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鉴别牦牛之大小,愚者亦能非学问。
聪明人通过善巧观察精通一切知识才称得上是学者。鉴别牦牛的年龄大小愚者也会,故不能算作是学问。
智者不仅要具足擅于观察、取舍善恶因果的能力,而且要精通显密佛法等真正的学问,对自他暂时或究竟都有利益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社会上工、农、兵、学、商等各阶层所拥有的知识,无论有多高的声誉,也仅仅是维系国家、社会、家庭和自我生存的一般技能。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科学知识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反而制造了更多的祸端,盲目发展,毁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先进的杀生工具对其他动物则大有赶尽杀绝之势,心性乖戾,手段残忍而不自觉,岂不是将地狱迁到了人间吗?就核弹而言,一刹那间便可摧毁整个地球……。试问这些学问带给人类的是福还是祸?
所以能成办自他二利事业、引渡众生趋于解脱的佛法,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它总摄了一切世间法,是了彻宇宙人生真理的出世之学。佛祖释迦牟尼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历程,而证得了一切智智的果位,为了引导世人离苦得乐,广转三次法轮,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而今佛陀虽已离开了我们,但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佛经教典,供后人学修。这些都是了义的学问,依此能使自他一切众生得到究竟的大乐。
总之,世间上的一切学问,诸如农耕纺织、铺路架桥等都是一般知识,仅仅是延续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手段,相比出世之显密佛法,即如鉴别牦牛年龄大小的学识一样,太过一般了。对于放牧的人来说,观察鉴别牦牛的年龄就象吃饭、睡觉一样简单,就连三岁的小孩看到牛群都会叫嚷:“大牛!小牛!这是牛妈妈,那是牛宝宝。”所以这种能力算不上是学问。推而广之,仅了知世间一般学问的人也算不得智者,若只依靠世间的学问又怎能实现“舍小我证大我”这一宇宙人生真理的目标呢?若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就应当舍弃对一切世间法的执着,而致力于崇高的出世学问。
大海不厌河水多,国库不厌珠宝多,
欲者不厌受用多,学者不厌格言多。
汇集所有江河之水,大海也不厌其多;广集天下的珠宝,国库也没有装满的时候;再多的受用对于贪欲者也是无有满足;再多的格言对于学者也是没有满足的时候。
大海身居低位,所有山川湖泊、大江小河的水都会自然而然地向它流去,但它从来都没有说:“水太多,我容纳不下。”国库是专门用来储藏珍宝的,珠宝越多它越欢喜,由此可使国家更富强。若国库空掉则预示这个国家濒临灭亡。对于贪欲猛烈的人,即便是财、色、名、食、睡等受用圆满无缺,他仍是贪得无厌,无有满足。
而学者堪称是知识的宝库,即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也会虚心精进地吸取其它知识。麦彭仁波切说:“智者不厌足格言,正士不厌足学问,大海不厌足江河,凡夫不厌足欲妙。”大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就愈臻完善。”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那些学识渊博的智者,虽然掌握了世、出世间丰富的知识,但仍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学习。正如斯宾塞所言:“知识愈多,愈觉学问的不足。”世间上的大学生、研究生、硕士以及博士都算得上学业有成吧!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学识,还进一步地学习、研究出世佛法。他们与一些普通的学佛人共同研讨,背诵佛经教典等;在法师面前恭敬谛听,象刚入门的小学生一样认真、仔细。而那些佛学造诣很深的高僧大德,甚至也会在他的弟子跟前学习世间的科学知识,诸如英文、计算机操作等等。
再看那些胸无点墨、愚痴无智的人,他们对待知识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这些人不学无术,自以为是,认为这不用学,那也不用学,好似“潇洒一生”,实际上一事无成。某些人没有闻思的智慧,反而觉得修行不错,一切都不执著了,安住在“大中观”或“大圆满”的境界中,而最终只是自欺欺人,永转轮回罢了,这些人是多么的可悲、可怜啊!
