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逆天-第25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说明什么?
说明那幕后的人也知道楚国捕风房的厉害,生怕他们顺藤摸瓜。如果,猜的不错的,十一日发布谣言的人,想必大都是那幕后实力的人,而十二日之后,说“诗贼”的人,恐怕已经发展成了金陵百姓了。毕竟李景对百姓管制的也很松,这百姓就养成了吃饱没事干,就在街上打屁的坏毛病,他们或许压根就没有想到这么说了会有什么后果。
“查,把这些有名字的人,全部请到金陵府去,让金陵府尹彻查这些人,查查他们的身份,把他们登基造册。查一查这流言的来历”马云说道。虽然,他心里明白,已经过去四天了,这死贼说法,也就是在第一天很流行,以后几天敢于传这个谣言的人也不多,毕竟,“廖居素反叛案”、“栖霞山诗案”都是在金陵处决的,对金陵的百姓还是有一定触动的!
见赵普点了点头,马云又说道:“如果捕风房人手不够,就请杨县君帮帮忙吧。能这消息写得这么精确,杨县君不简单啊!”马云口气淡然,让人听不出是称赞,还是猜忌——
(再有一两万字第四卷就结束了,接下来的第五卷了,也是最后一卷了。这一卷是计划中的三卷合一。这本书本来准备写120万。现在看来120万肯定是不行的了,只能是争取今年之内完本。谢谢兄弟们的订阅了。明天我要回家了,七月份的更新只能麻烦自动更新了,可能偶然会有爆发吧。呵呵,祝大家清凉一夏。)
第139章 想享受文人待遇吗?
听说马云还有“妙计”,李骧不是眼睛一亮,而是心中一叹,这欧阳广算是倒大霉了。马云和赵普连番用计,估计这欧阳广和刘洞是一闷棍被打倒,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当年欧阳广是怎么出名的?还不是因为在金陵上书,然后李景下诏求贤,把他给捧起来的啊。可现在马云的“求贤如渴”哪里是捧人啊,完全是在玩人啊。再加上捕风房的全力宣传,欧阳广连给自己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就算欧阳广为自己辩解,可是有朝廷封杀这些言论,又有几个人听得到他的辩解了,同时,相对应的则是整个捕风房不遗余力的摸黑,欧阳广的名声不变臭才怪呢!
赵普凑趣道:“不知大王又有何妙计啊!”
“这江为不是欧阳广的学生吗?等欧阳广拒绝了我们之后,咱们立刻公审江为,把他当作一个前朝遗少来处理,然后流放三千里,接着再下诏申斥欧阳广,说他**狂徒,蛊惑乡里,在吉州先开院试,院试合格之后才能进行解试!”马云缓缓的说道。
其实楚国现在的“三级考试”制度,准确的说应该是四级,也就是现在州县进行一次考试(院试)(通过的人叫秀才),接着是解试(通过的人叫举人),然后是省试(通过的叫贡士),最后才是殿试,因为李唐新灭,为了尽快的吸收人才进入新政权,为新政权服务,马云把院试一道给省略了。现在他在吉州重来院试,这十足十是冲着欧阳广去的。
“恩,大王,妙啊,妙啊,你今年一方面扩大了江南西道的解试名额,另一方面却又缩小了吉州的名额,呵呵呵,吉州那些热衷名利的人,不敢抱怨官府,就只能迁怒于欧阳广了,这么一来,这欧阳广在吉州可就很难呆下去了!”
“对,就是这个样子!”马云笑道。
赵普又说道:“大王,臣以为一方面要严厉打击欧阳广及其门人,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吉州的百姓之心,今年吉州蝗灾严重。前一阵子户部已经派员前去赈灾,臣想,说是赈灾,事实上只不过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这穷苦人家要是手里没钱,还是只能去舍粥棚里喝稀粥。臣听说这吉州的官道年久失修,不如就让吉州百姓出徭役来兴修官道,这样好赖还能吃的好点,如果啃干的人,则可以采用雇佣的方式,稍稍的发点钱财,这吉州本就贫穷,有了这些好处,老百姓一定会感激我大楚的!”
“恩,好的,就依你之言,对了,这徭役有功名的人自然可以免去,想来只是那些没功名的人服徭役,现在寡人将李唐的那些功名全部革除了,现在吉州应该没有有功名的人了吧,嘿嘿,让那些欧阳广的门人们都去修理地球去!”
