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章句》,训解以出其义理焉。不言名而言氏者,盖为《章句》之时,义在谦退,
不欲显题其名,但欲传之私族,故直云氏而已。若杜元凯集解《春秋》谓之杜氏
也。或曰:以何氏讳咸,故没其名,但言包氏,连言周氏耳。
《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至顺帝时,南郡大守马融亦为
之训说。
'疏'“古论”至“训说”。○正义曰:此叙训说《古文论语》之人也。《史
记·世家》:安国,孔子十一世孙,为武帝博士。时鲁共王坏孔子旧宅,壁中得
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悉还孔氏,故安国承诏作《书传》,
又作《古文孝经传》,亦作《论语训解》。《释诂》云:“训,道也。”然则道
其义、释其理谓之训解,以传述言之曰传,以释理言之曰训解,其实一也。以武
帝末年遭巫蛊事,经籍道息,故世不传。自此安国之後,至後汉顺帝时,有南郡
太守马融亦为《古文论语训说》。案《後汉·纪》:“孝顺皇帝讳保,安帝之子
也。”《地理志》云:“南郡,秦置,高帝元年更为临江郡,五年复故。景帝二
年复为临江郡,中二年复故,属荆州。”《表》云:“郡守,秦官,掌治其郡,
秩二千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传》云:“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
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博通经籍,永初中为校书郎。阳嘉二年,拜议郎,梁商表
为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守,三迁为南郡太守,注《孝经》、《论语》、《诗》、
《易》、《尚书》、三《礼》。年八十八,延寿九年卒於家。
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
'疏'“汉末”至“之注”。○正义曰:言郑玄亦为《论语》之注也。郑玄字
康成,北海高密县人,师事马融。大司农徵不起,居家教授,当後汉桓、灵时,
故云汉末。注《易》、《尚书》、三《礼》、《论语》、《尚书大传》、五经纬
候,笺《毛诗》,作《毛诗谱》。破许慎《五经异义》,针何休《左氏膏肓》,
发《公羊墨守》,起《梁废疾》,可谓大儒。作注之时,就《鲁论》篇章,谓
二十篇也,复考校之以《齐论》、《古论》,择其善者而为之注。注与注音义同。
近故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
'疏'“近故”至“义说”。○正义曰:此叙魏时注说《论语》之人也。年世
未远人已殁故,是近故也。司空,古官三公也。《表》云:“奉常,秦官,掌宗
庙礼仪。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博士,秦官,掌通古今。”《魏志》云: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也。太祖辟群为司空西曹属,文帝即位,迁尚书仆射。
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顷之为司空。青龙四年薨。”“王肃字子邕,东海兰陵
人,魏卫将军太常兰陵景侯,甘露元年薨。注《尚书》、《礼·丧服》、《论语》、
《孔子家语》,述《毛诗注》。作《圣证论》难郑玄。”周生烈,敦煌人,
《七录》云:“字文逸,本姓唐,魏博士、侍中。”此二人皆为《论语义说》,
谓作注而说其义,故云义说。
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所见不
同,互有得失。
'疏'“前世”至“得失”。○正义曰:将作《论语集解》,故须言先儒有得
失不同之说也。据今而道往古,谓之前世。上教下曰传,下承上曰受。谓张禹以
上至夏侯胜以来,但师资诵说而已,虽说有异者、同者,皆不著篇简以为传注、
训解。中为之训解,谓自古至今中间,包氏、周氏等为此《论语训解》,有二
十馀家,故云至于今多矣。以其趣舍各异,故得失互有也。
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疏'“今集”至“集解”。○正义曰:此叙《集解》之体例也。今谓何晏时,
诸家谓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也。集此诸家所
说善者而存之,示无剿说,故各记其姓名。注言包曰、马曰之类是也。注但记其
姓,而此连言名者,以著其姓所以名其人,非谓名字之名也。有不安者,谓诸家
之说於义有不安者也。颇为改易者,言诸家之善则存而不改,其不善者颇多为改
易之。注首不言包曰、马曰,及诸家说下言一曰者,皆是何氏自下已言、改易先
儒者也。名曰《论语集解》者,何氏注解既毕,乃自题之也。杜氏注《春秋左氏
传》谓之“集解”者,谓聚集经传为之作解也。此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语》,
言同而意异也。
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臣曹羲、
侍中臣荀ダ、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等上。
'疏'“光禄”至“等上”。○正义曰:此叙同集解之人也。《表》云:“大
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太初元年更
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无印绶,爵级十九曰关内侯,颜师古曰:
“言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国邑。”孙邕字宗儒,乐安青州人也。《晋书》:“郑
冲字文和,荧阳开封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魏文帝为太子,命为文学,累
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大守,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表》又
云:“侍中、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应劭曰:“入侍天子,故曰侍中。”晋灼曰:
“魏文帝合散骑、中常侍为散骑常侍也。”又曰:“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
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宫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如淳曰:“将,谓都
郎将以下也,自列侯下至郎中,皆得有散骑及中常侍也。”又曰:“侍中、中常
侍得入禁中,散骑并乘舆车。”颜师古曰:“并音步浪反。骑而散从,无常职也。”
此言中领军者,《表》无文。安乡亭侯者,不在爵级二十之数,盖汉末及魏置亭
侯、列侯之伦也。曹羲,沛国谯人,魏宗室曹爽之弟。荀ダ字景倩,荀之子,
诜之弟也,咸熙中为司空。《表》又云:“少府,秦官,属官有尚书。成帝建始
四年初置尚书,员五人。”驸马都尉掌驸马,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颜师古
