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渤海高氏通史论 >

第10节

渤海高氏通史论-第10节

小说: 渤海高氏通史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4世高璇、高瑾(推行子)



    55世高绍、高术(璇子)、高丕、高迁(瑾子)



    56世高卿、高崇文(唐威武王、渤海郡王)、高翮(字子羽,迁子)



    57世高质(卿子)、高暄(子羽子)



    58世高伯祥(质子,京兆高氏始祖)、高岳(暄子)



    59世高郢(伯祥子,唐朝宰相)、高登(岳子)



    60世高定、大作举(郢子)、高仲武(登子)



    61世高顺励(文举子)、高冕(仲武子)



    62世高思继、高思祥(顺励子)、高霸(冕子)



    63世高行周(思继子)、高行圭(思祥子)、高乾(霸子)



    64世高怀德(行周子,北宋武将)、大作玉(行圭子)、高琼(北宋烈武王)



    65世高处恭、高处俊(怀德子)、高继勋、高继忠、高继伦(高琼子)



    66世高永能(文玉孙,北宋武将)、高遵裕、高遵甫(琼孙)



    67世高世亮(永能子)、高士林、高士宏、高耀祖(继伦孙,闽粤高氏始祖)



    68世高昌裔(世亮子)、高公绘、公纪、公泰(琼玄孙,江浙诸支始祖)



第11章唐朝高士廉家族



    唐太宗李世民时为相的高俭,是唐代高姓第一位名流。高俭,字士廉,渤海蓚人,为高洪18世孙、高傒42世孙、姜尚52世孙。高士廉生于北齐亡国的那一年,即承光元年(公元577年)。祖父为高欢堂弟、北齐清河王高岳,父为北齐乐安王、隋洮州刺史高劢。因北齐皇室高氏几遭北周诛尽,故后代渤海高氏以高劢一系最为郁勃。高士廉仪表堂堂,一表人才,自幼聪慧过人,读书一览成诵,善于占对,为人宽弘大量。士廉因出自北齐宗室,不肯和隋朝官吏来往,隐居于终南山下。在吏部侍郎高孝基兴奋奉劝下,于仁寿年间(公元601─604年)得中文才甲科,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补任治礼郎。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杨广亲征高丽,司徒杨素之子、礼部尚书杨玄感和武贲郎将杨玄纵趁机起兵谋反。失败后,兵部侍郎斛斯政因参加策划,畏罪逃往高丽。高士廉因与他和睦受到诛连,被贬为交趾(今越南北部)朱鸢县主簿。士廉因母亲年老力弱,不克不及适应南边热带气侯,就把老婆鲜于氏留下奉养,自已只身南行,担当交趾行军司马,帮忙太守丘和击退了钦州俚人的扰乱。此时隋朝已去世亡,由于路途迢遥,消息还没能传到交趾。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高祖李渊遣使来交趾招降,高士廉代表丘和至长安上表归附。这时,太宗李世民正担当雍州牧(地方主座),就保举士廉担当雍州治中。早在隋未亡时,士廉把寄养在家中,年方十三的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加上士廉的才学声望,因而此时世民对士廉极为敬重。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和其弟齐王李元吉因妒忌秦王李世民的战功和声望,诡计加以毒害,同时,对秦王部属臣僚或加以利诱拉笼,或加以打击毒害,两边干系形同水火。世民妻长孙氏的兄长、比部侍郎长孙无忌和尉迟恭、程知节、张公谨、侯君集等秦王臣属兴奋主张先发制人,诛杀太子和齐王。高士廉和其后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等都参加了策划。六月四日,长孙无忌率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九人随世民埋伏在玄武门旁,待建成和元吉到来时,一齐冲出,世民手刃建成,尉迟恭追上发箭射去世元吉。建成、元吉的部将率兵来攻玄武门,程知节、秦叔宝则率秦王的部属来支援。高士廉也领兵打开牢门,武装起犯人,一同赶到芳林门和世民等相呼应。此时,尉迟恭把建成和元吉的头拿来示众,二人的部属见局面已去,一哄而散。尉迟恭披甲提枪去宫中向正在荡舟的高祖李渊报告讨教变乱的颠末。三天后,高祖立世民为太子。这便是有名的汗青变乱“玄武门之变”。变乱后,李世民照功行赏,长孙无忌、高士廉分别被任命为左、右庶子。八月九日,高祖公布逊位,世民承继皇位,这便是唐太宗。长孙氏则成为文德皇后。十月,太宗对元勋大加封赏,高士廉和秦叔宝、程知节、宇文化及四人同为食七百户。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封士廉九百户,授侍中(宰相)之职,封义兴郡公。后受诛连出京任安州都督,不久改任贵州多数督府长史。士廉在川中任职时期,为本地百姓做了不少功德。本地迷信紧张,以至父母病危,后代不克不及亲手奉养,只能把食品挑在棍子上,递给父母。士廉兴奋加以诱导,终于革除了这种鄙俗。秦代李冰创定都江堰,使本地人民世代受益,但水边良田全被大富之家占据。士廉采取步伐,发动百姓在主渠道外增挖多种渠道,使更宽大的大众受益。士廉还兴奋搀扶文教,临时学校大兴。由于政绩甚佳,士廉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被召回京担当吏部尚书,进封为许国公。太上皇李渊去世后,士廉担当司空,认真构筑陵墓,竣工后被加授特进、上柱国之衔。