虽然李骧和赵普不知道“修理地球”是什么意思,但显然马云的意思是要让那些读书人也服徭役了。李骧觉得不妥,正要说话,那边赵普又抢先说道:“大王,您这诏令可以和吉州院试的诏令一同下发。和大家约定,参加院试的人家暂且免除徭役,等院试结果出来之后,通过的自然减免,没有通过的则要立刻服徭役!”
李骧微微摇了摇头,赵普这主意不是不好,是太……太那个啥了。先给人面子,让人心里感激着,可突然又剥夺了这个面子,而且还让人心服口服,毕竟丢面子是因为自己没考过啊,接下来和平头老百姓,平起平坐的相处几天,这些心高气傲的读书人,肯定会自怨自艾,接着就会埋怨欧阳广,如果不是欧阳广,他们根本就不会参加什么院试,直接就参加解试了,而参加解释是可以免徭役的,这么一来,欧阳广可就被人给彻底的记在心里了!
三个人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的,把对付江南西道的办法给想了出来,谁让他们是高官呢,谁让他们掌握这国家的喉舌——捕风房呢?想搞臭一个基本上没有反抗能力的人,那办法可真的是层出不穷。
三人商量完了江南西道的时候,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金陵,是谁,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竟然能在金陵组织人手,污蔑楚王呢?欧阳广、刘洞,显然都是没有这个势力的。而且根据雪云的记载,还有捕风房的情报,在十一日,那些所谓“诗贼”的说法,显然是有组织的,而是“十二日”,这说诗贼的人反而少了些。更重要的是,十一日的那些人,雪云只是记上了时间、地点,而十二日,说“诗贼”的人,有些还记上了名字。
这说明什么?
说明那幕后的人也知道楚国捕风房的厉害,生怕他们顺藤摸瓜。如果,猜的不错的,十一日发布谣言的人,想必大都是那幕后实力的人,而十二日之后,说“诗贼”的人,恐怕已经发展成了金陵百姓了。毕竟李景对百姓管制的也很松,这百姓就养成了吃饱没事干,就在街上打屁的坏毛病,他们或许压根就没有想到这么说了会有什么后果。
“查,把这些有名字的人,全部请到金陵府去,让金陵府尹彻查这些人,查查他们的身份,把他们登基造册。查一查这流言的来历”马云说道。虽然,他心里明白,已经过去四天了,这死贼说法,也就是在第一天很流行,以后几天敢于传这个谣言的人也不多,毕竟,“廖居素反叛案”、“栖霞山诗案”都是在金陵处决的,对金陵的百姓还是有一定触动的!
见赵普点了点头,马云又说道:“如果捕风房人手不够,就请杨县君帮帮忙吧。能这消息写得这么精确,杨县君不简单啊!”马云口气淡然,让人听不出是称赞,还是猜忌。
第140章 改朝换代(1)
第140章改朝换代(1)
在南方,开科举,赈灾,整军,州、道两级人事调整,再加上还要整治士林、收敛人心、对付时有时无、莫名其妙就出现的流言,楚国上下犹如一根绷得紧紧的弹簧一般,没有片刻的轻松,大家心里想得都是一件事,等等吧,夏收过了,科举完了,应该就一切顺利了。
与金陵城的百官盼着日子赶紧过去的喜气情景恰恰相反,汴京城里,百官们则有点垂头丧气。人活着不就是为了个盼头吗,老百姓盼的是丰衣足食,官员们盼着升官发财。可是,在汴京城,很多人活着不仅没有一点盼头,心中有的只是满腹牢骚。
为什么牢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不被重用,很难升迁,再加上经济困难,这当官的俸禄也少了。他们能没牢骚吗?
