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中阿含经十二选 >

第8节

中阿含经十二选-第8节

小说: 中阿含经十二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4  3       起」(因缘)理则统摄著「法」(包括四圣谛)的根本地位,将在∧第四
54  4       选∨中讨论。
                                                                          苊


55  1       第  四选
55  2       佛法的不共理则──因缘:《□帝经》(二O一)
55  3
55  4       (一)经文大意:
55  5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55  6           当时有一位鸡和哆的儿子,名叫□帝的比丘,有了这样的错误观念(
55  7       恶见):
55  8           「我知世尊说如是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
55  9           同修的比丘们,规劝他说:
55  10          「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今此识,因缘故起,世尊无量方便
55  11      说:识因缘故起,有缘而生,无缘则灭。」
55  12          然而,□帝比丘仍然再三强硬地坚持己见。比丘们无法使□帝比丘舍
55  13      此恶见,于是就去禀告佛陀。
55  14          佛陀当面确认□帝比丘是这么认为的,然后又澄清□帝比丘所说的识
56  1       ,指的是什么。□帝比丘回答说:
56  2           「谓此识说,觉,作、教作,起、等起,谓彼作善恶业而受报也。」
56  3           于是佛陀当面呵责□帝比丘,说他是愚疑人,并且赞叹比丘们说:
56  4           「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说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
56  5       :识因缘故起,我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
56  6       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
56  7       识,生识已说意识。犹若如火,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木生火,说木火
56  8       也;缘草粪聚火,说草粪聚火。如是,识随所缘生。」
56  9           「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谓我此见如是清净,不著彼、不惜彼、不
56  10      守彼,欲令舍者,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知已,所塞流开耶?」
56  11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56  12          佛陀接著又问,如果有异教徒(异学)来问,这样清净的见解,有什
56  13      么意义?有什么用处?有什么功德?那么,应该怎么回答呢?比丘答曰:
56  14          「我等当如是答:诸贤!为厌义,为无欲义,为见知如真义故。」
57  1           佛陀赞叹这样的回答,并且接著说:
57  2           「所以者何?此所说观:一曰抟食□细,二曰更乐(触),三曰意念
57  3       ,四曰识也。此四食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而有耶?」
57  4           「彼四食者,因爱;习爱,从爱而生;由爱而有也。」
57  5           「爱者,因觉(受);习觉,从觉而生;由觉而有也。」
57  6           「觉者,因更乐(触);习更乐,从更乐而生;由更乐而有也。」
57  7           「更乐者,因六处;习六处,从六处而生;由六处而有也。」
57  8           「六处者,因名色;习名色,从名色而生;由名色而有也。」
57  9           「名色者,因识;习识,从识而生;由识而有也。」
57  10          「识者,因行;习行,从行而生;由行而有也。」
57  11          「行者,因无明;习无明,从无明而生;由无明而有也。」
57  12          「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
57  13      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更乐』,缘『更乐』有『觉(受
57  14      )』,缘『觉』有『爱』,缘『爱』有『受(取)』,缘『受』有『有』
58  1       ,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
58  2       如是,此等大苦阴生。」
58  3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
58  4       处灭则更乐灭,更乐灭则觉灭,觉灭则爱灭,爱灭则受灭,受灭则有灭,
58  5       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灭,如是此淳
58  6       大苦阴灭。」
58  7           「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于过去作是念:我过去时有,我过
58  8       去时无;云何过去时有?何由过去时有耶?」
58  9           「汝等颇于未来作是念:我未来当有,我未来当无;云何未来有?何
58  10      由未来有耶?」
58  11          「汝等颇于内有疑惑:此云何?此何等?此众生从何所来?趣至何处
58  12      ?何因已有?何因当有耶?」
58  13          「汝等颇故杀父、母,害弟子阿罗诃,破坏圣众,恶意向佛,出如来
58  14      血耶?」
59  1           「汝等颇故犯戒,舍戒、罢道耶?」
59  2           「汝等颇舍此,更求外尊,求福田耶?」
59  3           「汝等颇作沙门梵志,如是说:诸尊!可知则知,可见则见耶?」
59  4           「汝等颇吉祥为清净耶?」
59  5           「汝等颇为诸沙门梵志,吉祥相应,诸见杂苦、杂之(毒)、杂烦热
59  6       、杂懊恼,彼是真实耶?」
59  7           「汝等颇身生疹患,生甚重苦,乃至命欲断,舍此更求外,颇有沙门
59  8       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句,持此咒令脱我苦,是谓
59  9       求苦习(集),苦,得苦尽耶?」
59  10          「汝等颇受八有耶?」
59  11          「汝等颇如是说:我等恭敬沙门、敬重沙门,沙门瞿昙是我尊师耶?
