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第4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合其吉凶,若福善祸淫也。”此独举天地合其德者,举一隅也。○注“恢疏,
故不知畏”。○正义曰:案《老子·德经》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言天
之网罗,恢恢疏远,刑淫赏善,不失毫分也。○注“直而不肆,故狎之”。○正
义曰:肆,谓放肆。言大人质直而不放肆,故小人轻狎之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孔曰:“困,谓有所不通。”)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疏'“孔子”至“下矣”。○正义曰:此章劝人学也。“生而知之者,上也”
者,谓圣人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者,言由学而知道,次於圣人,谓贤人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者,人本不好学,因其行事有所困,礼不通,发愤而学
之者,复次於贤人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者,谓知困而不能学,此为下
愚之民也。○注“孔曰:困,谓有所不通”。○正义曰:言为事不能通达者也。
《左传》昭七年,“公如楚。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九月,
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是其困而学之者也。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
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疏'“孔子”至“思义”。正义曰:此章言君子有九种之事当用心思虑,使
合礼义也。“视思明”者,目睹为视,见微为明,言君子睹视当思见微,若离娄
也。“听思聪”者,耳闻为听,听远为聪,言君子耳听当思闻远,若师旷也。
“色思温”者,言颜色不可严猛,当思温也。“貌思恭”者,体接物,不可骄
亢,当思恭逊也。“言思忠”者,凡所言论,不可隐欺,当思尽其忠心也。“事
思敬”者,凡人执事多惰窳,君子常思谨敬也。“疑思问”者,已有疑事,不使
在躬,当思问以辨之也。“忿思难”者,谓人以非理忤己,己必忿怒。心虽忿怒,
不可轻易,当思其後得无患难乎?若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是不思难者也。
“见得思义”者,言若有所得,当思义然後取,不可苟也。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孔曰:
“探汤,喻去恶疾。”)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
也。”
'疏'“孔曰”至“人也”。○正义曰:此章言善人难得也。“见善如不及”
者,言为善常汲汲也。“见不善如探汤”者,人之探试热汤,其去之必速,以喻
见恶事去之疾也。“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者,言今人与古人皆有能若此者
也。“隐居以求其志”者,谓隐Т幽居,以求遂其己志也。“行义以达其道”者,
谓好行义事,以达其仁道也。“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者,言但闻其语,说
古有此行之人也,今则无有,故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孔曰:“千驷,四千匹。”)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马曰:“首阳山在河东蒲坂县华山之北河曲之中。”)
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王曰:“此所谓以德为称。”)
'疏'“齐景公”至“谓与”。○正义曰:此章贵德也。“齐景公有马千驷,
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者,景公,齐君。景,谥也。马四匹为驷。千驷,四千
匹也。言齐君景公虽富有千驷,及其死也,无德可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
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者,夷、齐,孤竹君之二子,让位周。遇武
王伐纣,谏之,不入。及武王既诛纣,义不食周粟,故于河东郡蒲坂县首阳山下
采薇而食,终饿死。虽然穷饿,民到于今称之,以为古之贤人。其此所谓以德为
称者与?
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马曰:“以为伯鱼孔子之子,所闻
当有异。”)对曰:“未也。尝独立,(孔曰:“独立,谓孔子。”)鲤趋而过
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
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
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
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疏'“陈亢”至“子也”。○正义曰:此章勉人为诗、为礼也。“陈亢问於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者,伯鱼,孔子之子,鲤也。弟子陈亢以为伯鱼是孔子
之子,所闻当有异於馀人,故问之。“对曰:未也”者,答言未有异闻也。“尝
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者,伯鱼对陈亢言,虽未有异闻,有时夫子曾独立於堂,鲤疾趋而
过其中庭。夫子谓己曰:“学诗乎?”己即对曰:“未也。”夫子又言:“不学
诗,无以言。”以古者会同,皆赋诗见意,若不学之,何以为言也?鲤於是退而
遂学通於诗也。“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者,谓异日夫子又尝独立,而伯鱼趋过。夫
子训之曰:“学礼乎?”答言:“未也。”夫子又言:“若不学礼,无以立身。”
以礼者,恭俭庄敬。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之,则无以立其身也。鲤於
是退而学通於礼。“闻斯二者”,盖言别无异闻,但闻此诗、礼二者也。“陈亢
退而喜”者,既问伯鱼,退而喜悦也。“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
之远其子也”者,亢言:始但问异闻,是问一也。今乃闻诗可以言,礼可以立,
且鲤也过庭,方始受训,则知不常嘻嘻亵慢,是又闻君子之疏远其子也,故为得
三,所以喜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