曰:“驸,副也,非正驾车,皆为副马。一曰驸,近也,疾也。”何晏字平叔,
南阳宛人也,何进之孙,咸之子。曹爽秉政,以晏为尚书,又尚公主。著述凡数
十篇。正始中,此五人共上此《论语集解》也。
●卷一·学而第一
'疏'正义曰:自此至《尧曰》,是《鲁论语》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当弟子
论撰之时,以《论语》为此书之大名,《学而》以下为当篇之小目。其篇中所载,
各记旧闻,意及则言,不为义例,或亦以类相从。此篇论君子、孝弟、仁人、忠
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德,由礼贵於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
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先。既以“学”为章首,遂以名篇,
言人必须学也。《为政》以下,诸篇所次,先儒不无意焉,当篇各言其指,此不
烦说。第,顺次也;一,数之始也,言此篇於次当一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包曰:“同门曰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疏'“子曰学而”至“君子乎”。○正义曰: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子”
者,古人称师曰子。子,男子之通称。此言“子”者,谓孔子也。“曰”者,
《说文》云:“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然则“曰”者,发语词也。
以此下是孔子之语,故以“子曰”冠之。或言“孔子曰”者,以记非一人,各以
意载,无义例也。《白虎通》云:“学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孔子曰:
“学者而能以时诵习其经业,使无废落,不亦说怿乎?学业稍成,能招朋友,有
同门之朋从远方而来,与已讲习,不亦乐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
亦君子乎?”言诚君子也。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亦”也。○注
“马曰子者”至“说怿”。○正义曰:云“子者,男子之通称”者,经传凡敌者
相谓皆言吾子,或直言子,称师亦曰子,是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云“谓孔
子”者,嫌为他师,故辨之。《公羊传》曰:“子沈子曰。”何休云:“沈子称
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其不冠子者,他师也。”
然则书传直言“子曰”者,皆指孔子,以其圣德著闻,师范来世,不须言其氏,
人尽知之故也。若其他传受师说,後人称其先师之言,则以子冠氏上,所以明其
为师也,“子公羊子”、“子沈子”之类是也。若非已师,而称他有德者,则不
以子冠氏上,直言某子,若“高子”、“孟子”之类是也。云“时者,学者以时
诵习之”者,皇氏以为,凡学有三时:一,身中时。《学记》云:“发然後禁,
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後学,则勤苦而难成。”故《内则》云:“十年出就外傅,
居宿於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成童,舞
《象》。”是也。二,年中时。《王制》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
教以《诗》、《书》。”郑玄云:“春夏,阳也。《诗》、《乐》者声,声亦阳
也。秋冬,阴也。《书》、《礼》者事,事亦阴也。互言之者,皆以其术相成。”
又《文王世子》云:“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郑玄云:“诵谓歌乐也。
弦谓以丝播。时阳用事则学之以声,阴用事则学之以事,因时顺气,於功易也。”
三,日中时。《学记》云:“故君子之於学也,藏焉,焉,息焉,游焉。”是
日日所习也。言学者以此时诵习所学篇简之文,及礼乐之容,日知其所亡,月无
忘其所能,所以为说怿也。谯周云:“悦深而乐浅也。”一曰:“在内曰说,在
外曰乐。”言“亦”者,凡外境心,则人心说乐。可说可乐之事,其类非一,
此“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亦说乐之事耳,故云“亦”。犹《易》云:
“亦可丑也,亦可喜也。”○注“包曰:同门曰朋”。○正义曰:郑玄注《大司
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
党之谓。故子夏曰:“吾离群而索居。”郑玄注云:“群谓同门朋友也。”此言
“有朋自远方来”者,即《学记》云:“三年视敬业乐群也。”同志谓同其心意
所趣乡也。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故略不言也。○注“愠怒”至
“不怒”。○正义曰:云:“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者,其说有二:一云古
之学者为己,己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
子易事,不求备於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有人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
愠怒也。
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
少也。上,谓凡在已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顺,好欲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基也。基立而後可大成。)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先能事父兄,然後仁道可大成。)
'疏'“有子曰”至“本与”。○正义曰:此章言孝弟之行也。弟子有若曰:
“其为人也,孝於父母,顺於兄长,而好陵犯凡在已上者,少矣。”言孝弟之人,
性必恭顺,故好欲犯其上者少也。既不好犯上,而好欲作乱为悖逆之行者,必无,
故云“未之有”也。是故君子务修孝弟,以为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後道德生
焉。恐人未知其本何谓,故又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礼尚谦退,不
敢质言,故云“与”也。○注“孔子弟子有若”。○正义曰:《史记·弟子传》
云:“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郑玄曰:“鲁人。”○注“鲜,少也”。○正义
曰:《释诂》云:“鲜,罕也。”故得为少。皇氏、熊氏以为,上谓君亲,犯谓
犯颜谏争。今案注云:“上,谓凡在已上者”,则皇氏、熊氏违背注意,其义恐
非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包曰:“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