    唐太宗为牢固李氏王朝,开始筹划怎样减弱自两晋以来不停位居高位,拥有强大社会底子的山东(指太行山以东的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世家王谢团体,分外是此中的代表,所谓“四姓”──崔、卢、王、谢。这些世家大族为了保持其良好的社会职位地方,标榜本身的“纯洁”炎黄血统,严格实行团体内部通婚,把以李唐皇室为代表,混有鲜卑、匈奴等外族血统的西部关陇团体排挤在外。于是,太宗于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命高士廉领衔认真编辑当时贵显家属谱系的搜集《氏族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百卷《贞观氏族志》编辑完成,书中把皇族和当代最高级官员的姓氏宗族列为第一等,高祖和太宗母系亲戚列为第二等,山东王谢崔氏等列为第三等。从而低落了山东士族的职位地方,把当时的职位曲折和社会职位地方同一了起来。太宗为表扬士廉的孝敬,赏赐绢千段,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太宗颁令封授14位会建国元勋世袭刺史之职,许国公高世廉也在其列,为申州刺史,改封申国公。另13位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孝恭、尉迟敬德、李责、段志玄、程知节、刘弘基、张亮。这年,改任尚书右仆射(仍为宰相)。至此,士廉自祖父高岳起,三代官居仆射高位,为时人所称赞。太宗巡幸东都洛阳,命太子监国,以士廉为少师,帮手太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衔。士廉恳求卸任,被答应打扫尚书右仆射一职,但仍以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身份掌宰相职权。十七年仲春,太宗命在凌烟阁摆设24位元勋的画像,此中又有高士廉。别的23人为: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尉迟敬德、肖禹、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责、秦叔宝。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时,仍命太子驻定州(治今河北定县)监国,以士廉为太傅,帮手掌管朝政。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高士廉病逝于长安崇仁里私宅,享年72。士廉抱病时期,太宗两度亲临高府探视,共同回想平生往事,以至太宗泪流满面。士廉亡后,太宗要亲去吊丧,司空房玄龄以为太宗龙体不佳,正在服药治疗,不宜亲往,苦苦劝阻。太宗说:“我不但是为君臣之礼,另有素友爱深、姻戚义重,你不要再多讲了。”对峙在数百骑士保护下,由兴安门出宫,行至延喜门,侍中长孙无忌敬拜在马前,说亡舅高士廉曾有遗言,要劝阻太宗亲来吊唁。太宗仍不听,长孙无忌嚎陶痛哭,跪伏不起,太宗才转回宫中,仍面向南哭泣,下诏赠授士廉司徒、并州都督之职,谥号“文献”,准予陪葬昭陵(太宗为本身预设的陵寝)。出殡之日,灵榇颠末横桥时,太宗又登上宫城西北楼痛哭目送。二十三年,太宗逝世,太子李治登基,也便是高宗,追赠士廉为太尉,和房玄龄、屈突串通附祀于太宗庙堂。太宗生前曾对长孙无忌等近臣下赐与中肯的评价。对付高士廉,太宗评价说:“涉猎古今,心术聪悟,临难既不改节,为官亦无朋党;所少者骨鲠规谏耳。”