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孔曰:“小君,君夫人之称。对异所谦,
故曰寡小君。当此之时,诸侯嫡妾不正,称号不审,故孔子正言其礼也。”)
'疏'“邦君”至“夫人”。○正义曰:此章正夫人之名称也。“邦君之妻”
者,诸侯之夫人也。妻者,齐也,言与夫齐体,上下之通称,故曰邦君之妻也。
“君称之曰夫人”者,夫人之言也,能扶成人君之德也。邦君自称其妻则曰夫人
也。“夫人自称曰小童”者,自称谦言己小弱之童稚也。“邦人称之曰君夫人”
者,谓国中之臣民言则系君而称之,言是君之夫人,故曰君夫人也。“称诸异邦
曰寡小君”者,诸,於也。谓己国臣民称己君之夫人於他国之人,则曰寡小君。
对异邦谦也。以对异邦称君曰寡君,谦言寡德之君,夫人对君为小,故曰寡小君
也。“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者,谓称他国君妻亦曰君夫人也。以当此之时,
诸侯嫡妾不正,称号不审,故孔子正言其礼也。
●卷十七·阳货第十七
'疏'正义曰:此篇论陪臣专恣,因明性习知愚,礼乐本末,六蔽之恶,《二
南》之美,君子小人为行各异,今之与古,其疾不同。以前篇首章言大夫之恶,
此篇首章记家臣之乱,尊卑之差,故以相次也。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孔曰:“阳货,阳虎也。季氏家臣,而专鲁国
之政,欲见孔子,使仕。”)归孔子豚。(孔曰:“欲使往谢,故遗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孔曰:“涂,道也。於道路与相逢。”)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
可。”(马曰:“言孔子不仕,是怀宝也。知国不治而不为政,是迷邦也。”)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孔曰:“言孔子栖栖好从事,
而数不遇,失时,不得为有知。”)“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马曰:“年老,
岁月已往,当急仕。”)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孔曰:“以顺辞免。”)
'疏'“阳货”至“仕矣”。○正义曰:此章论家臣专恣,孔子逊辞远害之事
也。“阳货欲见孔子”者,阳货,阳虎也。盖名虎,字货。为季氏家臣,而专鲁
国之政,欲见孔子,将使之仕也。“孔子不见”者,疾其家臣专政,故不与相见。
“归孔子豚”者,归,遗也。豚,豕之小者。阳货欲使孔子往谢,因得从容见之,
故遗孔子豚也。“孔子时其亡而往拜之”者,谓伺虎不在家时,而往谢之也。
“遇诸涂”者,涂,道也。孔子既至货家,而反於道路,与相逢也。“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者,货呼孔子,使来就己,言我与汝有所言也。“曰:怀其宝而
迷其邦,可谓仁乎”者,此阳货谓孔子之言也。宝以喻道德,言孔子不仕,是怀
藏其道德也。知国不治,而不为政,是使迷乱其国也。仕者当拯弱兴衰,使功被
当世,今尔乃怀宝迷邦,可以谓之仁乎?“曰:不可”者,此孔子逊辞,言如此
者,不可谓之仁也。“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者,此亦阳货谓孔子辞。亟,
数也。言孔子栖栖好从事,而数不遇,失时,可谓有知者乎?不得为有知也。
“曰:不可”者,此亦孔子逊辞,言如此者,不可谓之知也。“日月逝矣,岁不
我与”者,此阳货劝孔子求仕之辞。逝,往也。言孔子年者,岁月已往,不复留
待我也,当急求仕。“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者,诺,应辞也。孔子知其劝仕,
故应答之,言我将求仕,以顺辞免去也。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曰:“君子慎所习。”)子曰:“唯
上知与下愚不移。”(孔曰:“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使强贤。”)
'疏'“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正义曰:
此章言君子当慎其所习也。性,谓人所禀受,以生而静者也,未为外物所感,则
人皆相似,是近也。既为外物所感,则习以性成。若习於善则为君子,若习於恶
则为小人,是相远也,故君子慎所习。然此乃是中人耳,其性可上可下,故遇善
则升,逢恶则坠也。孔子又尝曰:唯上知圣人不可移之使为恶,下愚之人不可移
之使强贤。此则非如中人性习相近远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曰:“子游为武城宰。”)夫子莞尔而笑,
(莞尔,小笑貌。)曰:“割(又鸟)焉用牛刀?”(孔曰:“言治小何须用大道。”)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孔曰:“道,谓礼乐也。乐以和人,人和则易使。”)子曰:“二三子!(孔
曰:“从行者。”)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曰:“戏以治小而用大道。”)
'疏'“子之”至“之耳”。○正义曰:此章论治民之道也。“子之武城,闻
弦歌之声”者,之,也。武城,鲁邑名。时子游为武城宰,意欲以礼乐化导於
民,故弦歌。孔子因武城,而闻其声也。“夫子莞尔而笑,曰:割(又鸟)焉用牛刀”
者,莞尔,小笑貌。言(又鸟)乃小牲,割之当用小刀,何用解牛之大刀,以喻治小何
须用大道。今子游治小用大,故笑之。“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
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者,子游见孔子笑其治小用大,故称名而引
昔闻夫子之言以对之。道,谓礼乐也。礼节人心,乐和人声。言若在位君子学礼
乐则爱养下人也,若在下小人学礼乐则人和而易使也。“子曰:二三子”者,呼
其弟子从行者也。“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者,孔子语其从者,言子游之说
是,我前言戏之以治小而用大道,其实用大是也。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孔曰:“弗扰为季氏宰,与阳虎共执季桓
子,而召孔子。”)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孔曰:
“之,也。无可之则止,何必公山氏之。”)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兴周道於东方,故曰东周。)
'疏'“公山”至“周乎”。○正义曰:此章论孔子欲不避乱而兴周道也。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者,弗扰,即《左传》公山不狃也,字子氵曳,
为季氏费邑宰,与阳虎共执季桓子,据邑以畔,来召孔子,孔子欲往从之也。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者,上下二“之”俱训为。
末,无也。已,止也。子路以为,君子当去乱就治,今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