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五代逆天 >

第335节

五代逆天-第335节

小说: 五代逆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稣劭郏踔潦亲钪旅恼劭邸5谒模醯び姓揭馕拚叫模邢舷碌娜撕芏啵墒**却没有做好南下的准备。毕竟,喊几句口号,没什么关系,要是大规模的备战,没有耶律璟的同意,谁也不敢这么做。第五,契丹皇帝耶律璟虽不是什么昏聩之辈,但也绝非什么英主,和其父兄想必,他不仅见识上差了许多,胆量上也远远不及。不管是阿保机、耶律德光,还是被杀的耶律兀欲,都是甘冒箭矢,打过打仗狠仗的人,这些人骨子里保有这契丹人骨子里的好战**子,可耶律璟却不行,他的仗不是被奶奶打了,就是被臣子们替他打了。”
  “嘿嘿嘿,耶律璟不过一蠢材耳,如果朕能和他互换,天下不难取矣。”郭荣摇着头说道。耶律璟是耶律德光的儿子,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人长得挺帅,学识也不错,除了有点不良嗜好之外,乍一看,也是英明神武。只是,当年耶律德光身死中原,兀欲篡位,耶律璟一点反应也没有,倒是自己的奶奶看不顺眼召集留在辽东的契丹部落,出兵讨伐兀欲,战败之后被兀欲囚禁起来。原本这辈子耶律璟只能整天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蚂蚁搬家。谁知道,兀欲自己没看清形势,中原大败之后,契丹各部军无战意,他偏偏还要三番两次的组织人手,进行中原旅行观光,偏偏每次观光,不仅没有顺手牵羊占点便宜,反而被中原**礼送出境,灰溜溜的跑回上京。这公费旅行成本实在是太大,大臣们不满意,联合起来将兀欲给干掉了,把整天闲的蛋疼的耶律璟拯救了出来。如果不是兀欲太笨蛋,哪有耶律璟的皇位。
  “耶律璟刚刚即位之时,谁要提南下的建议,那人必然倒霉,还经常说:中原之地,非我故居,得之无益。今年来虽然松弛了下来,可是在南下上面,他一直都不松口。依臣之见,此人**无大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也生怕战乱一起,他对契丹政权就失去了控制,自己落得兀欲一样的下场。所以,宁可求稳,也不愿意逐利。”王朴继续说道:“第六,燕云十六州汉将颇多,自从赵延寿命丧兀欲手中之后,汉将在契丹朝廷中地位直线下降,契丹人和汉人官员之间也是多有矛盾。这点从杨衮积极表现靠拢耶律挞烈,而耶律挞烈却对他感觉一般上,可以看得出来。汉族官员在契丹没有归属感,纷纷再找靠山、后台。如果我大军一旦北上,这批人很有可能就倒向我军,使我军至少在燕云一带阻力大降。”
  郭荣点了点头。王朴作为一流的军师,绝对不会把希望单独放在使团上面,把一切以往寄托在高模翰身上,他在派使者示好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派人秘密会见燕云一带的汉将。契丹易州、雄州等地汉将已经颇为意动。
  “有此六胜,我军必胜,契丹军必败!”王朴掷地有声的说道。
  郭荣有些动心了,对王朴的信任是一方面,眼下局势的险恶,对他的无形中的催压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说白了,契丹和大周之间必有一战,而且这一战已经拖不了太久了,大张旗鼓的显示大周的国力,可以给高模翰增加点砝码,增加点自辩的机会,可是改变不了大局。既然早晚就能打,还不如自己主动进攻呢!
