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第3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⑤ 樊绰:《蛮书》卷三《六诏》。
① 邆睒州,《新唐书》卷二二二中《南诏传》作《邆川州》。
第三节行政区划及其有关制度隋时对于前代旧规的改革和实施我国的地方区划制度是不断有所变化和演进的。其中郡县制度历时相当悠久。郡县制度起始于春秋战国之时。秦始皇统一六国,更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由于郡的设置逐渐增多,朝廷感到不易具体管理,汉武帝时就在郡上更设立州一级,这样就成为以州察郡,以郡辖县的三级制度。自此以后,州的长吏称号及其职权大小有时亦曾有所变化,三级的名称却长期未闻改易。
不过这期间却有一种并非偶然的趋势。就是州郡的设置不断在增多,尤其是南北朝时期更为显著,职方记载亦往往难于备述。沈约撰《宋书·地理志》,就曾经感慨道:“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当西汉中叶初立州制时,全国仅有十三个州和一个司隶校尉部,还有一百零二个郡国②。后来到梁武帝天监十年(511),仅南朝境内就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梁武帝大同年中(535—545),也已有州一百零七。陈国的疆土于南朝中最为狭小,实际上不出原来荆、扬两州的范围,却有州四十二,郡一百零九。北朝齐周两代都经过一番并省,可是到北齐亡时,竟有州九十七,郡一百六十。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北齐已经灭亡,南方仅有陈和后梁,疆土都已相当狭小,可是这时的北周境内,通计有州二百一十一,郡五百八①。当时后梁只有荆州和基平、鄀三州⑤,再加上陈国的九十七州,三国共有三百一十二州。后梁的每州所辖的郡数不可知。周齐二国每州平均所辖皆两郡稍多一点,这也就是说,每一位刺史仅能领导两位太守,最多亦不能超过三位,真可以说是十羊九牧了。这就导致了隋统一后的改革。文帝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直接以州统县。炀帝时再经省并,又改州为郡。迄于末年,共有一百九十郡④。
为了统辖这一百九十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⑤。炀帝时定制,以谒者、司隶、御史为三台。三台与五省、五监并为朝廷要职。司隶台置大夫一人,掌诸巡察。别驾二人,分察畿内,一人案东都,一人案京师。刺史十四人,巡察畿外。诸郡从事四十人,副刺史巡察。每年二月,乘轺车巡郡县,十月入奏③。当时如此规定,别驾二人的职掌是分察京师和东都,这是十分明确的。至于十四位刺史和四十位从事如何巡察这除京师所在的京兆郡和东都所在的河南郡以外的一百八十八郡,却没有见到具体的规定。《隋书》中三卷《地理志》的叙述,是按照《禹贡》所说的九州排列的,是不是炀帝改州为郡后,又恢复了《禹贡》九州的州制?如果恢复了《禹贡》九州的州制,为什么却要派遣十四位刺史和四十位从事去巡察?这些人员又如何分别去巡察这九个州?这就是相应而引起的问题。固然《隋书·百官志》还曾经说过:炀帝后来又罢去司隶台,而留司隶从事。从事之名,不为常员,临时② 《新唐书》卷二二二中《南诏传》。
① 西汉一代共有百三郡国。其中金城郡为昭帝时所置,故武帝时实有一百零二个郡国。⑤ 《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
③ 《周书》卷四八《萧詧传》。
选京官清明者,权摄以行。这是说临时选派清明的京官,以司隶从事的名义巡察各郡。既然是临时派遣的,就未必每次都是九人。实际上,《禹贡》九州和隋时的地方区划制度并没有关系。这不过是唐初的史臣为了便于叙述,只是以《禹贡》九州为线索来贯穿隋时的一百九十个郡而已。
唐代州郡名称互相改易及府的制度隋灭唐兴,地方区划和有关的制度也相应地有些改动。隋唐之际,群雄并起,戎马倥偬,为了羁縻一些地方势力,酬庸若干有功的将士,因而就权置了许多州郡。后来虽稍作调整,然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定簿,犹有州府三百五十八①。就是到了开元二十八年(740),户部计帐,也还有州府三百二十有八②,较之隋代犹超过了一半。这是隋唐两代疆域区划制度差异的一点。隋初调整南北朝时的旧制,曾省去郡的一级,仅存州制,炀帝大业时改州为郡。唐初高祖武德元年(618)又改郡为州,天宝元年(742)复改州为郡①,肃宗乾元元年(758),再改郡为州②。到了这一时期,为州为郡其实都是一样的,州郡名称互相改易,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这是第二点。这里应该提到的是府的制度的建立。