    高士廉生有六子:推行、至(一作质)行、纯行、真(一作贞)行、审行、慎行。此中推行、真行、审行较有名。推行以孝驰名,为太宗女东阳公主驸马,袭爵为申国公。高宗文徽元年(公元650年)任户部尚书、检校太子詹事、太常卿。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和其父一样,出任益州多数督府长史,也有很好的政绩。因表兄长孙无忌遭皇后武则天党徒许敬宗诬陷而受株连,降为洪州(治今江西南昌)都督,又转任永州(治今湖南零陵)刺史,去世于任上。真行官至左卫将军。调露年间(公元679─680年),武则天知己、正谏大夫明崇俨被人刺杀,武后猜疑高宗之子章怀太子李贤为幕后教唆人,将其废为庶人,放逐到巴州,其后还教唆左金吾将军丘神责逼李贤自尽。因此事株连被贬官的有十几人,高真行之子高岐也在其列,真行也被贬为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刺史。审行曾任户部侍郎,后贬为渝州(治今四川重庆)刺史。真行五世孙高重,字文明,历任侍讲学士、国子祭酒、鄂岳观察使、太子来宾、检校户部尚书等职,去世后追赠太子少保。(见《旧唐书&;#8226;高俭传》、《新唐书&;#8226;高士廉传》、《旧唐书&;#8226;三宗诸子》)



    高士廉的八世孙高璩,字莹之,在懿宗时(公元860─874年)也曾出任宰相。高璩的祖父高集为太原少尹、御史中丞,是高重的堂兄。高集生四子:允恭、少逸、元裕、允诚。此中少逸历任侍御史、谏议大夫、侍讲学士、检校礼部尚书、兵部尚书(一说为工部尚书)等职。元裕字景圭,本名允中,为进士,历任侍御史、翰林侍讲学士、御史中丞、京兆尹、刑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受封渤海郡公,后被召回京任吏部尚书,于途中去世,享年76,被赠授尚书右仆射之职。高元裕在升任中丞时,文宗为接替侍讲的人选一事犯愁,高元裕保举次兄高少逸继任。兄弟相继任职禁宫,为时人所倾慕。上述高璩便是高元裕之子。高璩也是进士出身,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剑南东川节度使、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去世后追赠司空。(见《新唐书&;#8226;宰相世系》、新旧《唐书》《高元裕传》。



    高士廉家属世系(依《新唐书&;#8226;宰相世系》)



    41世



    高劢─│士宁│推行─│璇─│绍



    │士廉─│质行││术



    │纯行│瑾─│丕─烛



    ││迁─│子羽─│曙



    │││暄│允恭



    ││嶠│子平│暖│少逸



    │真行─│峻─迥─│彪─│炅│元裕─璩



    ││嵊│熊│集─│允诚─│锡望



    │审行─│峄│象─│重─│元经│韦│济50世



    ││崘│德明│殷─│汶



    ││嵘─惠恭│光庭



    ││由庚



    │慎行│公衡─育



    (摘编自高路加传授《高姓群体的汗青与传统》一书)



第12章宋朝高琼家族



    北宋时期的高琼家属并非平凡人家,它以武功发迹,其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革和家属本身职位地方的变迁,武将的色彩渐渐淡化,而作为文人士大夫的一壁渐渐突出,终极形成一个文武兼备的综合性家属。这一家属既是高姓群体衍变至宋朝的典范,成为当时渤海高氏的主流,又在当时的政治生存、社会生存中发挥了紧张影响。



    一、高琼先世



    关于高琼的先世,《宋史》本传说:“家世燕人,祖霸,父乾。”(元)脱:《宋史》卷289《高琼传》。燕,即本日河北省北部及北京一带。《海宁谱》中,有《渤海高氏宗支图序》,据载此序为高琼撰写,序文说:“



    (唐)德宗(780—805年在位)朝有讳岳者,申公七世孙也,谪判蓟门,卒于官舍。其子讳登者占籍于蓟……今奉为一世祖……太父讳霸”。同谱《大传》又说;“征士文贞公,宋武烈王奉为一世祖,公讳登,许国文献公七世孙、侍御公讳岳宗子也。”武烈王即高琼,申公、许国文献公即唐宰相高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