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8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毫无节制,如脱缰之野马,在性的领域任意驰骋,任意发泄。古今中外,那些沉湎女色,纵欲过度的帝王将相和所谓“才子佳人”莫不未老先衰,甚至命丧黄泉。
而伊斯兰教所提倡的节欲主义,则是指通过正当婚姻来适当满足性欲。前面已经提到,性欲是人的天性的一部分,无论男女,到一定年龄,生理上成熟后,就有这种要求,这种要求是必须要满足的,满足的正常途径就是婚姻。通过和谐的婚姻满足性欲,会使人青春焕发,充满朝气,而通过其它途径和私通来满足性欲被认为是不健康的、非法的。《古兰经》指出:“你们不要接近私通,因为私通确是下流的事,这行径真恶劣”(17:32)。回族文化认为,与其教人如何采取“安全”措施,而扬汤止沸,不如戒绝婚外性,从而釜底抽薪,更安全,更卫生。同时,也禁止鸡奸、同性恋等行为。
回族在强调通过婚姻满足性欲的同时,对夫妻之间的性卫生还有一些讲究,如禁止在妇女月经期间和生产后40天内发生性交。之所以禁止经期性交,是因为这时妇女的生殖器官因内分泌腺的不断分泌而处于充血状态,此时如果遭男性生殖器的干扰,会阻碍月经的正常排出,有时还会引起生殖器官的发炎、月经混乱等等,从而会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之所以禁止妇女产后40天内性交,是因为妇女生孩子,在身心方面经历了一种重大的变化,体力消耗很大,生殖系统遭到较大损伤,这一切都需要一个恢复的过程。所以,产妇需要较多的营养与一种平静的生活,而不能有丝毫的干扰。此外,夫妻之间每次房事之后,都要求各自洗“大净”(沐浴),厌恶连续的性交而不洗“大净”。这一点同样也是出于性卫生的考虑。世界上各种性病的传染,固然主要由于性乱所致,但也不能排除夫妻间不讲性卫生的因素。故勤洗“大净”、勤洗内衣内裤,一再被强调。至于每天洗小净时的“净下”(洗前、后窍),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课”。通常大、小便后,都要“净下”,国内回族用汤瓶“净下”。笔者在科威特留学时发现,科威特人的厕所里,一般都有一根软管,便后便用软管中的水冲洗前、后窍,而不能用纸一擦了之。
以下再谈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与生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即是互动的。心理活动虽然离不开生理活动,但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也不是无所作用的。在中国古代医书中,就指出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一句名言,他说:“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现代医学证明,人的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以及某些皮肤病、癌症等,它们的发病、病程和预防都与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回族的心理卫生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世界观。世界观是人的其它观念的核心和基础。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只是有所差异而已。回族的世界观,可以概括为“两世吉庆”,是指:追求今世与后世的吉庆。回族认为,人的生活包括今世生活与后世生活两大部分,死亡是今世与后世的界限,人死亡之前就是今世,人死亡后就是后世。在回族看来,人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旅程的终结,死亡只是连接今世与后世的桥梁,是今世的结束和后世的开始。人的肉体死后,其灵魂不灭,人还要复活,接受末日审判。审判时,人在今世(即生前)的所作所为都要大曝光:信主行善者上天堂,永享幸福;昧主作恶者下地狱,永遭痛苦。据此,回族认为,今世是短暂的,一个人在今世的命运并不能说明一切;最后的结局(即后世的状况)才是衡量一个人荣辱祸福的标准。只有两世吉庆才是真正的幸福。故不能为了今世短暂的享受而牺牲后世永久的幸福,即不能在今世为非作歹,无所顾忌,而应该合理合法地谋求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可贪得无厌,不择手段。
成功观。成功是任何人所追求的,但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各人的想法各不相同。对很多人来说,成功意味着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可观的金钱和较大的名望。而对回族而言,地位和金钱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真主的喜悦。真主何以喜悦一个人?主要凭坚定的信仰、纯洁的意念和不懈的努力。一个人不一定非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才算成功,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回族:他相貌平平,地位不高,收入不多,普普通通,他甚至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他乐观、从容、自信、镇定,以微笑面对困难。他确信真主是万能的,只要按真主的旨意去生活、去努力、去奋斗,去行善,只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即使暂时遇到一些困难、挫折,最终必然会成功。因此,当他看到周围的人拥有很大的权力、很多的财富、很高的名望,他也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些。他觉得,如果这些东西是通过合法的渠道、凭自己的劳动和贡献获得的,那他就不必嫉妒而应该祝贺;如果这些东西是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的,那他也不必羡慕,而应该鄙视。
失败观。回族认为,一个人在一件事上成功了,不应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一件事上失败了,也不必耿耿于怀,灰心丧气。成与败要看最后结局。比如,当回族子弟高考落榜后,家长不会怨孩子,而是安排孩子来年再考或让其干别的事情。同样,回族如果因某种原因下岗的话,一般也不焦躁不安,他(她)会想方设法另找出路,如开店、跑车等,甚至摆摊、卖小吃,也不觉得丢面子,反倒会自得其乐,随遇而安;认为下岗虽是企业管理不善,或市场变化或结构调整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但归根结底,是真主的“定然”,是天命;认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自力更生,更能解决问题。
金钱观。在金钱观上,大多数回族既不是拜金主义者和金钱万能论者,也不是那种视金钱如粪土的所谓“谦谦君子”。回族对金钱的定位是:金钱是手段,不是目的。金钱本身无所谓肮脏或干净,最根本的是,钱从哪里挣,钱往哪里花。对此,回族的态度是取之合法,用之正当。合法的钱,多多益善;非法的钱,分文不沾。所谓用之正当,如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等家庭的必要开支;投资农业、工业、商业等有益产业;兴办学校、医院、图书馆、孤儿院、养老院等公益事业;赴麦加朝觐、兴办清真寺等宗教事业;赈济贫民、扶危济困等社会事业,等等。而不正当消费主要指:吸烟、喝酒、吸毒、赌博、嫖娼等吃喝玩乐流域,以及为竞富比阔而购置的豪华别墅、豪华轿车、豪华飞机、豪华名牌服饰等高档消费领域。以这些豪华的东西来包装自己并显示自身价值的人,被回族认为是一种病态心理。
