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

第37节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37节

小说: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契合就足以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这时,生命对元间的需
求是有限的,仅仅以维持生命的延续为限。由此形成的感觉
器官也是窗口性的,有选择地摄取元间。 
感觉器官的本底元间规定了它获取元间的种类和程度,
因此,每一生命物种、每一个具体的感觉器官都只具有有限
的感觉窗口,从环境中仅仅摄取自己这个窗口所允许的一小
部分元间,只能获取自己本底结构所能响应的那一部分外来
的元间。 
复杂生物的感觉器官出现了高度分化,每一种器官专门
对一个领域里的元间形式敏感,所有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由
中枢神经系统汇总和处理。即便如此,所有感觉器官的总合
依然远远小于环境势态中元间的种类和范围,还只能是选择
性的元间转移和元间摄取。 
每一种生命都有与自己生存势态相关的独特的感觉器
官,生物利用自己全部感觉器官的本底元间所能够获得的环
境势态的元间只能是环境势态里所有元间中很少的一部分,
只能是那些有可能与其本底结构发生契合关系的那一小部
分。比如,鸟类的视觉具有紫外波段的识别能力,是由四种
基色构成的四维系统,人只有三维,狗只有两维。实际上,
绝大多数的相互作用形式都在现有生命形式的直接感觉能
力之外。 

11。2。3 本底元间的固执 

元间转移过程是双方各自物质结构之间的比较和较量,


甲方对乙方造成的最终影响和后果才是实现了的元间转移。
这样,理论上,作为元间接受方的乙方不可能原原本本地接
受甲方的全部元间,所得到的结果是双方较量后产生的综合
结果,是双方元间混合形成的新势态、新元间。 
对于乙方来说,它自己没有办法直接区分哪些是甲方的
元间,哪些是自己的元间,这是同一个物理事件,是无法区
分的同一个元间。感觉器官实现的元间转移都是被感觉器官
自己的本底元间的“固执”所干扰了的元间副本,加进了本
底元间自己立场上的“理解”,是一个变了形的新元间。这
个新元间同对象元间并不完全相等。 

11。2。4 作为存在者的感觉 
当观察者还没有与对象发生相互作用时,或者说当
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没有引起双方的反应和改变时,双方
还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象,对象关系还没有建立。就是说,
相对于对方,两者都不在其所在,双方都不可能知道对方的
本征元间,甚至不知道对方是否存在,这时要说对象是否“存
在”仅仅是一个信念和假设。存在关系只有在双方相互作用
实现之时才在其所在,才有条件知道有一个对象存在,进而
才可能知道对象的是其所是,对象才开始变得有意义。因此,
只有通过感觉才能建立对象,对象才因此而成为相对于观察
者的存在者。在此条件下,可以有这样一个命题:感觉也是
存在者。 
不仅如此,既然元间转移是相互作用过程,是作用
双方都必然发生改变的过程,元间接受者的本底结构对于元
间发出者的改变就不是可以完全忽略不计的因素。当双方的
能级水平相接近时,感觉者的本底结构就可以改变被感觉对
象的结构。就像试图用自己的触觉去感受一个肥皂泡的表面
温度一样,感觉过程会直接改变对象的性质。这时,肥皂泡
对于眼睛和手指是不同的存在者。对象的是其所是取决于观
察者的观察行为,这就意味着对象的存在方式取决于观察者
的观察行为。在此条件下,“感觉也是存在者”。 

对象旧的性质和元间在观察中被影响、被破坏,新的性
质在观察过程中产生,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新