另一类人,虽然能力、知识欠缺,但却有自知之明,他们默默无言,暗自用功,以百般精进逐渐掌握了许多知识,最终登上了智者的宝座,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即使由从孩童前,智者亦要闻格言,
气味芬芳之麝香,虽在兽脐亦取之。
格言即使出自小孩口中,智者也会认真听受。气味芬芳的麝香虽然藏在兽脐中,人们也要设法取出。
智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使学问从小孩的口中讲出,他们也会认真对待,谦虚听取。某些科学家、发明家的科研成果便是从小孩的游戏、天真烂漫的话语中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出来的,如听诊器、电话等。学者对于学问就象人们寻求麝香一样,麝香虽然生长在獐子的肚脐处,人们为了得到它,再脏再臭也毫不顾忌。
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根本上师蒋扬钦哲旺波尊者,他所处的时代是教派分歧十分严重的时期,由此导致多种宝贵的佛法传承濒临中断的危机。尊者痛心疾首,发起“不分教派”的强烈呼吁,身体力行地广泛听闻各宗各派的教法传承。只要听说某人确实拥有某一传承,他就会不分贵贱、高低、长幼而去躬身听受。据说有一位目不识丁的牧民拥有某一法门的清净传承,尊者立即前往,亲自安排食宿,首先教牧民识字,直到牧民能够流畅地阅读经文后,才在他面前恭敬地闻受传承。就这样,尊者集各派教法传承于一身,在他有生之年,广作弘扬,将濒临失传的各派教法重新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通过第一品对学者的种种观察,我们已清楚地了知学者的法相,继而应如真正的学者精勤地学习各类知识,尤其是佛法。一提到学习,许多人都会表情怪异,皱起眉头,认为已经学够了,情愿去实修。其实学习也是修行,学习佛法与学习世间法有很大的差别。佛陀说:“如果我们学习或教导一句佛法——仅仅是一句,所积的功德将远远超过供养一切宝物的功德。”依此可以增长智慧使我们变得更加敏锐,这样对真理实相的了解与证悟就更近了。
格言宝藏论第一品终
第二品 观察正士
正士特意常宣扬,所有高士之功德,
马拉雅山檀香味,被风传送于十方。
正士常常以谦卑心,特意宣扬所有高尚人士的功德。好比印度马拉雅山的檀香味被风吹送传于四面八方一样。
正士和学者从广义上讲,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将正士和学者立为二品,主要是从狭义方面的细微差别来区分的。学者是从具足智慧方面来讲,正士不仅要具足智慧,而且还要具足身口意各方面的美德,如善法圆满,具足悲心,性格谦善,行为端直等。作为正士不会有嫉妒心和傲慢心,能常常发自内心地赞扬所有德才兼备、善法具足的能人志士,甚至于看到那些微乎其微的善行,也会大加鼓励赞许。若是发现某人学识、功德优于自己或是与自己相当,正士更会极力赞扬,广宣其德且虚心讨教。阿底峡尊者便是一位正士的典范,每逢见到具足功德的高僧大德时,他就会五体投地、虔诚顶礼并且大加赞叹。再如汉地已故的一位老法师,精通显密教法,摄受了许多弟子。信徒常常在他面前询问其他一些法师的修行、功德等,他总是赞不绝口:“这个法师了不起,持戒清净、德才兼备、年青有为……。”对一些修证圆满的密宗上师,他更会向信众宣扬:“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这位上师可是真正的成就者,真正的佛啊!你们要好好依止……。”在他的口中从来没讲过别人的半点过失。即便是一个冒牌的大德或不守清规的沙门,他也不会去揭他们的短,尽量保持沉默,不发表意见。
“马拉雅”是梵语,意为檀香山,地处印度境内,是闻名遐迩的宝山,山中盛产各类檀香,其价高昂,深受世人喜爱。在山中,檀香树芳香浓郁,随着风起,香味四处飘散,传于十方,凡所到处,泌人心脾。古印度的诗学家常以马拉雅神山的檀香来比喻高僧大德严持戒律以及度化众生的功德,而正士即如温煦和风,常时传扬着所有高尚人士的功德。
若立正士为高官,既能成事又得乐,
