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 >

第73节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第73节

小说: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痛。但重重的打击,使马氏在悲病中操练得更坚强忍耐,一生没有退缩,至死忠心。

    马礼逊研究中文,翻译圣经,颇有成就。可是当时购买中文书,学习中文及印刷中文,都为清廷严禁。马氏不理禁令,一八〇八年写完《华语初阶》,译成《使徒行传》,以木版刻字印成。次年他又出版《路加福音》,一八一二年出版《真道问答》,一八一三年译完全本新约,一八一九年完成全本圣经,一八二二年他又编印六卷《华英字典》等。他与同工米怜博士于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训练宣教人才,协助传福音,并在当地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ChineseMonthlyMagazine),这是我国第一份报纸。起初此报每月只印五百份,后增至两千,由梁发负责把福音小册子按时一同分送。从以上的成果,可以看到马氏的恩赐,他是一位多产的译作家。

    马氏一生带领信主的人不多,第一个是蔡高,马氏为他洗礼,不断为他祷告,望他成为将来大收成的初熟果子。第二个名梁发,后来献身做了中国第一位牧师。马氏因体弱多病,一八三四年死于澳门,离世时只得著中国信徒三四位,但他却在中国打开了一条福音的大道,是中国基督教宣教运动的先锋及鼻祖。

      问题研讨

    一、请针对以上几项华人差传的弱点提出补救的方法。

    二、华人在超越文化差传工作上有什么便利之处?

     福音出中华

    神在圣经中多次清楚指示我们:教会不能满足于接受福音与享用神丰盛的恩典。一棵果树若只是肥壮茂盛,没有果子,便失去存在的价值,不能满足主人的要求。华人教会领受了福音,若只是满足于灵命扎根、组织完善,与建教堂、训练传道人等,仍未能达到主的要求。

    安提阿人接受了福音后(参徒十一19…23),教会建立,渐渐成长(参徒十一24…26),不久便起来差传(参徒十三1…3)。腓立比人接受福音后(参徒十六13…15),在吕底亚的家成立教会(参徒十六40),渐渐有了组织,设立了监督及执事(腓—1)。但他们不停在这个阶段,更差派了以巴弗提出外作宣教士(参腓二25,四18)。

    感谢主,神在过去的年日中,已把华人教会推向海外福音工作,其实早在华人教会还没正式成立差会以前,神已差派很多信徒往海外去建立教会。以下我要告诉大家几个故事。

      一、分散各地的华人成了宣教先锋

    印度洋某岛上有这样的故事:一个新娘从广东梅县嫁往毛里求斯(Mauritius),这女子是基督徒,嫁入未信主的夫家,多方受压,可是仍勇敢向人见证,努力传扬福音,带领儿女亲友信主爱主。后来时机成熟,便与当地信徒成立教会,发展圣工,聘请传道人,继而把异象扩大,到别的城市开拓新的福音站……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Sumatra;Indonesia):一李姓卖布匹的山东信徒,因经商关系返往印尼。起初他趁沿途逐户兜售之便,打探当地信徒踪迹,找机会散发单张和传福音。过了一段日子,他与数位信徒举行聚会,建立了教会。

    第三个故事发生于美国(U。S。A);一学生到美国留学,离港前曾祷告求主保守,免在异地失去信心,并使用他作施福的器皿。到了美国,他先到白人教会聚会,后来又参加西国同学的校园团契,只是看到学校里中国同学和唐人街的中国人甚多,心想为何不向他们传福音呢?于是他接受短期个人布道训练,在校园中向中国同学传起福音来,继而又组织查经班。毕业后他获准在美居留,因为看见查经班接触的对象有限制,便在家中开设家庭聚会,向不同年龄阶层的华人传讲福音。后来有点发展,又在华人聚集的地方租了一所学校,成立教会,查经班的同学也来参加,合成了一个很有活力的教会。

    以上的信徒并非宣教士,他们因环境而分散,把福音带到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工作与宣教士相似,可说是宣教工作的先锋。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腓利下撒马利亚城去,宣讲基督。”(徒八4、5)“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但内中有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徒十一19、20)