的元间体系。这个新实体是由感觉过程才产生的,既不是对
象本身,也不是观察者本身,而是一个作为第三方的新的实
体。在此条件下,“感觉也是存在者”。 


11。3 感觉素材的记忆与抽象 

 11。3。1 感觉的目的 
通过间接相互作用,感觉器官获得的仅仅是对象对于势
态中其他物质过程调制和影响产生的间接产物;得到的是对
象最边缘部分的间接作用,是这两种间接作用对于自己的影
响。显然,感觉器官的兴趣不是获得这种间接物本身,而是
要从这种作为媒体的间接物中分离和抽象出这其中携带着
的对象本身的元间,把对象调制其中的元间分量重新解调出
来,还原出这个对象自己的元间。 
感觉器官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剥离对象的物质成分,从对
象或者对象的间接影响中分离出其中携带着的对象本身的
元间,抽象出关于对象的“纯元间”。 

11。3。2 从感觉到记忆 
感觉器官所面对的对象大多都是运动和变化着的时间
过程,感觉器官自己则是相对固定的实体,或者说是一种与
对象之间时间、空间尺度相差较大的物质实体。不变的实体
面对变化着的对象,感觉器官必须也是时间性的。通常,感
觉器官用“分时制”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感觉器官每过一
个时间间隔对对象取样一次,把每次取样得来的元间存储起
来,再将已经存储了的元间片段的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与对
象运动情形基本相似的运动变化着的相对完整的元间过程。 
这就产生了一个需求,感觉器官在完成一次取样之后,
必须把得到的元间实体转移出去,把这个元间存储在另一个
地方,以便腾出位置进行下一次取样。用来存储元间实体的
装置就是记忆器官。 
对象的元间通过感觉器官的作用,已经从对象的物质性
中解调与下载,已经成为了片段的、近似的、抽象的元间,
所以,从感觉器官转移到记忆器官的元间已经开始脱离对象
原有的具体物质载体,成为抽象的元间。 


只有脱离了感觉器官,进入记忆器官之后,从对象到认
识主体的元间转移才算实现,因为只有离开了感觉器官之后,
转移来的新的元间实体才脱离了与对象自身过程的联系,成
为认识主体中相对独立的内容。 

11。3。3 四种记忆形式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涉及了三种记忆形式。 
一般记忆形式。 
物质个体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于生成自己的势态的
记忆,是个体在脱离生成自己的原来势态之后还能在一段时
间里继续保持着在生成自己的那个势态中时的元间特征,这
是最一般意义上的“记忆”。这种记忆依靠组成物质个体的
要素之间关系的确定性程度以及这种确定性程度与新势态
之间的契合程度来维持。记忆的形成和维持也取决于这两方
面的因素,个体本身对自己的状态没有自觉,也没有限制。 
生命自我的记忆形式。 
基础生命体在上述一般记忆形式之上增加了新的限制
性条件,把生成自己的初始元间的势态永远带在身边,用自
身互补的方式,自己为自己提供了记忆自己的模板。一方面,
只有与自己契合的素材才会被选择,通过两次互补,选出的
素材都是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相同物质;另一方面,由于自己
就是自己的势态,这些素材的排列也和自己一模一样,生成
自己的初始元间的势态就成了自我本身,从而以复制自己的
方式实现了对自己的记忆。这是生命体的“记忆”,典型的
生命体记忆通过DNA方式实现。 
抽象记忆形式 
以上两种记忆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以特定的物质素材记
忆特定的元间内容,更换物质素材的种类和排列顺序就不可
避免地使元间内容发生变化,因而都是具体的元间形式。 

感觉器官用分离和抽象方法得到的元间是抽象元间,是
纯元间。所谓抽象并不是指元间内容的抽象,而是指元间形
式的抽象。只有当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元间被转移到记忆器官
之后,这个元间才得以最终脱离了与对象的相互作用,成为
相对独立的实体,才最终使得元间内容不再依附于特定的物


质载体,物质载体的性质不再对元间的内容构成限制,使得
纯粹的元间实体成为可能。记忆器官实际上通过大脑神经元
之间构成的连接方式具体实现。 
生物个体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可以将抽象元间在个体大
脑之间转移;也可以将抽象元间转移到绳结、铜器、石碑、
竹片、纸张、硅片、光盘等等任何外在的物质载体上。这是
第四类元间记忆形式。 
总之,所谓记忆就是相对凝结,物质的相对凝结形成物
质实体,元间的相对凝结就是元间实体的形成,抽象的元间
实体以记忆的方式存在。 

