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3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通过对方规定自己的元间样式,实现了两者同时的记忆;
用两次互补复制的方法形成了物质自己制造自己的机制;两
个互补的物质团粒相互记忆对方,相互校正对方,把对方作
为记忆自己的相对者。
这两个相互对立且相互互补的物质团粒共同组织成为
同一个物质实体,这种物质的革命意义在于实现了自己记忆
自己,形成了自我。
自我是实现了自己记忆自己的元间实体,但是,记忆的
前提是拥有相对者,只能通过对方才能记忆自己,因此,这
种自我是两个互补的相对者的对立统一体。
自我的产生使得这种物质得以从普遍相关之中区别出
来,不再因任意的相互作用发生任意的改变,不再轻易因任
意的、无规定的、自己不知道的、与自己不相同的、无法预
期的作用而改变。而是依靠自己的记忆来维持自己的稳定,
依照自己的元间来同化与自己发生相互作用的对象以及周
围环境。因此,具有自我的物质才算是生命物质。
10。2。7 自我与自我的目的
“目的”相对于“无规定”、“无预期”,是要求特定结
果的作用,是基于记忆的作用,是基于一个元间实体的事先
的规定性。在这个作用发出之前,就设定了期望达到的结果。
目的也就是需求。
这里所说的“结果”是一种事先就已经设定了的标准,
是一个目标,是需求的标的。这个作为比照准则的结构、这
个元间实体本身就是这个自我中的内容,是这个自我的目的
性。当相互作用的结果符合了这个事先设定的标准,经过比
较,与标准相同,便是实现了目的,反之,与标准不同的,
就没有实现目标。
通过同化,通过用自我的元间方式去塑造周围物质,使
之达到与自我相同的元间形式,使之成为适合于实现自我需
求的元间形式,成为适合于维持自我元间形式的元间形式,
这是目的性以及实现目的的全部内容。
因此,目的性既是外在现象,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
用的原则,又是维系自身稳定的内在原则。这样,自我就被
分成了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一方面,是以互补方式实现的
记忆,由记忆形成的“我自己”,形成了自我与周围环境的
区别或分化;另一方面,是自我对于外界的联系,通过与环
境的相互作用来同化环境,产生出更多与自己相同的物质,
产生更多与自己相契合的势态,并且在这种作用中保持自己
的稳定和生存。
保持和生成自我的内容与实现这种保持和生成的方法
变成了可以区分、必须区分的两个相对分离、相对独立的层
次,分别开始发展出各自的内容。
自我与自我的目的发展成为了新的对立统一层次。
10。2。8 目的实现
目的的实现就是自我的实现,但是目的实现不是自我本
身,而是自我元间实体的外化。
目的实现有复制自我和维持自我这样两项任务。
复制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首先要求自我有能力从周
围素材中挑选自己需要的、与自我相契合的素材和材料,把
这些素材重新组合起来,使之组合排列成和自我相同的样式。
但是,这个工作事先假定了周围环境中已经存在了足够
的素材,而且,与自我契合的素材足够多、种类足够齐全、
结合足够方便。事实上,完全与目的重合的势态环境和资源
非常稀缺,因为,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就是环境势态不断被
改变的过程,就是不断脱离原有势态的过程。环境相对于任
何一个企图实现自己目的性的自我来说,素材和条件的分布
将不断出现时间、空间、形式诸方面的新的差异。而且,自
我还要有能力应对不断被自己改变了的势态。
如果自我有能力存储一些自己需要的素材,聚集一些以
备日后使用素材,就可以应对素材分布的时间差和空间差;
如果自我有能力对已经掌握的不太契合的素材进行加工和
改造,将其改造成与自我相契合的素材,就可以应对素材分
布的形式差;如果自我能够移动位置,离开自己已经挑选完