59  12      」
59  13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59  14          「复次,三事合会,入于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精堪耐、香(生
60  1       )阴已至。三事合会,入于母胎,母胎或持九月、十月更生。」「彼于后
60  2       时,诸根转大,根转成就。」「彼眼见色,乐著好色,憎恶恶色,」「如
60  3       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乐著好法,憎恶恶法,不立身念,少心,心
60  4       解脱、慧解脱不知如真,所生恶不善法不灭尽无余,不败坏无余。彼如是
60  5       随憎、不憎所受觉(受),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乐彼觉,求
60  6       、著、受彼觉已,若乐觉者是为受(取),彼缘受有『有』,缘『有』有
60  7       生,缘生有老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如是,此淳大苦阴生。比丘
60  8       !非为具足爱所系相续,如□帝比丘鸡和哆子耶?」
60  9           「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
60  10      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眼见色,于好色而不乐著,于恶
60  11      色而不憎恶,」「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不著好法,不恶恶法,
60  12      立身念,无量心,心解脱、慧解脱知如真,所生恶不善法灭尽无余,败坏
60  13      无余。彼如是减憎、不憎所受觉(受),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60  14      彼不乐彼觉,不求、不著、不受彼觉已,若乐觉者彼便灭,乐灭则受灭,
61  1       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
61  2       灭,如是,此淳大苦阴灭。比丘!非为具足爱尽解脱耶?」
61  3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具足爱尽解脱也。」
61  4           是故,此经称「爱尽解脱」。
61  5
61  6       (二)论述
61  7           □帝比丘所说的「识」,就是一般所说的「神识」;或者是通俗观念
61  8       中的「灵魂」,□帝比丘以「说」、「觉」、「作」、「教作」,「起」
61  9       、「等起」等来形容,这是从其功能性来说的,其实都是在指「识」。「
61  10      说」,可以理解为「意念的表达」;「觉」,可以理解为「觉知」;「作
61  11      」,可以理解为「行为」;「教作」则可以是「行为的推动意志」;「起
61  12      」,可以理解为「生起」,特别是指一个新生命的和合生起。(依《望月
61  13      》三六四八中的解说,「起」为「中有」的异名,不过「中有」的说法,
61  14      恐怕是在《中阿含经》集成以后,才出现的吧!)「等起」,《望月》三
62  1       八四八下的解说,就是指「意」,因为「意」能引发「身」、「口」二业
62  2       ,「身」、「口」二业随著「意」而几乎同时生起,故称「等起」。(印
62  3       顺法师在《辨法法性论讲记》第七二页说:「先如此,后如此,如生死不
62  4       得解脱,以后还是如此,这名为『等起』。」也可以参考。)末后,□帝
62  5       比丘总结的说,他所说的「识」,就是那个能为善造恶,并且接受业报的
62  6       主体,并且认为这个「识」,是在轮回生死(往生)的变化中,可以一直
62  7       保持著不变(不更异)的真实部份。这样的观点,就是所谓的「常见」,
62  8       和《杂·一O四》中,焰摩迦比丘认为「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
62  9       」的「断见」,正是人们所常犯两个极端错误的邪见。
62  10          在《杂·二六二》中,阿难告诉阐陀比丘说:「我亲从佛闻,教摩诃
62  11      迦旃延:『世人颠倒,依于两边:若有、若无。』」这里所说的「有」,
62  12      就是指:以为生命中存在著某种「不会改变」的部份,也就是「常见」,
62  13      正如□帝比丘的观念。所说的「无」,就是否定生命「因缘相续」现象的
62  14      「断见」,如焰摩迦比丘的观念。然而,佛陀所悟见的真理却是:「如实
63  1       正观世间(指五蕴、六处的身、心,参考《杂·二三O、二三三》)集者
63  2       ,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
63  3       于二边(常见、断见),说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
63  4       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
63  5       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63  6       」「集」,就是因缘的聚集。五受蕴(杂染的生命)的集,就是指生命的
63  7       「流转」(或者,也可以通俗地说是「轮回」、「往生」)。「灭」,就
63  8       是因缘的消散。五受蕴的灭,就是指生死轮回(异阴相续)的「止息」(
63  9       或者,也可以说是「解脱」、「涅盘」)。
63  10          《频□娑逻王迎佛经》(六二)中,描述佛陀为频□娑逻王说五蕴是
63  11      生灭(无常)法:「犹如大雨时,水上之泡,或生或灭。」接著又说,如
63  12      果能有这样的觉悟,就「不著、不计、不染、不住、不乐」色、受、想、
63  13      行、识是「我」,不但当下如此,未来也如此。生命中,真的是找不到一
63  14      个不变的核心「我」,在流转生、死的。这样的事实,让您感到一无所有
64  1       的害怕吗?让您困惑了吗?在佛陀说法的当时,听众中就有摩竭陀人,在
64  2       心中这么想:「若使色、觉、想、行、识无常,谁活?谁受苦乐?」或许
64  3       我们还要问:是谁在修行?修行还有意义吗?然而,佛陀的回应却是:「
64  4       愚疑凡夫不有所闻,见我是我而著于我,但无我、无我所,空我、空我所
64  5       。法生则生,法灭则灭,皆由因缘合会生苦,若无因缘,诸苦便灭。众生
64  6       因缘会相连续,则生诸法。如来见众生相连续生已,便作是说:有生有死
64  7       。」说众生生、死流转,为恶受恶报,生恶处、地狱;为善受善报,生善
64  8       处、天上,都是依据「因缘相续」的规律脉络来说的,而并不表示其中有
64  9       一个不变的「我」。所以佛陀接著说:「我知彼(生死流转;善恶业报)
6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