11。3。4 元间抽象的革命 

生物进化达到通过感觉器官实现元间分离和抽象能力
之前的世界,所面临的主要对象都是物质与元间不同层次的
对立统一体。每一个物质实体都由构成这个物质实体的物质
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因素以对立统一的
方式构成。 
然而,生物进化生成的元间抽象能力超越了构成对象的
物质要素的具体性,用一种物质要素取代了对象无数的特殊
物质要素,使得对象的特定的物质要素失去了意义,物质要
素本身被抽象化。 
而且,物质要素之间的关系都是能量、时间、空间、力
的具体形式,都是具体的元间形式。元间抽象能力也同样超
越了这种具体性,用一种元间形式取代了所有具体的元间形
式,使具体元间形式的具体性失去了意义,也实现了抽象化。 
这两种转变使得具体元间终于被转化成了抽象元间。 
这种转变产生的革命意义在于: 
1、物质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通过具体的能、力、
时、空关系来实现的,但是实现抽象之后,物质要素和要素
之间的对立统一就都被抽象成了两类元间实体:关于物质要
素的抽象元间和关于物质要素之间关系的抽象元间。元间实
体之间由另外的元间实体相连接,以逻辑关系相连接。物质
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被抽象成了物质要素的抽
象元间和物质要素之间关系的抽象元间之间的对立统一。 


2、抽象元间脱离了具体物质的束缚,也就最大程度上
脱离了具体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抽象元间作为元间实
体,相互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也摆脱了生成这个元间实体
的特定的物质原因和物质实体。 
仅仅是元间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产生和物质与元间
的世界中不同的结果和局面,将生成物质世界所无法产生的
新元间,新的逻辑和规则将生成一个新的世界 —— 元间世
界。 
3、由于具体物质的唯一性以及物质与元间的不可分性,
对于具体的物质实体和元间实体来说都不存在真正的同一
性关系,A = A 与 a = a 总是歧义的、含有差别的。只有
当元间实现抽象之后,a = a才是可能的,才可能达到严格
意义上的相等,才真正实现了处于两个不同境况中的元间团
粒、元间实体可以是完全同一的、同一个元间实体,才有严
格的逻辑意义。 
这也意味着,同一性逻辑对于对象本身的具体物质、具
体元间和对于抽象物质、抽象元间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有
两种不同的对应性和对应程度。 

因此,可以说,只是在元间抽象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实现
之后,同一性逻辑才得以形成和确立。 

 

附: 认识论的研究方法 
认识论主要探讨人类认识世界的机制和过程、人类认识
的可能性和限度。由于认识以世界为对象,人本身属于世界
的一部分,认识过程就是世界自己在认识自己,所以认识论
又和本体论紧密地纠缠在了一起,成为一个延绵几千年的古
老话题。 
认识论问题之所以还在被作为一个哲学话题,是因为目
前的科学手段仍然没有达到可以彻底揭示认识过程的程度,
为推理和猜想留下了余地。相信,随着科学技术和理论的进
步,这种局面将迅速改观,不仅哲学的研究正越来越多地仰
仗科学成果的启示,最终解开认识论之谜的当然不会是哲学
方法,这个奖杯将属于科学家。 


认识论问题最终被归结到对象世界和大脑的关系上,而
大脑对我们来说基本上还是一个谜,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彻底弄清楚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环节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彻底
弄清楚每一个环节互相之间的联系方式以及整体的相互关
联方式。可是,即使是目前最先进的核磁共振等无创伤、微
干扰方法,检测大脑工作过程的分辨能力也才只达到了毫米
级,离脑神经元的尺度还差近万倍,还相当遥远。而且,单
元细节的研究和系统的研究是两个不同方向的课题,我们对
于大脑系统的了解并不比对单元细节的了解多多少。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