这是唐代异于前代的制度。本来府的名称在周隋间已经有了。那时曾经设置过一些总管府或都督府。不过这些都是有关军事的设置。唐代也还有都督府和都护府的设置,仍是周隋以来的旧规。这里所说的府乃是设立于都城的府,属于地方行政的范围,和纯军事性质的府不同。唐代建都较多,故设府亦不少。唐初循隋之旧,以长安和洛阳为东西二都。其后陆续建置,也时有废省。自初年以长安为京都③、洛阳为东都④后,又以太原为北都⑤,河中为中都⑥,凤翔为西京⑦,江陵为南都⑧,成都为南京⑨。其中长安、洛阳和太原的建都年代均较为长久。肃宗宝应元年(762)曾颁布五都之号,以京兆为上都,河南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⑩。然亦为时非久,即复罢去。此五都与河中、成都先后共为七都,先后分别设为京兆、河南、凤翔、江陵、太原、河中、成都七府。这七府以京兆府设置最早,是开元元年(713)设置的,应该说,开元元年是唐代府制最初形成的一年。唐代后期,国内多事,就是皇帝也往往不遑宁处,而行在之地就和都城一样,得到府的建制。其间以梁州改建为兴元府①,以陕① 《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
② 《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按:贞观时尚未设府,此以州府连称,当系误文。① 《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
② 《新唐书》卷四九《百官志》。
③ 《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三。
④ 长安自唐初即为京都,其后又曾有西京、中京、上京等称号,见《新唐书·地理志》。以下各都同此。⑤ 洛阳自唐初即为东都,其后又曾有神都、东京等称号。
⑥ 太原于武后天授元年(690)为北都,其后又曾称为北京。
⑦ 《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三:“开元八年置中都,是年罢都”。
⑧ 《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凤翔府,至德二年号西京,上元二年罢去;元年曰西都,未几罢去”。⑨ 《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江陵府,肃宗上元元年号南都,二年罢都,是年又号南都,寻罢”。⑩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成都府,至德二载曰南京,上元元年罢”。① 《通鉴地理通释》卷四《唐都》。
州改建为兴唐府②,有唐一代先后共设置了这九府。
道的制度的创建及其区划唐代最重要的设置却是道的制度的创建和区划的划分。道的名称隋时已经有了。隋文帝时就曾置过河北道行台和河南道行台③,隋炀帝为晋王时,就曾做过河北道行台和淮南道行台的尚书令④。炀帝伐高丽曾经分兵二十四道出师⑤,而炀帝亲祠恒岳时,河北道郡守毕集⑥。尚书令为中枢重要官职,而当时中枢重要衙署则以台相称,文帝时有御史台和都水台。炀帝时以谒者、司隶、御史合称三台,殿内、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合称五省,其重要性可见一斑⑦。地方置行台,而行台由尚书令领导,可见这是中枢的驻外部分,与地方区划无关。炀帝伐高丽的二十四道,自是军事组织。其时鱼俱罗为碣石道军将①,而薛世雄为东北道大使行燕郡太守,镇怀远②,是亦有一定的驻地。至于炀帝的亲祠北岳,遂招致河北道的郡守,毕集于岳下,则所谓的河北道就应有具体的地区。只是这样的具体地区已经难知其究竟。就是其他各处是否也有和河北道相同的区划,也不易清楚了解。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始因山河形便,分全国为十道③。这十道的道名和今地如下:1。关内道。辖境东距河,西抵陇板,南据终南之山,北边沙漠④,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甘肃祖厉河流域以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西,阴山狼山以南各地。
2。河南道。辖境东尽于海,西距函谷,南濒于淮,北薄于河,相当于今河南、山东两省的隋唐时黄河故道以南,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北,西至汝河流域以西,东渐于海。
3。河东道。辖境东距恒山,西据河,南抵首阳、大行,北边匈奴,相当于今山西全省和河北省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各地。