如宝供于幢顶上,智者称颂境吉祥。
如果让正士官居显位,既能顺利成办国家大事,又能使百姓安居乐业,自他共获安乐。如同将如意宝供奉于佛幢顶端,既会得到智者的称赞,又会使所在的境域增上吉祥。
正士具有智慧和崇高的人格,以及广利群生的大悲心,这样的人一旦为官,必定能对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们治国有方,自然会感得国富民强,幸福安康,可谓“上益于国,下利于民”。正士又分两类:一类是信奉佛法,皈依三宝,以善法统摄人民者,例如藏王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等。另一类是外不显信佛形式,内实以佛法来管理国家、教化人民,即如当今社会的某些政治家等。立正士为官犹如在佛幢顶端供奉如意宝,能够满足人们世间的一切愿望。佛幢代表兴盛佛法之义,并且能赐予加持使家乡吉祥,所以古人常用如意宝镶嵌在佛幢顶端作为庄严。
古印度有个叫泽巴的国王,他为政仁慈正直,一心为民,使国民上下安居乐业,深受百姓的爱戴。当地有个叫拥巴坚的婆罗门,家境贫寒。一天,他向富有人家借了一头耕牛犁地,去还的时候,主人正在吃饭,他把牛赶进院子,想等主人吃完饭后再作答谢。可是等主人吃完饭后,牛却丢失了,主人硬拉他到国王处评理。途中,一匹受惊的马朝他们奔来,一个人大喊:“快拦住它!别让它跑了。”拥巴坚立即捡块石头朝马扔去,却把马腿打断了,马主人要他赔马,并拉他去见国王。拥巴坚边走边想:要是国王怪罪下来,我怎么也赔不起呀!还是趁机逃走为妙。于是,他翻身上墙,倒霉的是墙那边有对夫妻正在织布,当他跳下去时,刚好踩死那家的男主人。正在他惊魂未定之时,纺线女尖叫着扑来:“赔我丈夫!”那女人不由分说拽着他去找国王评理。这时,原来跟他一起的两个人也赶来了。他们走到一条河边,见一位木匠嘴里叼着一把斧子,双手挽着裤子蹚水过河。拥巴坚便问:“喂,朋友,水是否很深啊?”“很深”,木匠话音未落,斧子便掉进水里去了,木匠气急败坏地抓住拥巴坚,要他赔斧子。又走了一段路,他们来到一座小城,个个累得气喘吁吁,口干舌燥。拥巴坚向一位卖酒的老板娘讨酒喝,好心的老板娘盛了一碗酒还招呼他进屋慢慢喝。拥巴坚道了声谢,看也没看就坐在屋角的一张床上。几声凄惨的哭叫,被窝里老板娘刚生下不久的婴儿被他压死了,老板娘哭天喊地,痛不欲生:“赔我儿子!”就这样,倒霉透顶的拥巴坚被牛主人、马主人、纺线女、木匠以及酒店老板娘夹在中间,骂着、推着上路了。
经过森林,在一棵树上,一只乌鸦得知他们去见国王,便请拥巴坚代口信:“帮我问问国王,为什么我在这棵树上叫的声音悦耳动听,而在其它树上叫的声音却非常难听。”在一处荒地,一条蛇挡住了去路:“请转问国王,我从洞中出来时心情舒畅,可回洞时却烦燥不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来到一座村庄,一位少妇也请拥巴坚代问国王:“我住在娘家时,想回丈夫家,可是和丈夫住久了,又非常希望回娘家,这是为什么?”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了王宫。当泽巴国王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便作了以下的裁决:拥巴坚还牛却没说明情况,应把舌头割了,牛主人没有察明牛是否回来,应把眼睛剜去;马主人说过不要放跑马,把他的舌头割掉,拥巴坚用石头打断了马腿,应砍断他的手;又判拥巴坚给纺线女做丈夫。至于木匠,国王说:“任何东西都应扛在肩上,你却把斧子叼在嘴里,判你敲掉两颗门牙,拥巴坚明知你的斧子叼在嘴上还要问话,应割断他的舌头。”接着又对酒店老板娘说:“判拥巴坚做你的丈夫,你们再生个儿子不就行了吗?”众人一听纷纷请求撤诉。国王告诉那五个人,拥巴坚并非有意伤害大家,然后又嘱咐拥巴坚今后做事一定要小心谨慎,并要求他向大家道歉。接着拥巴坚又向国王转达了乌鸦、蛇以及少妇的问话。国王也合情合理地一一做了解答。最后,国王语重心长地对拥巴坚说:“虽然你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但念你是个老实人,就赦你无罪吧。”
这个故事中的泽巴国王即是公平