    这两节经文,说到门徒因分散而广传福音,是否也可用来形容我们华人的差传方式?华人教会向外差传,并不是出于牧师或布道家的倡导,也不是出于领袖或差传学者的高见。从华人分散的历史大局来看,情况正像初期教会一样,在背后计划及推动的是神自己,目的是为广传福音。

    王永信牧师认为,华人信徒向内陆迁徙或向海外分散,都是神的旨意。他说:“沿海大都市的生活程度较内地为高,所以沿海的基督徒很少愿意到内地生活或传道。但是内地广大的人口需要福音,教会需要建立得更深更广;于是神允许战争来临……这些基督徒因着分散,将教会建立在内地很多地方,华人教会于是因分散而广传。”

    关于华人散居海外,王永信牧师说:“今日神把一个双重的责任交托给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教会。第一方面的责任是带领普世华人归主,但我们也相信神同时给我们第二个责任,叫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就向当地人传福音。”

    现在海外约有八千多家华人教会,成立的因素多如上述,这岂不是神的手在计划推动吗?

      二、正式成立差会差派工人

    上文提及神分散华人信徒出去传福音,是为非正式的差传。华人教会最早期的正式差派,要算中国圣公会。早在一八八四年,中国圣公会首次派遣一位宣教士赴韩国,翌年在韩国成立教会。由此可见,华人差传较许多西差会之成立为早,可惜这些工作后继无人,也没有多大影响。到了数十年前,华人差传事工才略有成绩,差会一家接一家成立,连同作差传的教会在内,差会已近两千多家;宣教士也从数个跃升为目前约一千人了。

    华人差会的重点,现在仍集中于同文化及近文化,这是个必须的步骤,但决不可永远停留在“耶路撒冷及犹太全地”,应该也顾及“撒马利亚及地极”。因为这是庄稼主人的目标,也是神在大使命中给我们的疆界。

    目前已有很多华人宣教士加入西差会,往异文化的地方工作,有些加入非洲内地会(AfricanInlandMission),在非洲工作;有些加入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WycliffeBibleTranslators)在未有文字的部落传福音。这是华人教会在差传上向前踏进一步的明证。

      三、华人差会的类别

      (一)向中国内地传福音的差会

    这些差会以中国沿岸大城市为据点,向中国内地传福音。例子有一九一八年蔡苏娟女士发起的中华国内布道会,往云南、黑龙江一带传福音。

      (二)向华侨传福音的差会

      1.一九五一年王又得牧师在伦敦(London)创立欧洲华侨布道会,专向欧洲华侨及学生传福音。

      2.一九六二年金新宇博士等成立香港海外传道会,此会现已停止活动。

      3.一九七三年郭诚弟兄等成立中华福音使命团,专在泰北华侨间工作,后延伸向泰人传福音。自总部移北美后,中福的工作扩展到欧、非等地。

      4.一九七八年郑果牧师等在美国中信设差传部,联合北美教会,向海外华人宣教。该会尝试与其他各地中信联手差传,至今仍在协调中。

      5.一九九0年毕玉书牧师与一位德国(Germany)宣教士创立国际华人宣教协会(ChineseInternationalMission(CIM)),先后到过巴西(Brazil)及非洲华人中宣教。

      (三)教会自组的差会

    1.一九六一年郑果牧师在菲律宾灵惠堂成立灵惠差会,主要工场是菲律宾(Philippines),此外也略作别的亚洲国家和越文化的本土人工作。

    2.一九七二年香港希伯仑堂成立希伯仑差会,派遣宣教士到东南亚及北美等地传福音及建立教会。

      (四)向华侨及当地人传福音的差会

    1。  一九二八年西教士翟辅民(RobertJaffray)发起中华海外布道团,由王载博士为团长,派人到越南(Vietnam)、柬埔寨(Cambodia)、老挝(Laos)、印尼(Indonesia)等地开荒,建立华侨教会。宣教士林证耶、练光临等更深入山区,向达雅人传道。一九四七年他们离开时,已有三千人信主。这是华侨差会的一页光荣史,可惜该差会因人事解散,好些宣教士被逼落地生根,有些至今尚未重回故国。