权力观。大多数回族既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也不是专制主义者。他们认为,真主创造了人类,人就其天性而言,是社会的。人类社会要想正常运行,要想进步、发展,就必须保证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在此前提下,每个人都应服从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即权力拥有者)的管理。据此,形成了回族的权力观,即相信其作用,又不迷信其威力。换言之,回族相信某个权力的拥有者(如官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自己实现一定的愿望,但这个官员决不能决定他的命运,决定他的命运的是至高无上的真主。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回族一般不把自己的前程系于某个有权者身上。如一个回族从某个有权者那里获得为其办事的承诺,然后他的事因某种原因未办成时,他会觉得,事情未成,这个“办事者”固然有责任,但归根结底,这个结果是真主的安排,反映了真主的旨意。因此,他的怨气慢慢会化解,他会另想办法来实现其愿望。
社会观。回族认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世界,绝对公平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因为绝对公平是造物主——真主的属性,而不是被造物——人的属性。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相对的公平和相对的不公平。因此,回族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尽可能的公平,而不苛求绝对的公平。当一个回族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他会据理力争,尽可能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当他尽最大努力来争取获得公平的待遇,但因种种原因仍未实现其正当愿望时,他会失望,但他不会绝望,更不会走上自杀的道路。他会觉得,人会亏人,但真主不会亏人。他会忍耐,等时机成熟,再做努力。即使再做努力之后仍得不到公平待遇,他也不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他会调整思路,改变方法,或者干脆换个环境,继续努力。即使他一辈子都得不到公正待遇,他也不会怨天尤人,唉声叹气。因为,他觉得,人性是有缺陷的,今世是有缺憾的,只要信仰坚定,意念纯洁,不断努力,就会受到真主的嘉奖,就会在后世进入天堂,永享幸福。如此一想,他的心态就趋于宁静,心理就得到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过分怨恨而带来的疾病。
职业观。从理论上来讲,现代人都知道,各种职业,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心目当中的职业就有高低贵贱之别。比如,很多汉族人受传统观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影响,认为脑力劳动者、或者坐办公室的人是高贵的,而体力劳动者如农民、工人、服务行业的职员则是比较低贱的。因此,许多家长想方设法也要让其子女上大学,以光宗耀祖,当子女榜上无名时,就会怨子女不争气,没出息。在种种压力之下,有些高考落榜生跳楼自杀的信息,不时见诸报端。大多数回族对职业选择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态度是能上大学则上,以便将来谋一个较好的职业;若上不了,也不会拼命去挤,他们就会自谋出路,或务农,或做生意,或打工,会摆摊设点,做小买卖,他们不认为这些工作是低贱的职业。
疾病观。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难免。不过,怎样对待疾病,则各人有各人的态度。有些民族的同胞对疾病比较敏感,尤其在过年时,更忌讳说“病”字,甚至生病住院的人都在这时出院,过几天“健康人”的日子。而大多数回族对待疾病的态度是:无论何种原因致病,都是真主的安排,恐惧和回避都无济于事,甚至会加重病情,理应采取各种“色白布”(措施),加以治疗;在想方设法进行治疗的前提下,把自己的健康托付给真主,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笑就笑,而不胡思乱想,忧心忡忡。有个身患绝症而经过医治的病人,其心态很健康,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没有半点思想负担,他说,积极治疗不松懈,托靠真主不动摇,时刻准备死亡,力争健康快乐。
回族生病后,也不找神汉巫婆念咒语,只是在治疗的同时,自己默念“杜哇”(祈祷词),真主使其早日康复。一个回族即便被诊断为得了不治之症,也能处之泰然,因为在回族看来,人的寿限,真主早已注定,不可能提前,也不可能退后,既然知道自己患了绝症,那么,就应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多做善功,多多行善,为后世的幸福作准备。当回族听到另一个回族去世的消息以后,第一个反应不是震惊,也不是为亡人说一些好话,而是念一句《古兰经》中经文:“的确,我们都属于真主,我们都归于真主”(2:155)。意思就是说,人人都要死,只不过有先有后而已,你先走了,我随后就来。这样的疾病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和缓解疾病对一个人的打击,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使有限的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三、回族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理念的现代价值
从上面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回族的生理卫生与心理卫生理念十分独特,其中有不少现代人值得借鉴的东西。
从生理卫生方面,现代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借鉴:
第一,讲究日常卫生,勤洗手,勤洗澡似乎人人皆知,不必饶舌。其实,知与行之间仍有距离,反复强调,十分必要。比如,城里人到别人家做客或参加宴席,多数人饭前不洗手,以为自己的手是干净的,殊不知,他乘坐的公共汽车扶手上有多少人留下的细菌;他在吃席之前又跟多少人握过手,而这些人中有些是刚下班回来,来不及或者根本不打算洗手,有的甚至从厕所出来后,尚未洗手等等。而回族饭前洗手的习惯,则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病菌的传播,值得提倡。再者,现代人虽然养成了勤洗澡的习惯,但很多人喜欢到公共浴池或在家或在宾馆用盆池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