牢骚是牢骚,可是毕竟没有几个人敢把牢骚化为愤懑的。文官嘛,你让他在幕后出出主意还行,真要让他们明火执仗的冲锋陷阵,还是很困难,毕竟顾虑多嘛。这点从历史上都可以看的出来,当为刘邦可以当皇帝,而萧何、曹参等人只能当丞相呢?按理说,刘邦的这两个老乡,在刚起兵的时候,比刘邦要有名望的多了,还不是因为想得细、顾虑多啊。
眼下的大汉朝廷也是这样,大家都觉得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但是,真正敢搞小动作的,毕竟还是少数。而是少数的几个人,这些人并不是什么大老粗,看着杨邠等人把持朝纲,自己是路见不平一声吼,何况,他们要真是大老粗,十有**是要投奔史弘肇他们的,有了史弘肇的推荐,那小日子富得流油,自然不会有什么怨言了。这些人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谁的实力强,谁的实力弱。因为不能升迁也好,因为史弘肇等人搞白色恐怖也好,或者王章等人看不上读书人也好,总之,这些敢搞小动作的人,并不是仅仅是因为以上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和刘承佑关系比较硬。刘承佑是谁,当今的皇帝啊,有了这么一大靠山,他们对杨邠等人也不是很怕。
而这一群人里面,为首的人叫李业。作为皇太后最宠爱的弟弟,当今皇上的舅舅,李业在大汉朝廷的官职,和他的身份是不相符的。他年纪不大,在太原的时候,就跟着姐姐,在姐夫刘知远手下当个不用做事、每月却照样拿工资的名誉公务员,等到刘知远当了皇帝,李业火箭般的升迁到了武德使,等刘承佑即位以后,就让这位小舅舅管了宫内府库,负责管理四方进贡物品以及皇帝、太后两宫的消费。这活儿油水很大,官阶却低,好不容易盼到宣徽使缺员了,上蹿下跳,皇太后也令人向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表达了这个意思,可是杨邠等人却是死活不同意。
自此以后,李业是心中嫉恨,很快就一群牢骚人士勾连在了一起。主要的成员有:枢密院承旨聂文进、飞龙使后赞、翰林茶酒使郭允明等人。除了聂文进之外,这后赞、郭允明都是内廷官员,管得就是内宫的事务,说白了就是刘承佑的家仆,而李业现在是伍德使,也算得上是内廷官员,这些人都以为刘承佑当了皇帝之后,会升迁自己的官职,结果到了杨邠哪里,全被卡着了。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也就是有点牢骚,人的名树的影,杨邠几人威名赫赫,他们原本也是有点怕,可是,宰相苏逢吉经常无意的给他们讲一讲这前朝从龙之臣的大好前景,对他们是一脸的羡慕,称赞他们都是出将入相的人才啊。这几个人的心就这么被挑拨活了。
于是,他们就开始在刘承佑的面前说杨邠等人的坏话。从感情上来讲,杨邠、史弘肇、王章、郭威都是刘承佑的叔叔辈,在刘知远当皇帝之前,为了拉拢或者说增进老兄弟之间的感情,刘承佑就认是宏赡他们为叔叔,相互之间还经常见面,要说一点的感情都没有,那是假的。可是,这侄子和叔叔的关系再好,还能好过平时的玩伴儿吗?这么一算,感情上李业等人就占了优势。
不过,李业他们说的话,刚开始并没有被刘承佑听进去,毕竟,对刘承佑来说,这几个叔叔的本领挺强的,虽然专权了一点,可他也不认为史弘肇他们会危害到自己的地位,毕竟,虽然他没有握有实权,可是比汉献帝那些人来说,不知道又好了多少倍,刘承佑的意见,在朝廷里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别忘了,朝廷内部,还有苏逢吉、苏禹珪这样的大佬在,地方上还有亲叔叔刘崇为河东节度使,还有叔叔慕容彦超(刘知远的同母弟弟,和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慕容延钊不是一个人)为兖州节度使,另外还有哥哥刘贇(刘崇的儿子)做徐州节度使,堂叔刘信做许州节度使,老刘家的地方上也是有一点的实力的。
一句话,刘承佑一时还不相信李业他们的话。可是,正巧这个时候,爱妃耿夫人死了,心痛不已的刘承佑找来老叔杨邠商量,想用皇后之礼,来安葬耿夫人。事实上,人都死了,你就是给她按皇帝礼节下葬,她也无福消受,可是杨邠不同意,他在中书省致力于制定规章制度,而刘崇的这个提议,显然是不符合制度的,皇后的礼节,自然只能皇后用啊,再说,从功劳上讲,这耿夫人也没有什么突出贡献啊(没有生皇子啊,至于把皇帝伺候的很爽等等理由,毕竟太黄,不能拿出来写在诏书上啊),毫无缘由的给她用皇后礼节,那不是自己给自己一巴掌吗,自己打乱了自己指定的规章制度了吗?
杨邠这话处处都在理,说得刘承佑哑口无言。最终,这耿夫人只能按照次一级的礼节下葬。在刘承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他第一次反问自己,这自己这皇帝坐的还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