    2。  香港宣道会联合起来,成立中华宣道会海外布道会,后与希伯仑差会联合成宣道差会,不单派宣教士到东南亚向各地的华侨工作,还进一步派宣教士向非洲华侨及本地人传福音。还有其他的宗派如播道会、浸信会、生命堂等也仿效自组或差派宣教士的组织。

    3。  一九六八年吴勇长老等成立中华海外宣道协会,尝试跨文化的差传。

    4。  一九九五年,郑果牧师、黄存望牧师、林安国牧师等在美国(U。S。A)成立“华人福音传会”,在九年间发展成一国际信心差会,目前共有八个办事处及在十二个国家宣教。

      (五)西差会征召华人宣教士

    西差会如海外基督使团(OMF,前身为内地会)、国际事工差会(SIM)、非洲内地会(AIM)、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等都有不少人宣教士加入,也着意在亚洲设立办事处及设立华人征召部门。特别是海外基督使团,因过去戴德生(HudsonTaylor)宣教士及内地会的关系,他对中国的爱,感动了不少华人回馈西文宣教士的爱。

      (六)支持差传事工的教会

    我们切不可忽略这一环差传的力量,虽然华人教会多未组织差会,但却多设立差传委员会和差传基金,支持差会及海外宣教有些也透过西文差会,支持中西方宣教士。

    综观华人差会成立及工作的简史,便可知道华人的差传事工仍在起步阶段,因为:

    1。  华人差传在教会中还未普及:海外八千多家华人教会,直接或间接参与差传的只约一千家,按比例只有八分之一。

    2。  差会组织既不完善又不稳定:好些差传事工只依赖某一领袖,若领袖改变,整个组织便都倒垮。有些华人差会仍没有完善的经济系统,也没有好好安排和关心宣教士的福利。

    3。  差会负责人缺乏宣教经验:差会负责人不单应有热心爱心,也应有宣教的训练及经验,这样工场一旦发生什么问题,负责人方能提供明智指导。

    4。  人、财资源不足:华人教会对差传奉献的教导仍不足够,很多教会一鼓吹差传奉献,常费及建堂费便出现赤字。华人信徒仍不晓得凭信心作超过十一之奉献和为福音大业投资,中国信徒献身的人不多,献身宣教行列的更少,很多工场人力奇缺,多年等候人前往帮忙。

    5。  教会与差会缺乏合作:很多教会不知道差会作些什么;很多差会只依靠几家大教会支持,少与其他教会联系,即或同一宗派,也有同样情况。

    6。  缺少超越文化的事工:华人教会的对象通常只集中大陆及普世华人,这并没有不对,但若太民族化,单顾华人,恐怕会变成狭窄的民族主义。华人差传的工作应以当地华人为桥梁,把福音传给当地的人,也应不断跨越往普世很多未得之群体。

      问题研讨

      (一)做宣教士要有哪方面的预备?

      (二)马礼逊一生最感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三)天主教的宣教方法有哪几方面值得我们学效?

    

七。宣教篇 第63课 从差传角度看今天的世界/林国安

    差传的视野、宝座的宏观躲在教会的地平线,只能看到四墙之内的景象;人若被提升到主宝座的高峰,透过他的高度来看教会增长的路向,视野必超越四墙,看见他的国度如大山充满天下(参但二35)。有一家教会发展得不错,每主日崇拜人头涌涌,水泄不通;长老骄傲地对一位外来的讲员说:“你看,我们的教会坐满了人!”外宾把眼光移向窗外的人群,轻轻地说:“教会坐满了人,因为教会有四堵墙。”人的视野若只限于自己教会的地平线,人便容易患上“四墙短视症”;人若被提升到主宝座的高度,就必拥有“宝座宏观”。

    所谓“宏观”,是看见神自创世以来所设计的救赎计划;所谓“宝座宏观”,就是从神宝座的角度看这计划;而“教会宏观增长”,就是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7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