单时,我们不再需要一个全能
的神灵了,即便需要,这个神灵也将变得无限单纯。
如果,那前一个世界对我们的世界发生的影响仅限于这
个无限简单的本体,就不可能再是程序性的,只能是标题性
和条件性的。初始时,我们的世界也应当是无限简单的,甚
至是除此之外一无所有的。这样,两个无限简单的世界就是
同一个世界,至少是门槛很低、低至极限的两个世界,那个
预成的极限状态的“程序”就可以毫无障碍地进入我们的世
界,成为我们世界的主宰。
在这个极限点上,生成论和预成论之间的界限消失了。
对比我们现在的经过充分发展和积累了的、丰富多彩的
现实世界,我们可以想象,无论是形而上的规律,还是形而
下的事实和物体,都是从一个共同的起点发端的,两者在同
一个世界中共同生成。
这就是笔者打算对于黑格尔进行的又一点扬弃。起点还
是黑格尔心目中的橡实;他相信橡实里包含了全部世界发展
过程和细节的蓝图以及这套逻辑生成的全部过程。与此不同;
我猜测:这个橡实里只有一条规定;是最简单化的、抽象所
能达到的极限状态,这个规定并没有规定别的什么,而是自
己规定自己,这时,它自己就是全部的现实世界。橡实的外
壳无限薄,薄的没有了意义,橡实没有了内外区别,和我们
的世界融合在一起了。
通过对黑格尔模型求取极限,消去了旧模型中绝大部分
的内容,仅仅把黑格尔模型中的起点部分作为先天的、预先
就有的、不可变更的、绝对的。
仅就留下来的那一点儿内容来说,这个模型的起始点是
预成论的。逻辑发端于一个已经被规定了的初始状态;之后
的所有部分都是生成论的。除了初始状态之外的所有逻辑和
现实都是生成的,也就是说,把原先消去的那些部分作为生
成的部分。所不同的在于,这已经不仅仅是抽象概念独自的
演化,而是全部世界内容的自我生成和演化。
可以把这个新模型称之为“逻辑起源模型”。
1。4。3 “有”、“无”相对关系的再抽象
由于逻辑起源模型的演化不仅从一个状态起始,而且这
个状态将成为贯穿整个模型演化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则,
由此发生的一切都无一例外地属于这个基本状态的演变、延
续和具体化,所以,初始的状态就是“本原”。
既然我们假定新模型的逻辑端点是一个已经被规定了
的初始状态,就必须考虑这个初始状态的状态。
来看我们熟知的黑格尔模型的起点。
“纯存在或纯有之所以当成逻辑学的开端,是因为纯有
既是纯思,又是无规定性的单纯的直接性,而最初的开端不
能是任何间接性的东西,也不能是得到了任何进一步规定的
东西”。“但这种纯有是纯粹的抽象,因此是绝对的否定。这
种否定,直接地来说,也是无”。“如果说,无是这种自身等
同的直接性,那末反过来说,有正是同样的东西。因此,‘有’
与‘无’的真理,就是两者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变易”。10
我是借助“极限”方法,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个玄妙推
理的。
具体的存在都是有存在者的存在,都是有“有者”的有。
如果我们不断地减少存在者,不断减少有者,最终就会逼近
这样一个独特的状态,一旦所有的存在者都将要被抽去时,
就会仅仅留下这个纯粹的有的概念,除了它自己之外什么都
没有,它自己开始成为自己的有者,这时,存在和存在者将
要融为一体。不过,这是抽象的极限,不能越过这个限度,
否则,一旦两者融合,存在和存在者就同时失去了意义。达
到或接近这样纯粹状态的原因和这个纯粹状态的毁灭是同
一个因素,是不断逝去的有者,这些逝去的有者也就是“无
者”。这时,有者和无者已经快要成为同一种东西,两者接
近了统一。因此,“纯有”和“纯无”也只是同一个状态的
不同说法。但是,这种“同一”或者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是
正、反之“合”,是既不同于前者又不同于后者的新状态,
是一种变易。
笔者的理解是否精确地符合黑格尔的本意这已经无关
紧要,因为笔者并不打算用纯有和纯无作为新模型的起点。
“有”或“存在”具有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这样双重
含义和用法。从绝对意义上讲,任何可以讨论的对象首先必
须是存在着的,或者假设存在着的,讨论不存在的对象,或
者讨论连假设都不存在的对象没有意义;从相对意义上讲,
有和无相对,“有”和“无”是两个相对者,“相对”本身就
成了“有”和“无”之间的关系。这样,至少有三个因素是
不可忽略、不可最终被约减的,这就是两个相对者以及两个
相对者之间相对关系。
10 引自黑格尔《小逻辑》, 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 第86、87、88节
由于我们已经决定主张相对起点,就不用再纠缠“存在”
和“有”的绝对意义了, 只需考虑“存在”的相对意义。
但是,“相对”本身并不是最单纯概念,相对的前提是
两个或至少两个相对者以及它们之间构成的“关系”,相对
者是不同的东西,互相之间是有差别的,相对者之间首先是
互为差别者,相对者之间的相对关系首先是差别者之间的差
别,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