毕的区域,寻找新的区域,就可以应对素材分布的空间差。
显然,具备这些能力的自我将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具备这些能力的程度标志了自我实现自己目的的进化程度。
维持自我,就必须保持自己与环境势态的区别,必须首
先在空间上实现区分,要有一种分界和隔离的方式。如果空
间关系是三维的,就要建立三维的空间隔离区域。这种隔离
要具备既不影响相互作用的正常进行又起到隔离外来影响
的作用,这就应当是一个选择性的隔离,通常我们看到的是
择性的“膜”。
从复制自我和保持自我这两个任务看,仅凭原先的自我
本身已经不能独自完成和实现这些任务,目的的实现还依赖
于目的实现的方式和途径,依赖于实现目的的方法、设施和
机构。
10。2。9 自我与其实现途径的分化
自我直接实现自己的机会并不丰裕。要更高效率地实现
自己,必须具备实现目的的设施和途径,具备保持自己和复
制自己的手段和方法,用这些具体的措施来抗拒和适应素材
分布的不均匀,来抵御、适应外在作用的冲击。这样,自我
和实现自我的方式之间不再是等同的关系,两者之间出现了
分化。实现自我是自我的目的,但具体完成这个任务的却不
是这个最初的自我本身。
产生这种分歧的基本原因是,两条互补物质链构成的自
我只适应于记忆自我,复制自我,并不适用于应付更复杂的
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其他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这些任务。
10。3 基本生命形式——细胞
10。3。1 自我内容的扩展
最初的自我仅仅是一个实现了自我记忆的物质团粒,这
个自我中记忆的内容仅仅是自己记忆自己的方式本身,除此
之外没有任何更多的东西。
实现了自我复制和自我保存的物质自我就必须记忆自
我复制和自我保持的方法及途径,如果它不能记忆这些程序
就不能实现复制和保持。这样,自我就不再仅仅是自己记忆
自己的记忆,还应当扩展、增加复制和保存自己的方式和流
程,自我就发展成了关于如何复制和保持自己记忆的方式和
途径的记忆。
如果面对更复杂的环境势态,面临素材在时空分布上更
加不均匀的势态,没有进一步的设施和装置就不能实现复制
自己、保持自己的目标,自我不仅要记忆环境的势态,记忆
对于势态的互补方式,还必须把这些装置、设施、手段以及
建造这些装置的程序都作为自己记忆的内容。进而,自我又
扩展出了用以维持和复制自己的装置以及建造这些装置的
工艺的记忆。
这样,“自我本身”被逐渐淹没了,反而可以说并没有
真正的“自我本身”,“自我”的积累使得自我中的内容更多
地成了关于维持和复制自我的方案和程序,以及实现这些目
标的器官和器官之间的协调方式。这些方案、程序、器官建
造蓝图和工艺流程文件成了自我的主要内容。换言之,生存
方式以及实现生存的工具反而成了生物生存目的和自我的
主要内容。对于势态互补方式的直接记忆变成了通过对工具
和方法的记忆而实现的间接记忆。
10。3。2 目的实现的物化
专门用来记忆自我的自我,不再直接参与复制和保持自
己的工作,而由另外一些专门的执行机构初步分工来实现。
实现目的的过程由这些设施和装备来具体实施,目的被
物质化了,形成了新层次的实体和新形式的存在者。这些新
的物质实体,这些执行机构是自我目的性实现过程的物化,
是自我本身目的性的体现,是被自我所规定了的目的,是自
我中内容的物化。
自我的内容及自我的目的性通过物化的方式建造了实
现自我目的的执行机构,建造了实现目标的物质手段。因此,
这些物化了的东西,是自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自我元间
转移的另一种形式,是自我的元间由互补的双链式物质向作
为执行机构和器官的物质转移,向另外一种物质载体转移、
复制的结果。
10。3。3 两个自我
自我的基础是用双链互补方式实现的一个记忆体,是关
于如何记忆自己的记忆,可以稳定地表明自己的存在。但是,
这个自我自己不能更有效、主动、完全、直接地实现自己的
目标,不能更有效地抵御变化了的生存环境强加给自己的同