  王朴静静的站着,静静的等待着郭荣最后的决定,他不再说话。因为他知道,如果能够让郭荣下定决心,刚才说的已经足够了,如果不能让他下定决心,再说什么也不用太大的帮助。说实话,这步棋也的的确确是一步险棋。最为致命的就是:契丹人缠斗不休,就是不和大周进行主力决战,把大周拖在燕云一带,这么一来,大周危矣。当然,王朴也明白,契丹人的高傲让他们根本不可能采用这一招,只不过,现在多了楚国这个因素。
  可是不冒险,稳扎稳打的话,恐怕用不了三年时间,即便中原不会丢失,大周也无力支撑。一点点的失误,造成了大周目前极为被动、极为尴尬的困境,最精锐的部队,已经西出凉州,要平定西域,最快最快也要五年时间。
  按照王朴原先心中设计好的计划,在平定西域的时候,要竭力保证契丹人不南下。这其中计划的关键是刺杀马希萼,挑拨高派、挞烈派的矛盾,让契丹在五年之内无心南下,给赵匡胤争取时间。
  可现在,计划在关键的地方卡了壳。契丹、楚国合流的大势已经难以阻挡。怎么办?等着两**队不断的来回进攻大周,让大周**在南北调度之中日益疲敝,那么大周的未来就彻底没有了前途。
  当然,如果大周有步骤的退出中原。面对中原这块肥肉,刘崇、马云、耶律璟这些原本各怀鬼胎联合在一起的人,会不会分道扬镳呢?原本在王朴的心中,对此充满了肯定,而且也针对这种情况,他设计了若干种方案,让楚国得了中原,却背上了异常沉重的包袱。可现在他内心深处有点犹豫了,他有点不愿意想,或者不敢想像计划中的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了。
  这一切怎么改变的?王朴不相信偶然,他不信这次刺马案失败,是由于偶然因素,他觉得这不是暗示着一种迹象,暗示着天下大事都在楚国的计划中进行。原本以为可以看透的马云,让他产生了迷惑。为什么?为什么楚国大败,军心动荡之际,李唐、吴越、岭南的旧有势力一点异动都没有,为什么驻有大军的宿州、泗州,居然不断一个月的功夫就再次易手,而且还是在楚国没有出动大军之前呢?
  他要打断马云的计划,哪怕冒上一些风险,让一切变得不确定起来,让一切超出自己的掌控,也不愿意按照楚国的步骤一步一步走。他不怕这些,郭荣不怕这些,赵匡胤也不怕这些,可是地方上的官员呢?如果看到契丹和楚国联合起来,大周只能够疲于对付,那么这些官员还会不会继续站在大周这杆大旗之下呢,还会不会向大周尽忠呢?
  所以,王朴在转瞬之间想出了这个冒险的计划。他在等,等待郭荣的答复,等待郭荣的支持。
  第144章 收拾王殷1
  郭荣并没有让王朴等待太久的时间,或许是出于对王朴的极端信任,或许是出于对局势恶化的担忧,或许是他想大大的发泄一番。他只思考了片刻,就绝然的说道:“就依先生之见!”
  王朴松了口气,大的方向确定了,可北伐的时间、出动多少**、调集多少粮草、征发多少农夫、如何安抚天下、如何接受失地等等要需要细细的商讨。而在这繁琐的事情当中,最重要的却是如何面对朝野上下反战声音。上一次西征,王溥就不太同意,而现在在西征还望不到终结的尽头之时,贸然的发动北伐,这些人又会该如何反对呢?
  相对来说,只要郭荣乾坤独断,北伐圣旨一出,朝廷官员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可是,大周的心腹大患,除了楚国之外,还有蔡州的王殷。
  跟随这大行皇帝郭威打天下的老兄弟们,除了桀骜不驯的王殷,不是向郭荣效忠,就是去九泉之下追随郭威了。这王殷本是河东名将,为大周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郭威在位之时,朝廷有“二王”之称,一是指枢密使王竣,另一个就是蔡州节度使王殷。郭威重视兄弟之情,对两人极为信任。
  当然,看郭威晚年收拾王竣的手段,如果郭威多活一阵子,王殷恐怕也要**追随他了。只不过,偏偏楚周交兵,汴京被围,郭威一命归天,王殷因为独守蔡州、申州,拥兵十数万之多,渐渐的尾大不掉。
  对于郭荣来说,王殷唯一一点好处就是,这个人和王竣不一样,王竣死活看不上郭荣,王殷好赖还认为郭荣勉勉强强能够当个皇帝。外有楚军虎视眈眈,汴京又有大批的精锐部队,西边是潼关天堑,东边是郭荣的嫡系宋州节度使张永德。王殷就算心怀不轨,一时半会儿也只能在蔡州当个土皇帝作威作福。
  见王朴面色一松,郭荣问道:“先生,南边的事儿,是不是该收网了啊?”