4。河北道。辖境东并于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恒山,北通渝关、蓟门,相当于今北京、天津两市全部,河北和辽宁两省的大部,南至河南、山东两省的隋唐时黄河故道以北各地。
5。山南道。辖境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据商华之山,相当于今陕西秦岭、甘肃西秦岭、河南伏牛山以南,四川重庆市和湖北嘉鱼县之间长江以北,四川嘉陵江流域以东,河南白河流域及湖北涢水以西各地。6。陇右道。辖境东接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西逾流沙,南连蜀及② 《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
③ 《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二。
④ 《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⑤ 《隋书》卷三《炀帝纪》上。
⑥ 《隋书》卷四《炀帝纪》下。
⑦ 《隋书》卷三《炀帝纪》上。
① 《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
② 《隋书》卷六四《鱼俱罗传》。
③ 《隋书》卷六五《薛世雄传》。
④ 《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
吐蕃,北界朔漠,有关内道和山南道以西的今甘肃省全部,兼有今青海湖以东的青海省一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部各地。
7。淮南道。辖境东临海,西抵汉,南距江,北据淮,相当于今湖北省涢水以东至于东海的江淮之间各地。
8。江南道。辖境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相当于今浙江、江西、湖南三省全部及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四省长江以南,兼有贵州省东部和广西省西北部各地。
9。剑南道。辖境东连牂柯,西界吐蕃,南接群蛮,北通剑阁,北起今甘肃南部自水江流域,南至今云南沅江流域,西起今四川大渡河和雅砻江下游以东和云南澜沧江、哀牢山以东,东至今四川涪江流域和贵州省仁怀、六盘水、兴义等地。
10。岭南道。辖境东南际海,西极群蛮,北抵五岭,相当于今广东省全部、广西省大部、云南省东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重新作了调整,在原来十道的基础上,另行划分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这十五道的治所和区划如下:1。京畿道,治京师城内,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关中平原。
2。都畿道,治东都城内,辖洛阳附近各地。
3。关内道,以京官遥领,辖境除划归京畿道以外的原关内道各地。
4。河南道,治汴州,今河南开封,辖境除划归都畿道以外的原河南道各地。
5。 河东道,治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城,辖境依旧。
6。河北道,治魏州,今河北大名。辖境依旧。
7。陇右道,治鄯州,今青海乐都,辖境依旧。
8。山南东道,治襄州,今湖北襄樊。
9。山南西道,治梁州,今陕西汉中府。山南东西道是就原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部分。其分界线当在今陕西石泉和洋县之间,四川云阳和开县之间,丰都和涪陵之间。
10。剑南道,治益州,今四川成都,辖境依旧。
11。淮南道,治扬州,今江苏扬州,辖境依旧。
12。江南东道,治苏州,今江苏苏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福建两省,江苏长江以南和安徽歙县、祁门,江西婺源等县。
13。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南昌。辖境有今江西、湖南两省大部分,安徽、湖北两省长江以南一部分。
14。黔中道,治黔州,今四川彭水县,辖境有今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部、广西省西北部和湖北、四川两省长江以南一部分。
15。岭南道,治广州,今广东广州,辖境依旧。
开元时于十五道设采访使,是为了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⑤,如果这是新设,那么,开元以前的十道又将设置些什么官吏?那时为十道置使的有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