化压力,不能应对强制自己与环境势态互补的外在作用,因
而不能有效实现自己的自我就不是完善意义上的自我,仅仅
是一个抽象的自我。
自我的实现需要适应和抗拒相互作用环境带来的压力
和冲击,要实现目的,要把自我中关于实现目标的过程具体
化、物质化,就要生成新的对策、方法、手段、设施,把这
些以互补方式记忆的对策转移出来,用另外一种适合于完成
目标实现的物质来重新表达,发展出更适于完成目标、实现
目标的机构、器具和体系,这就实现了自我的具体化,形成
了具体的自我。
这样,同一个元间就同时被两种物质形式所实现和表达,
形成了持有同一元间的两个不同的物质实体,一个是抽象的
自我,一个是具体的自我。
10。3。4 两个自我的对立统一
这两个物质实体实际上是同一个元间实体的两种不同
形式的实现。而且,这是同一个生命体中两个相互依存、互
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
作为自我的主体部分,是以物质方式体现的元间实体,
物质仅作为载体,支持元间实体的存在。
作为自我实现的部分,是以元间为规则的物质实体,元
间仅仅作为这些物质构成的蓝图和程序,依照这个蓝图和程
序形成了这样特定的物质存在。
前者作为以元间为主的实体,以DNA的方式记忆和保持
了这个自我的全部内容。这些内容实际上是关于如何保持和
复制自我自己的方法和程序,是实现保持和复制任务的具体
途径以及所需的手段、形式、器官甚至对环境的关系方式的
设计规范。这是以元间形式存在着的自我,称之为元间自我。
后者作为上述元间的另一个转移的版本,使这些内容具
体化,以肌体的方式,以具体的物质形式建造了元间中所设
计所规定了的手段、形式、器官和体系以及同周围环境势态
的关联方式,形成了以物质形式存在着的自我,称之为物质
自我。
元间自我和物质自我共同形成了对立统一的生命体。基
本的生命形式是这样的对立统一体。
细胞就是这样的对立统一体,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形式。
10。4生命的进化
10。4。1 生命物质的特点
与仅依靠自身强度和性质维持自身稳定和存在的非生
命物质不同,生命物质通过不断同化环境中的物质素材,转
换自己元间的物质载体,用更多复制自己的方法实现保持自
己的目的。生命物质的特点在于:
1、实现了对于自己的记忆,以这种记忆使自己与外在
世界相区别,只有这种区别才使得“维持自己”变得有意义。
才真正实现了维持自己的意义。
2、确定一个元间是不变的,就要有另一个不变的对象
作为参照,因此,对于自己的记忆也必须有两个相互互补的
元间实体相互印证。两个互补的元间单元以对立统一的方式
形成了元间自我。
3、自我要实现自我的目的,要完成同化对象、复制自
己的任务就必须参与相互作用,如果直接以用于记忆自我的
物质内容参与相互作用,就可能直接改变记忆本身,就会使
最初的生命忘却自己。于是,间接的方式可能是更可行的选
择。
自我先同化一部分素材,用这些素材作为物质自我,作
为实现进一步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再去进行更大规模的同化
活动。这些手段和工具也开始成为生命体的一部分。进而,
成为这个生命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元间自我的内容,
生命的形式因此以这样一种物质和元间的对立统一体的方
式相互改造,互相成为对方存在的依据和原因。
生命的对立统一体由专门记忆自我的元间自我和专门
用来实现自我的物质自我这两部分以相互镜像方式存在。
10。4。2 遗传与变异
生命形式发展的趋势是:
1、自我总是试图直接掌握更多的、更大范围的同化环
境、复制自我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可能更有效地实现
自我。于是,自我朝向扩展直接同化环境、扩展复制自我的
能力的方向发展,这种能力变成了自我本身,成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