  两个人果然是至交好友。正是英雄所见略同,王朴刚刚思考该如何处理王殷的事儿,郭荣便开口询问了起来。从“收网”这个词上面,王朴品出了郭荣的心意,毫无疑问,皇帝陛下是不能够再容忍王殷半**的存在下去了。先不说,一旦北伐,汴京空虚,漏那么大的一个破绽给了王殷,如果王殷心怀不轨,趁着大周和契丹交战之时,拿下汴京,那煌煌大周就只有关门破产了。即便是,王殷忠心耿耿,肚子里没有一点坏心眼,可是他总是在蔡州倚老卖老的不听招呼,长期下去,他对于大周,就类似于淮西藩镇对于大唐,再加上他驻守的蔡州太重要了,如果他一旦投了敌,或者说蔡州失守了,那么汴京城是无论如何也守不住了。
  王殷在蔡州是郭荣的一块心病,好吃好喝的供着吧,怕老东西喜欢不轨;可是,克扣粮草军械吧,又怕削弱了蔡州的防御力量,毕竟从秦宗权开始,这蔡州一直都是大战爆发地,十室九空,自身补给能力实在是太弱了。
  “陛下考虑甚是,王殷之事不能再拖了。眼下是十冬腊月天,最不利于出兵作战,咱们要北伐,至少要等到明年开春。一旦大军开动,留下王殷在南方,着实让人心中不安啊!”
  “申州刺史马明奇是怎么说的?”郭荣问道。
  不管是郭荣还是王朴,两个人都是人中翘楚,自从郭荣即位,就看得出来这老王殷绝对是个祸害。王殷经常上表向郭荣请安问好,郭荣也屡屡写信,赌咒发誓互不相负。可惜啊,一个想的是政令通达,一个想当关门老大,一个放眼天下,一个偏偏是山头主义,别看郭荣说的比唱的都好听,可对付王殷的想法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可对付王殷又不能真刀真枪的干上一场。王殷虽然不像郭崇那么善战,也不像王竣那么鸡婆,可他好赖也算得上大周一代名将,手下的军士又是当年的河北精兵。想用武力平复王殷,对大周来说,那就是手足相残,玩慢**自杀。于是,王朴就给郭荣出了个对付王殷的主意。
  什么主意的?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分化高层,收买中下层。先说收买中下层,王殷麾下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河北邺城人。这个时代,天下大乱,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纷纷放下锄头,精神抖擞的拿起长枪,投锄从戎,由锄地变成了锄人,由收割麦子变成了割人脑袋,出现了一些让人自豪的军人世家。军人这个职业,学习快,成才难。割脑袋和割麦子不一样,割麦子最多就是一不留神把自个手给划破了,玩了个自残;割人脑袋,一不留神就被人割了脑袋。
  虽然军人这个职业,不交税,不种地,见人不用低三下四,吃饭喝酒还能趾高气扬的不给钱,可是,就因为它的风险**颇高,流动**太大,更新淘汰率太高,另外还有**别歧视、年龄歧视,导致广大在业人员,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当兵的也是人,谁也不像孙大圣那样从石头缝里面蹦出来,老的小的,总不能呆在**里面,只能够留在家乡。所以,王殷**的底层人员思乡情浓。
  针对这种情况,王朴出了个主意。这个主意很简单,眼前的大周内忧外患极多,为了对付这些忧患,就需要大批的**。这**大部分肯定是由成年男子组成的,既不是什么老年模特队,又不是什么少年儿童团。为了让军士们安心,王朴就建议朝廷下了诏令,只要这一家确定有人参加了**,那么这家人迁移到了关中之后,就可以享受一些待遇,比如多分点田地,少缴点赋税。这诏令下达之后,通关以东迁移的百姓很多,可重点却放在了河北邺城一带。
  对老百姓来说,最大的希望是什么?老婆孩子热炕头啊!听说只要家里面有人参军了,就能享受这么多服务,老百姓那还不闻风而动,纷纷找自己孩子参加**的证明。这么一来而去的,王殷手下还有多少河北兵,被大周朝廷轻而易举的就掌握了。知道了河北兵的数量,王殷手下能打仗的精兵有多少,郭荣心里就有数了。更何况,那些当兵一听,自己老爹老妈老婆孩子,迁往关中还有这么多的好处,这心里对大周朝廷的感激,自然是难以言表。郭荣一没有在王殷部提拔官员,二没有在王殷部赏赐钱粮,可是,郭荣在王殷部的威望却逐日增加,在底层百姓心中比王殷还有号召力。
  后来,王殷察觉了。这好事儿可不能让你姓郭的一个人占了啊,不行,我也得占点好处。王殷于是上表奏请郭荣,说自己蔡州这一带沃野千里,可人口稀少,既然陛下要迁移人口,迁到关中是迁,迁到我蔡州也是迁嘛,何不把邺城的百姓迁一部分来蔡州。
  王朴贼精贼精的,一眼就看穿了王殷的意图。他却郭荣婉言拒绝王殷,找了很多借口,什么朝廷经费困难,什么蔡州四战之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